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论文-葛晓琳

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论文-葛晓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习得研究,语气表达范畴,中国人学习者,问卷调查

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论文文献综述

葛晓琳[1](2019)在《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日语“句末语气表达”的习得研究——以「わけだ」和「はずだ」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句末语气表达范畴作为在日语中比较难的表达,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わけだ」和「はずだ」两个语法被频繁使用,从意义以及用法两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わけだ」和「はずだ」翻译成汉语的话都可以译为"应该"。所以对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而言,对「わけだ」和「はずだ」之间的区分难以明确。在对「わけだ」和「はずだ」的分类中存在着相互重迭的部分,极容易引起混淆。本论文主要使用问卷调查和语料库调查的研究方法 ,围绕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对句末语气范畴的习得状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09期)

张嘉博[2](2019)在《关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塞音与塞擦音知觉倾向的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语当中,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不会影响到意思,相反,无声和有声的对立会对意思产生影响。而与之相反,汉语里无声和有声的对立不会影响到意思,而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却会对意思产生影响,这一点在前人的研究当中也有所提及。同时也因此产生了这样的倾向:在塞音和塞擦音这一方面,学日语的中国人很难掌握日语当中对意思有影响的无声和有声的对立,而与之相反,学汉语的日本人也难以掌握汉语当中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本文首先以弄清当下2019年学日语的中国人对于塞音和塞擦音的知觉倾向为目的,基于大量的前人的研究,通过语音学上的知觉实验这一方法,让学日语的中国人去听以日语为母语的人所制作的包含有塞音和塞擦音的单词的录音,以此来验证其是否有从听觉上将无声音及有声音分辨出来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主要使用SPSS来分析前述的听辨听力的现状,得到分析的结论后,以此为依据来探讨知觉倾向的形成原因。笔者期望以此为学日语的中国人学生对于塞音和塞擦音的习得,以及教育机关的语音指导尽绵薄之力。本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研究序。阐述本研究的动机、目的、意义及方法。2)第一章前人的研究。叙述前人的研究及这些研究所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研究的立场。3)第二章关于学汉语的中国人对于塞音及塞擦音的听辨能力的听辨测试。从测试的目的、例词的筛选、问卷的制作、协助者、测试音的录制以及方法这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4)第叁章听辨测试的结果及其分析。主要使用SPSS对前章的测试结果从无声、有声与词中位置、调音方法与调音点以及年级这叁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5)第四章塞音及塞擦音知觉倾向形成的原因。分析知觉倾向形成的原因,主要从源于汉语中有声音的缺乏及拼音标记的混乱的母语迁移以及因教育机关教育的不足而造成的“化石化”现象的形成两个方面进行。6)结论。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今后的研究课题。最后,本文的结论如下。1)学日语的中国人分辨位于词头的无声音及与之相对的有声音的能力很强,但与之相对,分辨词中、词尾无声音及与之相对的有声音的能力较弱。由此可知,词中、词尾的无声塞音、无声塞擦音的听辨听力对于整体塞音、塞擦音的听辨听力非常重要。2)在调音法方面,以上的问题不仅仅只存在于塞音方向,在塞擦音方面也存在。相较于塞音,学日语的中国人对于塞擦音的听辨能力高很多。在调音点方面,各塞音的正答率虽然有差异,但并不显着。而在塞擦音方面,齿龈塞擦音的正答率比齿龈硬口盖塞擦音要高很多。3)对于日语的塞音与塞擦音的听辨能力,年级的影响是存在的,但非常小,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学日语的中国人对于塞音与塞擦音的听辨能力会随年级有所增强,但问题依旧存在,且很严重。研究生二年级和叁年级的正答率很低,推想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化石化”现象。4)知觉倾向的形成原因方面,可以举出源于有声音的缺乏以及因拼音标记的混乱的母语迁移以及因教育机关教育的不足而造成的“化石化”现象的形成。对于改善问题的方法,预想中有例如进行对于有声音与不送气无声音的集中辨别训练等。(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郭宇佳[3](2019)在《关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体”的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行研究指出,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在“体”的习得过程中,很容易在「ル」和「テイル」之间产生误用和混淆。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经常产生「ル」和「テイル」的误用?同一个句子既可以用「ル」又可以用「テイル」时,学习者的使用倾向又是什么?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共由5章构成。在第1章的前言中,笔者提出了研究动机,并阐述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在第2章中,首先综述了先行研究并指出先行研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本研究的立场。在第3章中,介绍了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的制作方法、调查方法和分析方法。本研究通过选择题测试以及使用意识调查两方面的问卷调查,对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ル」和「テイル」的使用状况和习得意识进行了调查。在第4章中,在将动词分为“无‘体’动词”和“有‘体’动词”两大类的基础上,围绕「ル」和「テイル」的22种用法,对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习得状况进行了分析。第5章是对本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列举出今后的研究课题。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本研究证实了中国日语学习者在「ル」和「テイル」的使用上确实都会产生误用和混淆现象。(2)学习年限的变化未能减少误用现象,即中国日语学习者的「ル」和「テイル」的习得状况不受学习时长的影响。无论年级高低,对于学习者来说「ル」和「テイル」的习得都是一个难点。(3)在「ル」和「テイル」都可以使用时,除了「ル形?テイル形両用状态动词」外,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明显倾向于使用「ル」形,表示“习惯和动作的反复”时尤其明显。(4)中国日语学习者在选择和使用「ル」和「テイル」时,大部分都是依靠直觉进行的判断。可以认为中国日语学习者对「ル」和「テイル」产生误用和混同的原因之一是对语法规则的学习还有很大欠缺。(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葛晓琳[4](2019)在《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对日语“句末语气表达”的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句末语气表达范畴作为在日语中比较难的表达,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わけだ」和「はずだ」两个语法被频繁使用,从意义以及用法两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わけだ」和「はずだ」翻译成汉语的话都可以译为“应该”。所以对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而言,对「わけだ」和「はずだ」之间的区分难以明确。在对「わけだ」和「はずだ」的分类中存在着相互重迭的部分,极容易引起混淆。所以,对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而言在对「わけだ」和「はずだ」的习得过程中存在着困难的地方。本论文主要围绕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对句末语气范畴的习得状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本论文共有五章组成。第一章主要是到目前为止的关于句末语气表达范畴的研究综述。在关于日语句末语气表达范畴的研究中包括「わけだ」和「はずだ」语义和分类的研究以及日语句末语气表达范畴的习得研究。另外,提出了对前人研究的问题点以及论述了本论文要考察的问题和本论文的定位。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わけだ」和「はずだ」的定义,语义,用法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本论文使用了问卷调查和语料库调查两种研究方法。另外,对调查研究对象,调查方法以及产生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探讨。第叁章是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理解能力的调查。调查主要是文法判断测试,分为预调查和正式调查两种。具体结果如下:(1)「わけだ」和「はずだ」的语义和分类复杂,对于学习者而言很难把握。从正答率来看,「はずだ」的正答率比「わけだ」高。也就是说,学习者相对于「わけだ」而言,「はずだ」可以说更容易把握。(2)「わけだ」和「はずだ」的各个用法以及两者和其它句末语气表达(「ものだ」「べきだ」)的混用倾向比较明显。关于「わけだ」,「わけだ」的「结果を表す帰结用法」和「ものだ」易引起误用。学习者把「わけだ」的「捉え直し用法」和「はずだ」易引起误用。「わけだ」的「派生用法」和「はずだ」有着混用倾向。关于「はずだ」,「はずだ」的「现実と认识が一致しない场合」用法和「べきだ」的误用倾向明显。「はずだ」的「现状を确认しない场合」这一用法和「わけだ」区分比较困难。(3)从各个年级来看,随着年级的增加,「わけだ」和「はずだ」的习得情况越好。也就是说叁个年级的习得顺序是四年级>叁年级>二年级。另外,叁年级的正答率的平均值和四年级比较接近。第四章是日语学习者产出能力的调查。分为语料库调查(C-JASコーパス、KYコーパス)和问卷调查(意识诊断测试和中译日测试)。语料库具体结果如下:(1)在C-JASコーパス中,「わけだ」和「はずだ」最初出现在了第一期。KYコーパス中初级完全没有出现,而是出现在了中级和上级中。(2)两个语料库中「わけだ」的「表示结果的归纳用法」和「はずだ」的「现実と认识が一致する」的用法最早出现。(3)「わけだ」中「结果を表す帰结用法」使用频率最高。「はずだ」中「现実と认识が一致する场合」用法使用频率最高。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在意识诊断测试中,学习环境和学习意识都会影响学习者的能力。作文内因,学习者自身对「わけだ」和「はずだ」的用法下的工夫不足。作为外因,教师对两者的误用的说明不足。(2)在中译日测试中,两者的理解能力和产出能力结果几乎一致。在最后一章中,对前面结果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结论是学习者对「わけだ」和「はずだ」的理解荣易引起误用。本论文着眼于「わけだ」和「はずだ」,使学习者对其习得情况和使用情况明确,对第二言语习得做出了贡献,也有利于日语教育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梦瑶[5](2019)在《关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作文误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为了提高学习者的读写能力,书面语的作文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本论文通过第一预调查,笔者收集了D大学日语专业的学习者所写的61篇作文,经由日本籍教师批改订正,以此为基准进行分析,所得结果为,有关因果关系的误用现象表露了出来。通过第二预调查,笔者借用语料库考察了各个原因?理由节的误用状况,所得结果为,关于「から」、「ので」、「て」、「ため」四项的误用例数最多。经由以上理由为契机,本论文以表因果关系的接续助词「から」、「ので」、「て」、「ため」四者为研究对象。有关四项的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至今已有很多,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有莲沼等(2001)和新田(2013)等。莲沼等(2001)从“事态原因”、“行为理由”、“判断根据”和“发言态度”4个角度对四项的意思用法进行了界定。另外,新田(2013)从“使用限制”和“使用范围”方面对四项的使用区分进行了详细阐述。本论文着眼于表示原因理由的接续助词,来考察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误用状况。本论文共分5部分。第一章主要是从语言学的记述研究和二语习得的观点整理了先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不足之处,明确提示了问题点所在。以及阐述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点,本论文应立足于什么样的立场来进行展开。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所用的语料库以及研究对象和调查步骤。通过语料库实施了量的调查,通过分析收集来的误用例句,明确了「から」、「ので」、「て」、「ため」四项各自内部的误用倾向。接着分析了误用例句,并对错误率最高的两项误用类型进行了考察。其结果为,各项内部的误用的状况:(1)对于「から」,超过半数以上误用最多的类型为“文体的不统一”。其中,「だから」的过度使用造成了化石化这一结论与叁木(2015)保持了一致,但化石化的具体类型不同。换言之,并非是关于“汉语动词”误用的化石化,而是错用“敬语形+から(ですから)”为“普通形+から(だから)”这一化石化现象的不同。(2)关于「ので」,和其他叁项的混用是误用比例最高的类型。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几乎没有「なので」接续的误用例,这与市川(2010)所提到的「なので」接续化石化的结论不同。(3)关于「て」和「ため」,与其他叁项的混用是误用比率最高的类型。另外,将四项合并起来进行复合考察的实际情况为:(1)与「ため」相关的误用例最少,不到1%,由此可以推测出,关于因果关系的接续助词「ため」的使用情况,由于语言知识和运用中的理解不完全,导致了学习者有意识地回避其使用这一回避现象。(2)有关“混同”的误用例约占总体的40%,充分说明学习者对于四项的区分使用方面的习得不完全。第叁章在第二章详细分析过的例句中进行挑选修改,制作出调查问卷,并以此问卷为基础,对D大学日语专业二年级下学期的22名学习者进行了采访调查。其结果为:(1)得出了对于四者习得不完全这一结论。另外,证实了第二章中对「ため」的认识不足和习得不完全而导致了回避现象的产生这一预测。(2)对于问卷问题四者择一的基准,大致集中于“语感”、“主观、客观”、“因果关系的有无和强弱”、“句子的尊敬程度”和“语法”这几个方面。(3)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对四者的区分使用并未下功夫进行区别。(4)已经习得掌握的关于区分四者的内容中有不少认识均是错误的。(5)从口语和书面语的视角来看,调查对象充分认识了对于四者的区分使用。第四章以第二、叁章的分析为依据,探讨了误用产生的原因。首先对于第二章的“脱落”和“文体的不统一”,从汉语的“接续表现的省略”和“文体差的不同”这一母语干涉的角度进行分析。另外对于“四项的混同”的分析是从“客观性的强弱”、“明示性和暗示性”以及“控制性和意识性”的语法观点的缺乏来探讨了误用的原因。终章对本篇论文进行了总结概括,提示了对日语教育的启示作用,并对今后课题进行了展望。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语料库调查和采访调查,着眼于表原因、理由关系的接续助词「から」、「ので」、「て」、「ため」,对以中文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作文中偏误的实际状况进行了把握,查明了其误用原因,对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略作贡献,并对日语教学现场进行启发、以期起到作用。(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张琰龙[6](2018)在《着眼于日语拍型节奏习得的中国人学习者促音产出训练》一文中研究指出促音产出是困扰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难点,本论文旨在通过尝试新的训练方法来改善学习者的促音产出,进而习得日语拍型节奏。针对先行研究所发现的非单一音节构成的"重—轻"结构促音单词/C_1V_1Q-C_2V_2/中词尾元音/V_2/拖长现象,本研究运用连续多拍语境来代替孤立单词重复发音的传统训练方式,并通过训练前、中、后的/V_2/时长对比来检验效果。其结果表明1)训练中处于连续多拍语境的单词相较于训练前的孤立单词,其/V_2/时长显着缩短;2)训练后的孤立单词与训练前相比,/V_2/时长有缩短趋势且在部分单词中呈现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表明,运用连续多拍语境的日语拍型节奏习得训练法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陈文君[7](2018)在《日语授受句学习中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母语迁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中国人在学习日语授受句过程中的母语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授受句中的"ニ"格对格和"カラ"格对象格的使用进行了考察,探索其正确使用率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学习时长的关系。同时对不同学习时长的中国人使用日语授受动词的正确率进行了调查,探讨其使用正确率与学习时长的关系,并分析母语的正负迁移在日语授受句学习中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8年08期)

郝星波[8](2018)在《中国人日语学习者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日语专业大叁学生为研究对象,就"日语作为外语在产出过程中,是否存在隐性不地道现象"及"造成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调查。实验证明隐性不地道现象确实存在,并得出,造成隐形不地道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教科书、常用度、母语、理解偏差等因素。(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18期)

项往[9](2018)在《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复合格助词习得的定量研究——以“に対して”“にとって”“について”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语复合格助词"に対して""にとって""について"是中上级日语教育的必学语法,但对其习得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本文首先分析了"に対して""にとって""について"的意义,接着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集中考察习得状况。最后得出结论:日语水平与日语复合格助词习得有关联性,且日语水平越高掌握情况越好。(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8年16期)

邵欣[10](2018)在《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语调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音响声音学的实验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日语学习者进行了发话实验和问卷调查。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在使用动词テ形一词句表达“中立”、“命令”、“请求”这叁个意图时,句末的语调倾向以及该倾向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考察。本文以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的学生60人(大学二年级20人,大学叁年级20人,研究生一年级20人)以及来自东京以及邻近地区的9名日本研究生合计69人,作为实验对象,请69名实验对象在“中立”、“命令”、“请求”的叁种意图下,读出所提供的动词テ形一词句并进行录音,而后提取出每位实验对象的音声曲线制作成音声数据,使用音声软件SUGI和统计软件JMP计算并分析各个实验者的句末语调的上升比率、句末“テ”的上升率或者下降率以及“テ”的时间占有率。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语调类型来看,日语母语者在表达“中立”,“命令”和“请求”这叁个发话意图时,语调分别为下降调、下降调和上升调。而中国日语学习者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多数人的语调与日本母语者不同。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与母语者的语调正相反的人数比例逐渐降低,而文末为平调的人数则逐渐增多。由此,也可以说中国日语学习者并未完全掌握使用用动词テ形一词句表达“中立”、“命令”、“请求”这叁个意图的语调。(2)从句末“テ”的上升率或者下降率来看,首先在表达“中立”这一意图时,由于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下降比率相比母语者较大,所以下降幅度更为激烈。其次,在表达“命令”这一意图时,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的“テ”的下降率比日本人更为激烈,其他组别大致相同。最后,在表达“请求”的意图时,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上升率比起母语者更为平缓。(3)从句末“テ”的时间占有率来看,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表达叁个意图时,句末“テ”的时间占有率与母语者大致相同。(4)关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各组别之间的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根据F检定(方差分析)在“テ”的上升率和时间占有率这两方面,中国日语学习者各组别所测定的P值均在0.05以上,所以认为不存在明显差异。(5)关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和母语者之间的比较,根据F检定,在“中立”和“请求”这两个意图的下降度与时间占有率方面,研究生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的学习者相比叁年级更为接近母语者。关于“命令”这一意图,研究生一年级学习者更加接近母语者。而大学二年级学习者的下降度与母语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即相比母语者,大学二年级学习者的下降度较为激烈。产生以上倾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由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不充分。根据问卷调查,选择了“用很长时间进行了语调的学习”这一选项的学习者为38.3%。学习者自身对语调学习的不重视是原因之一。(2)由于母语干涉的影响。中文使用下降调来表达“请求”的意图,而日语则通过上升调表示。中国日语学习者之所以用下降调来表达“请求”这一发话意图考虑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3)由于学校教育的影响。比起声调或许学校在语调方面进行指导教育的时间较少。并且,推测学习者在学校的教育中可能接触不到类似于动词“テ”形一词句这样的特殊表现或者省略表达,因而学习者无法很好的掌握这类句子的语调。(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6-01)

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日语当中,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不会影响到意思,相反,无声和有声的对立会对意思产生影响。而与之相反,汉语里无声和有声的对立不会影响到意思,而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却会对意思产生影响,这一点在前人的研究当中也有所提及。同时也因此产生了这样的倾向:在塞音和塞擦音这一方面,学日语的中国人很难掌握日语当中对意思有影响的无声和有声的对立,而与之相反,学汉语的日本人也难以掌握汉语当中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本文首先以弄清当下2019年学日语的中国人对于塞音和塞擦音的知觉倾向为目的,基于大量的前人的研究,通过语音学上的知觉实验这一方法,让学日语的中国人去听以日语为母语的人所制作的包含有塞音和塞擦音的单词的录音,以此来验证其是否有从听觉上将无声音及有声音分辨出来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主要使用SPSS来分析前述的听辨听力的现状,得到分析的结论后,以此为依据来探讨知觉倾向的形成原因。笔者期望以此为学日语的中国人学生对于塞音和塞擦音的习得,以及教育机关的语音指导尽绵薄之力。本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研究序。阐述本研究的动机、目的、意义及方法。2)第一章前人的研究。叙述前人的研究及这些研究所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研究的立场。3)第二章关于学汉语的中国人对于塞音及塞擦音的听辨能力的听辨测试。从测试的目的、例词的筛选、问卷的制作、协助者、测试音的录制以及方法这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4)第叁章听辨测试的结果及其分析。主要使用SPSS对前章的测试结果从无声、有声与词中位置、调音方法与调音点以及年级这叁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5)第四章塞音及塞擦音知觉倾向形成的原因。分析知觉倾向形成的原因,主要从源于汉语中有声音的缺乏及拼音标记的混乱的母语迁移以及因教育机关教育的不足而造成的“化石化”现象的形成两个方面进行。6)结论。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今后的研究课题。最后,本文的结论如下。1)学日语的中国人分辨位于词头的无声音及与之相对的有声音的能力很强,但与之相对,分辨词中、词尾无声音及与之相对的有声音的能力较弱。由此可知,词中、词尾的无声塞音、无声塞擦音的听辨听力对于整体塞音、塞擦音的听辨听力非常重要。2)在调音法方面,以上的问题不仅仅只存在于塞音方向,在塞擦音方面也存在。相较于塞音,学日语的中国人对于塞擦音的听辨能力高很多。在调音点方面,各塞音的正答率虽然有差异,但并不显着。而在塞擦音方面,齿龈塞擦音的正答率比齿龈硬口盖塞擦音要高很多。3)对于日语的塞音与塞擦音的听辨能力,年级的影响是存在的,但非常小,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学日语的中国人对于塞音与塞擦音的听辨能力会随年级有所增强,但问题依旧存在,且很严重。研究生二年级和叁年级的正答率很低,推想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化石化”现象。4)知觉倾向的形成原因方面,可以举出源于有声音的缺乏以及因拼音标记的混乱的母语迁移以及因教育机关教育的不足而造成的“化石化”现象的形成。对于改善问题的方法,预想中有例如进行对于有声音与不送气无声音的集中辨别训练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论文参考文献

[1].葛晓琳.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日语“句末语气表达”的习得研究——以「わけだ」和「はずだ」为中心[J].现代交际.2019

[2].张嘉博.关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塞音与塞擦音知觉倾向的考查[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3].郭宇佳.关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体”的习得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4].葛晓琳.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对日语“句末语气表达”的习得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5].张梦瑶.关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作文误用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6].张琰龙.着眼于日语拍型节奏习得的中国人学习者促音产出训练[J].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2018

[7].陈文君.日语授受句学习中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母语迁移的实证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

[8].郝星波.中国人日语学习者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实证研究[J].长江丛刊.2018

[9].项往.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复合格助词习得的定量研究——以“に対して”“にとって”“について”为中心[J].课外语文.2018

[10].邵欣.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语调倾向[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8

标签:;  ;  ;  ;  

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论文-葛晓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