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象分布和过渡论文-冯瑄,张潭,边六交

构象分布和过渡论文-冯瑄,张潭,边六交

导读:本文包含了构象分布和过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卵清溶菌酶,盐酸胍,重折迭,特征折迭参数

构象分布和过渡论文文献综述

冯瑄,张潭,边六交[1](2013)在《盐酸胍诱导的变性卵清溶菌酶分子重折迭过程及其各稳定构象态的分布和过渡》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变性和非变性电泳、高效凝胶排阻色谱、内源荧光发射光谱和荧光相图以及生物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了盐酸胍诱导的变性卵清溶菌酶分子的重折迭过程及此过程中卵清溶菌酶分子各稳定构象态的分布和过渡.结果表明,当复性液中盐酸胍浓度分别约为5.0和2.4 mol/L时,变性卵清溶菌酶分子的重折迭过程各存在1个稳定折迭中间态,重折迭过程符合"四态模型".在卵清溶菌酶分子四态重折迭过程基础上,结合盐酸胍与卵清溶菌酶分子之间的缔合-解离平衡,给出了一个定量描述变性剂诱导的蛋白质分子复性过程中蛋白质分子复性率随溶液中变性剂浓度变化的方程.该方程包含2个特征折迭参数,一个是蛋白质分子从一个稳定构象态过渡到另一个稳定构象态的热力学过渡平衡常数k;另一个是在此过程中平均每个蛋白质分子所结合的变性剂分子数目m.通过这2个特征折迭参数能够定量描述盐酸胍诱导的变性卵清溶菌酶完全去折迭态、折迭中间态和天然态分子随复性液中盐酸胍浓度变化的分布和过渡情况.(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张潭,边六交[2](2011)在《脲和盐酸胍诱导的卵清溶菌酶分子去折迭过程中各稳定构象态的分布和过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源荧光光谱和荧光相图法研究了脲和盐酸胍诱导的卵清溶菌酶分子的去折迭过程,结果表明,当变性液中脲和盐酸胍的浓度分别约为4.0和3.0 mol/L时,卵清溶菌酶分子的去折迭过程均存在一个折迭中间态,这两个去折迭过程均符合"叁态模型".在卵清溶菌酶分子"叁态"去折迭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变性剂分子和卵清溶菌酶分子之间的缔合-解离作用,给出了一个定量描述此去折迭过程中卵清溶菌酶分子残余活性率随溶液中脲和盐酸胍浓度变化的方程.该方程包含两个特征展开参数,一个是蛋白质分子从一个稳定构象态过渡到另一个稳定构象态的热力学平衡常数k,另一个是在此过渡过程中平均每个蛋白质分子所结合的变性剂分子数目m.通过这两个特征展开参数能够定量描述脲和盐酸胍诱导的卵清溶菌酶分子天然态、折迭中间态和完全展开态随变性液中脲和盐酸胍浓度的分布和过渡.(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张潭[3](2010)在《变性剂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去折迭和重折迭过程各稳定构象态的分布和过渡》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内源荧光光谱和荧光相图方法,研究了蛋白溶菌酶分子在变性剂诱导的去折迭和重折迭过程中的折迭中间态和所对应的变性剂浓度;以蛋白质分子和变性剂分子之间的缔和-解离平衡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定量描述变性剂诱导的蛋白质分子去折迭和重折迭过程的理论模型。通过它可以获得两个描述蛋白质分子去折迭和重折迭过程中各稳定构象态之间过渡的特征参数,一个是蛋白质分子从一个稳定构象态过渡到另一个稳定构象态的热力学平衡常数k,另一个是在此过程中平均每个蛋白质分子所涉及的变性剂分子数目m;并通过这两个特征参数,探讨了脲和盐酸胍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去折迭和重折迭过程中各稳定构象态的分布和过渡。主要结果如下:1、在脲和盐酸胍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去折迭过程中存在一个折迭中间态,出现在脲浓度为4.0 mol/L或盐酸胍浓度为3.0 mol/L时。当变性体系中无还原剂存在时,在盐酸胍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重折迭过程中有两个折迭中间态,第一折迭中间态出现在盐酸胍浓度为5.0 mol/L时,第二折迭中间态出现在盐酸胍浓度为2.4mol/L时;当变性体系中有还原剂存在时,在盐酸胍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重折迭过程中没有折迭中间态,而在脲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重折迭过程中存在一个折迭中间态,出现在脲浓度为4.5 mol/L时。2、在脲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去折迭过程中,k1=1.78×10-3L·mol-1、k2=2.95×10-2L·mol-1,m1=5.14、m2=2.58;在盐酸胍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去折迭过程中,k1=4.16×10-2L·mol-1、k2=3.64×10-3L·mol-1,m1=3.41、m2=4.86;在盐酸胍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重折迭过程中,k1=4.98×103L·mol-1、k2=3.74 L·mol-1、k3=3.26 L·mol-1,m1=5.08、m2=3.71、m3=1.89;在还原盐酸胍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重折迭过程中,k=1.41×10-1L·mol-1、m=3.69;在还原脲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重折迭过程中,k1=7.70×102L·mol-1、k2=6.49 L·mol-1,m1=5.63、m2=2.03。3、脲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去折迭过程中蛋白溶菌酶分子由天然态过渡到折迭中间态的过程要难于由折迭中间态过渡到完全去折迭态的过程,而盐酸胍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去折迭过程中蛋白溶菌酶分子由天然态过渡到折迭中间态的过程要易于它们由折迭中间态过渡到完全去折迭态的过程;盐酸胍诱导的非还原蛋白溶菌酶重折迭过程中蛋白溶菌酶分子由完全去折迭态过渡到第一折迭中间态的过程更易于它们由第一折迭中间态过渡到第二折迭中间态的过程,而第一折迭中间态过渡到第二折迭中间态的过程又较易于由第二折迭中间态过渡到天然态的过程。即在盐酸胍诱导的蛋白溶菌酶重折迭过程中蛋白溶菌酶分子的重折迭随着盐酸胍浓度的降低会越来越难;而还原盐酸胍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的重折迭过程则较易进行,还原脲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重折迭过程中蛋白溶菌酶分子从完全去折迭态过渡到折迭中间态的过程要更易于由折迭中间态过渡到天然态的过程。4、在获得参数k和m的基础上,描述了脲和盐酸胍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去折迭和重折迭过程中天然态、折迭中间态和完全去折迭态分子随溶液中脲和盐酸胍浓度的分布。结果表明,这个理论模型不但可以描述蛋白溶菌酶去折迭和重折迭过程中各稳定构象态随溶液中脲和盐酸胍浓度的分布,而且可以对这些稳定构象态之间的过渡给予描述。(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0-06-30)

构象分布和过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内源荧光光谱和荧光相图法研究了脲和盐酸胍诱导的卵清溶菌酶分子的去折迭过程,结果表明,当变性液中脲和盐酸胍的浓度分别约为4.0和3.0 mol/L时,卵清溶菌酶分子的去折迭过程均存在一个折迭中间态,这两个去折迭过程均符合"叁态模型".在卵清溶菌酶分子"叁态"去折迭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变性剂分子和卵清溶菌酶分子之间的缔合-解离作用,给出了一个定量描述此去折迭过程中卵清溶菌酶分子残余活性率随溶液中脲和盐酸胍浓度变化的方程.该方程包含两个特征展开参数,一个是蛋白质分子从一个稳定构象态过渡到另一个稳定构象态的热力学平衡常数k,另一个是在此过渡过程中平均每个蛋白质分子所结合的变性剂分子数目m.通过这两个特征展开参数能够定量描述脲和盐酸胍诱导的卵清溶菌酶分子天然态、折迭中间态和完全展开态随变性液中脲和盐酸胍浓度的分布和过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象分布和过渡论文参考文献

[1].冯瑄,张潭,边六交.盐酸胍诱导的变性卵清溶菌酶分子重折迭过程及其各稳定构象态的分布和过渡[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

[2].张潭,边六交.脲和盐酸胍诱导的卵清溶菌酶分子去折迭过程中各稳定构象态的分布和过渡[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

[3].张潭.变性剂诱导的蛋白溶菌酶分子去折迭和重折迭过程各稳定构象态的分布和过渡[D].西北大学.2010

标签:;  ;  ;  ;  

构象分布和过渡论文-冯瑄,张潭,边六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