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凸颅亚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鼢鼠,线粒体基因,凸颅亚属,分类地位
凸颅亚属论文文献综述
苏军虎,王静,刘荣堂,花立民,吴建平[1](2011)在《从线粒体序列分异探讨鼢鼠凸颅亚属(Eospalax)种间差异的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鼢鼠亚科动物中凸颅亚属鼢鼠的物种界限一直不清楚。研究测定了甘肃境内鼢鼠类线粒体DNA D-loop和ND4基因序列,获得了23条长度为414~424 bp的D-loop和17条长度为425~438 bp的ND4基因同源序列,通过其序列分异、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该类群的分类学地位。结果表明:凸颅亚属鼢鼠序列间变异类型丰富,单倍型多样度高,其种间遗传距离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基于邻接法(NJ)、贝叶斯推论法(BI)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甘肃鼢鼠、高原鼢鼠、斯氏鼢鼠、秦岭鼢鼠均各自构成单系,并构成2个进化枝,其中甘肃鼢鼠最为原始,单独构成一枝;高原鼢鼠与斯氏鼢鼠为姐妹群,处于较进化的位置,后与秦岭鼢鼠聚在一起构成另一枝,支持4个种均为独立种的观点。(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张向东[2](2007)在《凸颅亚属鼢鼠头骨性状及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鼢鼠亚科凸颅亚属(Eospalax)5种鼢鼠的外形与头骨的形态学测量,研究亚属内5种鼢鼠的种间和种内在外形与头骨各特征性状上的差异性。同时结合垂直板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进行分析,旨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探讨凸颅亚属5种鼢鼠差异、演化及亲缘关系的远近,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亚属内所测量的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眶间宽仅与尾长显着负相关,眶间宽与其余10个性状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对鼢鼠12个量度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各主因子中有效指标归并,作为影响鉴定特征的最主要性状因子:第一主因子代表了体型与头骨的主要形态;第二主因子代表了眶间宽与尾长变量。3.对不同地区同一种群鼢鼠的12个量度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同一种群鼢鼠尽管在形体上表现出大小的差异,但是经过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同一种群鼢鼠绝大部分测量性状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利用血液生化遗传标记检测5个被测群体(中华鼢鼠、甘肃鼢鼠、高原鼢鼠、罗氏鼢鼠、斯氏鼢鼠)3个蛋白(酶)位点(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酯酶Es),检测蛋白结果表明:在5种鼢鼠种各种群中Hb、Tf、Es位点上均存在多态性。5.从Nei氏预期遗传杂合度的结果得出的结论为:甘肃鼢鼠、罗氏鼢鼠和斯氏鼢鼠群体内遗传杂合度相对较大(0.5813、0.5651、0.5508);中华鼢鼠和高原鼢鼠的平均杂合度相对较低,分别为0.4775和0.4553。从总体上看,凸颅鼢鼠亚属5个种群内的变异程度都比较大。6.根据基因频率计算Nei氏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斯氏鼢鼠与罗氏鼢鼠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93。甘肃鼢鼠与高原鼢鼠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近,为0.112;中华鼢鼠与高原鼢鼠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760。7.对比外形和头骨性状的聚类与血液蛋白的多态性聚类发现:斯氏鼢鼠和罗氏鼢鼠始终先聚为一类,然后和中华鼢鼠再聚为一类。(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7-05-25)
李保国,陈服官[3](1992)在《鼢鼠属凸颅亚属的分类整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依照同质性比较原则,将鼢鼠由于年龄、性别、地区等影响而造成的形态特征差异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鼢鼠属凸颅亚属(Eospalax)的分类进行了订正和整理,并提出了检索表,对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资料作了补充。(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2年03期)
李保国,陈服官[4](1989)在《鼢鼠属凸颅亚属(Eospalax)的分类研究及一新亚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结合染色体组型和血清LDH同工酶电泳的研究结果。对鼢鼠属凸颅亚属种和亚种分类进行了研究,认为此亚属为3个种、共7个亚种,并且记述了一新亚种——罗氏鼢鼠湖北亚种。(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报》期刊1989年01期)
凸颅亚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鼢鼠亚科凸颅亚属(Eospalax)5种鼢鼠的外形与头骨的形态学测量,研究亚属内5种鼢鼠的种间和种内在外形与头骨各特征性状上的差异性。同时结合垂直板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进行分析,旨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探讨凸颅亚属5种鼢鼠差异、演化及亲缘关系的远近,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亚属内所测量的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眶间宽仅与尾长显着负相关,眶间宽与其余10个性状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对鼢鼠12个量度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各主因子中有效指标归并,作为影响鉴定特征的最主要性状因子:第一主因子代表了体型与头骨的主要形态;第二主因子代表了眶间宽与尾长变量。3.对不同地区同一种群鼢鼠的12个量度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同一种群鼢鼠尽管在形体上表现出大小的差异,但是经过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同一种群鼢鼠绝大部分测量性状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利用血液生化遗传标记检测5个被测群体(中华鼢鼠、甘肃鼢鼠、高原鼢鼠、罗氏鼢鼠、斯氏鼢鼠)3个蛋白(酶)位点(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酯酶Es),检测蛋白结果表明:在5种鼢鼠种各种群中Hb、Tf、Es位点上均存在多态性。5.从Nei氏预期遗传杂合度的结果得出的结论为:甘肃鼢鼠、罗氏鼢鼠和斯氏鼢鼠群体内遗传杂合度相对较大(0.5813、0.5651、0.5508);中华鼢鼠和高原鼢鼠的平均杂合度相对较低,分别为0.4775和0.4553。从总体上看,凸颅鼢鼠亚属5个种群内的变异程度都比较大。6.根据基因频率计算Nei氏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斯氏鼢鼠与罗氏鼢鼠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93。甘肃鼢鼠与高原鼢鼠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近,为0.112;中华鼢鼠与高原鼢鼠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760。7.对比外形和头骨性状的聚类与血液蛋白的多态性聚类发现:斯氏鼢鼠和罗氏鼢鼠始终先聚为一类,然后和中华鼢鼠再聚为一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凸颅亚属论文参考文献
[1].苏军虎,王静,刘荣堂,花立民,吴建平.从线粒体序列分异探讨鼢鼠凸颅亚属(Eospalax)种间差异的有效性[J].草地学报.2011
[2].张向东.凸颅亚属鼢鼠头骨性状及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7
[3].李保国,陈服官.鼢鼠属凸颅亚属的分类整理[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
[4].李保国,陈服官.鼢鼠属凸颅亚属(Eospalax)的分类研究及一新亚种[J].动物学报.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