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城市电视台非线性网络编辑及硬盘播出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周海荣[1](2018)在《淮安广电智慧云媒体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淮安市广播电视台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内容生产、信息传播优势,对接智慧城市门户——“智慧淮安”,淮安广电智慧云媒体平台的制播模式与传统制播模式相比在优化内容生产方式和流程、内容的创新和发布、传播形态和制作效率都有着巨大的提升。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淮安市广播电视台对内容生产方式和流程、内容的创新和发布、传播形态和制作效率等方面的建设需求,设计了基于广电SOA主干及平台功能子系统构成的高/标清电视节目、视听网以及移动客户端内容生产平台。(2)从全媒体运营管控平台、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内容服务平台、前端发布平台以及编码系统等多角度对功能模块及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3)组织实施了淮安广电智慧云媒体平台的建设、调试和测试工作。系统成功投入运行后,极大地推进了淮安市广播电视台智慧云媒体平台的进程。
吴圆圆[2](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戚旺彬[3](2016)在《城市电视台非线性网络编辑及硬盘播出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社会地不断发展,使得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网络技术改变了很多领域的发展方式,对于城市电视台来说,网络技术的出现给城市电台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使得视频的剪辑更加方便,并且有利于电视台节目的编辑与制作。同时,数字电视的发展给城市电视台的非线性网络编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使得电视台可以集节目的采访、制作、播出为一体,提高了电视台职工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电视台的节目播出与制作技术还有待提升,因此应该对于电视台的非线性网络编辑以及硬盘播出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
刘项[4](2016)在《鞍山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应用发展,鞍山电视台新闻制作有了新的变化,原有的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满足不了鞍山电视台新闻业务需要,呈现出繁琐复杂的新闻生产方式,阻碍了国家关于提倡电视台逐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文件化发展的精神。经过鞍山电视台新闻工作者近几年的总结与思考,充分考虑到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无工作流程,无辅助生产过程,安全系统不高,不适合当前新闻生产这一实际情况。为解决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阻滞新闻生产工作,鞍山电视台新闻制作人把广播电视技术与数字化、网络化与文件化技术结合起来,归纳出了一条快速、高效、以人为本的新闻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生产流程,提出了建设集上下载录像机、多轨录音机、数字切换台、带特效的编辑机、数字特技机、数字调音台等设备于一身的安全、稳定的新闻生产系统。在上述背景下,由电视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的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慢慢的成为鞍山电视台新闻生产的重要工具。在使用该系统一段时间以来,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较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快速新闻生产方面、节目质量方面、工作管理流程方面、系统安全稳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飞跃。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快速生产表现在协同生产和节目传输环节;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在节目质量方面表现在数字技术无衰减的应用;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工作管理流程方面表现在布置科学的上载—编目—粗编—精编—字幕—包装—下载—审片—修改—播出完整的科学管理工作;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系统安全、稳定方面表现在应用先进软硬件产品高效护航媒体数据与元数据,其多重的容错措施保证整个系统环节安全的运行着。现在,鞍山电视台的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新闻生产模式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单一的单机非线性编辑新闻生产模式,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这种生产模式以网络作为传输纽带,按照平台管理原则同意调配新闻资源,提高新闻生产环境下的采编播的工作效率。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使得新闻工作有了明显的变化,新闻节目清晰度、声音质量有了较大提升,新闻节目更加绚丽耐看。通过前期、后期大量的实测研究、总结和比较,鞍山电视台建设的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实用效果良好,运行高效稳定,节约了记者编辑宝贵时间。本文首先介绍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在新闻生产中无流程独立运行的各种状况,分析了鞍山电视台应用单机非线性编辑制作新闻的各种弊端,再介绍了鞍山电视台怎样建设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详细叙述引进新闻生产各个方面的工作流程,提出了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总体要求、技术特点、介绍了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实用特点。最后,提出了优化后的网络非线性编辑整体测试方案,提出并实际测试、相关的数据,得出结论。
刘阳梓[5](2015)在《苹果高清非线性网络编辑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媒体视频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广播电视方面从虚拟到数字化革新的过程。伴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非线性编辑技术成为了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技术,主要表现在数字视频音频技术的研究展示成果,并且因为它功能强大、编辑质量优异、装备集成度高、可以完成资源共享等其他优势,所以更多地应用在了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方面。而随着图形图象处理、影视动画、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字视音频、多媒体传播、数字图书馆等行业的发展、数字视音频需求的加大,非线性编辑技术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前非线性编辑系统、新闻、广告的后期制作与宣传以及节目的播放起着重要作用。对许多有关文艺类的节目、新闻、广告的后期编辑及节目播出发挥着重要作用。Final CutPro是全球最着名的非线性视频编辑软件之一,以强大的功能和易用性博得广泛拥护的喜爱,具有传统编辑软件无法比拟的特点。通过与其他软件相比更为完善地对影象、音像、动画、图片、图案、文字以及各种材料进行多方面的制作、编制,能够产生很多超乎意料的影像特效的编制工作,通过它能够更进一步地走近数字影像世界,已行于国外各大电视台对节目的运作。而如今,国内也兴起了以Final Cut Pro为视频剪辑软件的风潮,几家省级电视台也逐渐将该编辑软件投入使用。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和比较,从技术和理论方面探索Final Cut Pro非线性编辑网络的优势和特点。本文首先对非线性编辑的概念、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组成以及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做了简要的介绍。然后结合国内外上几大着名视频编辑软件的特点,并其与与Final Cut Pro进行对比,对Final Cut Pro的生存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了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优劣之处,从而确定该软件在国内各大电视台普遍应用的可行性。同时,本文还详细研究了Final Cut Pro苹果剪辑软件的操作过程、成片速度及其成果,为电视媒体后期制作的发展明确确定的可行方向。
杨涛[6](2013)在《基于C/S的电视台硬盘播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通信和广播电视台越来越紧密相连,计算机图像处理、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和传输技术在广播和电视中大量使用。乌鲁木齐电视台从发展数字电视大计出发,决定筹建数字电视平台,提高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扩展频道资源,拓宽业务能力,为乌鲁木齐市数字电视的飞速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结合乌鲁木齐电视台数字硬盘播放平台建设,探讨了以硬盘播放系统技术和媒体资产管理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电视广播管理系统在乌鲁木齐电视平台的搭建和实现。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硬盘播放系统的MPEG视频编码技术、组网技术、RAID存储技术等,给出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硬件播放环境设计。系统设计包括播出控制系统、网络化自动播出控制系统、视音频系统、技术监视与信号监看监听系统和系统管理的设计。本文研究了系统集成过程中的节目数字化归档、节目自动化备份、媒体资源管理技术智能监控和自动报警等解决方案,缓解了电视节目的制播压力,·保证安全播出。6+2系统研制的成功,完全自动化的控制和管理,先进的技术使系统易于延展有更好的市场版图,适合于广泛推广。
张末[7](2012)在《新一代硬盘播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广播电视技术是科技革命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开始数字化。互联网技术出现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入了新的阶段。原有的自动播出系统只是由计算机控制设备的启动和切换。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后,形成了新的基于视频服务器的数字硬盘播出系统。通过对沈阳电视台原有的播出系统情况进行调研,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根据沈阳电视台的实际情况,对第一代数字硬盘播出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新一代硬盘数字播出系统与媒体资源网相连,做到节目制作网、媒体资源网、广告网和播出网互联互通,实现了无带化、网络化播出,这套播出系统是真正的全硬盘播出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电视和数字电视播出系统的基本情况。其次说明和分析了数字硬盘播出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然后系统的阐述了新一代硬盘播出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实现方法。其中,包括系统硬件结构设计、软件系统功能设计、播控系统网络结构设计、视频服务器的比较和选择、总控系统设计等部分。最后是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并且对新一代硬盘播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情况作了分析和总结。
林观养[8](2011)在《高清电视非线性编辑网络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高清电视是数字电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中,非线性编辑网络的使用实现了节目素材资源的共享,克服了录像带多版合成、复制图像质量劣化的缺点。在高清电视非线性编辑网络建设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地配置网络资源,提高新闻节目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是广电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满足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发展需要,提高新闻节目制作的效率和质量,笔者所在的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及时立项,搭建了全新的高清非线性制作播出网。本文以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高清非线性制作播出网络的建设为例,理论结合实际,从项目背景、方案设计、工程构建、系统技术指标测试等多方面对项目进行论述。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根据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分析,总结了高清非线性编辑制作网系统规划的目标和参数等。(2)结合本项目实际,针对系统各部分的不同需求,经过详细的研究得出了具体实施的解决方案。本部分是文章的重点,着重研究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存储系统、安全性以及软件设计等方面。(3)参考广播电视的相关行业标准,本文制定了一套有效的测试系统性能的方案,对广东电视台高清非线性编辑制作网系统进行了综合分析测试,内容包括:视音频技术指标、图像质量、带宽负载性能等。该项目的构建,顺应我国电视节目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为省级电视台提供了一套可参考的高清电视非线性制作播出网络的解决方案。项目成果在电视台推广可实现电视节目制作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节目信息共享化、播出自动化和管理科学化,提高电视台节目播出质量和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操作的劳动强度。
吕卓亨[9](2011)在《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原理分析与构建》文中指出电视台节目制作传统上使用线性编辑系统,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电视技术领域的数字化革命,非线性编辑系统逐步进入电视台,在视频后期制作中逐渐成为主要手段,并正向平台化、网络化和宽带化发展。这标志着在电视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非线性编辑技术是一门新的综合性技术,一方面它以视频压缩硬件技术(视频卡)为依托,另一方面以编辑软件(非线性编辑软件)为综合平台,涵盖了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主要领域,包括视频技术、音频技术、数字存储技术、数字图象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使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在编辑工作得到体现。非线性编辑解决了线性编辑存在的缺点,简化了编辑流程,极大地丰富了编辑人员的创作手段。电脑硬件运算能力的提高,使得非线性编辑的功能非常强大。从字幕到电影、从图片到活动视频、从2D到3D等等,非线性编辑都能胜任。从而把制作人员从繁杂的搜寻镜头和修改工作中解脱出来,并给制作者以无限的艺术创造空间。非线性编辑给电视后期制作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它集采集、制作、播出与发布功能于一体,使电视制作直接与互联网相联从而极大第延伸了电视制作室的功能,赋予视频内容新的应用价值。在电视节目制作、管理和播放等方面,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其优越的性能、完善的功能以及方便的操作受到各级电视台编辑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认同,得到迅速而广泛的应用。电视台里的技术革命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各台的技术方向如何取舍、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规模如何定位,这正是当下很多中小电视台烦恼的事情。目前国内中小电视台的节目生产量不大,因此使用大型网络的话可能会占用过多的资源而造成浪费,但这类电视台又需要对传统的线性编辑设备向非编化、网络化进行转型升级,以达到集中管理、集中维护、资源共享和提高效率的目的。本文从非线性编辑的数字原理、工程需求、工程设计、技术规划和技术参数等方面比较完整勾画了构建一个非线性编辑系统项目的过程,并介绍依托此项目应用人员所摸索出的一些使用心得和管理经验,为各中小电视台和单位部门提供典型的范例。系统采用了目前国内外基于千兆以太网构架的诸多技术,形成紧密耦合的节目制作业务流程,提供了结构精减、成本适中、操作简便的部门级制作/播出工作集群,适合各级中小电视台和相关行业的部门参考。
常晓光[10](2010)在《电视台SOBEY非线性制播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介绍广播电视领域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分析计算机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网络技术、视频压缩技术等广电相关技术巨大进步对电视新闻的制作流程所产生巨大的变革,在借鉴原有的大洋公司X系列数字音视频网络的基础上,提出数字化时代电视台全台网系统解决方案,并结合青岛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实际情况,完成了青岛电视台新闻中心SOBEY非线性编播制作网设计和实现。系统的设计、设备选型、构建与施工,严格执行了我国电视广播规范和有关标准,符合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潮流,完全适应视音频编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技术发展的要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大容量、高速度、高带宽的技术特点。同时简要分析了构成青岛电视台SOBEY非线性制播网基础的数字电视编码技术、光纤通道技术、存储区域网络(SAN)技术、RAID技术、新一代CPU+GPU+I/O非编技术与虚拟存储技术等相关技术发展最新成就。2、从SOBEY网络存储核心存储S2A9550开始,引出网络存储容量、所需带宽的计算,进而分析网络系统架构与拓扑结构。最后重点分析了该网络突破以往的实现高清编辑、对松下公司P2存储卡式摄、编系统的支持、网络化实时播出的技术实现、媒体资产管理的创新点。详细阐述了青岛电视台SOBEY非线性制播网的设计与构建全过程。3、由于电视新闻制作安全相当重要,本文详细研究了如何从网络结构、数据安全、维护与操作、预防攻击、预防病毒、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应急安全策略这七个方面保障SOBEY非线性制播网的网络安全可靠的运行。
二、浅析城市电视台非线性网络编辑及硬盘播出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城市电视台非线性网络编辑及硬盘播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淮安广电智慧云媒体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现状 |
1.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慧云媒体平台总体设计 |
2.1 智慧云媒体平台概述 |
2.2 设计目标 |
2.3 设计原则 |
2.3.1 智慧云媒体平台设计依据 |
2.3.2 智慧云媒体平台总体业务流程 |
2.4 系统总体架构 |
2.5 系统硬件选型 |
2.5.1 硬件需求分析 |
2.5.2 设备选型 |
2.6 相关技术应用 |
2.6.1 编解码技术 |
2.6.2 双总线技术 |
2.6.3 双网技术 |
2.6.4 分级分层存储技术 |
2.6.5 多对象统一处理技术 |
2.6.6 网络安全技术 |
2.6.7 直播流媒体技术 |
2.6.8 流媒体时移技术 |
2.6.9 存储表技术 |
2.6.10 系统监控技术 |
第三章 媒体融合管控系统结构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介绍 |
3.2 媒体管控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直播管理 |
3.2.2 图文管理 |
3.2.3 检索功能 |
3.2.4 权限管理 |
3.2.5 工作量统计 |
3.3 融媒体管控系统的多业务对接 |
3.3.1 内容服务平台 |
3.3.2 业务管控与运行管理平台 |
3.3.3 前端发布平台 |
第四章 媒体资产系统的结构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概述 |
4.2 系统主要功能 |
4.3 系统设计 |
4.4 业务流程规划 |
4.5 系统带宽统计 |
4.6 在线存储 |
4.6.1 设备配置 |
4.6.2 容量、分卷配置 |
4.7 进线存储 |
4.7.1 容量配置 |
4.7.2 迁移策略配置 |
第五章 内容生产子平台结构分析与设计 |
5.1 系统设计 |
5.2 高/标清内容生产系统 |
5.2.1 上/下载系统 |
5.2.2 素材管理系统 |
5.2.3 编辑系统 |
5.2.4 字幕制作系统 |
5.2.5 技审系统 |
5.2.6 转码系统 |
5.3 编目系统 |
5.4 版权管理系统 |
5.5 前端分发平台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项目评估 |
6.1 安全性验证 |
6.2 存储系统带宽验证 |
6.3 互联互通验证 |
6.4 内外网文件安全交互验证 |
6.4.1 系统工作流程 |
6.4.2 传输速率测试 |
6.4.3 文件类型及完整性检查 |
6.4.4 网络安全 |
6.5 存储性能测试 |
6.5.1 交换机配置情况 |
6.5.2 存储系统性能测试 |
6.5.3 性能测试结论 |
6.6 项目效果评估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建设项目 |
(2)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4)鞍山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 |
第2章 电视台单机非线性编辑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
2.1 新闻非线性编辑单机缺失信息化管理程序 |
2.2 新闻非线性编辑单机制作的局限性 |
2.3 新闻单机化工作无量化考核审核功能 |
第3章 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系统升级方案设计 |
3.1 引入新闻网络化非线性编辑采编播管存管理程序 |
3.2 建立新闻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 |
3.3 引进新闻节目质量评价机制及工作量统计功能 |
第4章 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系统升级改造后的效果评价 |
4.1 新闻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变化评价 |
4.2 新闻工作人员业务量变化评价 |
4.3 单机化较网络化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应用方面变化评价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苹果高清非线性网络编辑系统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项目背景 |
1.3 项目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采取的研究方法 |
1.6 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论文结构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Final Cut Pro非线性编辑技术 |
2.1 线性编辑的简介 |
2.2 非线性编辑的简介 |
2.3 非线性编辑与线性编辑的区别 |
2.4 非线性编辑在电视节目制作的应用与优势 |
2.4.1 非线性编辑在电视新闻制作的应用 |
2.4.2 非线性编辑在专题节目制作的应用 |
2.4.3 非线性编辑在电视广告制作的应用 |
2.5 苹果Final Cut Pro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应用 |
2.5.1 硬件平台 |
2.5.2 输入输出接口 |
2.5.3 软件处理能力 |
2.6 Final Cut Pro与其他视频编辑软件的对比 |
2.6.1 其他编辑软件介绍 |
2.6.2 Final Cut Pro与其他各编辑软件的对比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清非线性网络编辑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1.3 管理可行性分析 |
3.1.4 构建环境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2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与作用 |
3.4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
3.4.1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
3.4.2 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
3.5 系统主要模块设计与实现 |
3.5.1 集群管理模块的实现 |
3.5.2 任务管理模块的实现 |
3.5.3 素材管理模块的实现 |
3.5.4 媒体编辑模块的实现 |
3.5.5 节目文稿模块的实现 |
3.5.6 转码系统模块的实现 |
3.5.7 存储下载模块的实现 |
3.5.8 网络管理系统 |
3.6 大洋与苹果两大系统的耦合 |
3.6.1 耦合的简单介绍 |
3.6.2 耦合后的功能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清非线性网络编辑系统的应用 |
4.1 架构分析 |
4.2 设备搭配 |
4.3 素材的管理 |
4.4 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4.4.1 软件型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发展 |
4.4.2 非线性编辑系统网络化发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6)基于C/S的电视台硬盘播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视台播出系统发展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相关技术 |
2.1 RAID技术 |
2.1.1 RAID技术原理 |
2.1.2 RAID模式选择 |
2.1.3 RAID阵列硬盘类型的选择 |
2.2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
2.2.1 MPEG-2标准概述 |
2.2.2 MPEG-2的类和级 |
2.2.3 MPEG-2编码原理 |
2.2.4 MPEG-2的关键技术 |
2.3 MAM媒体资产管理技术 |
2.3.1 MAM技术发展概述 |
2.3.2 MAM技术的特点 |
2.3.3 MAM技术在广电硬盘播放系统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1.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3 社会可行性分析 |
3.2 业务流程分析 |
3.3 功能需求分析 |
3.3.1 节目单需求分析 |
3.3.2 上载素材需求分析 |
3.3.3 播出模块需求分析 |
3.3.4 审查模块需求分析 |
3.3.5 节目素材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3.6 播出统计模块需求分析 |
3.3.7 系统需求和发展目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概述 |
4.1.1 系统设计目标 |
4.1.2 系统设计原则 |
4.2 数据库设计 |
4.3 模块功能设计 |
4.3.1 节目单模块设计 |
4.3.2 素材上载模块设计 |
4.3.3 播出模块设计 |
4.3.4 自动技审功能设计 |
4.3.5 内容审查功能设计 |
4.3.6 素材存储功能设计 |
4.3.7 播出系统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运行环境 |
5.1.1 视频服务器 |
5.1.2 文件数据库服务器 |
5.1.3 计审服务器 |
5.1.4 工作站 |
5.2 广告单串编模块 |
5.3 总编模块 |
5.4 播出模块 |
5.5 管理模块 |
5.6 系统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一代硬盘播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数字电视 |
1.1.1 数字电视的发展概况 |
1.1.2 数字电视的概念 |
1.1.3 数字电视的优越性 |
1.2 数字电视播出系统 |
1.2.1 电视播出系统的概念 |
1.2.2 数字电视播出系统的概念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1 广播电视数字化的现状 |
1.3.2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1.3.3 电视台目前播出设备的现状 |
第2章 新一代硬盘播出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2.1 播出系统的压缩编码技术 |
2.1.1 MPEG-2标准 |
2.1.2 MPEG-2视频编码 |
2.1.3 MPEG-2在广电领域的应用 |
2.2 播出系统的网络架构 |
2.2.1 基于FC+以太网的网络架构 |
2.2.2 基于单纯以太网的网络架构 |
2.2.3 基于多元化媒体技术的网络架构 |
2.3 播出系统的数据存储 |
2.3.1 硬盘存储技术 |
2.3.2 硬盘接口技术 |
2.3.3 RAID技术 |
第3章 新一代硬盘播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概述 |
3.1.1 系统的设计需求 |
3.1.2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 |
3.1.3 系统的建设特点 |
3.1.4 系统的实现目标 |
3.2 系统构成 |
3.2.1 系统的基本构成 |
3.2.2 节目制作系统 |
3.2.3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
3.2.4 广告编辑备份播出系统 |
3.2.5 节目收录系统 |
3.2.6 节目播出系统 |
3.3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4 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
3.5 视频服务器 |
3.5.1 视频服务器概述 |
3.5.2 视频服务器比较选型 |
3.5.3 视频服务器的配置 |
3.6 系统的视音频设备 |
3.7 软件系统功能设计 |
3.7.1 软件设计遵循原则 |
3.7.2 软件设计平台 |
3.7.3 软件模块功能设计 |
第4章 新一代硬盘播出系统的实施 |
4.1 播出系统建设对环境的要求 |
4.1.1 系统建设环境 |
4.1.2 系统地线铺设 |
4.1.3 UPS |
4.1.4 空调系统 |
4.2 播出系统项目实施 |
4.2.1 系统的安装调试 |
4.2.2 系统测试及试运行 |
第5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清电视非线性编辑网络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项目要求 |
1.4 文章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高清非编网的研究 |
2.1 非线性编辑系统 |
2.2 高清非编网络系统 |
2.2.1 有卡工作站 |
2.2.2 无卡工作站 |
2.3 关键技术的研究 |
2.3.1 视频压缩技术 |
2.3.2 共享存储技术 |
2.3.3 RAID 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台新闻高清非编网的设计 |
3.1 需求的分析 |
3.1.1 需求的概述 |
3.1.2 需求的分析 |
3.2 硬件设计 |
3.2.1 存储架构的设计 |
3.2.2 非编板卡的选择 |
3.2.3 FC 交换机的设计 |
3.2.4 存储容量的设计 |
3.2.5 存储带宽的设计 |
3.2.6 系统支持平台的设计 |
3.2.7 演播室系统的设计 |
3.2.8 总体方案的设计 |
3.3 软件设计 |
3.3.1 新闻文稿系统设计 |
3.3.2 新闻制作系统设计 |
3.3.3 演播室系统设计 |
3.3.4 网管管理系统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清非编网系统测试 |
4.1 测试依据的标准 |
4.2 测试使用的仪器 |
4.3 网络负载性能测试 |
4.3.1 测试原理 |
4.3.2 测试结果 |
4.3.3 结果分析 |
4.4 网络安全性测试 |
4.4.1 测试方法和内容 |
4.4.2 测试结论及分析 |
4.5 软件功能模块测试 |
4.5.1 测试的内容 |
5.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6 视音频指标测试 |
4.6.1 测试原理及内容 |
4.6.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7 图像质量测试 |
4.7.1 测试方法和内容 |
4.7.2 测量结果及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原理分析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非线性编辑的历史 |
1.2 非线性编辑在我国的现状 |
1.3 非线性编辑的发展趋势 |
1.4 本论文工作的意义 |
1.5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非线性编辑的概念和视音频数字基础 |
2.1 非线性编辑的概念 |
2.1.1 非线性编辑的诞生背景 |
2.1.2 传统的线性编辑 |
2.1.3 非线性编辑 |
2.1.4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 |
2.1.5 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 |
2.2 非线性编辑中的视频和音频数字技术 |
2.2.1 非线性编辑的视频编码格式 |
2.2.2 非线性编辑的视频接口 |
2.2.3 非线性编辑的视频文件格式 |
2.2.4 非线性编辑的音频编码技术 |
2.2.5 非线性编辑中的音频接口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的构建 |
3.1 前期规划 |
3.1.1 工程系统规划 |
3.1.2 工程基础和功能 |
3.1.3 工程技术规划 |
3.2 一体化网络的结构和流程 |
3.2.1 播出子网络 |
3.2.2 制作子网络 |
3.2.3 文稿子网络 |
3.2.4 网络的设备和参数 |
3.2.5 非线性编辑工作流程 |
3.2.6 非线性编辑日常应用的一个实例 |
3.3 网络的远程扩展 |
3.3.1 镇站远程网 |
3.3.2 镇站的子采编系统 |
3.3.3 网络总体结构示意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线性编辑网络的使用和管理 |
4.1 如何突出项目的特色 |
4.1.1 播出形式的选择 |
4.1.2 拓展网络功能 |
4.2 使用技巧总结 |
4.2.1 视频格式的转换方法 |
4.2.2 设备配搭 |
4.2.3 服务器的管理 |
4.2.4 素材的管理 |
4.3 非线性编辑网络的管理和安全性维护 |
4.3.1 人员管理 |
4.3.2 技术管理 |
4.4 非线性编辑网络的优缺点 |
4.4.1 优点 |
4.4.2 需要改进的方面 |
4.4.3 今后设备选型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缩写与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 2 非线性编辑系统术语解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10)电视台SOBEY非线性制播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广电数字电视技术特点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非线性制作编辑网中的关键技术 |
2.1 关键技术------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技术 |
2.2 光纤通道(FC) |
2.3 存储区域网络(SAN)技术 |
2.4 RAID技术 |
2.5 新一代的非线性编辑系统CPU+GPU+I/O技术 |
2.6 第四代存储技术----虚拟存储 |
第三章 基于MPEGII格式SOBEY非线性编播网设计与实现 |
3.1 数字视频网络基本要求 |
3.1.1 青岛电视台新闻网络化工作流程简图 |
3.1.2 电视台SOBEY数字视频网络存储设计基本计算 |
3.1.2.1 SOBEY数字视频网络存储核心S~2A9550 |
3.1.2.2 存储核心S~2A9550典型优势 |
3.1.2.3 SOBEY网的存储容量计算 |
3.1.2.4 存储带宽计算 |
3.1.2.5 存储管理 |
3.1.2.6 媒体资产管理的近线存储问题 |
3.2 SOBEY非编网网络架构 |
3.3 电视台SOBEY非编网系统拓扑结构与说明 |
3.3.1 FC网络部署与管理 |
3.3.2 以太网的部署与管理 |
3.4 创新点功能的实现与说明 |
3.4.1 对松下P2存储卡摄、编系统提供了支持与高清晰度电视非编系统实现 |
3.4.1.1 对P2设备的全面流程化支持 |
3.4.1.2 双码率编辑流程说明 |
3.4.1.3 高清晰度电视非编系统实现 |
3.4.2 实现新闻节目硬盘网络化实时播出 |
3.4.2.1 系统拓扑图与说明 |
3.4.2.2 演播室实时播出流程图 |
3.4.2.3 实时播出功能 |
3.4.2.4 演播实时播出的安全措施 |
3.4.3 新闻媒体资产管理的实现 |
第四章 SOBEY新闻非线性编播网的安全性设计 |
4.1 网络安全 |
4.2 新闻制播网中的安全策略 |
4.2.1 网络结构的安全策略 |
4.2.1.1 所有服务器互为备份确保服务器的可靠性 |
4.2.1.2 光纤交换机互备 |
4.2.2 数据的安全策略 |
4.2.3 访问控制策略 |
4.2.4 应用软件安全设计 |
4.2.5 网络维护与操作的安全策略 |
4.2.6 预防攻击的安全策略 |
4.2.7 预防病毒的安全策略 |
4.2.8 网络管理规章制度的安全策略 |
4.2.9 应急安全策略 |
4.3 电视台新闻非编制播网安全预案 |
4.3.1 存储预案 |
4.3.2 编辑预案 |
4.3.3 播出预案 |
第五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浅析城市电视台非线性网络编辑及硬盘播出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淮安广电智慧云媒体平台设计与实现[D]. 周海荣.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2]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3]城市电视台非线性网络编辑及硬盘播出系统的研究[J]. 戚旺彬. 电子测试, 2016(18)
- [4]鞍山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改进研究[D]. 刘项. 吉林大学, 2016(09)
- [5]苹果高清非线性网络编辑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 刘阳梓.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5)
- [6]基于C/S的电视台硬盘播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涛. 厦门大学, 2013(05)
- [7]新一代硬盘播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末. 东北大学, 2012(07)
- [8]高清电视非线性编辑网络的构建[D]. 林观养.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9]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原理分析与构建[D]. 吕卓亨.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10]电视台SOBEY非线性制播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D]. 常晓光.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