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观点论文-Marianne,Leuzinger-Bohleber,王兰兰,仇剑崟

阐释学观点论文-Marianne,Leuzinger-Bohleber,王兰兰,仇剑崟

导读:本文包含了阐释学观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神分析研究,认识论,方法论

阐释学观点论文文献综述

Marianne,Leuzinger-Bohleber,王兰兰,仇剑崟[1](2018)在《当代精神分析研究的丰富性——通过LAC抑郁症研究来阐释认识论和方法学观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介绍了当代精神分析研究的多元性,并通过对LAC抑郁症研究来阐释精神分析治疗研究中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观点。(本文来源于《心理学通讯》期刊2018年03期)

张婧[2](2013)在《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观点下《孙子兵法》英译主体性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翻译理论研究发展历史中,虽然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却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翻译研究提出的“文化转向”说,推动了翻译译入语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逐步凸显并成为了翻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理论指导,以《孙子兵法》林戊荪、格里菲斯两个译本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尝试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分解到乔治·斯坦纳的“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旨在分析研究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并作用于译本这个问题,从而肯定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对《孙子兵法》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分析,作者认为,成功翻译《孙子兵法》对译者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译者翻译《孙子兵法》前必须具有正确、积极的翻译动机;第二,译者必须具有扎实的中英文语言功底,熟悉中西文化,同时具有过硬的翻译技能;第叁,译者必须对孙膑语言和军事概念有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另外,作者对《孙子兵法》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鉴于翻译中华典籍的特殊性,译者可借鉴中国学者注释《孙子兵法》的模式,既可准确重现作品的原貌,又能充分传达军事思想。作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拓宽《孙子兵法》翻译研究的视角,同时为中国古籍的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将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同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结合起来去研究翻译作品及译者将继续成为译界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徐玲英[3](2011)在《用现代阐释学观点观照历代《诗经》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一反传统解释学对文本"唯一正确"的原意的追求,突出强调了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伽达默尔阐释学观点观照历代《诗经》的解读,可以明显地看出,以政教范式解《诗》的诗经汉学,以理学范式解《诗》的诗经宋学和以考证范式解《诗》的诗经清学都打上了时代烙印,体现着文本作者视域和理解者视域的融合。(本文来源于《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赵丽莎[4](2010)在《从斯坦纳的阐释学观点赏析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众多的英文译本中,林语堂的译本《老子的智慧》以其精炼与忠实久传不衰。本文以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点为依据,系统分析了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写作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本文来源于《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赵丽莎[5](2009)在《斯坦纳阐释学观点下《道德经》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越来越多的中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对《道德经》进行翻译研究,探求中华典籍的奥秘,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据统计,目前《道德经》的翻译文字已达28种语言之多,版本达1,100余部,居外译汉籍之首(辛红娟,2008:9)。然而,作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道德经》文约义丰,注疏无数,加上中西语言文化迥异,译者在翻译这部中华经典时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阐释,表现出极大的译者主体性。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形成,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学者们从各种崭新的视角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其中阐释学作为一门对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科学,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深化了人们对译者的认识。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提出的阐释学观点,为研究翻译作品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当今学术界中,《道德经》的英译本层出不穷,而国内外对《道德经》英译本的研究力度却远远不够,关于《道德经》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采用斯坦纳的阐释学观点,依照“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同时以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为理论支持,对亚瑟·威利、林语堂、辜正坤所译的叁个《道德经》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作者通过分析《道德经》的英译过程中译者选择《道德经》作为翻译文本的不同动机,由于历史、文化、个体意识差异对译文产生的不同理解,从而在语言、文化、审美层面对译文进行的不同阐释和对翻译中造成的语言、文化、哲学思想的损失采取的不同补偿手段,系统地论证了译者主体性与创造性在《道德经》英译过程中的体现。最后,基于对《道德经》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分析,作者认为,成功翻译《道德经》对译者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译者翻译《道德经》前必须具有正确、积极的翻译动机;第二,译者必须具有扎实的中英文语言功底,熟悉中西文化,同时具有过硬的翻译技能;第叁,译者必须对老子语言和道家思想有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另外,作者对《道德经》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鉴于翻译中华典籍的特殊性,译者可借鉴中国学者注释《道德经》的模式,在忠实翻译原文的基础上附上概念注解和章节阐释,既可准确重现作品的原貌,又能充分传达老子的哲学思想。作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拓宽《道德经》翻译研究的视角,同时为中国古籍的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11-01)

黎志萍[6](2009)在《运用伽达默尔阐释学观点分析文化误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是文化的转换。文化的普遍差异使得翻译中的误读现象时有发生。长期以来,文化误读由于与传统的翻译标准相悖而受到批评与排斥。本文拟借助哲学阐释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主要阐释学观点来对文化误读这一普遍现象作一番分析和阐述,试图揭示其产生的原因或客观必然性及合理性,并进一步探讨其实质与意义,以期人们能够重新审视和评价文化误读。文化误读可分为有意识误读和无意识误读。无意识误读属于译者应该避免的翻译失误。而有意识的误读属于译者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有意识的文化误读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它主要包括价值观误读,政治误读,宗教误读及文化意象误读。本文将运用伽达默尔的主要阐释学观点:理解的历史性、合法的偏见及视域融合,来说明有意识的文化误读是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无法回避和克服的现象,它对译者实现预期的翻译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创造性叛逆的概念与文化误读的概念有着诸多一致与重迭的部分,都属于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其结果都是对原文的客观背离。都是受制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翻译目的与读者的接受水平。而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所形成的译者共同的视域,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充分发挥。因此,文化误读的实质就是译者在一定限度内的创造性叛逆。有意识的文化误读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同时丰富和更新了外来文化及本土文化,促进了世界不同文化的融合,并使文学鉴赏与翻译批评更加多元化。因此,有意识的文化误读值得鼓励和提倡,这是对译者创造性的保护也是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陈本益[7](2008)在《论赫施的现代形式的传统阐释学观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赫施的阐释学坚持认为,作者的意图就是作品的本义,它对读者来说是客观的。这是传统阐释学观点。但赫施用现代哲学来论证这一观点,并吸收现代阐释学的某些思想,用以解决在阐释作品中意义的不确定问题。所以,赫施的传统阐释学观点又是现代形式的。(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韩雪临[8](1999)在《文学史思维的内在张力关系——一种阐释学观点的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史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 ,存在着叁个不同的层面 :原生态、遗留态以及评价态 ,文学史思维的矛盾围绕着这叁种形态而展开。文学史自身所具有的开放、对话、交流的性质使文学史始终处于主体与客体、现在与过去的内在张力关系中。在这种张力关系中 ,主体的介入使过去与现在的视界融合 ,主体对于客体的阐释行为中具有的体验也为文学史写作创造性功能的发挥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文学史研究中科学精神与个人智慧的强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世纪末的今天 ,文学史研究与写作正孕育着一次更为深刻而巨大的蜕新与变革 ,对文学史思维内在张力关系的研究不仅有效切入了文学史理论研究 ,也将是推动文学史写作走向创造性境界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1999年03期)

阐释学观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翻译理论研究发展历史中,虽然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却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翻译研究提出的“文化转向”说,推动了翻译译入语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逐步凸显并成为了翻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理论指导,以《孙子兵法》林戊荪、格里菲斯两个译本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尝试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分解到乔治·斯坦纳的“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旨在分析研究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并作用于译本这个问题,从而肯定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对《孙子兵法》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分析,作者认为,成功翻译《孙子兵法》对译者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译者翻译《孙子兵法》前必须具有正确、积极的翻译动机;第二,译者必须具有扎实的中英文语言功底,熟悉中西文化,同时具有过硬的翻译技能;第叁,译者必须对孙膑语言和军事概念有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另外,作者对《孙子兵法》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鉴于翻译中华典籍的特殊性,译者可借鉴中国学者注释《孙子兵法》的模式,既可准确重现作品的原貌,又能充分传达军事思想。作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拓宽《孙子兵法》翻译研究的视角,同时为中国古籍的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将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同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结合起来去研究翻译作品及译者将继续成为译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阐释学观点论文参考文献

[1].Marianne,Leuzinger-Bohleber,王兰兰,仇剑崟.当代精神分析研究的丰富性——通过LAC抑郁症研究来阐释认识论和方法学观点[J].心理学通讯.2018

[2].张婧.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观点下《孙子兵法》英译主体性的体现[D].太原理工大学.2013

[3].徐玲英.用现代阐释学观点观照历代《诗经》的解读[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赵丽莎.从斯坦纳的阐释学观点赏析林语堂《老子的智慧》[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赵丽莎.斯坦纳阐释学观点下《道德经》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中南大学.2009

[6].黎志萍.运用伽达默尔阐释学观点分析文化误读[D].福建师范大学.2009

[7].陈本益.论赫施的现代形式的传统阐释学观点[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8].韩雪临.文学史思维的内在张力关系——一种阐释学观点的尝试[J].江海学刊.1999

标签:;  ;  ;  

阐释学观点论文-Marianne,Leuzinger-Bohleber,王兰兰,仇剑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