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时分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解相关检测器,瑞利衰落信道,MIMO系统,误码率
空时分集论文文献综述
秦长江,刘明涛,马云峰[1](2014)在《衰落信道下基于空时分集编码的解相关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用户检测技术能够抑制小区干扰,增加系统容量,而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可以增加系统空间分集度来抑制信道衰落,提高系统可靠性.作者在码分多址(CDMA)系统瑞利衰落信道环境下,采用MIMO多天线空间分集技术,探究解相关检测器的相关性能,并通过对不同情况下信噪比与误码率的仿真、分析和比较,实现了预期效果.(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陈迅轶[2](2013)在《基于空时分集接收抑制GSM干扰影响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网络中存在上行干扰问题严重,而现场难以在短时间解决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空日寸分集接收抑制GSM网络干扰影响的方法。该算法主要针对2G基站上行分集接收,将终端发出的上行信号联合进行信号干扰消除处理,降低网络底部噪声,从而达到降低基站发射功率,提升上行链路通话质量的目的。另外,通过现场试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同时在最后指出该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2013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下)》期刊2013-09-06)
王丹,杨雷,普杰信[3](2011)在《基于一阶统计量信道盲估计空时分集TH-PPM UWB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利用一种空时分集结构提出一种多入多出超宽带系统收发信机模型,并给出相应的信号检测方法。然后,利用脉位调制信号结构导致的接收信号一阶统计量循环平稳特性,提出一种适用于系统且没有估计模糊度问题的低复杂度盲信道估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盲信道估计方法由于复杂度低且没有估计模糊度,给接收机的信号检测提供了准确的信道状态信息。提出的超宽带多入多出系统由于获得了时间分集和空间分集,不论在完美信道下还是估计信道下均明显优于传统单天线系统。(本文来源于《电视技术》期刊2011年17期)
王德胜,林宏志,朱光喜[4](2010)在《一种基于MIMO空时分集的HARQ方法及其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MIMO利用降低空时编码效率的方法,在复用增益与分集增益乘积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二者折衷;该文则从系统设计的角度,通过分析VBLAST,HARQ,STBC内在的联系,构造一种新型的混合重传方法,实现编码与HARQ二者平滑对接,在保持空时码满的复用增益前提条件下,以HARQ时延换取信噪比的提升,额外引入分集增益。同时,该文对信道相关性、重传时间与空间分集之间的重要关系作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不同信道环境下的系统性能均有较大的提升。(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曹志华[5](2008)在《空时分集接收相关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用户和障碍物都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从而用户多径信号具有空时耦合的结构特征。由于一维的时域或者空域信号处理都没有充分利用信号和信道的空时结构特性,所以它们只能有限地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空时处理技术能够很好的结合空域和时域处理各自的优势,能够充分利用信号和信道的空时结构特征,弥补了时域信号处理和空域信号处理二者的局限,能够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容量、覆盖范围和通信质量。本文详细研究了空时分集接收的相关技术。具体而言,本文的创新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径信号的角度分集接收信号的多径传播导致接收信号的时延扩展和角度扩展,不同路径的到达信号通常具有不同的到达角度和传播时延,从而造成了接收信号中存在码间干扰(ISI)。针对信号的多径传播问题,提出了一种角度分集接收的方法,使用多个波束形成器分别对各条路径信号进行空域滤波,提取出期望用户各条路径信号,然后将提取出的各条路径信号进行延迟相干最大比合并(MRC),有效地提高了输出信号的信干噪比。针对MRC合并不能够很好地获得时间分集增益的问题,还提出一种角度分集接收信号的MMSE合并与均衡方法,对各个波束形成器输出信号同时进行合并与均衡处理,解决了合并信号中的码间干扰(ISI)抑制问题。2) CDMA信号的波束形成与2D-RAKE接收机基于直接序列扩频(DS-SS)技术的CDMA系统中信号解扩时多径时延超过一个码片宽度的多径信号经过相关器后只能被当作噪声处理。然而在对解扩后的阵列信号进行波束形成处理时情况将发生变化,这是因为传播时延不同的多径信号经过解扩之后变为相干信号,可以被加以利用。文献[69]中Naguib提出的码滤波波束形成方法仅在期望用户某一条路径信号方向上形成较大的增益,期望用户其他路径信号作为噪声加以抑制。也就是说,Naguib提出的采用码滤波方法对解扩后的信号进行波束形成时仅利用到了期望用户一条路径信号成分,而其他多径成分并没有被利用。针对码滤波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码滤波波束形成方法,使得码滤波处理后信号中含有的期望用户各相干多径成分均得到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对时空级联2D-RAKE接收机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新的时空级联2D-RAKE接收机。3)空时二维联合分集接收技术单独的空间分集接收技术或时间分集接收技术没有充分利用无线通信信道的空时结构特征,所以限制了它们的分集增益和干扰抑制能力。针对一维分集接收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多径时延估计的空时二维联合分集接收方法。该方法可以同时对期望用户的不同到达方向和不同到达时间的多径信号进行空时二维联合分集接收,同时抑制系统中的共信道干扰和噪声,从而有效的提高输出信号中期望用户信号的信噪比。当前的移动通信系统广泛地采用码分多址(CDMA)方式,DS-CDMA系统的空时处理技术主要涉及2D-RAKE接收机。本文针对DS-CDMA系统,提出了一种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的空时二维联合分集接收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直扩信号的空域和时域的联合接收处理问题。对于期望用户的每一条传播路径信号,天线阵列使用一组相同的相关器分别对每一个阵元的接收信号进行解扩处理。使用多组这样的相关器分别对期望用户的多条传播路径信号进行解扩处理,然后将各组相关器输出的解扩信号进行联合的MMSE加权合并。为了降低加权系数的计算复杂度,本文还提出一种降复杂度的CDMA系统空时二维分集接收方法。仿真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这种CDMA系统的空时二维联合分集接收方法性能优于传统的2D-RAKE接收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08-12-01)
余丽群[6](2008)在《无线通信中的空时分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分集技术,通过使用多发送天线和多接收天线(MIMO)系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抵抗无线通信中的多径衰落,保证传输信号的质量,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为了解决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在移动终端的多天线制约问题,一种新的分集技术——协作分集技术被提出。在慢衰落环境下,编码协作分集能取得较好的性能,但在快衰落环境下并不能取得较好的增益,引入空时编码协作分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来源于《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12-01)
马烈[7](2008)在《空分加时分(空时分集)通信天线的跟踪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时分多址通信体制下,采用相扫天线是抗截获、抗干扰的最有效途径。在时分多址通信体制下解决相扫天线节点间相互跟踪和通信是关键问题。文中详细地阐述了计算补点的方法,分析了方位角、航向角、舷角与扫描跟踪角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和补点算法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李明奇[8](2008)在《空时分集及预编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Telatar和Foschini奠基的MIMO系统信息论证明了,MIMO系统能够获得数倍于单天线系统的信道容量。这一新理论打破了由Shannon建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理论架构,推动了各种传统通信技术向MIMO技术的快速转变。在众多MIMO技术热点问题中,系统性能评价的另一个重要评估指标误码率,也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由于MIMO系统的随机信道矩阵的结构复杂,涉及许多比较深层次的数学基础问题,MIMO系统的误码率的理论研究一直进展缓慢。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本文还研究了MIMO系统正交空时编码的预编码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类MIMO系统,其时间分集通过符号重发实现。在同一块周期内,每次发射天线的发射增益和接收天线的接收增益可以不同。系统通过调节发射天线的发射增益,来控制信号的发射功率;通过调节接收天线的接收增益,来最大化接收信号的信噪比。根据天线发射功率控制的描述方式,我们将系统分为叁类:空间发射分集系统、迹约束系统、特征值约束系统。符号的多次发射权重向量构成了该符号在各天线的发射权重矩阵。在一个块内若有多个不同的符号需要发射,可以为各符号选取恰当的权重矩阵以形成需要的空时分组编码。在该系统误码率的研究中,本文根据所得误差函数的一个等价有限积分形式,利用有限积分中被积函数的特殊性,将一个复杂的随机函数的均值问题转化为可以较容易解决的一类随机函数的均值问题。同时,引入了Karhunen-Loeve变换,将相关的系统子信道系数向量,转化为元素间不相关的系数向量。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该空时分集系统在不同功率约束下,信道独立的瑞利衰落系统和信道相关的瑞利衰落系统的平均误码率问题,得到了五个方面的主要结果:(1)空间发射分集系统的平均误码率公式;(2)到第j接收天线的所有信道衰落系数构成一个向量,若该向量与到第k接收天线的所有信道衰落系数构成的向量具有线性关系,本文得到了在这个信道条件下迹约束系统平均误码率公式;(3)特征值约束系统的平均误码率公式;(4)在信道矩阵发射相关情况下,特征值约束系统的系统误码率公式及上下界;(5)在信道矩阵接收相关情况下,特征值约束系统的系统误码率公式及上下界。在正交空时编码的预编码研究中,作者引入了误差函数的复合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的估计不等式,得到了正交空时编码系统平均误码率的一个新的上界。基于该上界,提出了正交空时编码系统的一个预编码准则,形成了预编码矩阵对应的最优化问题。在发射天线数不大于空时分组的空间维数的情况下,得到了Kronecker积和非Kronecker积形式的发射相关相应的预编码矩阵。通过分析发现,MIMO系统的发射天线副数大于空时分组编码的空间维数时,不存在满足本文所提出的优化问题的预编码矩阵。用本文形成的方法推导得到了A.Hj(?)rungnes和J.Akhtar的预编码矩阵优化问题。本文所得准则在分析发射相关的系统时,明显降低了预编码矩阵求解的计算量和复杂度。(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8-09-01)
李安新,王有政,许帏宇,周祖成[9](2006)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能量有效空时分集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利用协作分集和选择分集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效率,通过结合空时编码和选择合适的发射、接收协作节点,提出了适合大量节点协作的节点选择空时编码算法。通过分析总能量消耗中发射能量消耗和电路能量消耗与发送距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继承多种分集算法优点并适用于网络拓扑动态变化的广义节点选择算法。仿真表明,提出的两种空时分集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效率,从而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寿命。(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孙东升[10](2006)在《协同空时分集和差分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分集与编码调制技术相结合的空时编码技术,可以获得分集和编码增益,具有优异的抗衰落性能。传统空时编码和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是通过多天线来实现空间分集的,但是由于移动台的尺寸和载频的限制,使得多天线技术很难实现。最近出现的协同分集成为单天线移动台实现分集的可选方案。本文基于空时分集技术,对协同分集技术进行研究,采用新的中继协议,实现分集增益,并针对多径衰落信道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消除码间干扰。 论文首先阐述了空时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着重介绍了Alamouti双天线发送分集方案及编码规则。在该方案中应用差分检测,分别对差分编码、差分解码及与空时编码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通过Matlab平台对该系统进行仿真,并与传统的单天线系统性能做比较,结果表明空时分集技术能够实现分集增益。 随后,在前述空时分集方案的基础上,对协同分集通信技术进行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协同中继协议:以固定前向检测协议为基础,采用时分复用技术,利用Alamouti空时分组编码构建了一种协同分集系统;为了解决信道估计难题,同样采用了差分检测方法。同时对平坦衰落信道(单径信道)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多径信道)下的协同分集分别进行仿真,结果显示:在单径信道下具有很好的分集增益,而多径衰落信道下的效果不明显。 最后,为了解决多径衰落信道下的分集问题,采用了OFDM技术,来消除由于多径时延引起的码间干扰,达到了预期效果。 论文采用的协同分集和差分检测技术,既可以获得分集增益,又避免了复杂的信道估计;同时利用OFDM技术消除了ISI,将协同技术扩展应用到多径信道系统中,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6-04-01)
空时分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目前网络中存在上行干扰问题严重,而现场难以在短时间解决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空日寸分集接收抑制GSM网络干扰影响的方法。该算法主要针对2G基站上行分集接收,将终端发出的上行信号联合进行信号干扰消除处理,降低网络底部噪声,从而达到降低基站发射功率,提升上行链路通话质量的目的。另外,通过现场试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同时在最后指出该方法的局限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时分集论文参考文献
[1].秦长江,刘明涛,马云峰.衰落信道下基于空时分集编码的解相关检测技术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
[2].陈迅轶.基于空时分集接收抑制GSM干扰影响的方法[C].2013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下).2013
[3].王丹,杨雷,普杰信.基于一阶统计量信道盲估计空时分集TH-PPMUWB系统[J].电视技术.2011
[4].王德胜,林宏志,朱光喜.一种基于MIMO空时分集的HARQ方法及其性能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
[5].曹志华.空时分集接收相关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6].余丽群.无线通信中的空时分集技术[C].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7].马烈.空分加时分(空时分集)通信天线的跟踪问题研究[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8
[8].李明奇.空时分集及预编码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9].李安新,王有政,许帏宇,周祖成.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能量有效空时分集算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0].孙东升.协同空时分集和差分检测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