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伏级锥形束论文-段诗苗,李多杰,张雷,徐全敬,李红伟

兆伏级锥形束论文-段诗苗,李多杰,张雷,徐全敬,李红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兆伏级锥形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胸部肿瘤,图像引导放疗,兆伏级锥形束CT,摆位误差

兆伏级锥形束论文文献综述

段诗苗,李多杰,张雷,徐全敬,李红伟[1](2014)在《应用兆伏级锥形束CT校正胸部肿瘤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兆伏级图像引导系统(MV-CBCT)对胸部肿瘤调强放疗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探讨减少摆位误差的方法。方法对接受图像引导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23例,采用锥形束CT技术采集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校正后CBCT图像,并与计划系统的模拟定位CT图像进行匹配,获得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校正后在X轴(左右)、Y轴(头脚)、Z轴(腹背)方向摆位误差数值。每位患者每周1次,共采集186组图像,分析校正前后摆位误差的变化情况。结果校正前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在X轴、Y轴、Z轴分别为(1.61±1.44)mm、(2.51±2.39)mm、(1.22±1.09)mm,校正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在X轴、Y轴、Z轴分别为(0.89±0.74)mm、(1.07±0.85)mm、(0.76±0.71)mm。依据经典的van-Herk等推理公式MPTV=2.5Σ+0.7δ,计算得出X、Y、Z轴的MPTV值,校正后比校正前分别减少2.1 mm、4.6 mm、1.4 mm。结论应用兆伏级锥形束CT技术,可准确测量摆位误差,通过实时校正,可大大提高患者摆位精度,从而缩小CTV-PTV的摆位外扩边界值,提高放疗的精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4年11期)

张学成,杨植,王永锋,王方勇,刘小超[2](2013)在《兆伏级锥形束CT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兆伏级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食管癌叁维适形放射治疗(3DRT)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体积(CTV)到计划靶体积(PTV)的外放边界。方法:用西门子配备有MVision兆伏级CBCT的直线加速器,对32例叁维适形放疗(3DRT)的食管癌患者,在治疗的5周内每周1次,分别对治疗前、摆位误差调整后行CBCT扫描。通过计划CT图像与治疗图像进行匹配,获取左右(X)、头脚(Y)、前后(Z)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结果:32例患者共获取320幅CBCT图像。在校正前,患者的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1.25±3.28)mm、头脚(-0.63±5.00)mm、前后(0.84±3.26)mm;根据Van等提供的公式,CTV至PTV的外放边界为左右9.38mm,头脚12.28mm,前后7.70mm。摆位误差调整后:误差分别为左右(0.19±1.89)mm、头脚(-0.56±3.71)mm和前后(0.53±1.54)mm,与调整前相比在叁维方向均有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摆位误差调整后PTV外扩边界,左右3.68mm,头脚4.83mm,前后4.24mm。结论: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着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3年03期)

刘利彬,吴君心,瞿宜艳,胡彩容,蒋思思[3](2012)在《千伏级锥形束CT与兆伏级电子摄野影像系统在鼻咽癌影像引导放疗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千伏级锥形束CT与兆伏级电子射野影像系统用于测量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评价两种技术在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修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施行IMRT的鼻咽癌患者21例,于放疗实施前先进行EPID正侧位片的拍摄,再进行KV-CBCT的扫描。将EPID拍摄的正侧位片与数字重建射线影像(DRR)配准,得出x、y、z叁个线性方向的摆位误差值,同时将扫描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的骨性配准,得出x、y、z叁个线性方向和绕x轴、y轴和z轴的叁个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值;最终对EPID和CBCT获得的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分别计算摆位误差以及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边界;两种技术校正前后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两种技术的残余误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结果:CBCT组校正前x、y、z轴的MPTV分别是:3.30 mm、2.58 mm、2.99 mm,校正后分别是1.71 mm、1.71 mm、1.98 mm,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D组校正前x、y、z轴的MPTV分别是:2.56 mm、4.02 mm、3.40 mm,校正后为校正前后各个方向0.9 mm、2.37 mm、4.23 mm,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与EPID残余误差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EPID相比较,CBCT在校正后能使MPTV缩小至2 mm,大大提高了放疗精度,通过残余误差的比较发现CBCT校正误差的能力优于EPID。(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龚蔷,傅深,薛梅,周丹,徐文才[4](2012)在《兆伏级锥形束CT引导的鼻咽癌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摆位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兆伏级锥形束CT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体重变化对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15例行逆向调强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利用叁维激光摆位,每周进行体重测量和伏级锥形束CT扫描(采用8MU)。采用smoothing H&N滤波核函数进行叁维图像重建(矩阵256×256,层厚1mm)。将重建的MV-CBCT图像与计划CT进行融合,记录等中心参考点在X、Y、Z坐标轴方向的摆位误差。在每次重建的MV-CBCT图像中都选择颅底和第1、3、5颈椎水平四个层面,测量四个层面的皮肤轮廓在身体左右方向(X轴)、头脚方向(Y轴)、前后方向(Z轴)的距离。以第1次扫描图像作为参考,计算每周皮肤轮廓缩小的距离,分析体重和皮肤轮廓缩小程度与摆位误差的关系。结果:15例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体重每周都有下降的趋势,至放疗结束,患者的体重平均下降4.5kg、其中最多消瘦15.2kg。不同层面皮肤轮廓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但第1颈椎和第3颈椎水平皮肤轮廓收缩最明显;颅底和第5颈椎层面的皮肤轮廓距离缩小相对较小。整个治疗过程中,等中心参考点在X、Y、Z坐标轴方向的平均摆位误差分别为0.15mm,0.28mm,0.21mm。随着体重的下降,X、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轻微增加(P>0.05),但摆位误差均≤3mm;而Y轴方向的摆位误差明显增加(P<0.05),最大误差达到7mm。结论:鼻咽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体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层面皮肤轮廓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其中第1和第3颈椎水平皮肤轮廓收缩最明显;体重下降对X、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影响不明显,但对Y轴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2年05期)

闫晓梅,聂青,徐云科[5](2011)在《兆伏级锥形束CT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摆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直线加速器机载的兆伏级锥形束CT(MV-CBCT)扫描技术对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进行探讨。方法:对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在首次放疗前进行MV-CBCT扫描,以后每周扫描1次,分别记录扫描图像相对于治疗计划图像靶中心点位置在左右、头脚、前后各方向上的偏移量,以判断摆位的准确性。结果:本组对101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共进行MV-CBCT扫描535次,平均误差分别为:左右(1.04±0.51)mm、头脚(1.81±0.79)mm、前后(1.93±0.95)mm。结论:使用MV-CBCT扫描系统能较准确快捷地检测和修正摆位误差,从而能有效地改善和提高摆位精度,为精确放疗技术的实施提供可靠保证,并为医生勾画靶区的外放边界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医疗卫生装备》期刊2011年11期)

刘利彬,蒋思思,倪敏福[6](2010)在《千伏级锥形束CT与兆伏级EPID测量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之间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分析千伏级锥形束断层扫描(kilo-voltage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KV-CBCT)与兆伏级电子射野影像系统(mega-voltage 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MV-EPID)测量的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评价两种技术在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修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目前为止选取施行IMRT的鼻咽癌患者8例,于放疗实施前先进行KV-CBCT的扫描,再进行EPID正侧位片的拍摄。将CBCT扫描的图像与计划CT扫描图像自动匹配得出X轴Y轴Z轴和绕X轴Y轴Z轴旋转的摆位误差值;将EPID拍摄的正侧位片与数字重建射线影像(DRR)配准,得出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值。对CBCT和EPID获得的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摆位误差以及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边界。结果:①8例患者共35次KV-CBCT扫描,得出数据35组,其中在左右(x)、头足(y)、前后(z)3个方向摆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分别是:(0.66±0.66)mm、(0.96±0.78)mm、(-0.86±0.90)mm;x、y、z轴的PTV与CTV的外放分别是:2.4mm、3.5mm、2.8mm.②8例患者共33次EPID拍摄,获得正侧位图像共66张,在左右(x)、头足(y)、前后(z)3个方向摆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分别是:(0.25±0.82)mm、(0.29±0.96)mm、(0.82±1.11)mm;x、y、z轴的PTV与CTV的外放分别是:2.9mm、1.9mm、1.6mm。结论:KV-CBCT图像引导放射治疗能从横断、冠状、失状面叁个断层叁维分析图像误差,相比于二维的EPID能更全面准确的分析摆位误差,为临床分析PTV的外放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鼻咽癌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0-12-09)

韩琤波,贾明轩,张旭,邹华伟[7](2010)在《兆伏级锥形束CT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兆伏级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摆位误差和计划靶体积(PTV)的边界。方法采用头颈肩热塑体膜固定体位,对22例鼻咽癌患者设计IMRT逆向调强放疗计划,采用西门子ONCOR直线加速器配备的MVision兆伏级CBCT容积成像并与计划CT图像进行叁维方向(左右、头脚、前后)匹配,获取前5次放射治疗摆位误差调整前和调整后的CBCT数据,分析摆位误差及PTV外扩边界。结果 22例患者叁维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0.03±1.68)mm、头脚(0.17±2.03)mm和前后(0.28±2.15)mm。摆位误差调整后与调整前相比在叁维方向均有降低,并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5次CBCT分次间摆位误差在叁维方向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摆位误差调整前PTV外扩边界,左右2.78mm,头脚3.22mm,前后3.46mm。摆位误差调整后PTV外扩边界,左右1.74mm,头脚1.94mm,前后2.13mm。结论鼻咽癌各个方向的计划靶区边界小于4mm,采用兆伏级CBCT技术对鼻咽恶性肿瘤IMRT治疗分次间摆位误差的纠正和PTV边界的评估对提高鼻咽癌IMRT治疗的精度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龚建舟,叶志雄,王孝深,吴子毅,赵莲子[8](2009)在《兆伏级锥形束CT引导的鼻咽癌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摆位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兆伏级锥形束CT分析鼻咽癌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摆位精度以及体重变化对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15例患者采用头颈肩面罩固定,使用逆向调强治疗,放疗设备为西门子ONCOR加速器,放射源为6MV X线。运用叁维激光摆位,每周进行体重的记录,每周进行兆伏级锥形束CT扫描(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09-17)

王孝深,尤丹,胡伟刚,陆惠忠,胡超苏[9](2007)在《兆伏级锥形束CT引导的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经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我院应用兆伏级锥形束 CT 引导的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经验。方法 10例患者头颈部肿瘤患者(7 例鼻咽癌、2例扁桃体癌、1例喉癌,其中6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采用 MED-TECH 面罩固定,接受叁维适形或者调强放射治疗,放疗设备为西门子公司的 ONCOR 加速器,放射源为6MV-X 线。每次治疗摆位均按照面罩上的叁个激光定位标记。患者放疗开始前以及放疗过程中每周接受兆伏级锥形束 CT 扫描(均采用7MU),然后进行叁维图像重建,在重建图像中选择颅底、腮腺、第叁颈椎和第六颈椎水平四个层面,测量每个层面 X、Y 坐标轴方向上皮肤(本文来源于《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1-01)

尤丹,王孝深,胡伟刚,郭晓梅,陆惠忠[10](2007)在《兆伏级锥形束CT引导的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正常组织的变化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目的应用兆伏级锥形束 CT 分析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身体不同部位的变化规律。方法 10例患者(5 例鼻咽癌、2例扁桃体癌、2例腮腺癌、1例喉癌,其中4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采用 MED-TEC 底座和面罩固定,接受叁维适形放射治疗或者调强放射治疗,放疗设备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 ONCOR 加速器,放射源为6MV-X 线。每次治疗摆位均按照面罩上的叁个激光定位标记。患者在第1次放射治疗开始前以及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每间隔一周接受(本文来源于《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1-01)

兆伏级锥形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兆伏级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食管癌叁维适形放射治疗(3DRT)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体积(CTV)到计划靶体积(PTV)的外放边界。方法:用西门子配备有MVision兆伏级CBCT的直线加速器,对32例叁维适形放疗(3DRT)的食管癌患者,在治疗的5周内每周1次,分别对治疗前、摆位误差调整后行CBCT扫描。通过计划CT图像与治疗图像进行匹配,获取左右(X)、头脚(Y)、前后(Z)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结果:32例患者共获取320幅CBCT图像。在校正前,患者的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1.25±3.28)mm、头脚(-0.63±5.00)mm、前后(0.84±3.26)mm;根据Van等提供的公式,CTV至PTV的外放边界为左右9.38mm,头脚12.28mm,前后7.70mm。摆位误差调整后:误差分别为左右(0.19±1.89)mm、头脚(-0.56±3.71)mm和前后(0.53±1.54)mm,与调整前相比在叁维方向均有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摆位误差调整后PTV外扩边界,左右3.68mm,头脚4.83mm,前后4.24mm。结论: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着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兆伏级锥形束论文参考文献

[1].段诗苗,李多杰,张雷,徐全敬,李红伟.应用兆伏级锥形束CT校正胸部肿瘤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

[2].张学成,杨植,王永锋,王方勇,刘小超.兆伏级锥形束CT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的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3

[3].刘利彬,吴君心,瞿宜艳,胡彩容,蒋思思.千伏级锥形束CT与兆伏级电子摄野影像系统在鼻咽癌影像引导放疗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2

[4].龚蔷,傅深,薛梅,周丹,徐文才.兆伏级锥形束CT引导的鼻咽癌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摆位精度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2

[5].闫晓梅,聂青,徐云科.兆伏级锥形束CT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摆位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1

[6].刘利彬,蒋思思,倪敏福.千伏级锥形束CT与兆伏级EPID测量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之间的比较[C].第六届全国鼻咽癌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0

[7].韩琤波,贾明轩,张旭,邹华伟.兆伏级锥形束CT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

[8].龚建舟,叶志雄,王孝深,吴子毅,赵莲子.兆伏级锥形束CT引导的鼻咽癌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摆位精度分析[C].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9].王孝深,尤丹,胡伟刚,陆惠忠,胡超苏.兆伏级锥形束CT引导的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经验分析[C].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10].尤丹,王孝深,胡伟刚,郭晓梅,陆惠忠.兆伏级锥形束CT引导的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正常组织的变化规律分析[C].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标签:;  ;  ;  ;  

兆伏级锥形束论文-段诗苗,李多杰,张雷,徐全敬,李红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