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医临床数据挖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剂分析,计算机辅助,数据挖掘,中医药学文献
中医临床数据挖掘论文文献综述
王仪雯,王岷,王珺,陈文靖[1](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COPD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发表于1999-01-01至2019-01-01的关于中医药治疗COPD的中文文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建立COPD处方数据库并进行用药规律挖掘。结果 (1)最终纳入107篇文献,得到115个有效处方。(2)处方中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共14味,其中排在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茯苓、甘草、黄芪、杏仁和陈皮。(3)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茯苓和甘草关联系数最高;基于复杂系数熵聚类分析得到8组药物核心组合,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4个新处方。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揭示出中医药治疗COPD的常用药物和药对以止咳化痰、健脾燥湿、养阴益肺、补肾纳气为主,这为现代中医治疗COPD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雅慧,杨文军,徐云生[2](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甲状腺结节中医临床用药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文献分析现代医家治疗甲状腺结节的处方用药,总结中医临床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方法以"甲状腺结节"为主题词,分别辅以"中医"或"中药"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8年2月~2018年2月。经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后,使用Excel软件进行频数统计,使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统计所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及使用频数。结果纳入中药复方治疗甲状腺结节处方共51首,涉及中药种类92味,使用频数共697次。其中使用频数≥15次的中药有夏枯草、浙贝母、柴胡、莪术、半夏、香附、牡蛎、茯苓、玄参、郁金、陈皮、厚朴、当归、皂角刺、白芍、白术、川芎、甘草、黄芪、枳壳共20味,使用频数最多的是夏枯草。药物归经方面最多是肝经,四气五味以寒、苦为主。结论中医临床治疗甲状腺结节用药以行气散结化痰为主,体现出软坚散结、行气解郁、化痰行瘀的治法特点。(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17期)
宋京美[3](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肝病临床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全面收集中医治疗肝病的处方,依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构建数据库,并采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探讨中医治疗肝病时的组方规律。同时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代表性药物组合进行机制研究,旨在阐明规律,为临床治疗肝病合理用药和新药开发研究提供一定的信息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了中医专着中治疗肝病的验案良方共有1181首。首先依托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构建数据库,进而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运用该软件的“数据分析系统”和“统计报表系统”项下的“方剂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还利用此分析方法对含有茯苓、丹参、白术、茵陈、柴胡的高频药物处方,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处方中各药物和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等。以纳入1181首中医治疗肝病处方中的药物为研究基础,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茵陈、栀子、大黄”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同时构建丙型肝炎的蛋白互作网络。进而构建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网络,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进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该药物组合治疗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结果(1)整体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共收集六本中医专着中所有治疗肝病的验案良方1181首。使用频次药物前五位药物为:茯苓(579次)、丹参(510次)、白术(480次)、茵陈(421次)、柴胡(374次);前5位高频次药物科属为:菊科、唇形科、毛茛科、伞形科、多孔菌科;处方中凉性药物使用最多,其次是温性、平性、寒性、热性;处方中归肝经药物频次最多,其次是脾经、肺经等。高频次药物组合为:“丹参、茯苓”(259次)、“白术、茯苓”(221次)、“丹参、赤芍”(175次)、“丹参、郁金”(174次)、“丹参、茵陈”(169次);在支持度118,置信度>0.4以上的关联规则包括:“黄芪->丹参”(0.6525)、“白术->茯苓”(0.6424)、“黄芪->茯苓”(0.6144)、“党参→茯苓”(0.6142)、“赤芍->丹参”(0.5952);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前五的分别为:“葛根-莪术(0.0119)”、“苦参-苍耳子(0.0116)”、“大黄-珍珠母(0.0114)”;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药物组合近80个;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得到近40个新处方。(2)含茯苓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频次前叁的单味药分别是茯苓、丹参、白术;高频次药物组合前叁分别是:“丹参,茯苓”、“白术,茯苓”、“柴胡,茯苓”;在“支持度>20%,置信度>0.95的关联规则有:“丹参,黄芪->茯苓”、“丹参,柴胡->茯苓”、“白术,党参->茯苓”等5个;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前叁位为:“石斛,仙鹤草”、“大黄,虎杖”、“大黄,牡丹皮”。(3)含丹参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频次前叁的单味药分别是:丹参、茯苓、赤芍;高频次药物组合前叁分别是:“丹参,茯苓”、“丹参,赤芍”、“丹参,郁金”;支持度>20%,置信度=1的关联规则有:“虎杖->丹参”、“黄芩->丹参”、“甘草->丹参”等11条;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前叁位为:“石斛,虎杖”、“车前子,牡丹皮”、“大黄,虎杖”。(4)含白术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频次前叁的单味药分别是“白术、茯苓、丹参”;高频次药物组合前叁分别是:“白术,茯苓”、“丹参,白术”、“丹参,茯苓”;支持度>20%,置信度>0.85的关联规则有:“丹参,黄芪->白术”、“甘草->白术”、“茯等,黄苗->白术”等;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前叁位为:“白术,白花蛇舌草”、“白术,虎杖”、“白术,佩兰”。(5)含茵陈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频次前叁的单味药分别是:茵陈、茯苓、丹参;高频次药物组合前叁分别是:“丹参,茵陈”、“茵陈,茯苓”、“郁金,茵陈”;支持度>20%,置信度>0.98的关联规则有:“白茅根-→茵陈”、“当归->茵陈”、“丹参,柴胡->茵陈”等;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前叁位为:“垂盆草,叶下珠”、“垂盆草,酢浆草”、“赤芍,白茅根”。(6)含柴胡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频次前叁的单味药分别是:柴胡、茯苓、丹参;高频次药物组合前叁分别是:“丹参,柴胡”、“茯苓,柴胡”、“郁金,柴胡”;支持度>20%,置信度>0.98的关联规则有:“党参→>柴胡”、“甘草->柴胡”、“虎杖->柴胡”等;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前叁位为:“老鹳草,北沙参”、“北沙参,紫苏梗”、“北沙参,秦艽”。(7)“茵陈、栀子、大黄”药对治疗丙型肝炎的多成分、多靶点复杂网状关系进行研究。初步推断该药物组合的有效成分是通过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γ亚基(PIK3CG)、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凋亡调节因子Bcl-2(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8)、间质胶原酶(MMP1)等12个靶点来发挥作用;通过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2条信号通路;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4个,均为生物过程相关,分别是:凋亡过程的负调节、细胞增殖的积极调节、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伤口愈合。结论中医治疗肝病配伍精巧,多用活血化瘀、行气解郁、清热化湿、健脾益肾、补气、补阴、利水等中药。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茵陈、栀子、大黄”药物组合的多成分、多靶点复杂网络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初步验证该药物组合对治疗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先导信息和基础。希望本研究为中医治疗肝病经验的提炼与升华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林华[4](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风湿病临床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全面收集中医治疗风湿病处方,依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并采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处方规律。同时,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代表性药物组合进行机制研究,旨在阐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治疗风湿病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将收集的风湿病处方导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建立数据库,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进行数据挖掘,通过软件中数据分析模块项下方剂分析功能进行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得到高频次药物、药对、核心组合及新处方。通过对不同支持度的设置,得到不同核心药物组合及网络图。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结果分析风湿病治疗的主要药物及新处方的挖掘。选择“白芍-桂枝”和“白芍-附子-甘草”,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其相关化合物及靶点,基于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数据库检索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靶点,通过Cytoscape3.7.0软件构建网络图;并将潜在的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讨“白芍-桂枝”和“白芍-附子-甘草”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中医治疗风湿病整体处方用药规律研究1.1处方总体用药规律研究:纳入的1294首风湿病处方,涉及中药413种。频次前五位的药物分别是当归(594次)、甘草(435次)、白芍(361次)、黄芪(336次)、桂枝(308次)。频次前五的药物组合分别是“甘草_当归”、“当归-白芍”、“黄芪-当归”、“川芎-当归”、“当归-桂枝”。由此可见,风湿病的治疗以补气血药为主,辅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注重药物的配伍使用。基于熵聚类分析得到24个核心组合和12个新处方。其中,有4个可能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价值。“白术_茯苓_人参_泽泻_黄柏_苍术”组合,具有清热化湿、利水消肿的功效;“蜈蚣_土鳖虫_乌梢蛇_蜂房”组合,具有息风止痉、活血化瘀的功效;“淫羊蕾_补骨脂_骨碎补_续断_狗脊”组合,具有活血化疲、滋补肾阳的功效;“川芎_防风_白芷_红花_赤芍_桃仁”组合,具有祛风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1.2高频次药物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分析前五位高频次药物的处方,得到的药物组合为补气药与补血药联合使用,辅以活血化瘀药、解表药。通过核心组合分析得到两个药对常联合使用,分别是活血化瘀药红花-桃仁和补阳药杜仲_续断。2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处方用药规律研究2.1处方总体用药规律研究:纳入113首处方,涉及中药197种。频次前五位的药物分别是当归(51次)、桂枝(47次)、白芍(40次)、黄芪(36次)、甘草(30次),与风湿病总体处方用药前五位的结果基本一致。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以补气血药为主,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为“白芍-桂枝”。通过熵聚类得到的新处方“蜂房_乌梢蛇_土鳖虫_续断_桑寄生_络石藤”组合,祛风湿药为主,辅以补阳药和活血化瘀药,能够散寒除湿,温经通络。2.2高频次药物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分析前叁位的高频次药物的处方,得到常用药对为补气血药和解表药的组合。与风湿病高频次药物处方用药规律基本一致。核心药物组合在总处方核心组合的基础上,辅以补血药熟地黄、补气药白术、解表药桂枝和防风、温里药附子。核心药物组合中提取“白芍-附子-甘草”,为一中药方剂,源自《伤寒论》,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值得进一步做机制探讨。3中医治疗痛风处方用药规律研究3.1处方总体用药规律研究:纳入77首处方,涉及中药173种。频次前五位的药物分别是黄柏(44次)、薏苡仁(43次)、苍术(34次)、土茯苓(33次)、甘草(30次)。痛风的治疗药物主要有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为“黄柏-苍术”。通过熵聚类得到的新处方“川芎_金银花_红花_赤芍_川牛膝_地龙”组合,该组合以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为主,能够消肿散瘀、疏散风热。3.2高频次药物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分析前叁位的高频次药物的处方,得到常用药对为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的组合,与风湿病高频次药物处方用药规律存在差异性。通过不同支持度的设定,得到核心药物组合“苍术-黄柏-薏苡仁”,为四妙丸的重要组成部分。4相关药对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4.1“白芍-桂枝”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TCMSP检索白芍、桂枝的所有化学成分,得到白芍85个、桂枝220个。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作为筛选条件,得到17个候选化合物以及94个潜在靶点,检索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靶点蛋白,得到88个相关蛋白。通过构建药对-靶点-疾病网络图并进行富集分析,预测“白芍-桂枝”对类风湿关节炎药理作用机制可能与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转录因子,前列腺素内环氧化合成酶2等基因有关,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通路和破骨细胞分化通路有关。4.2“白芍-附子-甘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TCMSP检索白芍、附子、甘草的所有化学成分,得到白芍85个、附子65个、甘草280个。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作为筛选条件,选择得到48个候选化合物以及94个潜在靶点。检索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靶点得到88个相关蛋白。通过构建药对-靶点-疾病网络图并进行富集分析,最终得到“白芍-附子-甘草”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理作用,可能与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转录因子等基因有关,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通路和破骨细胞分化相关。研究结论:1中医治疗风湿病以扶正固本、祛除外邪为主要治疗原则,辅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法,同时,注重疏肝理气,调节脾胃。多用补益类药、祛风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等。高频次药物为当归、甘草、白芍、黄芪、桂枝,药物组合多使用经典方剂或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减方的调整。2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以缓解疼痛、改善病证为主要治疗原则。多用补益气血、祛风通络、解表散寒除湿等药物。高频次药物为当归、桂枝、白芍。3中医治疗痛风以清热除湿为主要治疗原则。多为清热药搭配利水渗湿药、祛风湿药联合使用。高频次药物为黄柏、薏苡仁、苍术。4通过对“白芍-桂枝”,“白芍-附子-甘草”多组分、多靶点的复杂网络分析,初步推测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靶点调节破骨细胞分化等通路发挥作用。同时,分析得出一条类风湿关节炎的通路,该通路可能与疾病本质有更为密切的联系,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硕[5](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男科病临床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在收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治疗男科病处方的基础上,探讨中医治疗男科疾病用药规律,为优化不同类型男科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和科学评价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高质量用药规律的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四种男科病(阳痿、精液异常、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构建数据库,并应用Apriori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为主的数据挖掘平台开展研究,提取、分析中医治疗男科病的多维(“药物频数”、“组合频数”、“组合关联性”、“药对关联系数”、“不同核心组合”、“不同新处方”)临床用药规律数据并进行网络展示。同时,还对四种男科病及其所得出的最高频次药物进行二次数据挖掘探究其用药规律。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选出3味用药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是“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依次通过构建菟丝子药物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枸杞子药物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淫羊蕾药物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男科病相关的PPI网络、与男科病相关的菟丝子药物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与男科病相关的枸杞子药物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与男科病相关的淫羊藿药物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枸杞子治疗男科病潜在靶点-通路图、淫羊藿与男科疾病相关的KEGG通路-靶点图,来系统地逐一分析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药物治疗男科病的作用机制。结果:(1)收集整理了治疗阳痿病的776首处方。其中使用频次排名前叁位的分别是菟丝子(257次)、熟地黄(238次)、当归(215次),而搭配使用的药对频次最高的分别是“枸杞子、菟丝子”(107次),“肉苁蓉、菟丝子”(104次),“枸杞子、淫羊蕾”(88次)。置信度为0.6以上的关联规则包括“茯苓->菟丝子”,“熟地黄->枸杞子”,“柴胡->当归”等。依据药物的关联规则和熵聚类分析,演化出3-5味药物核心组合52对以及26首新处方。在治疗阳痿病中,最高频次药物菟丝子共257首处方,进行二次数据挖掘,得出使用频次排名前叁位的分别是菟丝子(135次)、肉苁蓉(115次)、淫羊蕾(100次),而搭配使用的药对频次最高的分别是“牛膝,菟丝子”(59次),“牛膝,肉苁蓉”(50次),“熟地黄、淫羊藿”(44次)。置信度为0.7以上的关联规则包括“牛膝->菟丝子”,“牛膝->肉苁蓉”等。依据药物的关联规则和熵聚类分析,演化出3-5味药物核心组合46对以及23首新处方。(2)收集整理了治疗精液异常病的835首处方。其中使用频次排名前叁位的分别是枸杞子(442次)、菟丝子(379次)、熟地黄(378次),而搭配使用的药对频次最高的分别是“枸杞子、菟丝子”(295次),“熟地黄、枸杞子”(254次),“熟地黄、菟丝子”(223次)。置信度为0.9以上的关联规则包括“枸杞子,覆盆子->菟丝子”,“覆盆子->菟丝子”等。依据药物的关联规则和熵聚类分析,演化出3-5味药物核心组合24对以及12首新处方。在治疗精液异常病中,最高频次药物枸杞子共442首处方,进行二次数据挖掘,得出使用频次排名前叁位的分别是枸杞子(442次)、菟丝子(295次)、熟地黄(254次),而搭配使用的药对频次最高的分别是“枸杞子,菟丝子”(295次),“熟地黄,枸杞子”(254次),“枸杞子、淫羊藿”(199次)。置信度为0.9以上的关联规则包括“山茱萸->枸杞子”,“山药->枸杞子”等。依据药物的关联规则和熵聚类分析,演化出3-5味药物核心组合24对以及12首新处方。(3)收集整理了治疗前列腺炎症的812首处方。其中使用频次排名前叁位的分别是甘草(354次)、茯苓(280次)、黄柏(265次),而搭配使用的药对频次最高的分别是“甘草、茯苓”(154次),“泽泻、茯苓”(123次),“车前子、甘草”(119次)。置信度为0.7以上的关联规则包括“知母->黄柏”,“白芍->甘草”等。依据药物的关联规则和熵聚类分析,演化出3-5味药物核心组合52对以及26首新处方。在治疗前列腺炎症中,最高频次药物甘草共354首处方,进行二次数据挖掘,得出使用频次排名前叁位的分别是甘草(354次)、茯苓(154次)、车前子(119次),而搭配使用的药对频次最高的分别是“甘草,茯苓”(154次),“车前子,甘草”(119次),“甘草、当归”(105次)。置信度为0.9以上的关联规则包括“车前子->甘草”,“泽泻->甘草”等。依据药物的关联规则和熵聚类分析,演化出3-5味药物核心组合28对以及14首新处方。(4)收集整理了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824首处方。其中使用频次排名前叁位的分别是茯苓(331次)、牛膝(320次)、黄芪(274次),而搭配使用的药对频次最高的分别是“泽泻、茯苓”(172次),“牛膝、茯苓”(123次),“牛膝、桃仁”(120次)。置信度为0.8以上的关联规则包括“知母->黄柏”,“牡丹皮->茯苓”等。依据药物的关联规则和熵聚类分析,演化出3-5味药物核心组合34对以及17首新处方。在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中,最高频次药物茯苓共331首处方,进行二次数据挖掘,得出使用频次排名前叁位的分别是茯苓(331次)、泽泻(176次)、牛膝(131次),而搭配使用的药对频次最高的分别是“泽泻,茯苓”(172次),“牛膝,茯苓”(123次),“甘草、茯苓”(119次)。置信度为0.95以上的关联规则包括“山茱萸->茯苓”,“熟地黄->茯苓”等。依据药物的关联规则和熵聚类分析,演化出3-5味药物核心组合46对以及23首新处方。(5)对菟丝子药物进行多成分、多靶点复杂网状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初步推断菟丝子药物的有效成分是通过PGR,AR,TNF,AHR,CASP8,GSTM1,IL6这些靶点来发挥作用的。对枸杞子药物进行多成分、多靶点复杂网状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初步推断枸杞子药物的有效成分是通过PGR,ADRA1A,HTR2A,这些靶点来发挥作用的。对淫羊蕾药物进行多成分、多靶点复杂网状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初步推断淫羊蕾药物的有效成分是通过AR,ESR1,PGR,SLC6A4,TNF这些靶点来发挥作用的。结论:(1)中医治疗阳痿病多使用补肾壮阳,补脾益精,滋肝宁心的药物。通过熵聚类分析,生成的新处方如“淫羊藿-仙茅-熟地黄-枸杞子”、“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熟地黄-石斛”都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而最高频次药物菟丝子处方经数据挖掘,大多也具有滋肾壮阳、活血通络等功效,如新处方“肉桂_白术_巴戟天_熟地黄_枸杞子_山茱萸”,这与治疗阳痿病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度,对临床用药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2)中医治疗精液异常病多使用滋阴壮阳、益肾养血、补肾生精的药物。通过熵聚类分析,生成的新处方如“五味子-车前子-覆盆子-益智仁-萆藓”、“牡丹皮-黄柏-何首乌-紫河车-黄精-沙苑子”都具有滋阴壮阳的作用,而最高频次药物枸杞子处方经数据挖掘,大多也具有滋阴壮阳、益阴填精、活血通络等功效,如新处方“杜仲_鱼标_透骨草_柏子仁_龟板胶”,这与治疗精液异常病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度,对临床用药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3)中医治疗前列腺炎症多使用滋补脾肾、清热利湿、利水通淋的药物。通过熵聚类分析,生成的新处方如“益智仁_菟丝子_山药_泽泻_牡丹皮_茯苓_山茱萸”、“琥珀_篇蓄_瞿麦_石韦”都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而最高频次药物甘草处方经数据挖掘,大多同样具有滋补脾肾、清热利湿、利水通淋等功效,如新处方“薏苡仁_附子_败酱草_王不留行_丹参_穿山甲”,这与治疗前列腺炎症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度,对临床用药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4)中医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多使用温通经络、渗水利湿、强肝补肾、活血化瘀的药物。通过熵聚类分析,生成的新处方如“白术_猪苓_泽泻_茯苓_附子_山茱萸_山药”、“木通_滑石_山药_甘草_栀子”都具有渗水利湿,强肝补肾的作用,而最高频次药物茯苓处方经数据挖掘,大多也具有滋阴通利、宣阳利尿、清金化源等功效,如新处方“猪茶_牡丹皮_山药_熟地黄_山茱萸”,这与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度,对临床用药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5)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别对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药物治疗男科病的多成分、多靶点复杂网状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初步推断了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药物治疗男科病的相关机制,并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高斌,马仁龙,陈淑娟[6](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数据挖掘法分析、总结中医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用药规律,并对中药用药规律相关中医机制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要点或疾病特征,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关于"咳嗽""咳痰""气短""喘息"及"肺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的口服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 50)",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92首,涉及中药189味,挖掘出高频药物人参、桑白皮、桔梗、麦冬、紫菀、杏仁、款冬花、川贝母、大枣、半夏、麻黄等扶助肺气肺阴、止咳化痰类中药,辨证治疗以"化痰祛邪、益气扶正"为基本大法。结论:总结用药规律,印证了"正气亏虚""痰实阻肺"等本虚标实之病机贯穿于疾病演变过程中;"益气化痰"治则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及稳定期的治疗始末。最终得出,依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本虚标实"的复合证型特点,在用药时可根据具体病情给予"益气""化痰"治疗的组合,进行整体调护,促进疾病尽早向愈。(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马思佳,孙旭,马鑫烨,李远[7](2018)在《基于病案数据挖掘的中医临床理论重建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临床理论多是由着名医家的经验升华形成的,反映了临床上不同学术派系以及不同学科的优势特征,但这其中不免掺杂了个人主观经验,因此本文就中医临床理论研究中医病案为基础,对应用病案数据挖掘结果来总结和重建中医临床理论的方式进行了探讨,认为该方法可为完善中医临床理论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使中医临床理论的来源更具有科学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8年11期)
季秀丽[8](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用药规律,为中医药防治慢阻肺急性期提供临床组方用药参考。方法搜集近20年符合纳入标准的慢阻肺急性期中医类文献,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平台为工具,进行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并以关联度分析为基础,依据相关度和惩罚度约束,进行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药物核心组合分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获得治疗慢阻肺急性期新处方。结果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中药复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五位中药为:杏仁、茯苓、甘草、黄芩、陈皮。相关分析显示:陈皮和茯苓的关联系数最高;并且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4组,新处方2个。结论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揭示出中医药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常用药物和药对,以清热化痰药为主,配伍止咳平喘药、健脾养阴药,对提高慢阻肺急性期不同证型的疗效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8年06期)
宋倩,刘健,忻凌,周巧,黄旦[9](2018)在《痛风性关节炎中医内外合治的临床数据挖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2012年6月—2015年10月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住院期间43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回顾性研究。从中医辨证用药、外治法、实验室指标、疗效等方面探讨安微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特色。[方法]基于临床数据挖掘技术和复杂网络技术,收集上述43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中医辨证用药、外用药、实验室指标、疗效等情况,根据是否使用外治法将43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分为单纯内治组、内外合治组。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中医单纯内治、中医内外合治与血常规、代谢、炎症、免疫学指标、肝肾功能的情况,P<0.05或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3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分为93例单纯内治组(21%),343例内外合治组(79%)。2)两组患者临床辨证用药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健脾利湿药、活血化瘀药、祛风除湿药4类,用药总频次以健脾利湿药最高,用药情况所占百分比也以健脾利湿药为主。外治用药主要有芙蓉膏外敷、消瘀接骨散外敷、五味骨疽拔毒散外敷等,以芙蓉膏、消瘀接骨散为主。3)治疗后单纯内治组患者的免疫指标补体C3;炎症指标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α1-酸性糖蛋白(α1-AGP)、血尿酸(UA)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合治组患者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均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免疫指标C3、C4;炎症指标ESR、hs-CRP、α1-AGP;UA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内外合治组患者炎症指标(ESR,hs-CR,α1-AGP)、HGB、PLT、免疫球蛋白A(Ig A)、谷丙转氨酶(ALT)相对于单纯内治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内外合治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的疗效,其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周巧,刘健,忻凌,宋倩,郭锦晨[10](2018)在《膝骨关节炎中医内外合治的临床数据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医药内外合治膝骨关节炎的用药特色。方法基于临床数据挖掘技术,即采取复杂网络技术和关联规则,对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膝骨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采用中医外治法进行分组,对每组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常用中药和外用药进行分类整理,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两组的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共1588例,其中内外合治843例(占53.1%),单纯内治745例(占46.9%)。中药处方中以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四类药为主,外治法以中药外敷为主,常用有芙蓉膏和消瘀接骨散。与治疗前相比,单纯内治和内外合治组均能降低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 G)、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P<0.05或P<0.01);与单纯内治组相比,内外合治组降低补体C3、补体C4、Ig G、ESR、hs-CRP水平,以及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方面优于单纯内治组(P<0.05或P<0.01)。结论膝骨关节炎的内服药物以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四类药为主,外用药以芙蓉膏和消瘀接骨散为主。内外合治组在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免疫反应,以及上调自由基清除剂SOD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内治组。(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保健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中医临床数据挖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现代医家治疗甲状腺结节的处方用药,总结中医临床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方法以"甲状腺结节"为主题词,分别辅以"中医"或"中药"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8年2月~2018年2月。经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后,使用Excel软件进行频数统计,使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统计所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及使用频数。结果纳入中药复方治疗甲状腺结节处方共51首,涉及中药种类92味,使用频数共697次。其中使用频数≥15次的中药有夏枯草、浙贝母、柴胡、莪术、半夏、香附、牡蛎、茯苓、玄参、郁金、陈皮、厚朴、当归、皂角刺、白芍、白术、川芎、甘草、黄芪、枳壳共20味,使用频数最多的是夏枯草。药物归经方面最多是肝经,四气五味以寒、苦为主。结论中医临床治疗甲状腺结节用药以行气散结化痰为主,体现出软坚散结、行气解郁、化痰行瘀的治法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医临床数据挖掘论文参考文献
[1].王仪雯,王岷,王珺,陈文靖.基于数据挖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探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
[2].李雅慧,杨文军,徐云生.基于数据挖掘的甲状腺结节中医临床用药规律分析[J].山东医药.2019
[3].宋京美.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肝病临床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4].张林华.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风湿病临床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5].张硕.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男科病临床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6].高斌,马仁龙,陈淑娟.基于数据挖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9
[7].马思佳,孙旭,马鑫烨,李远.基于病案数据挖掘的中医临床理论重建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
[8].季秀丽.基于数据挖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
[9].宋倩,刘健,忻凌,周巧,黄旦.痛风性关节炎中医内外合治的临床数据挖掘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10].周巧,刘健,忻凌,宋倩,郭锦晨.膝骨关节炎中医内外合治的临床数据挖掘[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