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动力学变化论文-宋学刚

血液动力学变化论文-宋学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液动力学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前列地尔,丹红,无创血液动力学检测,外周血管阻力

血液动力学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宋学刚[1](2018)在《以无创血液动力学检测手段观察和评估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经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治疗前后外周血管阻力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和评估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经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治疗前后外周血管阻力的变化。方法168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治疗前后分别行无创血液动力学检测,记录治疗前后外周血管阻力(SVR)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结果患者经治疗后外周血管阻力(SVR)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对降低患者外周血管阻力有明显效果。(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46期)

蓝恭宇[2](2018)在《CT灌注成像及磁共振相位对比法对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应用CT灌注及四维磁共振相位对比法(4D-PCMR)对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探索不同肝叶血液动力学变化规律,为肝硬化前后血供改变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无创评价不同程度肝硬化方法学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基础。研究方法:1、利用食饲-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复合法制作巴马小型猪肝硬化模型,经活检及术后病理证实后,通过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插管后间接门静脉CT灌注成像技术,测定并比较肝硬化前后全肝及不同肝叶肠系膜上静脉灌注量(SMVP,ml/(min·100ml))、脾静脉灌注量(SPVP,ml/(min·100ml))与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灌注量比值(SMVP/SPVP)变化情况。2、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35-70岁,平均52.3岁,其中Child-Pugh A级8例,B级7例,C级8例;8例健康志愿者,男5例,女3例,年龄27-57岁,平均年龄45岁。各组行4D-PCMR序列扫描,测量并比较肝硬化后随肝功能减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血管截面积、平均血流量和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1、经肝脏穿刺活检与术后病理证实,肝硬化动物模型成功共计16例,造模成功率80%(16/20)。不同肝叶Laennec纤维化分级病理分组:轻度肝硬化组,肝左叶8例、肝中叶8例、肝右叶4例,总计20例;中度肝硬化组,肝左叶7例、肝中叶6例、肝右叶8例,总计21例;重度肝硬化组,肝左叶1例、肝中叶2例、肝右叶4例,总计7例。对照组与轻、中、重度肝硬化组SMVP及SPVP值(ml/(min·100ml))分别为77.77±3.68及47.45±5.58,48.38±0.94及38.03±2.53,43.98±4.93及32.28±7.08,42.09±4.92及25.22±2.53;随肝硬化进展,SPVP与SMVP减低,后者下降明显(P<0.05)。肝硬化前后左叶与中叶SMVP差值(-3.09±9.58及-1.79±5.01)与SPVP差值(3.08±4.54及2.99±5.54)无明显变化;肝硬化后左叶与右叶、中叶与右叶SMVP差值(-5.70±5.16及-0.91±5.38)较对照组(0.92±7.25及4.00±3.09)减低;左叶与右叶、中叶与右叶SPVP差值(5.36±6.47及2.37±5.69)较对照组(-1.46±3.14及-4.53±5.11)增高(P<0.05)。2、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血管截面积较正常组增大,平均血流速度较正常组下降,平均血流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肝储备功能减低,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血管截面积先增大后减小,Child-Pugh B级大于A、C级(P<0.05);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在肝功能受损早期平均血流量轻度增加,之后随着肝储备功能减低平均血流量下降(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平均血流速度随着肝功能减低下降(P<0.05)。肝硬化组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血管截面积较正常组增大,平均血流量变化不明显,平均血流速度下降。随着肝储备功能减低,肝硬化组肠系膜上静脉血管截面积略增大,平均血流量变化不明显,平均血流速度下降;脾静脉血管截面积先增大后减小(P<0.05),平均血流量及平均血流速度下降(P<0.05)。结论:1、小型猪不同程度肝硬化进程中门静脉灌注减低与肠系膜上静脉灌注下降更相关;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供左中叶协同变化,因门静脉血供来源不同,肝左(中)叶与右叶存在差异性分流。2、四维磁共振相位对比法可以为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变化提供多元化信息,随肝功能损害加重肝脏门静脉及脾静脉的血流减少,肠系膜上静脉血流变化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李兰兰,孙阳[3](2016)在《腰硬联合麻醉体位变化对剖宫产孕妇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体位变化对剖宫产孕妇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比较传统平卧位(对照组,n=40)与坐位(研究组,n=40)下注药联合CSEA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收缩压与心率变化更平稳,而对照组波动更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EA坐位下注药能确保剖宫产孕妇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安全性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6年17期)

韩晓霞,李秀兰,刘秀红,周萍,但国梅[4](2016)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泵衰竭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泵衰竭(CS)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围手术期内血液动力学变化,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泵衰竭的患者52例。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4例)。观察组应用介入手术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对照组单纯应用介入手术治疗。应用多参数血流动力学检测仪观察术前、术后1 h及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分析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手术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显着差异。观察组术后1 h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显着好转(P<0.05),且术后24 h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S抢救成功率、尿量、肺水肿发生率、总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PCI成功率方面两组并无显着差异。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泵衰竭的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可有效改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降低住院期间病死率,且手术安全性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张凯,潘志浩[5](2016)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患者氧代谢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技术(OPCABG)日趋成熟,手术对机体的生理干扰。OPCABG术中心脏不停搏,会影响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氧代谢[1]。总结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6例OPCABG患者术前、开胸后、各冠脉分支吻合结束时及术毕氧代谢和血液动力学变化,旨在评估手术和麻醉管理配合的合理性,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16年04期)

郑建琼[6](2015)在《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6例HDCP孕妇(纳入观察组)及同期正常妊娠孕妇145例(纳入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血黏度仪和无创伤心血管参数测量仪(TP-CBS)检测两组孕妇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全血黏度(包括高切黏度、中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平均为(93.2±8.6)mm 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7.2)mm Hg,而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心搏量(SV)、心搏指数(SI)及血管顺应性(AC)等则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孕妇血液流变学结合血液动力学指标对HDCP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同时根据上述参数变化合理用药以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液动力学情况,对预防及控制HDCP的进一步恶化是有利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5年15期)

朱勇[7](2015)在《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对肝癌结节血液动力学变化的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分析肝癌结节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并对其诊断价值作出评价。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来我院肝胆外科就诊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健康者50名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CT灌注成像及增强扫描,分析对照组正常肝实质、肝癌结节组及癌周肝实质组间的肝血流量(HBF)、肝血容积(HBV)、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指数(HAI)等参数。结果叁组间的HBF、HBV、HAP、HAI、HPP、MTT及PS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性(P<0.05)。肝癌结节组HBF、HAI、MTT及HAP高于对照组肝实质,PS低于对照组肝实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HBV与HPP与对照组肝实质相比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肝癌结节组HBF、HAP、HAI、MTT及HPP高于癌周肝实质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HBV及PS与癌周肝实质组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癌周肝实质组的HAP、PS、MTT及HP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着(P<0.05),HBF、HBV与HAI与对照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肝癌结节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检测方面良好的分辨力,能有效鉴别出不同性质组织间的血液灌注差异,提高了对肝癌结节进行影像学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高宇飞[8](2014)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术前后眼部血液动力学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视网膜光凝术前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的改变、闪光视网膜电流图和视力的变化,并同时与正常人做对照,探讨视网膜光凝术用于治疗(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临床疗效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技术在DR中的应用价值,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能够得到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法参照1999年WHO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安阳市眼科医院眼底病科收治的DR住院病例60例(120只眼),研究对象均经检眼镜及荧光眼底造影确诊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Ⅲ~Ⅳ期)需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health control group,HC)55例(110只眼),所有病例均通过临床检查,无青光眼、白内障、屈光不正、高血压等相关疾病。使用PHILIPS HD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55例正常人(110只眼)和6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20只眼)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睫状后短动脉(posterior ciliary artery,PCAs),记录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激光光凝术由同一高级职称医师操作完成,每周一次,分四次完成,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闪光视网膜电流图及视力检查。检查结果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为10.36±1.47cm/s,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1天、7天、1月、3月、6月视网膜中央动脉峰值流速均数分别为:8.25±0.86cm/s、9.71±1.42cm/s、8.84±1.03cm/s、7.14±0.75cm/s、7.52±0.83cm/s、7.62±1.07cm/s;观察组治疗前后资料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20.77、6.40、14.96、31.70、27.96、26.97,差异明显,P均<0.01;全视网膜光凝术后各组分别与术前比较q=14.69、5.94、11.17、7.35、6.34,差异明显,P均<0.01。正常对照组睫状后短动脉峰值流速为11.83±1.64cm/s,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1天、7天、1月、3月、6月睫状后短动脉峰值流速均数分别为:10.13±1.25cm/s、11.46±1.47cm/s、9.84± 1.36cm/s、10.21±1.19cm/s、9.78±1.37cm/s、10.05±1.42cm/s;观察组治疗前后资料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13.48、2.93、15.78、12.85、16.26、14.12,差异明显,P均<0.05;全视网膜光凝术后各组分别与术前比较q=10.79、2.35、0.65、2.84、0.65,P分别<0.01、>0.05、>0.05、>0.05、>0.05。正常对照组闪光视网膜电流图a波振幅(aA)为78.17±11.72μ v,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1天、7天、1月、3月、6月闪光视网膜电流图a波振幅aA均数分别为:34.48±6.72μ v、19.52±7.04μ v、22.91±6.58 u v、25.83±5.64μ v、26.12±4.35μ v、25.93±3.73μ v;观察组治疗前后数据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67.92、91.18、85.91、81.37、80.92、81.21,P均<0.01;观察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q=23.78、18.39、13.75、13.29、13.59,P均<0.01。正常对照组闪光视网膜电流图a波峰值时间(aT)为16.92±4.71 ms,研究组治疗前、治疗后1天、7天、1月、3月、6月aT均数分别为:18.39±4.01ms、19.36±4.87 ms、 18.81±4.08 ms、18.54±4.15 ms、18.92±3.76 ms、19.06±4.08 ms;观察组治疗前后数据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3.71、6.15、4.77、4.09、5.04、5.40,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q=2.50、1.08、0.39、1.37、1.73,P均>0.05。正常对照组闪光视网膜电流图b波振幅(bA)为172.16±46.38μv,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1天、7天、1月、3月、6月bA均数分别为:57.21±16.29μ v、38.44±12.02μv、39.22±13.13μ v、43.29±15.81μ v、45.23±12.78μ v、44.97±11.52 u v;观察组治疗前后数据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58.18、67.68、67.29、65.23、64.25、64.38,P均<0.01;观察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q=9.71、9.31、7.20、6.20、6.33,P均<0.01。正常对照组闪光视网膜电流图b波峰值时间(bT)为38.91±6.13 ms,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1天、7天、1月、3月、6月bT均数分别为:42.16±8.47ms、44.49±9.21 ms、43.67±10.03 ms、44.02±10.28 ms、43.17±8.04 ms、41.56±7.17 ms:观察组治疗前后数据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4.04、6.94、5.92、6.35、5.30、3.30,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q=2.96、1.92、2.37、1.28、0.76,P均>0.05。观察组治疗前后与正常组对比aA、aT、bA、bT均有明显异常,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意义,观察组全视网膜光凝术后其结果与术前相比aA、bA有明显差异,aT和bT无明显差异。随访6个月,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或保持不变。49例(98眼)患者视力提高1-3行不等,有效率81.67%;11例(22眼)视力保持不变。结论1.激光光凝术后DR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短动脉的PSV均为一过性升高而后下降至低于术前水平。激光光凝术是治疗DR的有效手段,从长期临床效果上可显着降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改善和稳定病情,保护视功能。2.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能够无创、可重复性、动态实时观察DR患者眼部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在临床上为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期刊2014-10-01)

黄耀忠,曾祥富,梁土金,黄剑钊[9](2014)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中信惠州医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同期抽取来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对象进行急性期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并观察和对比两组对象的检测结果。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最大血流速、最小血流速、舒张压与临界压差值、血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外周阻力、临界压水平、脉搏波速以及特异性阻抗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的1周内,脑血管血液动力学会明显变化,利用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能够有效对脑组织进行预防,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4年08期)

朱彩艳,王显春,刘志恒,陈建颜,刘伟宗[10](2014)在《控制性降压下俯卧位脊柱手术全麻患者眼内压及眼底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实时监测控制性降压对俯卧位脊柱手术全麻患者眼内压及眼底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以探讨其安全阈值。方法随机选取预行俯卧位脊柱全麻手术的60例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麻醉过程中采用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选择诱导前10 min(T0)、诱导后10 min(T1)、俯卧位后10 min(T2)、控制性降压10%(T3)、20%(T4)、30%(T5)、恢复正常血压10 min(T6)、术毕平卧位后10 min(T7)、拔出气管导管后10 min(T8)9个时间点,使用笔式眼压计测量眼内压(IOP),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收缩期最高流速(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结果患者诱导麻醉后,IOP、RI及PI随着麻醉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PSV及EDV呈降低趋势,T5时,各指标差异性最大,均较T0有显着差异(P<0.05或<0.001)。T6后,各指标有所恢复,T8各指标较T0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T5时4例患者出现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CRAO)征象,其MAP均低于患者该时段平均水平(64.8±8.66 mmHg)。结论控制性降压对俯卧位脊柱手术全麻患者的眼内压及眼底动脉血液动力学指征有所影响,血压降低水平控制在基线水平的30%以内,且保证目标MAP>65 mmHg,可有效保护患者视神经。(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12期)

血液动力学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应用CT灌注及四维磁共振相位对比法(4D-PCMR)对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探索不同肝叶血液动力学变化规律,为肝硬化前后血供改变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无创评价不同程度肝硬化方法学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基础。研究方法:1、利用食饲-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复合法制作巴马小型猪肝硬化模型,经活检及术后病理证实后,通过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插管后间接门静脉CT灌注成像技术,测定并比较肝硬化前后全肝及不同肝叶肠系膜上静脉灌注量(SMVP,ml/(min·100ml))、脾静脉灌注量(SPVP,ml/(min·100ml))与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灌注量比值(SMVP/SPVP)变化情况。2、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35-70岁,平均52.3岁,其中Child-Pugh A级8例,B级7例,C级8例;8例健康志愿者,男5例,女3例,年龄27-57岁,平均年龄45岁。各组行4D-PCMR序列扫描,测量并比较肝硬化后随肝功能减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血管截面积、平均血流量和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1、经肝脏穿刺活检与术后病理证实,肝硬化动物模型成功共计16例,造模成功率80%(16/20)。不同肝叶Laennec纤维化分级病理分组:轻度肝硬化组,肝左叶8例、肝中叶8例、肝右叶4例,总计20例;中度肝硬化组,肝左叶7例、肝中叶6例、肝右叶8例,总计21例;重度肝硬化组,肝左叶1例、肝中叶2例、肝右叶4例,总计7例。对照组与轻、中、重度肝硬化组SMVP及SPVP值(ml/(min·100ml))分别为77.77±3.68及47.45±5.58,48.38±0.94及38.03±2.53,43.98±4.93及32.28±7.08,42.09±4.92及25.22±2.53;随肝硬化进展,SPVP与SMVP减低,后者下降明显(P<0.05)。肝硬化前后左叶与中叶SMVP差值(-3.09±9.58及-1.79±5.01)与SPVP差值(3.08±4.54及2.99±5.54)无明显变化;肝硬化后左叶与右叶、中叶与右叶SMVP差值(-5.70±5.16及-0.91±5.38)较对照组(0.92±7.25及4.00±3.09)减低;左叶与右叶、中叶与右叶SPVP差值(5.36±6.47及2.37±5.69)较对照组(-1.46±3.14及-4.53±5.11)增高(P<0.05)。2、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血管截面积较正常组增大,平均血流速度较正常组下降,平均血流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肝储备功能减低,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血管截面积先增大后减小,Child-Pugh B级大于A、C级(P<0.05);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在肝功能受损早期平均血流量轻度增加,之后随着肝储备功能减低平均血流量下降(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平均血流速度随着肝功能减低下降(P<0.05)。肝硬化组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血管截面积较正常组增大,平均血流量变化不明显,平均血流速度下降。随着肝储备功能减低,肝硬化组肠系膜上静脉血管截面积略增大,平均血流量变化不明显,平均血流速度下降;脾静脉血管截面积先增大后减小(P<0.05),平均血流量及平均血流速度下降(P<0.05)。结论:1、小型猪不同程度肝硬化进程中门静脉灌注减低与肠系膜上静脉灌注下降更相关;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供左中叶协同变化,因门静脉血供来源不同,肝左(中)叶与右叶存在差异性分流。2、四维磁共振相位对比法可以为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变化提供多元化信息,随肝功能损害加重肝脏门静脉及脾静脉的血流减少,肠系膜上静脉血流变化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液动力学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宋学刚.以无创血液动力学检测手段观察和评估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经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治疗前后外周血管阻力的变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2].蓝恭宇.CT灌注成像及磁共振相位对比法对肝硬化前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

[3].李兰兰,孙阳.腰硬联合麻醉体位变化对剖宫产孕妇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

[4].韩晓霞,李秀兰,刘秀红,周萍,但国梅.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泵衰竭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变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

[5].张凯,潘志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患者氧代谢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研究[J].北京医学.2016

[6].郑建琼.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5

[7].朱勇.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对肝癌结节血液动力学变化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

[8].高宇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术前后眼部血液动力学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4

[9].黄耀忠,曾祥富,梁土金,黄剑钊.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变化特征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4

[10].朱彩艳,王显春,刘志恒,陈建颜,刘伟宗.控制性降压下俯卧位脊柱手术全麻患者眼内压及眼底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变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

标签:;  ;  ;  ;  

血液动力学变化论文-宋学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