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靶向论文-王志宏,罗龙龙,彭晖

抗体靶向论文-王志宏,罗龙龙,彭晖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体靶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化簇47(CD47),抗体,肿瘤免疫治疗

抗体靶向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宏,罗龙龙,彭晖[1](2019)在《靶向CD47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靶向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等免疫检查点类药物的开发及临床应用,免疫治疗逐渐成为强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分化簇47(CD47)作为天然免疫检查点分子,几乎在所有人类恶性肿瘤(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中高表达,影响肿瘤进展和转移,并参与细胞凋亡、增殖、黏附和迁移等过程,因此,CD47成为研究人类肿瘤的重要靶标。目前,多个国家正在积极开展靶向CD47抗体及Fc融合蛋白药物的多项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本综述对CD47分子结构、功能和相关疾病进行简单介绍,重点总结CD47治疗性抗体类药物的开发及临床应用策略。(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韩冬,徐银凤,赵信平,杜鹏,杨志新[2](2019)在《靶向TIGIT与CSF1R的免疫治疗抗体》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前沿热门领域,纳武单抗(简称"O药")、派姆单抗(简称"K药")等免疫检查点抗体的成功不仅带动了药物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与探索。但是,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第一代免疫检查点抗体在临床应用中也面临受益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叁届学术年会暨2019年全国生物技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11-09)

丁煜,沈海波[3](2019)在《新型携PSMA抗体纳泡用于前列腺癌的靶向分子超声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携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抗体靶向纳米气泡(纳泡),初步验证其体外寻靶能力以及超声造影显像的效果。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直接制备出纳米级微泡,并应用生物素-亲和素桥联法获得PSMA抗体靶向的纳泡;粒径检测仪/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检测所构建靶向纳泡的平均粒径、电位和浓度;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人前列腺癌LNcap和PC3细胞的PSMA表达以及在细胞膜上的定位进行鉴定;观察靶向纳泡的体外寻靶能力并检测其在体外和在裸鼠前列腺癌移植瘤中的超声造影显像。结果制备完成的携PSMA抗体纳泡的平均粒径为(493.7±19.4)nm,显着高于空白纳泡的(398.0±8.6)nm(P<0.05),分布均匀,两种纳泡体外超声造影显像良好。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示,LNcap细胞高表达PSMA,PC3细胞低表达PSMA。流式细胞术观察体外寻靶实验示,91.7%的LNcap细胞观察到与靶向纳泡上PSMA抗体结合的荧光,PC3细胞中并未观测到荧光。在体超声成像示,在LNcap移植瘤中靶向纳泡的达峰强度明显高于空白纳泡,增强显影效果更好。结论携PSMA抗体纳泡体外寻靶能力强,在PSMA阳性前列腺癌移植瘤中的超声造影显像效果优异。(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文雪,沈关心[4](2019)在《靶向GRP78增强小鼠抗TfR单克隆抗体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抗转铁蛋白受体(TfR)抗体作用于胶质瘤细胞是否会诱导内质网(ER)应激,以及靶向应激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能否促进抗TfR抗体的抗瘤效应。方法 Western blot检测抗TfR抗体作用胶质瘤细胞后GRP78和CHOP的表达。构建针对GRP78的小干扰RNA,小干扰RNA转染胶质瘤细胞后与抗TfR抗体共孵育,流式细胞计量术(FCM)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结果抗TfR抗体能够诱导ER应激反应,提高胶质瘤细胞GRP78和CHOP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转染针对GRP78的小干扰RNA的胶质瘤细胞与抗TfR抗体作用后,增殖显着减少,凋亡显着增加(P<0.05)。结论抗TfR抗体的抗肿瘤作用触发了内质网应激反应,沉默应激分子GRP78的表达,可增强抗TfR抗体的抗瘤效应。(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10期)

刘连奇,潘兴泉,苏铮,周辛波[5](2019)在《靶向HER3的在研抗体偶联药物——U3-1402》一文中研究指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耐药现象。目前,对EGFR-TKI耐药的NSCLC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U3-1402是由日本第一叁共公司开发的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 (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HER3)的抗体偶联药物,临床研究表明其对各种EGFR耐药及耐药机制不明的NSCLC患者均有治疗效果,疾病控制率达100%。该药有望为EGFR-TKI耐药NSCLC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案。本文就U3-1402的基本信息、作用机制、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情况作一概述。(本文来源于《临床药物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袁司辰,赵慧锋,吴昊姝,曹戟[6](2019)在《靶向肿瘤PD-1/PD-L1抗体药物治疗中出现疾病“超进展”现象及其合理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靶向程序性死亡受体-1 (programmed cell death 1,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 PD-L1)药物在多种恶性实体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靶向肿瘤免疫检查点调控肿瘤已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新型肿瘤治疗方式,并已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时代。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靶向PD-1/PD-L1抗体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疾病"超进展"现象(hyperprogressive disease),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综述了有关靶向PD-1/PD-L1抗体药物疾病"超进展"现象的研究现状,从3个方面总结了因阻断PD-1/PD-L1信号轴而造成的疾病"超进展"潜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基于生物标志物在靶向PD-1/PD-L1抗体药物的合理应用方面做一简单探讨。(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苏晓玲,向红,胡蓉,范婷婷,迪丽努尔·阿布都吉力勒[7](2019)在《携CXCL12抗体靶向超声造影与不同时期卵巢癌移植瘤新生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携CXCL12抗体的靶向超声造影剂(MBt),探讨裸鼠卵巢癌移植瘤模型不同时期靶向超声造影参数与移植瘤MVD的相关性。方法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10、20、30、40、50、60d)6组,每组裸鼠移植瘤行普通(MBc)及靶向超声造影(MBt)检查,获取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CD31计数裸鼠瘤体新生血管密度(MVD),分析各组靶向造影参数与移植瘤MVD的相关性。结果成功制备靶向超声造影剂;MBt组峰值强度(PI)均大于MBc组,在10、20、30、40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t组达峰时间(TTP)均小于MBc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t组PI值与MVD在20、30d组间呈正相关(r=0.673、0.697,P<0.05),MBt组TTP值与MVD在20、30d组间呈负相关(r=-0.671、-0.707,P<0.05)。结论携CXCL12抗体靶向超声造影参数PI、TTP与裸鼠卵巢癌移植瘤MVD在20、30d组时具有相关性,靶向超声造影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在体评价肿瘤新生血管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孙力超,杨婧,遇珑,张媛,张峰[8](2019)在《一株靶向CD90~+ MHCC97-L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抗人肝癌干细胞单抗28C10体内外功能,为肝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提供有应用价值的候选治疗剂。方法:采用无血清成球实验、侵袭实验和CCK-8方法等检测分析28C10单抗对MHCC97-L sphere的细胞自我更新、侵袭和耐药的影响。裸鼠体内治疗实验研究单抗28C10联合顺铂对MHCC97-L移植瘤生长的作用。Western-Blot方法鉴定该单抗识别抗原的分子量。结果: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单抗28C10能够识别MHCC97-L中CD90阳性细胞的比例为2. 75%。体外功能实验结果显示单抗28C10能显着抑制MHCC97-L sphere细胞的无血清成球能力和侵袭能力,抑制率分别达33. 33%和53. 8%。28C10能显着抑制MHCC97-L sphere的顺铂耐药能力,其IC50为0. 74μg/ml,而对照组的IC50为1. 42μg/ml。抗体体内治疗实验结果显示,低、高剂量抗体28C10均能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了24. 0%和67. 7%,单独顺铂组肝癌移植瘤的抑制率为35. 9%,而顺铂联合高剂量抗体28 C10组对肝癌移植瘤的抑制率达到70. 1%。Western-Blot结果显示单抗28C10识别的抗原蛋白分子量约100 k D。结论:筛选获得了1株抗肝癌干细胞的功能性单抗,为靶向肝癌干细胞治疗肝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15期)

黄泽坚,吕萍,于宝丹,方昶,程庆[9](2019)在《靶向CD24单克隆抗体增强肝癌化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靶向CD24单克隆抗体3E10对肝癌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以1μg/mL 3E10(3E10实验组)或1μg/mL IgG(IgG对照组)处理肝癌HuH-7细胞24~48 h。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数量,通过成球实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数量。背部皮下移植HuH-7细胞至CD-1?Nude无胸腺裸鼠,5 d后均分为3组(均n=5),无治疗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IgG对照组注射顺铂(腹腔注射1 mg/kg)联合IgG(静脉注射5 mg/kg),3E10实验组注射顺铂(腹腔注射1 mg/kg)联合3E10(静脉注射5 mg/kg),治疗周期为4周,监测肿瘤生长情况。结果处理48 h,3E10实验组HuH-7细胞的侵袭能力、迁移能力和成球能力均较IgG对照组降低,抑制率分别为(36.40±6.95)%、(41.45±2.79)%和(40.33±8.17)%(均P<0.05)。与IgG对照组比较,3E10提高顺铂对裸鼠肝癌细胞HuH-7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抑制率由(37.50±6.48)%提高至(68.75±9.83)%(P<0.01)。结论靶向CD24分子3E10增强化疗药物顺铂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实用肿瘤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张亦婷[10](2019)在《EGFRvⅢ靶向单克隆抗体CH12致食蟹猴特异性血小板减少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对于细胞的增殖、存活和分化过程的调节起关键作用,其过度表达与突变能够导致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局部组织侵袭增加、以及抗细胞凋亡,因此也被认为是原癌基因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发展。表皮生长因子3型突变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ariant Ⅲ,EGFRvⅢ)是最常见的一种EGFR突变体,目前已经在多种恶性肿瘤中检测到EGFRvⅢ的表达。此外,由于EGFRvⅢ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能够避免多种毒副作用的产生,因此也成为癌症治疗的理想靶点。CH12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抗EGFRvⅢ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前期药效学研究显示其能够抑制EGFRvⅢ阳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并抑制EGFRvⅢ阳性移植瘤在裸鼠体内的生长,且疗效优于上市药物EGFR靶向西妥昔单抗。然而,在CH12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发现,单次(≥ 25mg/kg)及重复(≥ 5mg/kg)静脉输注CH12可致食蟹猴血小板数量显着减少,并伴随皮肤瘀斑瘀点等紫癜症表现,即出现非预期的血小板减少症,而对大鼠无影响(最高剂量400 mg/kg)。此外,以外周血为模型的体外实验证实,CH12能够与食蟹猴来源血小板结合并诱导其活化,而与人外周血来源血小板无相互作用。结合动物实验结果,表明CH12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具有种属差异。单抗诱导的该类食蟹猴血小板减少症已被多次报道,但机制不明,例如奥马珠单抗、AMGX、MAbY.1,但机制不明。深入研究该毒性机制也能为其它单抗诱发的该类毒性提供参考,阐明种属差异也能够为评估和预测临床不良反应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首先证明CH12通过脱靶效应与食蟹猴血小板结合并使其活化,造成外周血循环中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诱导产生血小板减少症。随后通过定量蛋白组学及受体阻断技术证实,CH12通过与食蟹猴血小板膜蛋白αⅡbβ3发生相互作用而造成了该毒性的发生。进一步通过计算机同源建模技术,以已知的人αⅡbβ3叁维构象为模板,搭建食蟹猴及大鼠的叁维构象,发现叁种种属间唯一存在的结构差异,即食蟹猴的αⅡb亚基的配体结合口袋中存在一个额外的环状结构,可能是该环的存在造成了 CH12种属特异性的与食蟹猴血小板发生结合。多重氨基酸序列对比结果显示,这种构象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两个氨基酸的缺失而造成,且该差异具有食蟹猴种属特异性,在人、大鼠及其它四种常见非人灵长类中也并未存在。此外,本课题也证实即使食蟹猴是毒理学研究使用最为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其与人之间的微小种属差异仍然会混淆人类风险评估结果,故阐明种属差异有助于预测人类风险并避免药物开发中的损失。(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抗体靶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前沿热门领域,纳武单抗(简称"O药")、派姆单抗(简称"K药")等免疫检查点抗体的成功不仅带动了药物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肿瘤免疫机制的研究与探索。但是,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第一代免疫检查点抗体在临床应用中也面临受益患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体靶向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宏,罗龙龙,彭晖.靶向CD47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9

[2].韩冬,徐银凤,赵信平,杜鹏,杨志新.靶向TIGIT与CSF1R的免疫治疗抗体[C].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叁届学术年会暨2019年全国生物技术大会论文集.2019

[3].丁煜,沈海波.新型携PSMA抗体纳泡用于前列腺癌的靶向分子超声成像[J].中国临床研究.2019

[4].文雪,沈关心.靶向GRP78增强小鼠抗TfR单克隆抗体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

[5].刘连奇,潘兴泉,苏铮,周辛波.靶向HER3的在研抗体偶联药物——U3-1402[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9

[6].袁司辰,赵慧锋,吴昊姝,曹戟.靶向肿瘤PD-1/PD-L1抗体药物治疗中出现疾病“超进展”现象及其合理应用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9

[7].苏晓玲,向红,胡蓉,范婷婷,迪丽努尔·阿布都吉力勒.携CXCL12抗体靶向超声造影与不同时期卵巢癌移植瘤新生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9

[8].孙力超,杨婧,遇珑,张媛,张峰.一株靶向CD90~+MHCC97-L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9

[9].黄泽坚,吕萍,于宝丹,方昶,程庆.靶向CD24单克隆抗体增强肝癌化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J].实用肿瘤杂志.2019

[10].张亦婷.EGFRvⅢ靶向单克隆抗体CH12致食蟹猴特异性血小板减少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9

标签:;  ;  ;  

抗体靶向论文-王志宏,罗龙龙,彭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