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控性论文-刘芳,柳玉红,李晓鸣,邹桂华,周来勇

可调控性论文-刘芳,柳玉红,李晓鸣,邹桂华,周来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调控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鼻咽肿瘤,高转移人鼻咽癌细胞株5-8F,5-8F-H3细胞,SLUG基因,可调控性干扰载体

可调控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柳玉红,李晓鸣,邹桂华,周来勇[1](2019)在《SLUG基因可调控性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在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咽癌细胞中基因表达,构建可调控性相关基因干扰载体,并验证其干扰作用。方法将高转移人鼻咽癌细胞株5-8F、5-8F-H3细胞进行培养,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5-8F及5-8F-H3细胞中SLUG、CBX3、MAD2L1、PLAU、HMGA1基因的表达水平。应用酶切、连接技术构建pSUPERIOR-SLUG干扰载体,采用脂质体转染方法转染5-8F-H3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干扰效果。结果5-8F及5-8F-H3细胞中SLUG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CBX3、MAD2L1、PLAU、HMGA1基因(均P<0.05),相对倍数分别为(11.23±1.78)倍、(1.23±0.17)倍、(1.57±0.27)倍、(6.36±0.38)倍、(3.66±1.14)倍,以SLUG基因倍数最高。所构建的pSUPERIOR-SLUG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及序列分析证实为所需的目标序列,并成功转染鼻咽癌5-8F-H3细胞。阳性克隆S2-18基因表达水平高于阳性克隆S1-7、S1-9、S2-22基因(P<0.05),干扰率分别为67.42%、72.45%、84.20%、75.61%。结论 SLUG基因在鼻咽癌5-8F-H3中高表达。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SUPERIOR-SLUG,并成功转染鼻咽癌5-8F-H3细胞,为后续进一步研究SLUG在鼻咽癌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史永强,江彬,史航宇,张刚,李楠[2](2019)在《可调控性分流管引流在小儿先天性脑积水6个月内行脑室-腹腔引流术中的效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可调控性分流管引流在小儿先天性脑积水6个月内行脑室-腹腔引流术(VPS)中的效能。方法将89例先天性脑积水患儿随机分为VPS组45例(行脑室-腹腔引流术,可调控性分流管)与第叁脑室底造瘘术(ETV)组44例(行神经内镜下第叁脑室底造瘘术)。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预后情况等。结果 VPS组术后疗效显着优于ETV组(P<0.05)。VPS组术中出血量显着高于ETV组(P<0.05),手术成功例数及术后感染例数显着多于ETV组(P<0.05)。ETV组、VPS组术后6个月脑室额角宽度、第叁脑室宽度均显着优于术前(P<0.05);VPS组术后6个月脑室额角宽度、第叁脑室宽度水平优于ETV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VPS组精细运动行为、大运动行为、语言能力、适应能力、个人-社会行为、DQ值评分均显着低高于ETV组(P<0.05)。2组1岁以下与1~2岁患儿术后2周的D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9周、6个月的1岁以下患儿DQ均显着高于同组1~2岁患儿(P<0.05)。结论 VPS术中应用可调控性分流管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显着改善患儿预后及认知功能。(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郑岩[3](2019)在《靶向EGFRvⅢ的分离式受体修饰的T细胞(ssCAR-T)有效性和可调控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过继细胞免疫治疗(adoptive cell immunotherapy,ACT)是肿瘤免疫治疗非常有潜力的治疗手段。基于CAR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engineered T cell,CAR-T)的ACT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突破。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观察结果显示CAR-T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部分实体瘤治疗中取得了显着疗效。然而,该治疗策略却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CAR是由组成型启动子启动表达的,这种类型启动子不受外界影响而持续表达,没有组织和时空特异性。一旦CAR-T输入患者体内,就像被打开的“开关”一直处于“ON”的状态,无法通过外界因素调控CAR-T细胞活性。目前,已提出若干策略来改善CAR-T安全性。其中一个策略是加入诱导型自杀基因开关(iCaspase 9),以消除输注的T细胞。一旦被激活,这种开关可以迅速消除90%以上的iCas9转导的T细胞。其他方法集中于通过“非致命”开关调控T细胞活性,这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可能是有益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最常见的恶性脑瘤,也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根治性手术、放疗和化疗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12-15个月,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III型突变体(EGFRvⅢ)是EGFR最常见的突变形式,仅在肿瘤细胞中表达。此外,EGFRvⅢ与胶质母细胞瘤的血管生成增加和侵袭性密切相关。因此,EGFRvⅢ是肿瘤靶向治疗理想的靶点。近年来,靶向EGFRvⅢ的CAR-T疗法在GBM治疗中备受关注,多项正在研究的免疫疗法与EGFRvⅢ相关,包括肽疫苗,树突细胞疫苗接种疗法,单克隆抗体和CAR修饰的T细胞。包括我们课题组在内的不断更新的研究观察证明了EGFRvⅢ CAR-T疗法的功效,特别是在实现长期肿瘤抑制和降低与GBM相关的死亡率方面。目前,在有限的EGFRvⅢ CAR-T治疗GBM的临床试验中,尚未观察到明显的毒副作用,可能与T细胞归巢和增殖的程度较低有关。然而,随着CARs的发展,在有效性提高的同时,由于缺乏调控机制,CAR-T细胞的安全性仍然令人担忧。因此,开发有效且可调控的CAR-T细胞是GBM治疗的新思路。研究目的制备分离式合成受体修饰的T细胞(ssCAR-T),探索ssCAR-T有效性和可调控性。本实验由以下叁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稳定表达EGFRvⅢ的人恶性脑胶质瘤细胞U87MG的构建及鉴定方法(1)慢病毒介导的U87MG细胞的转染:采用磷酸钙介导的叁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的方法包装慢病毒。计数10~5个U87MG细胞铺于24孔板,按照MOI=20进行感染。(2)嘌呤霉素最低有效浓度分析:设置不同浓度嘌呤霉素,观察72h时细胞状态,能够使细胞全部死亡的最低嘌呤霉素浓度即为筛选浓度。(3)稳定表达EGFRvⅢ细胞株筛选:首先,采用有效浓度的嘌呤霉素初筛,然后经过96孔板稀释法挑选单个细胞,之后进行扩大培养,最终得到稳定表达EGFRvⅢ细胞株。(4)稳定表达EGFRvⅢ细胞株的鉴定: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检测EGFRvⅢ的表达。结果(1)嘌呤霉素针对U87MG-EGFRvⅢ的最低有效浓度为2 ug/ml。(2)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经嘌呤霉素筛选后,表达EGFRvⅢ的U87MG细胞达到90%以上。(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GFRvⅢ U87MG组和SMMC7721组细胞在分子量大小约为130KD处出现条带,对照MG63和U87MG组细胞无此条带。各组在分子量大小约为37KD处均有条带,为内参β-actin。该结果验证外源性EGFRvⅢ在U87MG细胞的表达。(4)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U87MG细胞相比,EGFRvⅢ-U87组细胞几乎均发出绿色荧光。说明外源性EGFRvⅢ已成功表达于U87MG细胞。第二部分:靶向EGFRvⅢ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CAR-T)的制备及功能研究方法(1)慢病毒包装:表达传统第二代CAR(cCAR)的质粒前期已构建,采用磷酸钙介导的叁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的方法包装慢病毒。超速离心法浓缩慢病毒。(2)cCAR-T细胞的制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用抗人CD3/CD28免疫磁珠激活淋巴细胞,然后通过慢病毒介导cCAR的转染。(3)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效率。(4)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后细胞亚型。(5)非放射性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EGFRvⅢ~+CAR-T细胞的杀伤能力。(6)通过ELISA法检测EGFRvⅢ~+CAR-T细胞因子分泌能力。(7)通过裸鼠异种移植模型检测EGFRvⅢ~+CAR-T在体内的抗肿瘤效应:肿瘤体积监测,免疫组化分析。(8)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慢病毒滴度检测试剂盒显示:制备的慢病毒液滴度为(5~10)×10~6TU/ml。(2)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结果显示:CAR的转染效率在50%以上,慢病毒成功转染淋巴细胞。(3)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亚型结果显示:细胞扩增后以中枢记忆性T细胞(T_(CM))为主,表现为CD45RA~-CCR7~+,其中,早期分化淋巴细胞占(54.3±11.4%),说明我们制备的CAR-T细胞具有良好的活性。(4)EGFRvⅢ~+CAR-T体外细胞毒性检测结果显示:EGFRvⅢ~+CAR-T能够特异性识别EGFRvⅢ阳性U87细胞,且随着效靶比的增加,EGFRvⅢ~+CAR-T细胞的杀伤能力增加。在效靶比为10:1时,EGFRvⅢ~+CAR-T细胞能够杀死大于50%的靶细胞。但是,与EGFRvⅢ阴性U87共培养时,在相同的效靶比的情况下,各组T细胞间无明显差异。(5)EGFRvⅢ~+CAR-T体外细胞因子分泌结果显示:当与EGFRvⅢ阳性U87共培养时,EGFRvⅢ~+CAR-T组细胞分泌IFN-γ(1972.4±115.4)的水平高于对照NT T组(274.5±47.3)和CD19~+CAR-T组(217.2±39.0)细胞,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同样,EGFRvⅢ~+CAR-T组细胞分泌TNF-α(847.6±108.3)的水平高于对照NT T组(80.2±21.4)和CD19~+CAR-T组(100.8±18.6)细胞,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与EGFRvⅢ阴性U87共培养时,各组T细胞间细胞因子IFN-γ、TNF-α分泌无明显差异。(6)肿瘤生长曲线结果显示:肿瘤体积从注射EGFRvⅢ~+CAR-T细胞3周开始缩小,而对照组(PBS组、NT T细胞组)肿瘤继续快速生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移植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PBS组、NT T细胞组)相比,输注EGFRvⅢ~+CAR-T细胞的裸鼠的移植瘤中,EGFRvⅢ阳性的U87细胞明显减少。第叁部分:靶向EGFRvⅢ的分离式受体修饰的T细胞(ssCAR-T)的制备及可调控性研究方法(1)分离式合成受体(ssCAR)结构设计:将传统第二代CAR(cCAR)的胞内共刺激分子结构域和CD3ζ结构域拆分为两个独立的结构域,这两个部分通过引入化学诱导的二聚化(CID)结构重组。只有在化学分子(AP21967)存在的情况下,ssCAR-T才能形成完整结构而被激活。为了使重新组合的ssCAR能够达到与cCAR-T相当的抗肿瘤功能,设计了2种含有不同数量共刺激分子的分离式合成受体结构(结构I+IIa和I+IIb),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条件下T细胞活化分子CD69的表达,以选择更优的ssCAR结构。(2)表达ssCAR的Jurkat细胞的制备:ssCAR慢病毒转染Jurkat细胞,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验证ssCAR表达。(3)基于ssCAR~+Jurkat细胞优化实验条件:通过ELISA法检测在不同剂量AP21967的情况下,ssCAR~+Jurkat分泌细胞因子IL-2的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在500nM AP21967作用1,3,5,12和24h时,ssCAR~+Jurkat T细胞表达CD69的变化。(4)表达ssCAR的原代淋巴细胞(ssCAR-T)的制备及验证:慢病毒转染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AR的表达效率。(5)ELISA法检测不同剂量小分子对ssCAR-T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分泌的影响。(6)非放射性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分析不同剂量小分子对ssCAR-T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7)流式细胞术分析小分子不同作用时间对ssCAR-T细胞效应功能的影响。(8)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I+IIa结构CD69的表达量(31.6±5.1)%相比,结构I+IIb转染的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对抗原和小分子的响应更强,CD69的表达为(72.2±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结构I+IIb转染的细胞CD69的表达与cCAR-T(78.2+5.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没有小分子的情况下,只有表达传统二代CAR(cCAR)结构的细胞被激活。(2)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sCAR转导Jurkat细胞的效率为85.2%。(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相应泳道中,检测到分子量大约38kD(ssCAR的Part II)和54kD(ssCAR的Part I)处有条带,而在未转染T细胞中未观察到,表明ssCAR已成功转导Jurkat细胞。(4)ELISA法检测在给与不同剂量AP21967的情况下,ssCAR~+Jurkat分泌细胞因子IL-2的量,结果显示:细胞因子IL-2的分泌随小分子剂量增加而增加,当AP21967浓度为500nM时,Jurkat T细胞产生强烈的IL-2分泌。(5)流式细胞术分析ssCAR~+Jurkat对小分子剂量的反应,结果显示:随小分子作用时间延长,活化细胞增多,用AP21967处理5h时,引起CD69的表达显着增加(63.4%),而活化T细胞的百分比在12h时和24h分别为66.3%和69.5%。此外,在仅有靶抗原(EGFRvⅢ)或仅有小分子刺激的情况下,ssCAR-T细胞不能被激活。(6)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sCAR转导T淋巴细胞的效率超过50%。(7)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随着AP21967浓度的增加,IFN-γ和TNF-α的释放同步增加。在500nM AP21967作用下,ssCAR-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水平与cCAR-T细胞相似。(8)ssCAR-T细胞毒性检测结果显示:ssCAR-T杀死靶细胞的能力与AP21967的浓度正相关。与较低剂量(10nM)AP21967处理的细胞相比,用较高剂量(100nM)处理的ssCAR-T细胞具有显着增加的细胞毒性。在500nM AP21967作用下,ssCAR-T细胞毒性与cCAR-T细胞相当。作为对照,无论是未转导的T细胞还是cCAR-T细胞,当与EGFRvⅢ阴性U87细胞共培养时,均未检测到肿瘤细胞杀伤的增加。(9)流式细胞术检测小分子给药持续时间对ssCAR-T细胞毒性结果显示:小分子处理3h诱导超过35%的靶细胞凋亡,而在5h时为66%。而在没有AP21967处理的情况下,仅有12.5%的EGFRvⅢ~+U87细胞凋亡。结论(1)利用慢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之后采用嘌呤霉素筛选和96孔板细胞有限稀释法联合的方式能够成功构建稳定表达EGFRvⅢ的U87MG细胞株(EGFRvⅢ~+U87MG)。(2)靶向EGFRvⅢ的传统第二代CAR修饰的T细胞(cCAR-T)能够特异和有效的杀伤EGFRvⅢ~+U87MG细胞,并能有效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3)分离式合成受体修饰的T细胞(ssCAR-T)在小分子存在下,能够特异和有效的识别EGFRvⅢ阳性肿瘤细胞,表现为肿瘤抗原特异和小分子依赖的特性,这种ssCAR以小分子剂量和作用时间依赖的方式调节T细胞的活化和抗肿瘤活性,在足量小分子作用下,ssCAR-T能够达到与cCAR-T相当的抗肿瘤功能。(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晶,李爱森,徐抒平,耿乙迦,初宁[4](2018)在《高压诱导有机CT共晶荧光发射原位可调控性的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电荷转移(CT)共晶是通过给体(D)与受体(A)分子之间的CT作用形成具有特定结构的分子有序组合体,其带隙较窄便于调控,表现出新颖各异的光学性质。最近该课题小组利用高压对顶砧技术,对有机CT共晶材料9ACA-TFP的荧光发射进行原位持续调控~([1])。与传统基于合成或掺杂法来调控有机共晶体荧光发射相比,通过压力刺激有机CT共晶的荧光发射,其方法简单有效且实现了对荧光发射的原位持续调控。基于此研究,为了揭示有机CT共晶在高压下荧光调控机制的共性和规律,以TFP(2,3,5,6-四氟对苯二甲腈)为接受体,设计合成具有蓝色发光CT共晶系列,通过压力刺激对有机CT共晶材料体系的荧光发射进行了原位持续调控,并利用光谱学技术手段(紫外及拉曼)监控调控过程中给受体间CT作用的变化,讨论了变压力对有机共晶给受体间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敏感性及可控性。(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S1期)

江海霞,阎峰云,杨飞,缪欢,王庆祝[5](2018)在《铝电解槽用可调控性冷捣糊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铝电解槽阴极整体成型用侧部冷捣糊电导率,提高电流效率,研究添加红柱石后焙烧温度、添加量对冷捣糊显微结构、导电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以红柱石为添加剂,电煅煤、石墨为骨料制备冷捣糊料,在20 MPa下保压5 min后进行焙烧.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对焙烧后试样显微结构进行分析,利用电子式热膨胀仪、高温炭素电阻仪、耐驰抗折弯仪对焙烧后试样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添加红柱石的冷捣糊试样在高温烧结后生成莫来石针状结构和SiO_2液相,能够填充骨料间的部分孔隙,使试样的致密度提高,孔隙率下降;添加红柱石的冷捣糊焙烧体的电阻率和膨胀率相对未添加红柱石试样明显增加,且随着红柱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红柱石含量为8%的冷捣糊综合性能最佳,烧结体的体积变化最小,稳定性最佳,电阻率明显提高,抗折强度相对减少,有望在铝电解槽阴极整体成型过程中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艺》期刊2018年02期)

孙振,赵建森,徐铁,常勇猛,林金海[6](2017)在《船用BDS/GPS自相移式四臂螺旋天线可调控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可调式自相移四臂螺旋天线,并结合实验测试与有限元算法的HFSS软件,研究了该天线阵列的阻抗、增益、方向性等参数。结果表明,该天线主瓣波束宽度可以达到160°以上,且副瓣电平很小。而且,四臂螺旋天线在大仰角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圆极化可重构性能。天线可以进行从1.2 GHz和1.8 GHz的单频至双频通信,各个频段的带宽约为60 MHz。(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7-10-16)

张渊[7](2017)在《钙钛矿太阳能随温度响应的电荷传输特性和可调控性缺陷态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Here we investigate temperature-dependent charge transport in solution-processed methylammonium lead triiodide(MAPbI_3)perovskite thin films with steady-state mobility measurements.Based on the control of thickness(L)of MAPbI_3 films,one attains a tunability in carrier mobility,trap density and recombination that lead to varying the device characteristics.We find that the increased hole mobility in MAPbI_3 with incremental variation on L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eduction in trap concentration and Shockley-Read-Hall(SRH)recombination.By interrogating the ideality factor,we identify that the SRH charge recombination is present in the optimal solar cell.Of interest,the impact of traps on recombination becomes weakened and eventually is overwhelmed by bimolecular recombination with increasing L.Photoluminescence decay kinetics reveals that the PL related to surface and bulk recombination is both longer-lived at larger L,in line with the results using electrical characterization.The meliorated transport properties with reduced charge trapping in MAPbI_3 films can correlate to the slightly increased crystallinity and homogeneity of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in thicker films.The combinatorial study shows that charge transport alongside traps can be tuned simply by the physical parameter of L.In the meanwhile,our work points to the necessity to further reduce the trap density so as to boost th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using perovskite thin films.(本文来源于《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5-27)

张渊,Fred,Wudl,Thuc-Quyen,Nguyen[8](2016)在《稳定双自由基薄膜器件中的温度可调控性自掺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壳层有机分子具有丰富的物理化学性质,但多数情况下分子不稳定。在这里我们报道了一种稳定、溶液可以加工的双自由基分子,通过其分子内自掺杂效应实现了电导率受温度的可调控性。电学实验发现该双自由基分子在常温下具有明显的自掺杂现象,掺杂浓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加且具有可逆性。利用外部电学掺杂类比实验和变温X-射线光电子能谱,我们发现在不同温度下,分子中叁嗪基上的氮原子有着计量性变化,而且氮阳离子的浓度随温度正向改变,此结果揭示了自掺杂效应可能是由自由基中存在的离子所引起的。电导率可调控性结合独特的磁学性质,有助于使这类材料在新型低成本光电器件中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论坛二:新型前沿交叉化学论坛》期刊2016-07-03)

汪星[9](2015)在《黄土丘陵密植枣林耗水特征及其可调控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人工林草地会造成土壤的干化,并且随着林草地年龄的增加土壤干化加重。国家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使得当地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工林地,更加剧了该区域林地土壤水分生态恶化和后续植被建造的困难。而针对已经干化的土层如何修复以及未出现土壤干化的林草地如何防控的专门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针对目前黄土丘陵坡地枣林地土壤干化特征,以陕北退耕还林后形成的丘陵区枣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监测、实地取样调查、小区限制供水、盆栽试验和野外大型土柱等方法,研究自然条件下人工密植枣林不同树龄下的土壤水分干化特点、密植林分根系特征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修剪强度与枣树蒸腾耗水关系,及其人工干预措施对枣林耗水调控作用,探索节水型修剪技术与旱作技术结合对旱作枣林高效用水技术及调控土壤水分与降低枣树蒸腾的机理,评价分析节水型修剪技术与旱作技术结合的综合效应,以修复枣林地土壤水分和防控林地土壤永久性干层为目标,取得以下结果:1)山地密植枣林土壤水分研究规律表明:黄土丘陵的密植枣林中,0-200 cm范围的土壤水分活跃,受季节性降雨影响较大,5月是土壤水分最干燥期,7月是土壤水分提升最快速期,10月是土壤水分最高期。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和枣树生育期需求十分一致,枣树5月开始萌发需水量较小,7、8月枣树进入生长旺季需水量增加较大,9月果实膨大需水继续增多,土壤水分并不会在枣树高耗水阶段出现低值,而是在枣树休眠结束和开始萌芽时出现最低值,12年生密植枣林土壤耗水深度达到540 cm,其中200 cm以下的土壤水分难以恢复,难恢复层厚度达340 cm。2)山地密植枣林根系研究表明:密植枣林水平根系在3龄时就出现两树间根系交汇。随着树龄的增加垂直根系最大深度和最小深度差值减小,5龄枣林最深根系与最浅根系差值达260 cm,到12龄枣林最深根系与最浅根系深度差值为180 cm。密植枣林株间根系随着林龄增加,在交汇处根系向深层发展较快。在水平方向(株间)枣林根系与土壤水分没有明显差异变化,即枣林株间土壤水分没有明显差异。根系与土壤水分在垂直剖面分布关系紧密,主根深度与土壤水分消耗深度一致。12龄枣林根系最大深度和土壤水分亏缺深度大致在540 cm处。在0-200 cm土层是根系分布最多的范围,也是土壤水分年变化幅度最大的范围,当年降雨可以达到这个深度,在雨季常常土壤水分补给大于根系耗水在此期间0-200 cm土壤水分处于一个高值,但是到次年的5月份该层次土壤水分与200 cm以下土壤水分相近,说明每年的全部有效降雨入渗到土壤中的水分基本被该层内的根系消耗完,所以根系在此范围消耗的水分是最多的。3)山地密植枣林耗水规律研究表明:0-1000 cm深度范围的农田和12年生枣林土壤水分储量之差为129.31 mm。意味着山地枣林地12年期间比山地农田多消耗的土壤水分达129.31 mm,12年生枣林在其生长期间平均每年消耗土壤水分约10.76 mm。也就是说当前研究区的密植枣林之所以出现土壤干层,是因为比农田多消耗10.76 m水分。1-3龄枣林土壤耗水与农田相近,无显着差异,说明当年降雨量完全可以满足1-3龄枣林正常生长。5-7龄枣林土壤水分9月份出现亏缺层,说明降雨量不能满足5龄以上林分需水量,5-7龄枣林耗水量393 mm。枣林5龄后土壤开始形成不能恢复的干层,这又说明目前的产量超过水分承载能力。9龄以后产量降到1500 kg ha-1,但土壤耗水深度不再增加,说明此时枣林生长全部依靠降雨量。所以维持一个目标产量(1500 kg ha-1)所消耗的水量(380 mm)可以作为当地枣林合理的耗水量。控制供水量的试验证明,枣树在年总供水量低于当年降雨量情况下,设置的最小供水量(147 mm)和最大供水量(392 mm)范围仍然可以获得一定产量。说明枣树在一个较大范围的水分条件都可以生长,并依据供水量多少自身调节生长和产量。试验中,五年生枣树在生长季节供水量为337 mm时,产量为14336 kg·ha-1,水分生产效率为42.49 kg·ha-1·mm-1;当供水为286 mm时,产量为13703 kg·ha-1,水分生产效率为47.98 kg·ha-1·mm-1,由于当地属于缺水地区,所以我们建议当地生产中不要追求最高产量,而是推广水分效率高的方案。盆栽条件下枣树在土壤含水量(重量含水量)为2.49%时出现初始萎蔫现象,死亡时的土壤含水量为1.29%,土壤水分达到此值时由于受空气湿度影响,土壤水分不再减少,即使土壤水分达到1.29%这样一个自然空气条件下的最低值,盆栽枣树仍可存活超过27天才后死亡,如果在27天内得到复水仍然有可能发出新芽复活。这个结果说明,枣树在当地极端干旱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因为缺水而死亡的现象。4)山地密植枣林节水调控技术研究表明:旱作保墒措施均具有一定的提升林地土壤水分作用,但不同措施作用有差异,碎树枝覆盖、聚水沟措施可分别影响0-240 cm、0-34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并且聚水沟措施具有更强的土壤水分修复能力。常规的白色地膜覆盖具有很好的提高土壤水分功效,但是膜下往往生长杂草会降低表层土壤水分。通过修剪控制树体规格降低叶面积可以较好地减小枣树蒸腾耗水量,更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修复。因为单纯采用保墒措施来提高土壤水分,往往会使得土壤水分提升的同时,又促进枣树营养生长消耗更多的土壤水分,所以林地土壤干层仍然存在,所以修剪节水是防治旱作枣林土壤干层的更重要的新技术途径,节水型修剪与传统保墒措施结合是当地防治林地干层的有效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4-01)

陈丽香,周晓静,刘文文,周文江,任晓楠[10](2015)在《可调控性uPA诱导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可调控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 PA)诱导表达系统并进行相关鉴定,可为进一步构建可诱导型肝脏人源化u PA-SCID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可调控性u PA诱导表达系统即在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诱导下通过tet-on系统调控u PA表达。为此,需要构建两个重组质粒,分别为p LNHXO1O2-Alb-GLUC-FMN2A-rt TA和p LNHXO5O6-TRE2-u PA-IRES-Zs Green,前者引入Gaussia荧光素酶(gaussia enzyme fluorescent element,Gluc)与四环素反式激活因子(reverse tetracycline transactivator,rt TA)偶联表达,以便于监测rt TA表达水平;后者同时偶联表达Zs Green,以便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基因表达。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进行表达功能鉴定后,将构建质粒与病毒包装衣壳蛋白VSV-G质粒共转染GP2-293包装细胞系后获得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颗粒,利用该病毒感染NIH/3T3细胞,并用G418筛选出阳性细胞;期间各取部分细胞,使用PCR方法鉴定其基因组内是否含有相应基因转录调控本。结果成功构建p LNHXO1O2-Alb-GLUC-FMN2A-rt TA和p LNHXO5O6-TRE2-u PA-IRES-Zs Green克隆。功能鉴定显示,p LNHXO1O2-Alb-GLUC-FMN2A-rt TA克隆可表达rt TA;p LNHXO5O6-TRE2-u PA-IRES-Zs Green克隆转染Hep G-Tet-on细胞,加Dox可诱导u PA表达。包装病毒感染NIH/3T3细胞后通过G418筛选获得单细胞克隆,通过PCR方法鉴定表明其基因组内含有相应转录本,从而成功构建u PA诱导表达稳定细胞株。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可调控性u PA诱导表达系统,从而为可诱导肝损的u PASCID转基因小鼠的构建及在此基础上的肝脏人源化动物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可调控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可调控性分流管引流在小儿先天性脑积水6个月内行脑室-腹腔引流术(VPS)中的效能。方法将89例先天性脑积水患儿随机分为VPS组45例(行脑室-腹腔引流术,可调控性分流管)与第叁脑室底造瘘术(ETV)组44例(行神经内镜下第叁脑室底造瘘术)。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预后情况等。结果 VPS组术后疗效显着优于ETV组(P<0.05)。VPS组术中出血量显着高于ETV组(P<0.05),手术成功例数及术后感染例数显着多于ETV组(P<0.05)。ETV组、VPS组术后6个月脑室额角宽度、第叁脑室宽度均显着优于术前(P<0.05);VPS组术后6个月脑室额角宽度、第叁脑室宽度水平优于ETV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VPS组精细运动行为、大运动行为、语言能力、适应能力、个人-社会行为、DQ值评分均显着低高于ETV组(P<0.05)。2组1岁以下与1~2岁患儿术后2周的D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9周、6个月的1岁以下患儿DQ均显着高于同组1~2岁患儿(P<0.05)。结论 VPS术中应用可调控性分流管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显着改善患儿预后及认知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调控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芳,柳玉红,李晓鸣,邹桂华,周来勇.SLUG基因可调控性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在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史永强,江彬,史航宇,张刚,李楠.可调控性分流管引流在小儿先天性脑积水6个月内行脑室-腹腔引流术中的效能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

[3].郑岩.靶向EGFRvⅢ的分离式受体修饰的T细胞(ssCAR-T)有效性和可调控性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王晶,李爱森,徐抒平,耿乙迦,初宁.高压诱导有机CT共晶荧光发射原位可调控性的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5].江海霞,阎峰云,杨飞,缪欢,王庆祝.铝电解槽用可调控性冷捣糊材料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8

[6].孙振,赵建森,徐铁,常勇猛,林金海.船用BDS/GPS自相移式四臂螺旋天线可调控性研究[C].2017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册).2017

[7].张渊.钙钛矿太阳能随温度响应的电荷传输特性和可调控性缺陷态研究(英文)[C].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8].张渊,Fred,Wudl,Thuc-Quyen,Nguyen.稳定双自由基薄膜器件中的温度可调控性自掺杂效应[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论坛二:新型前沿交叉化学论坛.2016

[9].汪星.黄土丘陵密植枣林耗水特征及其可调控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10].陈丽香,周晓静,刘文文,周文江,任晓楠.可调控性uPA诱导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功能鉴定[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5

标签:;  ;  ;  ;  ;  

可调控性论文-刘芳,柳玉红,李晓鸣,邹桂华,周来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