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库初期论文-王文伟

成库初期论文-王文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成库初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成库初期,泥沙淤积

成库初期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伟[1](2016)在《叁峡成库初期泥沙淤积对变动回水区航道尺度提升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蓄水大大改善了库区航运环境,航道等级提高,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大幅提高了长江航运效率,推动了沿江经济带的发展。但在涪陵以上的叁峡变动回水区河段,消落期恢复为天然河流,航道条件改善有限,大型船舶不能上行至重庆港,阻碍了叁峡航运效益的发挥。为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效益,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尽快开展叁峡变动回水区重庆至涪陵段航道整治工程、提升变动回水区的航道尺度,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大量实测资料分析,采用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详细研究了叁峡变动回水区河段航道泥沙淤积特性与碍航特性,并对近期航道可提升标准及航道建设方案开展论证,为叁峡变动回水区的航道整治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具体工作如下:(1)详细分析叁峡运行以来长江上游泥沙淤积与航道条件及库区航运经济发展,提出了现阶段叁峡变动回水区的航道治理标准。(2)采用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叁峡水库运行初期泥沙淤积发展趋势及其对航道条件的影响,论证了叁峡变动回水区重庆至涪陵段实施航道整治提升航道等级的可行性。(3)基于实测资料分析和水沙数学模型研究成果,提出叁峡变动回水区河段提升航道尺度总体思路,针对各个滩险的主要碍航特征及河床演变特点提出航道整治措施,采用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论证及优化了各滩的整治工程方案,综合提出了重庆至涪陵段航道等级提升的建设方案。(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6-06-12)

刘天云,张璠,刘勇[2](2015)在《叁峡成库初期重庆河段水位流量关系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收集大量水文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得到叁峡成库初期对长江寸滩站水位流量关系产生影响的临界坝前水位为156 m。以此临界水位为界,在坝前水位之下重庆主城河段处于天然状态,之上则为库区或回水变动区状态。同时给出了叁峡成库初期寸滩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采用分流量级拟合的方法,可获得较好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张璠,刘陈[3](2013)在《成库初期叁峡库区河段水位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叁峡成库后对航道水深的影响,收集了大量水文资料,建立了一维数学模型,对叁峡成库后正常蓄水期(139m、156m、175m)上游出现99%保证率流量以及防洪限制水位(135m、145m)上游出现平均流量以及出现常遇洪水(P=50%)两种情形的计算得到:139m、156m、175m分别影响至涪陵李渡、铜锣峡及江津,防洪限制水位时当上游出现平均流量与常遇洪水(P=50%)时,135m、145m蓄水期分别影响至丰都和扇沱长江大桥。(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期刊2013年12期)

伍文俊[4](2013)在《叁峡成库初期长江万州—涪陵河段航道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一维数学模型计算万州至涪陵河段通航水流条件(水深、流速、比降),并对各蓄水阶段通航水流条件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万州至涪陵河段航道均不同程度的受到蓄水影响,并相应产生一定变化,有利有弊。蓄水期水位抬高,流速减缓,对航道有利但也造成部分滩险的泥沙淤积。(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罗宏[5](2013)在《叁峡成库初期长江涪陵—长寿河段航道水流条件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叁峡蓄水以来涪陵至长寿河段水流条件的变化情况,收集了叁峡工程各蓄水期库区沿程各水位站水位资料,以及库区代表水文站流量资料。利用一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了成库初期3级特征流量下涪陵至长寿河段通航水流条件(水深、流速、比降),进行了水流条件变化对比分析,简述了航道条件改善情况。(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胡鹏[6](2011)在《叁峡水库成库初期库区泥沙淤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工程是综合治理与开发长江的关键性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其蓄水运行以后,库区水位抬高,流速降低,库区河段内的水流特性发生改变,对库区内的泥沙运动、河床形态、水流流态等产生较大影响。认识库区泥沙运动的规律直接关系到叁峡工程的治理、开发、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分析叁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库区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学模型对叁峡水库成库初期库区的泥沙淤积的形态、条件及运动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对叁峡工程前后各典型水文站的水沙条件变化、河道冲淤特性变化以及淤积物分布变化分析得到,近年来流域径流量总体变化不大,而输沙量明显减少,泥沙变细。蓄水前库区冲淤基本平衡,蓄水后则处于累积性的淤积状态。其次,以叁峡工程135-139m蓄水运行阶段作为一个系列。以库区河段水深的不同以及淤积形式的不同,将整个库区河道划分为了叁个部分。库区深水段淤积形态表现为深槽平淤;浅水段淤积与河道形态相关;最小水深的变动回水区段则冲淤相间。并总结了各部分河段的河床演变规律,提出了库区各段泥沙淤积的判别条件。库区深水段,发生淤积的最大临界流速为1.2m/s,小于此值表现为淤积状态。库区浅水段,当临界流速值U >2.1m/s,断面不发生淤积;当U≤1.2m/s,断面一般淤积;而当平均流速处于两临界值之间1.2m/s <U≤2.1m/s时,若为连续弯道或者分汊放宽河道,则发生淤积,否则不淤积。变动回水区段,因没有明显的累积性淤积,只是判断当断面平均流速U≥2.1m/s时,一般不发生淤积。最后,针对库区浅水段河道形态淤积,对连续弯道进行了叁维水流数值模拟。结合断面淤积资料分析:大流量下连续弯道主流“走直”,环流将主流区所挟带的细颗粒泥沙从中剥离,并随环流运动。泥沙会被挟带至弯道凸岸下游一侧的缓流区落淤。(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1-05-01)

张智,杨冬雪,王斌,方晓先,汪玲丽[7](2010)在《某人工湖成库初期水环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某新建人工湖水温、DO、SD、pH、TN、TP、CODMn、Chla、藻类和水动力条件10项环境因素的特征、趋势分析,研究人工湖成库初期水环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成库初期,TN、TP等营养盐处于累积高峰期,通过计算N/P比和相关性分析,磷为藻类生长时期的限制性因子;人工湖基本处于准静止状态(流速小于0.1 m/s),为藻类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人工湖藻类种类和密度随时间而变动,出现高峰值,在调查阶段主要藻种为蓝、绿藻;叶绿素a含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分别与TP、SD、pH、DO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张乐[8](2010)在《叁峡水库成库初期库尾洪水急流滩航道条件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从2008年9月开始进入175-155-145m方式运行阶段,枯水期常年库区由于水深加大流速降低,航道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在洪水期,库尾的急流滩仍存在船舶上行困难。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叁峡成库后的库尾洪水急流滩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汛期库尾洪水急流滩航道条件的变化。得出了以下的结果:1)利用川江水力指标的理论计算方法,结合实船的上滩情况,选定代表船型,得出了3000吨级单船通航水力指标。2)建立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库尾急流滩水流条件做出模拟和计算,分别比较了各个滩险在汛期坝前145m蓄水和天然情况下水流条件的变化。验证表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3)分析比较了库尾各洪水急流滩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在叁峡水库按照175-155-145m的方式运行时,与天然情况相比,库尾河段四个洪水急流滩航道条件的改善有所不同。其中观音滩改善最大,和尚滩次之,黄草峡略有改善,铜锣峡基本不变。(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0-04-01)

杨冬雪[9](2009)在《人工湖成库初期水环境特征及保护措施成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人工湖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有重要意义。人工湖的生态环境较脆弱,尤其对于新建人工湖,在成库之后,一方面随着环境从陆生变为水生,原来的陆生植被不能适应,则腐烂降解;另一方面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物不可能彻底清除,还残有许多植物的根系,可能出现有机质和营养盐的释放,因此通常会出现一个“营养上升”期,水的理化性质及生态系统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彩云湖水库虽成库时间很短,但内源污染不容忽视,沉积物磷的形态以及与上覆水交换作用都对水体富营养化有重要作用。本文于2008年7月至2009年8月,以重庆彩云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样点布置,现场调研,室内测试,研究人工湖成库初期水环境特征;研究其沉积物磷的形态和吸附释放;同时对采取的保护措施成效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防治城市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水质特征研究1)人工湖成库初期,处于营养累积的高峰期,TN、TP含量增加明显。TP各层的差异性不显着;TN表层和底层差异较大,表层含量较高。氮磷比大于10,磷可能是彩云湖水库的限制性因素。2)水库为缓流水体,有利于藻类生长繁殖,成库以来叶绿素a含量处于较高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Chla与透明度、pH、TP、DO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3)水库成库初期藻体种类较多,浮游藻类8门,51属,99种,多属绿藻、蓝藻、硅藻、隐藻等几个门类,藻类种类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相应变化,并往往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优势种属。4)通过参数法以及指示生物法、优势种群法和藻类密度法等方法评价均显示水体在成库初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②沉积物磷形态分布及环境因素对其影响实验研究1)对水库表层沉积物不同形态磷分级测定的结果表明总磷含量达到595.8-673.89μg/g,无机磷占绝对优势,而无机磷中非活性磷(闭蓄磷、自生磷、钙磷)含量远远高于铝磷和铁磷的量,说明人工湖成库初期自然来源的磷较多。2)对于新建人工湖沉积物磷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表现出先吸附后释放的特征。温度的升高,可以减少沉积物中的矿物对磷的吸附,有利于沉积物中磷的释放;pH值升高有利于沉积物磷释放;水体溶解氧较低时,促进沉积物中磷向水体释放;无光照条件下沉积物磷的释放明显高于有光照条件。③水环境保护措施1)底水置换效果研究底水排放选择在雨量充沛的季节进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对湖水水量进行补充,底水置换能有效地降低湖水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2)清水养鱼效果研究通过定期的收获鱼产品可以从水库生态系统中移出氮、磷等营养元素。通过理论计算,彩云湖通过清水养鱼可去除藻类为12.8t/年,去除总磷为132.87kg/年,去除氮为262.96kg/年。3)人工复氧人工复氧效果研究表明,复氧设备能够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降低营养物浓度,实施水体人工复氧对于水质保持有重要意义。措施采取后,透明度和DO水平明显增加,水库的营养盐含量、CODMn以及藻类数量明显下降。4)工程技术措施提出符合彩云湖实际情况的进一步措施:a.沿湖周边设雨水截留渗滤沟;b.设置人工循环管道;c.对消落带进行整治。(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9-10-01)

张晟,刘景红,黎莉莉,李松,徐静[10](2006)在《叁峡水库成库初期营养盐与浮游植物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3-09-08~2003-09-15航行11个点位测试数据,分析了叁峡水库成库后营养元素及浮游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营养盐分布与Chla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域营养盐浓度较高,其中TN各测点均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含量范围为1.01~1.35 mg.L-1.TP含量范围为0.028~0.054 mg.L-1;K含量范围为2.80~3.44 mg.L-1;TOC含量范围为1.92~2.59 mg.L-1,Chla含量范围为1.58~7.35mg.m-3,平均浓度为4.69 mg.m-3.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Chla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表明Chla与NO3--N成显着正相关(r=0.728 7);与浊度成显着负相关(r=-0.920 7).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分析叁峡水库水体指标,随长江流向明显分为3类,即上游区(长寿、涪陵、丰都、忠县)、中游区(万州、云阳、奉节)和下游区(巫山).硅藻在4个测点均为优势种群,占总量的86%,平均为129 844个/L,浮游植物量沿水流方向有增高趋势.(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6年06期)

成库初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收集大量水文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得到叁峡成库初期对长江寸滩站水位流量关系产生影响的临界坝前水位为156 m。以此临界水位为界,在坝前水位之下重庆主城河段处于天然状态,之上则为库区或回水变动区状态。同时给出了叁峡成库初期寸滩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采用分流量级拟合的方法,可获得较好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库初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伟.叁峡成库初期泥沙淤积对变动回水区航道尺度提升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

[2].刘天云,张璠,刘勇.叁峡成库初期重庆河段水位流量关系演变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张璠,刘陈.成库初期叁峡库区河段水位变化研究[J].中国水运.2013

[4].伍文俊.叁峡成库初期长江万州—涪陵河段航道变化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罗宏.叁峡成库初期长江涪陵—长寿河段航道水流条件变化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胡鹏.叁峡水库成库初期库区泥沙淤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

[7].张智,杨冬雪,王斌,方晓先,汪玲丽.某人工湖成库初期水环境特征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

[8].张乐.叁峡水库成库初期库尾洪水急流滩航道条件变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

[9].杨冬雪.人工湖成库初期水环境特征及保护措施成效研究[D].重庆大学.2009

[10].张晟,刘景红,黎莉莉,李松,徐静.叁峡水库成库初期营养盐与浮游植物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06

标签:;  ;  ;  ;  

成库初期论文-王文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