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帝国主义话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帝国主义概念,词语译介,清末,帝国主义话语
帝国主义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葛静波[1](2019)在《“帝国主义”在清末中国:译介、认识与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初,发源于欧洲的"帝国主义"一词经日本传入中国。得益于《清议报》,译自日本的帝国主义理论成为中国人最早接触"帝国主义"概念的开始,而浮田和民与幸德秋水的思想更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外来译介知识的影响下,清末中国人开始对"帝国主义"的成因、特征、帝国主义国家、帝国主义侵略以及如何抵抗帝国主义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梁启超等人的言论更成为其时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在对"帝国主义"有所认识后,中国人将自身所面临的境遇与外来词语相结合,阐发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帝国主义话语体系。特别是在立宪派、革命派的政治论争中,夹杂进了丰富的"帝国主义话语"。在从译介、认识到话语利用的过程中,中国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渐趋多元与复杂。(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蒋云云,许庆红[2](2019)在《妖魔化塑造与认知暴力——《缅甸岁月》中的帝国主义霸权话语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奥威尔在《缅甸岁月》中将缅甸女性降级为"物"与"兽"的他者,并着重刻画了她们的自我否定与集体堕落。借助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帝国主义公理性的意识形态"和"属下"概念分析这一现象,发现奥威尔的帝国主义霸权话语在对第叁世界女性进行妖魔化塑造的同时,对她们施加了认知暴力,使她们成了"不能说话"的属下。奥威尔在文本中掩盖了白人对第叁世界女性的剥削与压迫,为大英帝国修筑了一条"合法"的殖民之路。该发现有助于读者认清奥威尔的种族主义和男权至上的思想以及他扮演的帝国主义同谋者的真实身份。(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薇拉·纽宁,安斯格尔·纽宁[3](2015)在《帝国虚构与帝国主义思想的建(解)构:殖民话语与后殖民批评再思考(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英帝国主义成为一些小说的最基本的意识形态架构,本文试图就把握这类小说精要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在简要梳理帝国历史的当下延续之后,在第二节中提出了"帝国虚构"这一术语并探讨了其意义。第叁节则梳理了虚构与现实、文化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虚构作品在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小说的建构和解构中所扮演的创造性或表演性角色。第四节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殖民话语分析与后殖民批评进行了修正,这正是本文力图传达的方法。第五节讨论了文学性虚构和观念性虚构在建构和解构帝国主义思想方面所起到的六大功能,随后得出全文结论。(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龚芳敏[4](2014)在《对文化帝国主义话语的批判与解构——汤姆林森文化传播思想研究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播思想界,汤姆林森以范式终结者的姿态出现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讨论中。他对文化帝国主义话语的主要形态,如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话语以及现代性话语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对文化帝国主义话语的立论基础、关注的核心问题和主要价值诉求进行了条分缕析,借用各种理论资源对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展开了全方位与多角度的批判,最后否定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汤姆林森以解构和批判文化帝国主义话语的方式建构了一种新的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相应的辩护。(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王勇[5](2014)在《文化帝国主义与中国电影话语权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廷顿认为,"由于现代化的激励,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的界限重构……文明间的断层线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界限。"(1)汉斯摩根索在谈到文化帝国主义时认为:"文化帝国主义……这个国家所取得的胜利和建立霸权的基础,比军事征服或经济控制都要更显赫、更牢固。"(2)文化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他国的过程,是文化先行,由帝国主义国家向他国输出支持帝国主义关系的文化形式,然后完成帝国的支配状态"。(3)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就是少数国家通过控制大众传(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4年05期)
魏磊杰[6](2013)在《全球化时代的法律帝国主义与“法治”话语霸权》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大程度上全球化不过是新帝国主义构建全球垄断结构的一种工具与修辞。目前新自由主义统治使用了现代性的话语,其目的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一种服从强权者利益的权力格局。作为一种现代性子话语和机制的法律/法治往往被霸权国家或其他强权主体精心建构以掩饰其与掠夺之间的关系,而为一种更高程度的不平等的新帝国主义世界秩序赋予正当性与合法性。欧美的法律无疑具有正义与邪恶两方面的功能。在对法治的积极因素进行一如既往的倡导与鼓吹之同时,对法治的阴暗面进行彻底的暴露与批判能将其从掠夺的桎梏中真正解脱出来,使其成为一种能够驾驭与调控这个业已被所谓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机制支配的失控世界的有效工具。通过客观描述帝国主义对历史与当代法律的影响,揭示似乎早已为宏大的"政治正确"话语所遮蔽的法治的负面样态,可为我们提供一种对全球化的政治意涵以及西方社会发展模式进行全面审视与反思的可能。(本文来源于《环球法律评论》期刊2013年05期)
王小梅[7](2013)在《叙事话语与政治权力——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继《东方主义》之后,赛义德又出版了后殖民理论经典着作《文化与帝国主义》。在该书中赛义德直接将文化与帝国主义联系起来,论述了文化叙事文本如何产生权力,同时也向读者介绍了殖民地学者如何对这种殖民文化进行抵抗。进入新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新形式的文化扩张,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文化扩张、彰显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和谐健康发展?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郭勇[8](2012)在《“畅销书”的策略:透视《不如归》的帝国主义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爱情小说面目出现的德富芦花的《不如归》风靡日本国内外长达半个多世纪,成了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最具盛名的畅销书之一。历来关于《不如归》的解读可谓是众说纷纭。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认为《不如归》之所以能够长久地流行,乃是在于其所描写的悲剧爱情的力量,在有意无意间回避了隐藏其中的帝国主义话语逻辑。本文认为,在《不如归》的深层构造中,充斥着大量的帝国主义的话语隐喻,这些隐喻极大地迎合了日本自明治以来日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这才是《不如归》享有广大受众和居高人气的真实原因所在了。(本文来源于《日语教育与日本学》期刊2012年00期)
刘荡荡[9](2011)在《《“蛇鲨号”巡航记》与帝国主义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游记与帝国主义之间存在一种隐性的共谋关系。杰克.伦敦受宰制性帝国主义话语的影响,在《"蛇鲨号"巡航记》一书中,对南太平洋诸岛风物进行了东方主义式的再现,并用自己的形象阐释了美国帝国主义硬汉英雄的精神品质,从而建构和撒播了美国的帝国主义话语。(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刘荡荡[10](2010)在《《深渊中的人们》与帝国主义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总是特定文化传统、各种意识形态话语的产物。杰克·伦敦无法跳出宰制性帝国主义话语的影响,在《深渊中的人们》一书中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用"优越神话"框架剖析英国伦敦市贫民窟问题,把它解读为大英帝国衰亡的象征和美国必然取而代之的例证,表达美国国民的争霸心态,言说他们的争霸逻辑。《深渊中的人们》建构和撒播了帝国主义话语。(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帝国主义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乔治·奥威尔在《缅甸岁月》中将缅甸女性降级为"物"与"兽"的他者,并着重刻画了她们的自我否定与集体堕落。借助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帝国主义公理性的意识形态"和"属下"概念分析这一现象,发现奥威尔的帝国主义霸权话语在对第叁世界女性进行妖魔化塑造的同时,对她们施加了认知暴力,使她们成了"不能说话"的属下。奥威尔在文本中掩盖了白人对第叁世界女性的剥削与压迫,为大英帝国修筑了一条"合法"的殖民之路。该发现有助于读者认清奥威尔的种族主义和男权至上的思想以及他扮演的帝国主义同谋者的真实身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帝国主义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1].葛静波.“帝国主义”在清末中国:译介、认识与话语[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蒋云云,许庆红.妖魔化塑造与认知暴力——《缅甸岁月》中的帝国主义霸权话语批判[J].宿州学院学报.2019
[3].薇拉·纽宁,安斯格尔·纽宁.帝国虚构与帝国主义思想的建(解)构:殖民话语与后殖民批评再思考(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15
[4].龚芳敏.对文化帝国主义话语的批判与解构——汤姆林森文化传播思想研究之二[J].文化研究.2014
[5].王勇.文化帝国主义与中国电影话语权建设[J].文艺争鸣.2014
[6].魏磊杰.全球化时代的法律帝国主义与“法治”话语霸权[J].环球法律评论.2013
[7].王小梅.叙事话语与政治权力——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再解读[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8].郭勇.“畅销书”的策略:透视《不如归》的帝国主义话语[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2
[9].刘荡荡.《“蛇鲨号”巡航记》与帝国主义话语[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刘荡荡.《深渊中的人们》与帝国主义话语[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