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本质论文-陈海波

旅游的本质论文-陈海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旅游的本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本质,旅游学,学科

旅游的本质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波[1](2019)在《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的学科逻辑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的本质是旅游学的逻辑基点,旅游学要想建立起独立的研究体系和知识体系,需要首先发展出旅游活动的本质体系。根据辩证法和现象学的思想,将旅游抽象为一种移动、一种体验和一种位势。任何学科都不是铁板一块,它们均是由学派、学系、学须等分形结构构成,旅游学也不例外。目前,旅游学已经展现出多个学派、学系和学须的端倪,自我认同的旅游学人要尽可能趋同求同,主动寻求入列就位,以本质理论为指导,竭力促进旅游学的发展壮大。(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刘东波,程玉,王艳平[2](2019)在《感受与感悟: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地理能量——兼论亲情分离社会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本质一直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既有的本质观研究多蕴含着某种功利成分,尽管有些论述是以精神的名义,但其中明显体现了自我高尚的成分。关于旅游本质的认知,作者认为旅游应有其本质,但可认为对旅游本质的论证或并不重要,认识是否能够统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本质研究能够成为一种动力,对旅游研究与旅游实践产生推动作用。不同于既有认识,提出以自然科学的物理学思想与自然地理学的空间理论相结合以研究旅游本质的观点,以消除研究中学者个人的功利性立场色彩。即认为旅游本质是一种对地理能量的感受与感悟过程,并基于此诠释旅游者的前往与返回,讨论出行距离与目的地对旅游者的"施力"特征。进而,在地理的能量格局语境下,讨论现代社会的"骨肉分离"与亲情移动社会现象,揭示旅游本质的地理能量观也具有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后强[3](2019)在《旅游的本质应该是“觉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能转换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文化就是人造的东西,旅游是一种混合活动。文化与旅游本来不属一个逻辑层面,因为文化是静态的产物,旅游是进行的运动,但在实践层面二者可以结合,文化为内核,旅游为形式,构成统一有机整体。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享受,必须在文旅融合(本文来源于《四川经济日报》期刊2019-09-19)

吴丽云[4](2019)在《回归旅游本质 “网红城市”才可“长红”》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网红”到“长红”,需要旅游城市不断壮大产业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创新产品和服务,凸显城市独有文化魅力,从而留得住游客、留得下游客近日,随着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网红城市”西安再次引发广泛关注,打卡剧中热门场景地、品尝剧中美食成为不少游客(本文来源于《中国旅游报》期刊2019-08-19)

刘敏,曾晓东[5](2019)在《国内旅游警察研究综述及展望——基于警察本质和职能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旅游警察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公安实战部门的实践先于学界理论探索,学界研究多集中在旅游警察成立的必要性和旅游警察现状与问题主要方面,旅游警察制度、组织结构、执法模式等方面的探讨还停留于表面。本文重点论述国内旅游警察研究的主要观点、冲突、难点,并对此研究的未来议题提出展望空间。(本文来源于《云南警官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弓志刚[6](2019)在《回归旅游的生活本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需求的旺盛,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各地都将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旺盛的旅游需求使得旅游供不应求,各行各业在旅游领域的跨界投资加大,更是助推了旅游快速的发展。然而,我们旅游的快速发展几乎都是由资源驱动、需求(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9-07-08)

邓勇勇[7](2019)在《旅游本质的探讨——回顾、共识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西方哲学的角度回答"旅游的本质是什么",很难形成普适而统一的旅游本质论。目前,关于旅游本质的结论众多,这源于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特点以及研究者思辨能力不同。文章对现有旅游本质结论进行了回顾,认为哲学分析是旅游本质研究的主要角度。在西方哲学的视野下,旅游本质的研究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本质理论,主要聚焦于旅游的概念性定义;另一类是基于现象学领域,主要围绕胡塞尔现象学以及海德格尔现象学进行讨论,两个典型的研究结论分别为"体验"与"人诗意地栖居"。在现象学领域内,文章提出了生活世界是旅游本质研究视角的观点。同时,基于西方哲学的发展史,提出了旅游本质研究的4个展望,认为旅游本质应该区分旅游者的"类"本质与"个体"本质,旅游本质应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旅游本质研究应该注重哲学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结合,旅游本质研究为旅游学科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思维逻辑。(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田瑾,明庆忠[8](2019)在《优质旅游:本质探析与内涵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优质"一词的起源和旅游概念入手,分析了优质旅游的本质和范畴,认为优质旅游的本质是满足人民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其所讨论的范畴是一个以旅游业为核心,以旅游产品为体现的综合系统。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旅游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旅游业贡献,提出了包括以旅游者旅游活动中幸福感获得为基础的旅游者评价框架、以旅游效应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框架和优质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框架的优质旅游内涵性评价系统。(本文来源于《旅游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晓彤[9](2019)在《王国华:融合是对文化和旅游本质的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就物理意义而言,"融合"是指不同的物体通过物理化手段,形态上融为一体;而从心理角度来看,"融合"则指因为生活环境不同而拥有不同认知的个体或群体,经过一定的碰撞和接触后,在情感倾向上的融为一体。对于"文旅融合",可供思考的角度就更多了。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王国华指出,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前,"文化"和"旅游"是两个(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9年02期)

孔明[10](2018)在《乡村旅游要抓好共享本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俗话说得好:"万美之中秋为最。"秋天可以赏银杏、看红叶、摘秋果、品丰收,这些秋游内容,正逐渐构成独特的秋游经济,也给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有些地方秋游经济火热,有些地方却没那么有吸引力。对此,业内专家认为,秋游经济要抓好共享本质,打造好的乡村游需要规避一些误区。(本文来源于《农家致富》期刊2018年21期)

旅游的本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旅游本质一直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既有的本质观研究多蕴含着某种功利成分,尽管有些论述是以精神的名义,但其中明显体现了自我高尚的成分。关于旅游本质的认知,作者认为旅游应有其本质,但可认为对旅游本质的论证或并不重要,认识是否能够统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本质研究能够成为一种动力,对旅游研究与旅游实践产生推动作用。不同于既有认识,提出以自然科学的物理学思想与自然地理学的空间理论相结合以研究旅游本质的观点,以消除研究中学者个人的功利性立场色彩。即认为旅游本质是一种对地理能量的感受与感悟过程,并基于此诠释旅游者的前往与返回,讨论出行距离与目的地对旅游者的"施力"特征。进而,在地理的能量格局语境下,讨论现代社会的"骨肉分离"与亲情移动社会现象,揭示旅游本质的地理能量观也具有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旅游的本质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海波.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的学科逻辑新探[J].旅游学刊.2019

[2].刘东波,程玉,王艳平.感受与感悟: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地理能量——兼论亲情分离社会现象[J].怀化学院学报.2019

[3].李后强.旅游的本质应该是“觉变”[N].四川经济日报.2019

[4].吴丽云.回归旅游本质“网红城市”才可“长红”[N].中国旅游报.2019

[5].刘敏,曾晓东.国内旅游警察研究综述及展望——基于警察本质和职能的探讨[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9

[6].弓志刚.回归旅游的生活本质[N].山西日报.2019

[7].邓勇勇.旅游本质的探讨——回顾、共识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9

[8].田瑾,明庆忠.优质旅游:本质探析与内涵性评价[J].旅游研究.2019

[9].王晓彤.王国华:融合是对文化和旅游本质的回归[J].文化月刊.2019

[10].孔明.乡村旅游要抓好共享本质[J].农家致富.2018

标签:;  ;  ;  ;  

旅游的本质论文-陈海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