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实验初中部256600
摘要: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最具特色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尤其重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语文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故此,语文教师应以课堂为主阵地,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其阅读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其将来能担当国家、民族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其核心就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创新学习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等。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语文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就此谈谈自己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力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再如,在讲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时,配上音乐让学生聆听每节诗时,想象每一节所呈现出的画面。其中有的学生想象到第三幅画面的情景是:一位中年男子步履匆匆地走在回乡小路上,当他急切而激动地推开家门时,迎接他的却是墙上遗像中母亲永恒的微笑。瑟瑟秋风中,枯叶与纸钱的灰烬在空中飞舞,泪流满面的儿子在母亲坟前长跪不起,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无奈从他的悲苦的眼神流露。还有的学生想象到李白送别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李白的心理描写,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潜能。
二、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文本,体验教学美;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时,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办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办法。
三、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做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伴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
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窨是人什么!”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已质疑,自已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