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干等速运动论文-陈景洲,石真润,范建中

躯干等速运动论文-陈景洲,石真润,范建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躯干等速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等速运动,躯干肌,脊柱,峰力矩

躯干等速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陈景洲,石真润,范建中[1](2019)在《躯干肌在不同速度等速运动中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健康人群躯干屈肌和伸肌在等速运动中的力学变化。方法 2018年3月至9月,选取27例健康受试者,收集其在30°/s、60°/s和90°/s角速度下躯干屈伸肌群的峰力矩。结果受试者躯干屈曲和伸展峰力矩随着速度的增大略微减小,但无显着性差异(F <2.070, P> 0.05)。30°/s和60°/s时,伸展峰力矩明显大于屈曲(t> 3.138, P <0.01);90°/s时,屈曲与伸展峰力矩无显着性差异(t=-0.946, P> 0.05)。屈曲和伸展峰力矩在30°/s和60°/s时比值均约为0.79∶1。相同速度下第2次和第10次收缩时峰力矩比较,屈曲峰力矩均下降,但只有30°/s时有非常显着性差异(t=5.159, P <0.01);伸展峰力矩均增加,但只有60°/s时有显着性差异(t=-2.142, P <0.05)。结论等速运动角速度在60°/s以下时,躯干屈肌和伸肌肌力存在差异,且在30°/s和60°/s角速度下,两者比值约相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4期)

王银霞[2](2010)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躯干等速运动时屈伸肌力学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普遍存在,由于长期受疾病的困扰,下腰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劳动效率降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为了寻找到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躯干肌的力学特征,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等速运动条件下躯干肌的力学指标进行探究,为防止腰部损伤、进行下腰痛的临床诊断以及指导下腰痛患者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受试者为10名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男性青年以及10名无下腰痛的男性青年,分别作为腰痛组和正常组,利用瑞士产的CON-TREX躯干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让受试者在不同角速度下分别做躯干等速向心和等速离心运动。将腰痛组躯干肌力学指标PT/BW、F/E、AP、T@0.2和TPT与正常组进行对比,分析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躯干肌的力学特征。研究结果:(1)等速向心运动时,腰痛组躯干屈肌的PT/BW、AP、T@0.2在不同角速度时与正常组相比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TPT在90°/s和120°/s角速度时略长于正常组,在30°/s和60°/s角速度时略短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等速向心运动时,腰痛组躯干伸肌的PT/BW、AP、T@0.2在不同角速度时均低于正常组,且在30°/s、60°/s和90°/s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120°/s时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TPT在不同角速度时均长于正常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3)等速离心运动时,腰痛组躯干屈伸肌PT/BW、AP在两个角速度时与正常组相比均没有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T@0.2在两个角速度时均低于正常组,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TPT在两个角速度时均长于正常组,屈肌在45°/s时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它都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4)等速向心运动时,腰痛组躯干肌F/E值在不同角速度时均大于正常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等速离心运动时,腰痛组F/E值在两个角速度时与正常组相比均没有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存在着躯干屈伸肌平衡性及肌力下降现象,并以向心运动时变化明显。(2)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躯干屈伸肌的做功效率与正常组相比下降,且伸肌向心运动时的做功效率下降明显。(3)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躯干屈伸肌存在着爆发力下降现象,且伸肌向心运动时以及屈伸肌离心运动时的爆发力下降显着。(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0-03-15)

躯干等速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普遍存在,由于长期受疾病的困扰,下腰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劳动效率降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为了寻找到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躯干肌的力学特征,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等速运动条件下躯干肌的力学指标进行探究,为防止腰部损伤、进行下腰痛的临床诊断以及指导下腰痛患者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受试者为10名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男性青年以及10名无下腰痛的男性青年,分别作为腰痛组和正常组,利用瑞士产的CON-TREX躯干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让受试者在不同角速度下分别做躯干等速向心和等速离心运动。将腰痛组躯干肌力学指标PT/BW、F/E、AP、T@0.2和TPT与正常组进行对比,分析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躯干肌的力学特征。研究结果:(1)等速向心运动时,腰痛组躯干屈肌的PT/BW、AP、T@0.2在不同角速度时与正常组相比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TPT在90°/s和120°/s角速度时略长于正常组,在30°/s和60°/s角速度时略短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等速向心运动时,腰痛组躯干伸肌的PT/BW、AP、T@0.2在不同角速度时均低于正常组,且在30°/s、60°/s和90°/s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120°/s时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TPT在不同角速度时均长于正常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3)等速离心运动时,腰痛组躯干屈伸肌PT/BW、AP在两个角速度时与正常组相比均没有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T@0.2在两个角速度时均低于正常组,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TPT在两个角速度时均长于正常组,屈肌在45°/s时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它都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4)等速向心运动时,腰痛组躯干肌F/E值在不同角速度时均大于正常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等速离心运动时,腰痛组F/E值在两个角速度时与正常组相比均没有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存在着躯干屈伸肌平衡性及肌力下降现象,并以向心运动时变化明显。(2)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躯干屈伸肌的做功效率与正常组相比下降,且伸肌向心运动时的做功效率下降明显。(3)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躯干屈伸肌存在着爆发力下降现象,且伸肌向心运动时以及屈伸肌离心运动时的爆发力下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躯干等速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景洲,石真润,范建中.躯干肌在不同速度等速运动中的特征[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

[2].王银霞.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躯干等速运动时屈伸肌力学特征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标签:;  ;  ;  ;  

躯干等速运动论文-陈景洲,石真润,范建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