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论文-伍俊斌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论文-伍俊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市民社会,政治国家,限度,互动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论文文献综述

伍俊斌[1](2013)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限度和互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分析范畴,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文化为中轴,以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宗旨的社会自主领域。现代国家兼备阶级统治、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其基本特征是政治性,核心是公共权力。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各有其局限性,市民社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滋生极端个人主义、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它不是民主政治的充分条件;政治国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淹没市民社会、背离公共利益、权力寻租以及政治合法性限度。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应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以克服各自的消极方面,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形成双向适度制衡和发展型互惠,形成政治国家能力强大、市民社会富有活力的新局面。(本文来源于《理论与改革》期刊2013年05期)

方堃,周锦雯[2](2012)在《俄罗斯转型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分化及福利政策——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为主线》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俄罗斯进入了从传统的高度集权政治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法治体制转轨的社会转型期。私有化、市场化以及民主化造成了俄罗斯贫富差距悬殊、新兴的中间阶层出现和"边缘人群"泛滥等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危机。针对转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普京时代俄罗斯社会福利政策的改革策略是强调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正和博弈"。俄罗斯"强国家—强社会"的新的治理模式对于同样处在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本文来源于《外国问题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周锦雯,方堃[3](2012)在《俄罗斯转型进程中社会结构分化及福利政策研究——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为主线》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俄罗斯进入了从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法治体制转轨的社会转型期。私有化、市场化以及民主化造成了俄罗斯贫富差距悬殊、新兴的中间阶层出现、"边缘人群"泛滥等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危机。针对转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普京时代俄罗斯社会福利政策的改革策略是强调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正和博弈"。俄罗斯"强国家一强社会"的新的治理模式对于同样处在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大有裨益。(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李慧敏[4](2011)在《国家形象传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形象塑造长期以来被认为只是国家政府机构和大众媒体的事,然而其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市民社会的日益兴盛,民间传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将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荆学民,李彦冰[5](2010)在《政治传播视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析论——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政治传播视野,以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重新审视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这一重要问题。国家理念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占据着统摄性的地位。一国的国家形象如何,最终取决于一国秉持何种国家理念及其在这种国家理念基础上所进行的国家建设实践。从政治学理论上讲,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经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混沌不分、对峙紧张和良性互动叁个大的阶段。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理念,应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基础上。认识到国家与市民社会在合理分野基础上的良性互动,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国家形象塑造只是国家的事情"的观念;有助于发掘市民社会在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真实而良好国家形象的媒介呈现。(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张彩玲[6](2008)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下的民法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市民社会问题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特定的历史背景而被更多学者所关注,社会学家、哲学家、法学家等纷纷将市民社会理论引入自身的研究范畴中,以期通过完善市民社会理论,构建和谐的市民社会体系而解决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了市民社会理论的复兴运动。在中国,也正经历社会转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一改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大一体思潮,通过激发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刺激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这与西方国家正在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在进行的改革不期而遇,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例如都在尽最大可能的限度范围内增强个体的经济发展的自由,促使更快发展,同时也都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协调国家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分配与结合问题。至此,中国的学者开始研究市民社会理论问题,开始尝试将缘于西方的市民社会移植中国,建立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达到解决中国目前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方面大范围的激发各种经济因素的发展潜能,另一方面协调好经济发展与国家管理的关系。移植市民社会理论的过程中,不仅要明确什么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还要明确调节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手段之一的民法如何反应二者的互动,如何通过自己特定的优势而使二者达到和谐的境界。因此,本文从市民社会的历史概念发展史开始,重点介绍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下民法的发展脉络以及民法对二者互动发展的影响,进而明确在我国目前的发展背景下将选择怎样的互动发展模式以及在此发展模式下民法的发展道路问题。全文共分为六章,如下:第一章,通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解读,明确何为市民社会,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和民法关系的论证做铺垫。第二章,通过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的历史轨迹的分析,明确民法在二者互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第叁章,在总结第二部分民法在不同阶段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对民法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即民法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发展的反应装置和推动装置。第四章,通过中国学者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模式分析的选择,明细中国民法发展的现实状况。第五章,进一步阐述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模式”发展下,我国民法的完善问题。(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8-06-01)

王循聪[7](2007)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政治哲学思考的基本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在中国市民社会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下,政治发展的视角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政治空间,必须跳出政治发展的狭隘界限,寻求体制外的对话和沟通。因而,从市民社会的视角反观政治国家,透析出政治发展的现实路径,旨在探求促进政治发展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全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基本理论为立论的基础,采取理论联系实际、历史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等研究方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思索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问题。从整体框架上看,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市民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历史进程。首先提出了市民社会的基本概念及其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并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态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回顾了西方和中国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历史,对市民社会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目的在于明确中国政治发展客观环境的变化。第二部分主要以市民社会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从政府职能、政府机构、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文化等四个主要方面研究市民社会对政治发展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政治发展问题进行归因探析,提出解决政治发展问题的路径即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第叁部分主要从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新矛盾和问题、价值体系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的必要性;然后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阻碍双方良性互动的因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全文论述的重点,突出对解决问题的尝试性探索即构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的路径。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实际,就在政府职能、政府机构、政治制度、政治价值文化四个领域如何实现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刘泽军[8](2007)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与经济法的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从高度重合走向现实分离,国家公权力开始萎缩,私权利开始膨胀,使以保护私权利为核心的私法发达起来。垄断的产生、大危机的爆发、战后的复兴与滞胀的产生使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从分离走向高度统一和紧密结合,二者的良性互动最终催生了国家干预协调经济运行之法——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07年01期)

伍俊斌[9](2006)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维度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分析范畴。国家本位抑或社会本位都是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之产物。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各有其限度,两者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的目标模式。此维度下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是: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和相对独立的社会、自主的个人和社会组织、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政治文化的重构、独立自主的公共舆论。(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冯玉[10](2004)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进中国法治进程,关键在于建立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即理念上从“国家优位论”转为“社会优位论”,实践中实现多元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制衡,同时确立公权力的合法性权威,从而形成多元权利与公权力的互动博弈,实现由线状控制向网状控制的转化。(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04年12期)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70年代以后,俄罗斯进入了从传统的高度集权政治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法治体制转轨的社会转型期。私有化、市场化以及民主化造成了俄罗斯贫富差距悬殊、新兴的中间阶层出现和"边缘人群"泛滥等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危机。针对转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普京时代俄罗斯社会福利政策的改革策略是强调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正和博弈"。俄罗斯"强国家—强社会"的新的治理模式对于同样处在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论文参考文献

[1].伍俊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限度和互动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3

[2].方堃,周锦雯.俄罗斯转型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分化及福利政策——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为主线[J].外国问题研究.2012

[3].周锦雯,方堃.俄罗斯转型进程中社会结构分化及福利政策研究——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为主线[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

[4].李慧敏.国家形象传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J].凯里学院学报.2011

[5].荆学民,李彦冰.政治传播视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析论——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

[6].张彩玲.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下的民法发展[D].河北大学.2008

[7].王循聪.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D].曲阜师范大学.2007

[8].刘泽军.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与经济法的产生[J].法制与社会.2007

[9].伍俊斌.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维度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

[10].冯玉.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J].理论月刊.2004

标签:;  ;  ;  ;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论文-伍俊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