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粪便中微生物区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发酵饲料,母猪,产仔性能,粪便微生物
粪便中微生物区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铮,宣海鹏,陆扬,毛胜勇[1](2019)在《发酵饲料对妊娠母猪产仔性能及粪便中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饲喂发酵饲料对妊娠母猪的产仔性能、肠道微生物发酵参数及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选取经产母猪16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常规饲料,试验组饲喂发酵饲料。试验从母猪妊娠85 d开始,采集妊娠105 d的母猪粪便用于发酵参数测定及高通量测序,记录母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和仔猪初生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饲喂发酵饲料显着提高了母猪粪便中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和戊酸的含量(P<0.05),但对产仔数、产活仔数及平均初生重无显着影响(P>0.05)。微生物测序结果表明,2组菌群的多样性和结构存在相似性。在门水平上,饲喂发酵饲料显着降低了Fibrobacteres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饲喂发酵饲料显着降低了Oscillospira和Fibrobacter属的相对丰度(P<0.05),对Blautia和Bacteroides相对丰度有提高的趋势(P<0.1)。综上所述,饲喂发酵饲料可改变母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促进后肠发酵,有助于改善母猪的肠道健康,但对母猪的产仔性能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9年05期)
王国强,张天伟,刘超齐,常娟,尹清强[2](2016)在《微生态制剂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及粪便中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选取250头产期、窝仔数相近及胎次相同的25窝初生仔猪(长×大),随机平均分成5组,每组5窝。试验设计:1组为对照组(无抗生素);2~4组分别在对照组的日粮中添加0.05%、0.10%和0.20%微生态制剂;第5组为抗生素组在对照组的日粮中添加80 mg/kg金霉素。结果表明:7~28日龄哺乳仔猪各组的日增质量无显着差异(P>0.05),但3和4组及5组可显着降低仔猪的腹泻率和病死率(P<0.05);4组可显着降低仔猪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而5组显着降低仔猪粪便中乳酸菌的数量(P<0.05)。在仔猪断奶1周后,3组及5组可显着提高仔猪日增质量和饲料转化率(P<0.05),说明在仔猪日粮中利用微生态制剂替代抗生素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魏向倩[3](2015)在《婴儿生后粪便微生物区系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肠道微生物在营养代谢、免疫系统成熟以及促进肠粘膜屏障的完善中起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或结构的改变与多种疾病有关,婴儿时期是肠道微生物群定植、演替的重要阶段,婴儿时期肠道微生物群定植模式可持续至成年。以往对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多采用培养或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于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研究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以其测序快、准确度高等特点逐渐应用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在欧美国家完成,中国此方面文献报道不多,且样本量少,结果差异性较大,不能全面体现婴儿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定植及演变全过程。本研究旨在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婴儿多个时间段的粪便微生物群进行DNA测序,探讨婴儿生后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定植和演变过程,为今后肠道微生物群系变化与远期疾病的发生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叁医院和石家庄市第四人民医院出生的符合入组标准的新生儿30例,均为阴道分娩、母乳喂养、家中成员无过敏史,母亲围产期未应用抗生素,婴儿及其双亲均生活在石家庄市或其周边县市,气候环境,居住环境,饮食环境等相当。收集其婴儿出生后第1、3、7天,第1个月、3个月和第6个月龄时的粪便标本(分别设定为A-F组),冻存于-80℃冰箱,并随访入组婴儿上述时间段的喂养状况、健康情况及用药情况(抗生素及益生菌制剂)。采用OMEGA E.Z.N.A试剂盒提取粪便标本中DNA,通过Illmina Miseq PE25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细菌16S r RNA的V3-V4可变区域进行测序,应用Mothur软件对测得序列进行OTU聚类,分析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在门及属水平对婴儿生后肠道微生物区系进行详细描述,并结合随访情况,分析出现变异原因。结果:1入组婴儿30例,收集其婴儿出生后第1、3、7天,第1个月、3个月和第6个月龄时的粪便标本,应收集标本180份标本,但实际收集158个标本,因各种原因脱落22个,脱落率为12%。其中15个粪便标本提取DNA失败,11个标本扩增失败,共计132个粪便标本进入测序程序,测得总序列5143376,总碱基数3096312352bp,经过滤及筛选后,共获得优化序列为2717040,总碱基数为1206679948bp,平均长度444.12bp。2对测得序列进行随机抽样,以抽到的序列数与所代表OTU的数目构建稀释曲线,此曲线趋于平坦,说明所测序数据量合理,测序深度足够,能覆盖肠道菌群97%的菌种。通过Chao1指数、ACE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显示粪便微生物丰度逐渐增多,Shannon指数逐渐增大、Simpson指数逐渐减小提示生后随时间推移,粪便样本中菌群多样性逐渐增加。3对132个粪便标本进行测序,共测得17个门,181个属。其中在门水平上,占微生物区系99%的有5个门,分别为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Fusobacteria(梭菌门)。主要属包括: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Lactococcus(乳球菌属)、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Enterococcus(肠球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属)Klebsiella(克雷伯氏菌属)Psychrobacter(嗜冷杆菌属)等,共计181个属。4婴儿肠道微生物群定植及演变过程:4.1婴儿出生后随时间段推移,门水平上变化: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Firmicutes(厚壁菌门)含量呈下降趋势,Proteobacteria从出生第一天的46.5%,经过6个月后下降至24%;Firmicutes从出生第一天的45.3%,经过6个月后下降至23.3%。与之相反,婴儿出生后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含量随时间段推移呈明显上升趋势,由出生时的3.4%上升至6个月时的45.7%。4.2婴儿出生后随时间段推移,属水平上变化:生后第1天肠道菌群主要由Lactococcus(乳球菌属)和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组成,第3天肠道菌群个体差异较大,有多种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定植,如Enterococcus(肠球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且Lactococcus(乳球菌属)和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急剧减少,第7天时双歧杆菌定植增多,标本间差异较大,生后1月时,所有标本都出现双歧杆菌的定植,且迅速增长成为优势菌属,平均达30%-40%,生后3个月时,各标本间菌群定植趋于相似,双歧杆菌的定植更多,能达到40%-60%,主要有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Escherichia-Shigella(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生后6月时有的个体添加辅食后双歧杆菌数量减少,未添加辅食的个体双歧杆菌与3月时基本一致。5 PCA分析显示(1)组间相似性分析:A组与各组存在明显差异。其余各组无明显聚集,各组微生物构成差异较大。(2)所有个体相似性分析,可见A组菌群个体内较相似,但与其他时间点差异较大,随喂养时间的延长,肠道菌群发生改变。但是从个体角度分析,A组样品相似度较高,B、C组个体相对集中,D组和E组个体间差异较大,F组个体又呈现菌群相似的趋势。(Fig12、Fig13)6变异分析:各组均出现变异个体,结合随访信息发现,母乳不足婴儿以大肠杆菌定植为主,腹泻婴儿以大肠杆菌、梭菌属等定植为主,应用抗生素婴儿出新生儿期以葡萄球菌定植,以后持续大肠杆菌定植。可见喂养方式、腹泻、抗生素应用对婴儿肠道微生物定植的多样性及结构都产生影响,为以后多因素分析提供依据。结论:1 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能够测序肠道中所有微生物DNA序列,全面分析肠道微生物落的多样性和丰度,满足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全面认识。2足月健康、母乳喂养、阴道分娩儿肠道微生物区系:2.1共测得17个门,占微生物区系99%有5个门,分别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梭菌门。2.2共测得181个属,主要的属大致有:双歧杆菌属、乳球菌属、假单胞菌属、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葡萄球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嗜冷杆菌属等。3足月健康、母乳喂养、阴道分娩儿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演替:3.1在门水平上,出生时变形菌门及厚壁菌门是优势菌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形菌门及厚壁菌门逐渐下降,放线菌门增长迅速,至6个月时为优势菌门。3.2在属水平上,出生时肠道微生物主要由乳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乳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急剧减少,第7天时双歧杆菌属定植增多,生后1月时双歧杆菌属迅速增长成为优势菌属,持续至添加辅食,随着辅食的添加双歧杆菌属数量减少,大肠杆菌属增多。4足月健康、母乳喂养、阴道分娩儿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变异分析:从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变异标本分析,喂养方式、抗生素应用,以及患有感染性疾病可对婴儿肠道微生物定植的多样性及结构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王述柏,贾玉辉,王利华,朱风华,林英庭[4](2013)在《浒苔添加水平对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免疫功能及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浒苔添加水平对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免疫功能及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产蛋率基本一致的42周龄海兰褐产蛋鸡9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8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A、B、C组为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2%、3%浒苔(干粉)的试验饲粮,D组为对照组,饲喂不加浒苔的基础饲粮。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组鸡产蛋率及平均日采食量无显着差异(P>0.05),但添加浒苔各组平均蛋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料蛋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组蛋壳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蛋壳钙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蛋黄颜色显着好于对照组(P<0.05),蛋黄中胆固醇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和血液淋巴细胞转化率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第28天2%和3%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2%和3%组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分别极显着和显着降低(P<0.01和P<0.05),双歧杆菌数量分别显着和极显着提高(P<0.05和P<0.01),1%和2%组乳酸杆菌数量分别极显着和显着提高(P<0.01和P<0.05)。由此可知,饲粮中添加1%~3%的浒苔干粉对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免疫功能和粪便微生物区系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祁茹,温建新,程明,肖宇,褚永康[5](2012)在《外源寡糖对奶山羊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外源寡糖对奶山羊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采用不完全拉丁方设计,选用平均体重为(32.80±2.45)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崂山奶山羊6只,分为6组,试验组羊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的甘露寡糖(M OS组)、半乳甘露寡糖(GM OS组)、寡木糖(XOS组)、低聚异麦芽糖(IMO组)和果寡糖(FOS组)的试验饲粮,对照组(CT组)羊饲喂基础饲粮。共进行4期试验,每期35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21 d。于正试期第1、7、14、21天晨饲前采集新鲜粪便,测定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结果表明:与CT组相比,试验组乳酸杆菌数量均有所增加,其中FOS组第7天开始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试验组双歧杆菌数量增加,其中FOS组各采样时间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试验组大肠杆菌数量有所降低,其中M OS组和FOS组第7天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本试验条件下,不同外源寡糖对增加奶山羊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降低大肠杆菌数量的作用效果不同,其中果寡糖效果较明显。(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胡二永[6](2012)在《甘氨酸铜对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以及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剂量硫酸铜和甘氨酸铜对仔猪生长性能、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液常规指标、粪便微生物菌群数量及微生物区系多样性,以及粪铜排泄量的影响,探讨在仔猪饲粮中用较低剂量甘氨酸铜替代高剂量无机铜的可行性。选取300头体重9-10kg的长×大二元仔猪随机分成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头猪,公母比例一致,采用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各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添加200mg/kg CuSO4以铜计,第一组,对照组)、120mg/kg CuSO4第二组)、120mg/kg Gly-Cu(第叁组)、60mg/kg Gly-Cu(第四组)、30mg/kg Gly-Cu第五组)的饲粮,试验期22天。于试验开始和结束按重复称取猪的个体重,试验过程中记录每个重复组猪的耗料量和试验猪的腹泻情况。分别于试验第一周、第二周和第叁周采集粪便制成风干样后测定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以及钙、磷的含量,用内源指示剂法计算饲粮养分的表观消化率(利用率),并测定每周大肠菌群、乳酸菌数量,以及第叁周粪铜排泄量、粪样微生物区系多样性。试验结束时每个重复选2头猪采血,测定血液常规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平均日采食量(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 ADFI)、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 ADG)以及料重比(Feed:gain, F:G)无显着差异(P>0.05);腹泻频率(Diarrhea ratio, DR)30mg/kg Gly-Cu组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2)饲粮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各组间显着不差异(P>0.05);而甘氨酸铜组促进了仔猪对钙和磷的吸收利用。(3)各组血液常规指标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数目、血小板压积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等无显着差异(P>0.05)。(4)粪铜排泄量随铜添加量降低而显着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分别显着降低27.83%、21.74%、60.29%、75.94%(P<0.05)。(5)各组之间粪便大肠菌群、乳酸菌数量无显着差异(P>0.05)。粪便微生物区系多样性随着铜添加量的降低而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微生物区系的多样性分别显着提高32.18%、42.53%、75.86%、85.06%(P<0.05)。但相同剂量的硫酸铜和甘氨酸铜组以及60和30mg/kg甘氨酸铜组多样性指数无显着差异。综合以上各方面,60mg/kg Gly-Cu可以起到200mg/kg CuSO4类似的促生长效果,且粪铜排出量较少,利于环保,值得在猪场中推广(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2-05-01)
李晓敏[7](2012)在《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粪便微生物区系差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正常菌群在人体消化、免疫和抗病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成年人肠道菌群主要由肠道菌群定植过程决定,婴儿期是肠道菌群定植的关键时期。在婴儿期,喂养方式是影响肠道菌群定植的重要因素。目前针对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肠道菌群结构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的争议,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仍为国内外婴儿营养研究的热点。同时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喂养方式与婴儿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过敏性等疾病有关系。因此有必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来明确确定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肠道菌群是否存在差异,以更全面的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菌群的构成。进而阐明喂养方式与婴儿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本研究采集了24份1-6个月婴儿粪便标本,分为母乳喂养组(12份),混合喂养组(8份)和人工喂养组(4份)。采用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试剂盒提取婴儿粪便微生物的总DNA,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6SrRNA基因的V6可变区进行测序分析。经检测发现婴儿粪便微生物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最多可检测到461个物种。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粪便微生物的多样性不同,人工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的多样性高于母乳喂养组。基因序列分类显示98.9%以上的序列主要由四个菌门组成:Actinobacteria, Bacteroidetes, Firmicutes, Proteobacteria。叁种喂养组在门水平分类上均以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为主要优势菌门。OTU物种注释选择“科”为最佳分类水平。在科水平上,物种丰度≥1%的科共检测到13个。母乳喂养组以Enterobacteriaceae、Veillonellaceae、Bacteroidaceae为优势菌,其次依次为Bifidobacteriaceae、Streptococcaceae、Lachnospiraceae。而人工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均主要以Enterobacteriaceae、Streptococcaceae为优势菌,其次混合喂养组还有Bifidobacteriaceae、 Bacteroidaceae、Vibrionaceae、Veillonellaceae、Porphyromonadaceae、Lachnospiraceae。人工喂养组还有Lactobacillaceae、Clostridiaceae、Peptostreptococcaceae、Veillonellaceae、 Lachnospiraceae、Vibrionaceae、Enterococcaceae、Erysipelotrichaceae。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造成样品之间差异贡献较大的类群主要有Enterobacteriaceae、Veillonellaceae、Bacteroidaceae以及Bifidobacteriaceae。 Enterobacteriaceae在叁组中均为优势菌,但其在人工喂养组婴儿粪便中所占的比例(50.82%)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28.66%),混合喂养组为41.44%。母乳喂养组中Veillonellaceae和Bacteroidaceae的相对丰度分别是21.42%和12.82%,明显高于混合组喂养组(3.65%和4.32%)和人工喂养组(3.25%和0.04%);Bifidobacteriaceae在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菌群中所占的平均比例仅在8%左右,并非主要优势菌,但高于人工喂养组(1.48%)。人工喂养组婴儿粪便菌群呈多样化,Lactobacillaceae、Clostridiaceae、 Peptostreptococcaceae、Enterococcaceae、Erysipelotrichaceae在菌群所占比例范围均介于2%~6%之间,而在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中检测到数量很少,分别介于0-3%和0-1%之间。Beta diversity分析和聚类分析均指出不同喂养组组内样品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采样时期婴儿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对所有样品物种丰度统计分析发现,肠道菌群在1-3个月构成较简单,3个月以后开始复杂化,多样性增加。其中混合喂养组在3个月前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最大,1-3个月内,主要以Enterobacteriaceae和Streptococcaceae为优势菌,与人工喂养组婴儿肠道菌群结构相似;而在4-6个月内,Bacteroidaceae、 Porphyromonadaceae、Bifidobacteriaceae、Lachnospiraceae的数量明显增加,肠道菌群结构与母乳喂养组相似。另外,在1-3个月,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中Enterobacteriaceae、 Streptococcaceae的数量(平均比例分别是44.53%和33.97%、62.19%和20.77%)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26.75%、8.09%),而在4~6个月,叁组中两种菌所占的平均比例相似。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证明了1-6个月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差异,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中含有较多的Veillonel(?)aceae和Bacteroidaceae,而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婴儿肠道中趋于Enterobacteriaceae和Streptococcaceae较多。这一研究不仅为今后婴儿肠道菌群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而且使我们对母乳和人工喂养婴儿肠道菌群结构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喂养方式与婴儿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2-04-05)
王全军,毛胜勇,丁立人,姚文,朱伟云[8](2000)在《水牛瘤胃液和粪便中微生物区系体外发酵活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的稻草片断 (稻草粉 ,1cm和 2cm稻草片断 )和精饲料为底物 ,利用气压转换技术 ,比较了两头水牛瘤胃液和粪便来源的微生物体外发酵时产气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粪便中的微生物区系有能力代替瘤胃微生物区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草食动物》期刊2000年03期)
王全军,毛胜勇,丁立人,姚文,朱伟云[9](2000)在《水牛瘤胃液和粪便中微生物区系体外发酵活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不同的稻草片断(稻草粉 ,1厘米和2厘米稻草片断)和精饲料为底物 ,利用气压转换技术 ,比较了两头水牛瘤胃液和粪便来源的微生物体外发酵时产气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粪便中的微生物区系有可能代替瘤胃微生物区系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本文来源于《中国奶牛》期刊2000年03期)
王全军,丁立人,毛胜勇,姚文,朱伟云[10](1999)在《水牛瘤胃液和粪便中微生物区系体外发酵活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瘤胃中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除帮助宿主消化食物外 ,还有很多功能有待探索。因此 ,有必要在体外条件下深入研究其功能。如果从瘤胃中直接采集微生物 ,就必须购买动物并安装和维护瘘管。这不仅费用昂贵 ,而且也有害于动物的福利。本实验以不同大小的稻草片段(稻草粉、1cm和2cm稻草片段)和精饲料为底物 ,利用气压转换技术 ,比较了2头水牛瘤胃液和粪便来源的微生物体外培养时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体外培养96小进后 ,气体累积产量粪便要略低于瘤胃液 ,但差异未达显着水平 ;气体产量累积图模式也无显着差异 ,但粪便的发酵落后于瘤胃液。因此 ,我们认为在生产应用中可试用粪便中的微生物区系替代瘤胃微生物区系。这种发酵落后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1999年S1期)
粪便中微生物区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试验选取250头产期、窝仔数相近及胎次相同的25窝初生仔猪(长×大),随机平均分成5组,每组5窝。试验设计:1组为对照组(无抗生素);2~4组分别在对照组的日粮中添加0.05%、0.10%和0.20%微生态制剂;第5组为抗生素组在对照组的日粮中添加80 mg/kg金霉素。结果表明:7~28日龄哺乳仔猪各组的日增质量无显着差异(P>0.05),但3和4组及5组可显着降低仔猪的腹泻率和病死率(P<0.05);4组可显着降低仔猪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而5组显着降低仔猪粪便中乳酸菌的数量(P<0.05)。在仔猪断奶1周后,3组及5组可显着提高仔猪日增质量和饲料转化率(P<0.05),说明在仔猪日粮中利用微生态制剂替代抗生素是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粪便中微生物区系论文参考文献
[1].张铮,宣海鹏,陆扬,毛胜勇.发酵饲料对妊娠母猪产仔性能及粪便中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19
[2].王国强,张天伟,刘超齐,常娟,尹清强.微生态制剂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及粪便中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饲料研究.2016
[3].魏向倩.婴儿生后粪便微生物区系的演变[D].河北医科大学.2015
[4].王述柏,贾玉辉,王利华,朱风华,林英庭.浒苔添加水平对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免疫功能及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3
[5].祁茹,温建新,程明,肖宇,褚永康.外源寡糖对奶山羊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2
[6].胡二永.甘氨酸铜对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以及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2
[7].李晓敏.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粪便微生物区系差异比较[D].东北农业大学.2012
[8].王全军,毛胜勇,丁立人,姚文,朱伟云.水牛瘤胃液和粪便中微生物区系体外发酵活力的比较[J].中国草食动物.2000
[9].王全军,毛胜勇,丁立人,姚文,朱伟云.水牛瘤胃液和粪便中微生物区系体外发酵活力的比较[J].中国奶牛.2000
[10].王全军,丁立人,毛胜勇,姚文,朱伟云.水牛瘤胃液和粪便中微生物区系体外发酵活力的比较[J].动物营养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