张亚芸(兰大一院急诊科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急诊患者大多是起病急,病情危重,病情的急剧变化会更大程度影响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变化,心理因素不仅会影响患者病情的变化,也会影响护理工作的进行,因此,了解急诊病人心理变化特点,根据不同疾病病人的心理特征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必不可少的程序。
【关键字】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3-0266-02
急诊患者大多是起病急、病情危重,如某些疾病突然发作、突发事件等,生命体征发生急剧变化,处于危急状态,而来到急诊就诊,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减轻病痛。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医务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在对急诊患者实施抢救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影响,帮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健康[1]。从几个方面阐述。
1.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急诊患者由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各异,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心理承受能力不同,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焦急和期盼救治心理由于意外事件,如车祸、CO中毒、溺水或突发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脑血管意外等,起病急,病势凶险。此时患者缺乏思想准备,瞬间丧失心理应对机制,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渴望得到快速有效的抢救而产生焦急心理。
1.2紧张恐惧心理主要是由于意外事件及疾病引起,如多发性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持续的胸闷、胸痛而产生强烈的濒死恐惧感,以及患者进入抢救室治疗后,对抢救室的环境和设备感到陌生、医务人员紧张的抢救状态,无意间给患者带来紧张恐惧心理。
1.3急躁易怒心理由于一些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严重,生命危在旦夕,从而心理上难以承受,自控能力下降,产生生理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对外采取攻击态度,把疾病所造成的怨恨迁怒于医务人员。
1.4抑郁悔恨心理有的急诊患者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身体的伤害或伤残,他们往往悔恨交集,十分懊恼,不言语,情绪低落,呈抑郁状态。
1.5悲观绝望心理常见于慢性病患者及服毒患者,由于对疾病的绝望及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产生悲观厌世心理,表现为不与医务人员合作,拒绝各种治疗和护理。
2.急诊科各类型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1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2.1.1手术前的心理护理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心理活动呈比较复杂的状态。几乎所有的手术病人饮食和睡眠受到影响,甚至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其心理变化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有直接影响。所以准确分析和掌握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对手术的成功有重要意义[2]。严重创伤患者导致脏器摘除,截肢等造成机体缺残,患者往往顾虑重重,心情焦急,考虑术后疼痛能否忍受,是否留下后遗症,能否适应今后的工作与生活等。护士应根据病人需要在术前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增强病人的安全感,并使他们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主动接近病人,与病人多谈心,耐心、解除病人的疑虑,以护士真诚的关心,丰富的医学知识,自信的态度。有效的工作和科学的指导唤起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放下思想包袱,坦然接受手术。
2.1.2手术后的心理护理手术后病人从麻醉中醒来,首先想知道的就是自己手术的效果,手术室责任护士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以欣喜的表情和暖人肺腑的语言告诉病人手术效果良好并耐心告诉病人由于活动受限,伤口疼痛等一些不适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使患者能正确对待,主动配合治疗。术后给患者创造一个清新、安静、舒适、温馨的治疗和休息环境,对病人以亲切安慰和鼓励的同时,要进行及时,科学的术后指导,使病人心情舒畅,加快术后康复的进程。
2.2中毒患者的心理护理中毒患者中,服毒自杀占大多数,因此要根据不同性格的患者,因人而宜地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
2.2.1对暴躁型患者的护理脾气暴躁易怒,在病房内大声吵闹,不听劝阻,拒绝治疗者,我们应让患者宣泄不满情绪,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要以充分的同情心和爱心主动接近患者,尊重患者人格,采取既不迁就又不回避的态度,耐心说服,有时又要采取忍让的态度去感化他们,不合理要求应通过耐心疏导和劝解,消除其烦躁、愤怒和不满情绪,让其配合治疗。
2.2.2对忧郁型患者的护理性情忧郁,消极沉闷,感情脆弱,疑心重,不愿说话,怕见人对医护人员的关心置之不理者,在为其护理时应特别注意保持病室内安静,动作轻柔,态度和蔼可亲,语言朴实热情。对此类患者一定要多与其交流,用心去接近他们。对患者的亲人和亲属讲清病人的思想动态和内心活动,让他们共同配合,为其创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多陪伴他们,让其享受家庭的温暖,以保持愉快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帮助患者从痛苦的心理中解脱出来。
2.2.3对救助心强患者的护理对于救助心强,有所醒悟,表现恐惧,害怕寂寞,而又对以后的生活顾虑重重,思想负担较重,不能静心休养的患者,要多与其交流,尽力排除其顾虑,给予诚恳的帮助,让其认识到此行为的严重性而醒悟。
2.2.4对孤独型患者的护理对于孤独型者对于救治后的表现若无其事,一定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防止再次自杀的发生。要多与其交流思想,关心体贴病人,让其亲朋好友多探视病人,多与其交流,让其感受到大家的关心。引导病人多回顾自己美好的往事和自己在家庭、社会、亲朋好友中的重要性,亲人对其的留恋,以消降孤独感,唤起对生活的热爱。护理人员的主动关心,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赖感,唤起对生活的热爱。护理人员的主动关心,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赖感,以达到心理上的稳定。
2.2.5对精神异常患者的护理有的病人出现精神异常时,更要细心地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待精神症状好转后再给予心理护理。救治后的护理和心理护理特别重要,决不可掉以轻心。患者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思想较狭隘,逆反心理也较强。因此,除给予舒适、安静地休养环境外,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要有高度的耐心、诚心、热心,多与其交流,解除一切顾虑,让其感受来到自家庭、社会、亲朋好友中的亲情和温暖,让其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3输血患者的心理护理输血患者由于失血过多会引起恐惧紧张、依赖、怀疑对抗心理,因此,对于输血病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2.3.1创造良好的输血环境保持病区安静、舒适,避免高声喧哗,护士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及时清除患者的排泄物,避免不良的刺激,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使患者紧张的心理得到抚慰,增加对成分输血治疗的信心。
2.3.2加强成分输血宣教工作,取得患者信任输成分血前,给患者做相关健康教育及介绍输血的有关知识,输血对恢复健康的治疗意义[3]。护士应以患者为中心,态度要和蔼,解释要耐心,操作要熟练,及时正确地处理输血过程中发生的细小问题,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取得患者信任,增加安全感,使他们在治疗中放松情绪,得到很好的休息。
2.3.3根据输血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因人施护针对每一位患者的不同心理需要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成分输血有恐惧、紧张心理的患者,在输血前与输血过程中,多与患者沟通,主动交谈,勤巡视,多观察,给予必要的安慰和陪伴;对有怀疑和对抗心理的患者,进一步介绍有关成分血的功能和质量,输血与个案疾病的关系,以消除患者的顾虑,放心地接受输血治疗;对输血有依赖心理的患者,讲明输血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仅仅是一种替代疗法,鼓励患者全方位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如果出现输血反应时,除了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外,稳定患者情绪,安慰患者也非常重要。
2.3.4成分输血后的心理护理成分输血常有明显的短期效应,所以护士应充分利用这一效应,激发患者的愉快情绪,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4]。
2.4急腹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急腹症在临床很多见,病人发病急,疼痛剧烈,因而病人一般都心情焦虑、烦躁,进人医院后急于想得到止痛。这时护士应急病人之所急[5]。首先给病人一种被重视的感觉,取得病人信任,强调病人配合检查及准确说出病史的重要性,尽快明确诊断,对症施治,方能止痛。否则,单纯止痛而掩盖病情,影响诊断治疗,后果难测。
3.体会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的广泛开展,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全过程,能较好地解决病人的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需要护士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知识,良好道德修养,温文尔雅的工作作风以及与患者沟通并进而达到说服教育目的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以自信取信于患者,给患者以安全感和信赖感,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269-289.
[2]陈兰英.开展病人术前心理护理的做法及体会j.心理医生杂志,1998,5(11):169.
[3]徐梅.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M.职业与健康.2005.21.1867-1868
[4]李志强.现代血液病输血疗法[M].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42.
[5]张秀花.成分输血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8):1348-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