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生理参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向日葵,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
群体生理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刘胜利,王鹏,柳延涛,赵刚,李万云[1](2018)在《复播油用向日葵不同密度对群体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复播油用向日葵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新葵20号5个不同栽培密度进行产量比较、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光合生产率、干物质积累等方面研究。复播油用向日葵随着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先呈上升趋势,达到一定产量后开始降低;叶面积指数随生育进程推进基本呈单峰曲线变化;各阶段的光合势差异较大;新葵20号复种净光合生产率的变化出现两个峰值;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成"S"形曲线,开花前积累较快,开花期积累慢,灌浆期积累快,灌浆末期干物质积累达到最高,随后开始下降至成熟期。新疆北疆地区复播油用向日葵的合理密度应在90 000株/hm~2左右为宜。此密度下群体结构合理,可获得较高的叶面积植数、干物质积累、光合势及净光合生产率,进而获得较高的产量。(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宋殿秀,崔良基[2](2015)在《氮、磷、钾配施对食葵杂交种群体生理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3414"最优饱和设计方案,于2014年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以氮(N)、磷(P2O5)、钾(K2O)肥为探讨因子进行田间试验。探讨氮、磷、钾3因素与食葵杂交种丰葵杂一号生育进程、叶面积指数和总光合势的影响。分析发现,施入不同配比的氮、磷、钾肥,均可不同程度延长食葵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生育期;不同配比的氮、磷、钾肥对食葵叶片的形成与功能维持都有促进作用,各施肥处理出苗后叶面积增速较快,最大叶面积指数到达的时间较晚,下降的速度慢;增施氮、磷、钾肥能提高食葵的全生育期总光合势,超量施氮仍能大幅度提高总光合势,但超量施入磷、钾肥引起的增量却有限;氮、磷、钾肥在食葵生长的各时期对干物质积累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氮、磷、钾配施对食葵的各器官比例的影响除经济系数的较大外,其余影响均较小。(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杨相昆,魏建军,张力,张占琴,田海燕[3](2014)在《春播与复播油葵产量形成及群体生理参数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疆石河子地区,在滴灌、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方式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了春播与复播油葵品种新葵20号产量形成及群体生理参数。结果表明,春播条件下,生育期、生物产量、籽实产量、收获指数分别为97d、9 271.9kg/hm2、4 349.0kg/hm2、0.47,复播条件下则分别为94d、14 413.5kg/hm2、41 06.4kg/hm2、0.35。春播和复播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分别为4.54和5.52。每公顷春播的光合势(LAD)为93.25m2·d,开花后占77.6%;复播则为94.12m2·d,开花后占82.9%。春、复播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NAR)分别为3.67、5.26g/(m2·d)。采用更早熟的品种,提早播种,使灌浆提前,加之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增强光合产物向籽实转移,有望进一步提高复播油葵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宋殿秀,董宁,崔良基,王德兴,孙恩玉[4](2013)在《氮、磷、钾配施对油葵杂交种群体生理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3414"最优饱和设计方案,以氮(N)、磷(P2O5)、钾(K2O)肥为探讨因子进行田间试验。探讨氮、磷、钾3因素与油葵杂交种F60生育进程、叶面积指数和总光合势的影响。分析发现,施入不同配比的氮、磷、钾肥,均可不同程度延长油葵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生育期;施入不同配比的氮、磷、钾肥,均可显着提高油葵的叶面积指数,维持叶片较长时间的功能期,分别施氮、磷和钾能使油葵提前12 d、10 d和7 d达到最大叶面积指数,且最大叶面积指数均高于无氮、磷或钾的处理,下降的速度也较慢;施入不同配比的氮、磷、钾肥,能显着提高油葵群体的总光合势,最高可达对照的1.21倍。(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李生秀,魏建军,余俞,张占琴[5](2012)在《杂交棉新品种新陆早44号高产群体生理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杂交棉新品种新陆早44号群体生理参数,探索北疆农田生态条件下杂交棉产量形成机理,为制定该品种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疆棉区主栽品种新陆早33号为对照品种,田间取样测量叶面积和各器官干重,计算各时期生物产量和主要群体生理参数,研究杂交棉新品种新陆早44号和常规品种主要群体生理参数的差异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新陆早44号和新陆早33号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在盛铃期达到最大,分别为4.36和4.72,LAI>4的天数分别持续42和28 d;全生育期的总光合势(LAD)分别为2.87×106和2.79×106 m2·d;光合生产率在盛蕾期至初花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49、17.78 g/(m2·d);最大生物量积累出现天数和速率分别为84.2 d、27.6 g/(m·d)和85.8 d、26.5 g/(m·d);成熟后,新陆早44号的生物产量和籽棉产量分别为出现早和积累速率高是新陆早44号高产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谷岩,胡文河,王楠,陈喜凤,梁煊赫[6](2011)在《不同产量潜力玉米品种群体生理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紧凑型高产潜力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普通平展型玉米品种豫玉22、农大518为试验材料,对其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同化率、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在全生育时期内的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高产潜力玉米品种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均高于平展型玉米品种;群体光合生产率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不同,生育前期豫玉22和农大518的净同化率高于先玉335和郑单958,出苗90d后呈现相反趋势;产量与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呈现显着正相关,与各群体生理参数并非全部呈现显着差异。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是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综合作用结果,最佳产量水平群体不是某项生理指标的突出表现,而是决定于各项生理指标的适度。(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丁飞,马小铁[7](2011)在《LEACH协议在群体生理参数采集中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LEACH协议的特点,将其应用于群体生理参数采集,对传统的LEACH协议的簇头选取算法进行改进,运用工作周期和工作时间来近似描述节点能量的消耗,从而达到优化算法、降低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耗、提高网络寿命的目的,并通过对单个节点间工作模式的分析与测试,对本次设计的能量消耗进行验证和分析。(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期刊2011-08-06)
崔良基,王德兴,宋殿秀,孙恩玉,刘金刚[8](2010)在《氮磷钾硼配施对向日葵群体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于2009年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在田间条件下,通过测定不同施肥处理的群体叶面积、各器官的风干重以及生物产量和籽实产量,探讨叶面积指数动态、光合势、生物产量积累动态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合理施肥和提高向日葵产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增施氮、磷、钾肥,配施硼肥,可显着影响向日葵生理指标和产量。F3和F6的LAImax分别为3.86和4.12,高于对照F7(3.70)。F3和F6的光合势相应为1 393 750和1 449 750 m2.d,明显高于对照F7(1 258 250 m2.d)。其最大积累速率的出现时间分别为67.1和64.1 d,明显长于对照F7的55.4 d。F3和F6最大积累速率(12.21和12.14 g.株-1.d-1)明显高于其它处理。最终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都最高:F3为8 330.42和2 918.33 kg.hm-2;F6为8 504.58和2 965.0 kg.hm-2。(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9期)
魏建军,罗赓彤,张力,张占琴[9](2009)在《高产大豆主要群体生理参数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新疆绿洲农田生态条件下气候因素对大豆生长的影响,2006、2007两年进行了大豆超高产栽培研究,产量分别达到5695.2kg.hm-2和4666.5kg.hm-2。分析2007年产量低的原因,发现在基本同样的栽培条件下,不同年份间大豆的群体主要生理参数存在较大差异。2007年最大叶面积指数(Maximum area leaf index LAImax)为3.79,显着低于2006年的5.31;光合势在大豆生长的中后期也显着低于2006年,籽粒所占植株干物质的比例为35.6%,比2006年的38.0%低2.4个百分点。从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可以看出,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少是导致2007年产量低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2007日照时数的减少造成大豆叶片提前变黄、脱落,LAImax的显着降低,增加落花落荚,降低经济系数,导致减产。新疆大豆超高产栽培在加大水肥投入和增加密度上受到光照时间和光辐射量的限制。(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魏建军[10](2009)在《新疆超高产大豆群体生理参数及栽培措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大陆性气候。试验地点新疆石河子位于北纬44°19′,东经86°03′,海拔442.9 m,作物有效生长季节为120~130 d,年高于10℃的活动积温为3 478.1℃。全年光照时数2884.4 h,平均温度25.4℃。大豆生长旺季5—9月份,总辐射量为259.53 kj·cm~(-2),为大豆植株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提供了优良条件;石河子为荒漠绿洲灌溉农业,具有较充足的水源和先进的滴灌设施,因此具有良好的大豆高产潜力。1999年罗庚彤等采用新大豆1号在新疆创造了5956.2 kg·hm~(-2)的全国大豆最高产纪录。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进行了超高产栽培研究并获得了超高产的水平。2006年新大豆1号产量达到5 476.2 kg·hm~(-2)。2007年中黄35产量达到5 577 kg·hm~(-2),创造新世纪我国大豆的最高产量纪录,成为“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在进行超高产栽培的同时,设立取样田,对超高产大豆群体生理参数进行跟踪观察,对超高产大豆主要生长阶段的N、P、K积累也进行了测定,与此同时还测定了土壤中N、P、K含量的变化动态,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下土壤中主要养分含量的变化,并与超高产大豆养分吸收数量进行了比较,从而引证了大豆不同生育阶段的N、P、K需求与土壤中相应营养元素消长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中黄35籽粒产量达到5 521.5 kg·hm~(-2)的超高产水平,其主要群体生理参数为:最大叶面积指数4.31,叶面积指数大于3(LAI>3)持续50 d,全生育期的总光合势即叶面积持续时间(LAD)为2 766 375 m~2·d,生育前期(出苗后第16-58天)群体的光合生产率为3.3-5.2 g·m~(-2)·d~(-1),而后期(出苗后第72-114天)则为2.52-5.0 g·m~(-2)·d~(-1),其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分别达到13 943.2 kg·hm~(-2)和39.6%。中黄35和新大豆1号相比,LAI较大且维持了较长的时间,全生育期的总光合势较高,后期光合生产率高,对籽粒形成非常有利,但还不能够确定是否和中黄35的经济系数较高有关。中黄35的生长发育进程受日照时数和光辐射量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2、以新大豆1号、中黄35为试,2006、2007两年研究了超高产大豆氮磷钾吸收动态。结果表明:年度和品种不同生育阶段大豆植株叶片、叶柄、茎秆的N和P_2O_5的变化趋势没有大的区别,和新大豆1号相比,中黄35对K_2O的吸收时间偏晚且吸收量少;N、P_2O_5和K_2O的吸收时间随着浇头水的提前而明显前移;新大豆1号每生产100 kg籽粒两年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平均需N素8.28 kg、P_2O_5 0.78 kg和K_2O 8.25 kg,中黄35为N 8.13 kg、P_2O_5 0.58 kg和K_2O 4.38 kg。超高产大豆氮磷钾绝对吸收量的积累可用Logistic曲线方程加以描述。3、不同水肥条件下大豆的土壤中主要养分含量的变化:在正常种植条件下,大豆主要生长季节(5月23日-8月23日)田间土壤水解性氮的含量保持在111.1~125.67 mg·kg~(-1)之间,速效磷和速效钾在17.1~20.97 mg·kg~(-1)和249.33~328 mg·kg~(-1),与东北大豆主产区相比,属于富氮少磷多钾的水平。根据大豆田土壤中主要养分的变化结果可以初步说明:土壤中的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可以基本满足大豆生长的需求,如果在大豆生育的中后期补施氮肥和钾肥,则可以更好满足其需要。4、大豆田土壤中主要养分含量的变化与超高产大豆养分吸收量之间的关系:土壤中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每天下降的数量:在5月23日-6月19日(大豆苗期-花期)分别为0.29、0.01和0.01 mg·kg~(-1),6月19日-7月17日为1.88、0.32和0.14mg·kg~(-1),7月17日-8月28日为2.11、0.23和0.56 mg·kg~(-1)。从土壤中主要养分含量降低的速度来看,大豆中后期是吸收土壤中主要养分的高峰期,大豆整个生育期都以吸收氮肥为主,中期吸收磷肥的数量大于后期,后期钾肥的吸收量达到最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水解性氮的减少和植株体内N的吸收量呈极显着正相关(r=0.994~(**)),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的减少与植株对P_2O_5、K_2O的吸收量都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4~*和0.982~*。5、新疆大豆超高产栽培的基本思路:①充足的光照。新疆在5月到9月间每日光照时间近10个小时,大豆生长旺季6-9月份,总辐射量为259.53 kj·cm~(-2),大豆的光能潜力可达到7692 kg·hm~(-2);当然,要想达到这一水平是困难的。②大的LAI。生产实践证明,密植和多肥可以提高叶面积指数((LAI),从而能大幅度地提高单产。“新大豆1号”在1999年、2003年和2006年四次的最大LAI分别达到5.9、6.9和5.3,其时间基本上在7月底即大豆始粒期,而且8月底以前保持了较大的LAI,最大限度地截获光能。这是超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③滴灌可以及时的有效的满足大豆对水的需求,便于根据大豆生长的需求决定灌水的时间和灌量。因此,超高产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水、肥的调节来挖掘大豆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潜力,目标是使新疆灌溉农区的大豆产量达到6000kg·hm~(-2)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8)
群体生理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3414"最优饱和设计方案,于2014年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以氮(N)、磷(P2O5)、钾(K2O)肥为探讨因子进行田间试验。探讨氮、磷、钾3因素与食葵杂交种丰葵杂一号生育进程、叶面积指数和总光合势的影响。分析发现,施入不同配比的氮、磷、钾肥,均可不同程度延长食葵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生育期;不同配比的氮、磷、钾肥对食葵叶片的形成与功能维持都有促进作用,各施肥处理出苗后叶面积增速较快,最大叶面积指数到达的时间较晚,下降的速度慢;增施氮、磷、钾肥能提高食葵的全生育期总光合势,超量施氮仍能大幅度提高总光合势,但超量施入磷、钾肥引起的增量却有限;氮、磷、钾肥在食葵生长的各时期对干物质积累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氮、磷、钾配施对食葵的各器官比例的影响除经济系数的较大外,其余影响均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生理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1].刘胜利,王鹏,柳延涛,赵刚,李万云.复播油用向日葵不同密度对群体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影响[J].北方农业学报.2018
[2].宋殿秀,崔良基.氮、磷、钾配施对食葵杂交种群体生理参数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5
[3].杨相昆,魏建军,张力,张占琴,田海燕.春播与复播油葵产量形成及群体生理参数比较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4
[4].宋殿秀,董宁,崔良基,王德兴,孙恩玉.氮、磷、钾配施对油葵杂交种群体生理参数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3
[5].李生秀,魏建军,余俞,张占琴.杂交棉新品种新陆早44号高产群体生理参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
[6].谷岩,胡文河,王楠,陈喜凤,梁煊赫.不同产量潜力玉米品种群体生理参数研究[J].玉米科学.2011
[7].丁飞,马小铁.LEACH协议在群体生理参数采集中的实现[C].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2011
[8].崔良基,王德兴,宋殿秀,孙恩玉,刘金刚.氮磷钾硼配施对向日葵群体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
[9].魏建军,罗赓彤,张力,张占琴.高产大豆主要群体生理参数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9
[10].魏建军.新疆超高产大豆群体生理参数及栽培措施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