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甲酰基色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3-甲酰基色酮,席夫碱,合成
甲酰基色酮论文文献综述
周红艳,王辉,黄立波[1](2009)在《3-硝基-4-氯苯氨缩3-甲酰基色酮系列席夫碱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料3-硝基-4-氯苯氨与3-甲酰基色酮系列化合物缩合得到相应新型席夫碱类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大多数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冯驸,聂响亮,胡卫兵,刘红霞,黄立波[2](2008)在《3-甲酰基色酮缩2-氨基芴席夫碱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料芴经硝化、还原得到2-氨基芴,再与3-甲酰基色酮缩合得到相应的席夫碱化合物,利用IR,1H NMR和MS证实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体外抗活性研究表明,该席夫碱化合物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孙一峰,潘文龙,张东娣,鲁敬荣,宋化灿[3](2007)在《6-异丙基-3-甲酰基色酮双杂环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6-异丙基-3-甲酰基色酮为原料分别与胺、3-乙酰基香豆素以及乙酰甘氨酸反应,得到了5个未见报道的含3-杂环取代的色酮或色满酮类双杂环化合物,产率46%~73%。通过元素分析、MS、IR、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同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2-乙氧基-6-异丙基-3-(吗啉亚甲基)-4-色酮的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338 5(3)nm,b=0.868 38(17)nm,c=1.668 4(3)nm,β=108.59(3)°,V=1.838 0(6)nm3,Z=4,Dx=1.190 Mg/m3,μ=0.079 mm-1,F(000)=712,R=0.069 2,wR=0.138 7。(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邓林,刘锦贵,党珊[4](2007)在《取代-3-甲酰基色酮与麦氏酸的固相缩合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溶剂无催化剂条件下,采用石蜡油加热的方法,由取代-3-甲酰基色酮与麦氏酸通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5-(色酮基-3-亚甲基)麦氏酸类化合物,收率70%~87%,产物结构经IR,1H NMR确认.(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张伶俐,曹玲华[5](2007)在《3-甲酰基色酮类化合物-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3-甲酰基色酮类化合物-β-环糊精的包合物,利用红外光谱、核磁、紫外等测试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详细的表征与研究.包合后客体化合物的溶解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还用相溶解度法计算了包合反应的平衡常数.(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王峻岭,刘锦贵,苗长庆,李工安[6](2005)在《微波促进3-甲酰基色酮与活性亚甲基的缩合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辐射下, 3 -甲酰基色酮与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缩合反应,合成了3个新的3 -甲酰基色酮衍生物,收率80% ~92%,其结构经1HNMR和IR表征。(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05年03期)
杨桂花,曹玲华[7](2004)在《甲酰基色酮与(硫代)磷酰肼的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甲酰基取代色酮及3-甲酰基取代色酮为原料,分别与(硫代)磷酰肼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磷酰腙类化合物. 由于含色酮母体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因其独特的骨架结构和广泛的生理活性,如抗菌,解痉,平喘,抗过敏,抑制肿瘤细胞的生成,降血脂,降血糖等药理作用而备受关注.磷在生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糖的合成、新陈代谢等重要的生理活动.(硫代)磷酰肼等许多含磷的有机化合物具有杀菌,除草,调节植物生长等功效.有关(硫代)(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04-08-01)
惠永海[8](2004)在《3-甲酰基色酮连内酰胺环类化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色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而具有显着的生理活性,如:抗菌、抗病毒、促进新陈代谢,作为药物可用于血液循环系统的治疗和哮喘的治疗,并可促进肝脏细胞的再生等。人们在对色酮的改性研究中发现,当色酮母核上连接有其它杂环时,特别是3-位杂环取代的色酮类衍生物,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和特殊的化学性质。因此,色酮化学一直是近年来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巴比妥酸和硫代乙内酰脲的衍生物也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还可作为有机合成和药物研究的重要中间体。鉴于不同活性的杂环核在同一分子中聚集能明显改善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的这一活性迭加原理,将色酮环分别与巴比妥酸和硫代乙内酰脲组合于同一分子中,合成了系列的同时含有色酮骨架、巴比妥酸或硫代乙内酰脲片断的化合物。所得到的目标化合物尚未见文献报道。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1H NMR、IR和MS谱确证。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为: 1.用6-取代-3-甲酰基色酮与1,3-二取代(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得到24个5-(色酮-3-亚甲基)(硫代)巴比妥酸类衍生物; 2.2-芳基异硫氰酸酯和α-氨基乙酸进行合环反应,得到硫代乙内酰脲中间体,然后将其与6-取代-3-甲酰基色酮反应,得到16个5-(色酮-3-亚甲基)-2-芳基硫代乙内酰脲类化合物; 3.6-取代-3-甲酰基色酮与几种环酮进行羟醛缩合的反应研究。(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4-06-08)
曹玲华,张林,顾军[9](2002)在《3-(3′-芳基-5′-硫酮-1′,2′,4′-叁唑-4′-基)-氨甲酰基色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 3 甲酰基色酮经Jones试剂氧化后得到 3 羧基色酮 ,再与 3 芳基 4 氨基 5 硫酮 1,2 ,4 叁唑在POCl3 作用下 ,得到一系列 3 (3′ 芳基 5′ 硫酮 1′ ,2′,4′ 叁唑 4′ 基 ) 氨甲酰基色酮类化合物 .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 ,LC MS ,1HNMR ,元素分析确证(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02年06期)
甲酰基色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原料芴经硝化、还原得到2-氨基芴,再与3-甲酰基色酮缩合得到相应的席夫碱化合物,利用IR,1H NMR和MS证实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体外抗活性研究表明,该席夫碱化合物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酰基色酮论文参考文献
[1].周红艳,王辉,黄立波.3-硝基-4-氯苯氨缩3-甲酰基色酮系列席夫碱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2].冯驸,聂响亮,胡卫兵,刘红霞,黄立波.3-甲酰基色酮缩2-氨基芴席夫碱的合成与表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3].孙一峰,潘文龙,张东娣,鲁敬荣,宋化灿.6-异丙基-3-甲酰基色酮双杂环衍生物的合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4].邓林,刘锦贵,党珊.取代-3-甲酰基色酮与麦氏酸的固相缩合反应[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5].张伶俐,曹玲华.3-甲酰基色酮类化合物-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6].王峻岭,刘锦贵,苗长庆,李工安.微波促进3-甲酰基色酮与活性亚甲基的缩合反应[J].合成化学.2005
[7].杨桂花,曹玲华.甲酰基色酮与(硫代)磷酰肼的反应研究[C].第叁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2004
[8].惠永海.3-甲酰基色酮连内酰胺环类化合物的合成[D].新疆大学.2004
[9].曹玲华,张林,顾军.3-(3′-芳基-5′-硫酮-1′,2′,4′-叁唑-4′-基)-氨甲酰基色酮类化合物的合成[J].有机化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