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公正论文-张犁

认知公正论文-张犁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公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足球裁判员,公正性决策,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公正论文文献综述

张犁[1](2019)在《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足球裁判员群体公正决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体育运行的基本框架是由裁判、训练和竞赛组成,裁判员的执裁水平,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国家体育实力的展现与提升,更需要与之匹配的执裁水平进行辅助。足球作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第一运动,在一定程度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然而遗憾的是,相较于体育发达国家,我国职业足球联赛中裁判员在执裁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判罚决策公正性缺失。长期以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中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裁判员判罚决策公正性缺失的问题,极大的阻碍了我国足球水平的发展。在中超联赛中,错判,漏判等不公正判罚行为屡见不鲜。根据中国足协公布显示,中超裁判员做出公正判罚决策的概率仅为50.94%。(根据职业比赛裁判联盟PGMOL的数据,英超裁判做出公正判罚的概率为98%),这使得我国球员在训练中根本无法精准把握规则,在国际重大赛事中自然落于下风。执裁公正性已然成为困扰中国足球发展的重大顽疾。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主持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足球裁判员队伍建设,保证足球比赛的公正性。另一方面,现有的裁判领域相关研究无法解释为何在现实场景中,一些在社会道德观念中坚持公正性原则的人,作为裁判员,其做出的判罚决策行为在体育范畴内往往是不公正的(在过程公正,且个体主观努力的前提下,仍然无法避免主观不公正)。足球比赛裁判的公正性问题,不能简单归为足球腐败。绝大多数判罚不公正问题,从裁判个人角度而言,是一种无意识的误判。即,在现场的复杂环境中,裁判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误判,甚至受到情绪等因素的干扰,在明知可能存在误判(如边裁提醒)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和强化自己的判断。缺乏对这种行为的深入研究,使得我国足球裁判培养和选拔中很少涉及系统的认知能力训练与评估,导致裁判队伍长期得不到成长。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针对我国足球裁判的公正决策问题,从决策科学的视角,通过行为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公正决策的发生机理、内外部因素导致的干扰因素,并由此从裁判培养、裁判认知能力评估、裁判现场干预等角度提出预防策略。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决策双系统模型(dual-process)。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决策包含两个系统:基于情绪的启发式系统(heuristic system)和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统(analytic system)(Evans,2003)。启发式系统加工速度快,不占用或很少占用大脑资源,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系统加工速度满,占用较多的大脑资源,遵从逻辑规律。这种理论已经得到了认知神经科学的支持,而当两个系统在某项决策中方向不一致,既处于竞争关系时,启发式系统往往会获胜,这被认为是情绪等主观因素对决策结果公正性的影响方式之一,可以解释某些特殊情境下,足球裁判员在比赛过程中进行判罚决策时会做出理性状态下可以避免的不公正判罚。在该理论指导下,本研究主要采用认知神经学实验研究方法,运用ERP技术,并结合基于行为科学的专项量表来完成本项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是采用文献整理和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即通过整理相关研究成果提取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和决策科学的足球裁判员进行判罚决策的基本过程。再通过对决策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情绪诱发并记录大脑活动,观察最终对裁判员决策公正性的影响。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面,主要运用ERP技术,分析观察裁判员决策过程中的脑电信号种类及出现时间,分析诱发情绪因素(图片诱发)是否会使裁判员更多使用直觉启发系统进行决策,导致理性分析能力下降而出现公正性缺失的情况。本研究假设能够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整合足球裁判员公正性决策行为的认知神经学研究范式:整理以往文献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工具、实验设计和处理方法,重点结合已有的对第叁方惩罚公正性决策的研究,整理相关的研究范式与实验操控方法,形成既符合行为经济学研究要求,又符合神经学规范的研究范式。设计相关实验,将其带入到针对足球裁判员公正决策领域中展开研究,为提高我国足球裁判员群体的制裁水平,保证我国各级足球联赛的比赛公正性,从而促进我国足球运动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生理科学层面上的帮助。2提出并验证足球裁判员的决策路径根据前期的研究基础,本研究提出,在足球裁判员进行判罚决策时,其决策路径为信息识别(注意)→多线索处理(冲突调和)→反馈检查(结果学习与决策调整)叁个阶段:信息识别是指裁判员对比赛中犯规等突发信息的识别能力,情绪对裁判员注意力产生影响,干扰其识别比赛中犯规行为的能力;多线索处理是指在裁判员在进行判罚决策时,对判罚个体在不同情感维度上的认知和评价能力,某些背景信息或者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行为会激发裁判员某些情绪,从而影响其对犯规双方的主观认知及评价;反馈检查是指裁判员在大脑中在做出具体决策行为之前,存在自我纠正的检查机制,其他裁判员或现场人员的不同意见会激发某些情绪,从而影响大脑决策系统的自我纠正机制,影响裁判员调整纠正不公正判罚决策的能力。决策者自身的情绪,以及裁判的场景会交互对这叁个环节分别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干扰公正性决策的最终结果。最终,本研究力图结合我国现有的足球裁判员选拔培训,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提升我国足球水平,全面建设体育强国这一国家战略提供策略建议:监测层面:结合行为学和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参考本研究成果,制定关于裁判员公正性决策能力的生理学评价指标系统,及时监测比赛前足球裁判员的状态。预防层面:参考监测层面中统计的裁判员情绪状态以及近期比赛中是否存在受情绪影响做出不公正判罚决策的行为,建立一套有效的足球裁判员情绪状态记录机制,可以有效识别并预防在某些重大比赛中使用近期在情绪层面易受影响的裁判员。教育层面:将已有的指标系统进一步深化,成为裁判员理论知识系统的组成部分。使足球裁判员在进入岗位之初就充分了解裁判员决策公正性及其影响机制,认识到情绪因素对判罚决策打分影响,从而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仲星,王欣星,兴美丹[2](2019)在《认知灵活性和相倚性自我价值对中医药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认知灵活性和相倚性自我价值对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采用认知灵活性量表、相倚性自我价值量表和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对331名中医药大学进行测试。中医药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和认知灵活性呈显着正相关;公正世界信念和相倚性自我价值中的四个维度(自我价值来源于外貌、自我价值来源于学习成绩、自我价值来源于竞争和自我价值来源于他人肯定)呈显着负相关和相倚性自我价值的其他两个维度——自我价值来源于家庭支持和自我价值来源于美德呈显着正相关;可选择性、自我价值来源于美德、自我价值来源于外貌、自我价值来源于家庭支持和可控性对公正世界信念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认知灵活性和相倚性自我价值是影响中医药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的重要变量。(本文来源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07期)

刘自敏,杨丹,张巍巍[3](2018)在《收入不平等、社会公正与认知幸福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收入不平等、社会公正影响个体效用的理论分析,利用NISD(2014)数据验证客观收入不平等和主观社会公正感受对城镇居民认知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收入不平等、主观社会公正感受都显着提升城镇居民认知幸福感,客观收入不平等对高收入人群影响更大,主观社会公正感受对不同收入群体影响并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民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麻宝斌,杜平[4](2018)在《从公平到公正:转型期民众社会正义认知重心的变迁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正义现状的研究,需要将公平与公正整合起来分析社会正义认知重心状况。在传统社会,民众社会正义认知重心的天平是偏向于公平一端的,认为结果的合理性高于程序,但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结构的转型会不断推动其向公正转变。对社会转型时期民众社会正义认知重心变化的影响因素问题的分析表明,民众的正义观念与正义感受之间并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正义观念就具有更强的公正导向特征,所感受到的程序不合理现象要更多一些;与农民相比,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工作人员的正义观念呈现出更强的公正导向特征;与西部地区居民相比,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居民的正义观念具有更强的公平导向特征,而且感受到的结果不合理现象要多于过程不合理现象;与农村户籍人口相比,城镇户籍人口更为看重公平问题,其正义观念呈现出更强的公平导向特征。相关研究发现对于促进社会正义认知重心的转型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徐晶[5](2017)在《浅析大学生的社会公正观认知——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其中凸显出的社会矛盾又引发了一系列不公正问题,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既关注现实又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群体,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出现了公正观的认知偏颇,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下分析大学生对于公正观的把握,试图从根本上引导大学生形成自觉自发的公正认知。(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7年03期)

侯猛[6](2016)在《司法公正的认知偏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司法机关特别是法院而言,没有哪一种价值像公正那样重要。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司法部分主文开宗的第一句就讲:“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6-08-29)

麻宝斌,钱花花,杜平[7](2016)在《公平优先于公正——中国民众社会公平认知状况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公平认知是民众对社会(不)平等状况的评价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主观感受,它体现在公平和公正两个方面。公平认知是对基本善的分配结果是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感受;公正认知则是针对分配过程的合理性而言的。已有研究主要是围绕公平认知展开的,将公平与公正结合起来进行的比较研究相对缺乏。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公平与公正两个方面对中国民众的社会公平认知状况进行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受访者对公平的认知要优先于对公正的认知;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因素造成了民众公平认知与公正认知的群体差异。(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何丹[8](2014)在《规范知识与权力的四种进路——以认知公正为切入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中重建认识论的规范性是社会认识论的理论担当。基于求真与求善的相互交织性,社会性认知主体在规范知识与权力方面对应着四种进路:从求自由平等的角度规范知识,从求真的角度规范权力,将权力内在地植入知识,将知识内在地植入人格。公正是诸善之和,达致真与善的统一即为认知公正。"认知公正"乃是一个结合点,一个着眼于社会维度的规范视角。社会认识论的规范目标是,更正义、更正确的知识,以及知识生产方式和评价方式。(本文来源于《学习与实践》期刊2014年11期)

刘燕君,马红宇,梁娟,刘喆,马露露[9](2014)在《领导程序公正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员工认知闭合需要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程序公正指个体对用于分配决策程序的公平感知,公正的程序更有可能产生公平的决策或结果,程序公正已成为领导用于激励员工自愿合作行为的有效工具之一。群体卷入模型认为,领导权威执行公正的程序,促使个体的被尊重感、价值感以及对群体或领导的认同的提升,进而表现出更多有益于群体的自发合作行为。而且,不确定性管理理论认为,公正能够降低个体的不确定感。因此,程序公正能够降低员工对与领导关系的不确定性,进而对领导更加信任。不确定感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体验,人们对降低不确定感有强烈的动机,个体认知闭合需要就反映了这种降低不确定性或模糊性的期望。本研究通过一个情境实验设计探讨了员工认知闭合需要对领导程序公正和员工合作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112名大学生参于实验,用Webster和Kruglanski编制的《认知闭合需要量表》(中文版)测量个体的认知闭合需要水平,采用发言权实验范式操纵程序公正,公共物品困境实验范式考察个体的合作水平。分层回归分析发现,领导程序公正对员工合作行为具有积极主效应(β=0.21,p<0.05),领导程序公正与员工认知闭合需要对员工合作行为的交互效应积极显着(β=0.20,p<0.05),这表明对于高认知闭合需要的个体,领导程序公正与员工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更强烈。简单斜率分析表明,对于高认知闭合需要个体(高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领导程序公正与员工合作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显着(β=0.41,p<0.01),对于低认知闭合需要个体(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领导程序公正与员工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不显着(β=0.02,ns)。研究结果可为领导培训与开发提供合理建议,比如对于认知闭合需要水平低的员工,提高领导执行程序的公正性,可促使其进行更多合作行为。(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陈增宝,王冬云[10](2013)在《认知视野中的司法公正及其有效实现——基于制度技术和情感艺术的合力支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法官而言,如何以"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指导,在具体案件的办理中使群众感受到司法的公正性、有效形成"个案公正感",是我们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所谓的司法公正究竟是一个客观的标准还是人们的主观公正感?人们究竟如何感知与判断司法的公正性?作为司法者来说,如何有效地引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司法结论作出准确认知与公正的评判?对这些,"如果恪守狭窄的通道,(本文来源于《法律适用》期刊2013年11期)

认知公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认知灵活性和相倚性自我价值对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采用认知灵活性量表、相倚性自我价值量表和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对331名中医药大学进行测试。中医药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和认知灵活性呈显着正相关;公正世界信念和相倚性自我价值中的四个维度(自我价值来源于外貌、自我价值来源于学习成绩、自我价值来源于竞争和自我价值来源于他人肯定)呈显着负相关和相倚性自我价值的其他两个维度——自我价值来源于家庭支持和自我价值来源于美德呈显着正相关;可选择性、自我价值来源于美德、自我价值来源于外貌、自我价值来源于家庭支持和可控性对公正世界信念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认知灵活性和相倚性自我价值是影响中医药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的重要变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公正论文参考文献

[1].张犁.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足球裁判员群体公正决策机理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王仲星,王欣星,兴美丹.认知灵活性和相倚性自我价值对中医药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

[3].刘自敏,杨丹,张巍巍.收入不平等、社会公正与认知幸福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

[4].麻宝斌,杜平.从公平到公正:转型期民众社会正义认知重心的变迁路径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

[5].徐晶.浅析大学生的社会公正观认知——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下[J].青春岁月.2017

[6].侯猛.司法公正的认知偏差[N].北京日报.2016

[7].麻宝斌,钱花花,杜平.公平优先于公正——中国民众社会公平认知状况的实证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

[8].何丹.规范知识与权力的四种进路——以认知公正为切入视角[J].学习与实践.2014

[9].刘燕君,马红宇,梁娟,刘喆,马露露.领导程序公正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员工认知闭合需要的调节作用[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10].陈增宝,王冬云.认知视野中的司法公正及其有效实现——基于制度技术和情感艺术的合力支撑[J].法律适用.2013

标签:;  ;  ;  

认知公正论文-张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