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硬化结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R,CT,再生结节,小肝癌
肝硬化结节论文文献综述
樊慧,王进[1](2019)在《MR和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鉴别诊断中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hy,CT)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的应用价值,选取黄石市中心医院于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30例肝硬化患者,以"入院顺序奇偶性"分组,分为对照组(接受CT诊断,65例)和实验组(接受MR诊断,65例)。以手术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MR与CT的诊断准确率。分析结果为:实验组诊断准确率(96.92%)显着高于对照组(56.92%),P<0.05。MR影像学特征:①再生结节:T1WI显示为高信号,且信号均匀;T2WI显示为低信号,动脉期增强不明显。②小肝癌:T1WI少数病灶为高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期强化明显的是动脉期,延迟期、门静脉期均为低信号。CT影像学特征:①再生结节:平扫期特征是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增强期是多发结节,强化不明显,病灶分布不均匀,门静脉期呈低密度或中等密度强化。②小肝癌:平扫期特征是低密度病灶;增强期特征是动态强化;肝动脉期特征是结节密度较高;门静脉期特征是低密度灌注。研究结果显示,采用MR诊断方法可有效提高对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小肝癌的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误诊率,效果显着,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湖北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匡元丰[2](2019)在《肝硬化再生结节RN、肝不典型增生结节DN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硬化再生结节(RN)、肝不典型增生结节(DN)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应用意义。方法: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挑选80例患者为参考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CT检查,研究组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分别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并分析核磁共振检查的影像表现。结果:研究组对肝硬化再生结节、肝不典型增生结节的正确诊断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肝硬化再生结节的T1WI为稍高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肝不典型增生结节的T1WI为较高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较低信号。结论:与常规CT检查相比,在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和肝不典型增生结节时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提升临床鉴别诊断能力,优化诊断水平,值得临床诊断中应用和推广。(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1期)
白银波[3](2019)在《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临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硬化结节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丙肝伴肝硬化结节患者依据不同的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95.0%)和对照组(87.5%)的诊断准确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肝硬化结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均较为突出,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1期)
彭进,何伯圣,徐小虎,李宏,吴鹤林[4](2019)在《高场强MRI对肝硬化退变结节与小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强场MRI对肝硬化退变结节与小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肝硬化患者40例(退变结节50个),以及同期小肝癌患者36例(小肝癌结节50个),对两组患者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退变结节组在T1W1呈高信号的有6例,占12%,在T1W1呈等信号的有44例,占88%。小肝癌组在T1W1呈等信号的有8例,占16%;在T1W1呈低或等信号的有42例,占84%。两组同、反相位比较,在退变结节组有10个结节在同、反相位T1W1呈等信号,占20%,其余80%的呈稍高信号。小肝癌组中12个结节同相位T1W1呈稍高信号,占24%,其中7个结节反相位T1W1呈低信号,38个结节同、反相位呈等或低信号,占76%。两组患者在T2W1的表现,退变结节组的50个结节全部呈低信号;而在小肝癌组中,50个结节46个结节呈稍高或不均匀等或高信号,占92%,仅4个结节呈低信号,占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两组T2WI抑脂比较显示,退变结节组的50个结节全部呈低信号,而在小肝癌组中,50个结节46个结节呈稍高或不均匀等或高信号,占92%,仅4个结节呈低信号,占8%。两组Gd-DTPA动态叁期增强扫描显示退变结节组多数结节呈现缓升速降,而小肝癌组大多呈现速升速降。结论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综合不同信号影像的表现及增强扫描的特点,可以有效区分大部分退变结节与小肝癌。(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段彬,罗成静,罗海阳[5](2019)在《小肝癌、肝硬化结节的MRI征象特点及鉴别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小肝癌(SHCC)、肝硬化结节的MRI征象特点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SHCC、肝硬化结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病理检查证实122个病灶,其中SHCC61个,肝硬化再生结节(RN)30个,肝硬化退变结节(DN)31个。均行MRI检查,观察3种病变MRI征象特点,分析MRI对其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SHCCMRI征象主要表现为T_1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动态增强呈速升速降型,假包膜较常见,部分可见镶嵌征。RN主要表现为T_2WI低信号,动态增强方式呈缓慢上升型。DN主要表现为T_2WI低信号,动态增强方式多呈速升缓降型。结论 SHCC、RN、DN在MRI上均有较为典型的表现,临床可据此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虞梅,梅琪,韩莹莹,翟凌云,沙红芳[6](2019)在《超声造影灌注时相分析在监控肝硬化结节演变和恶变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多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一般认为,肝硬化结节(cirrhotic nodule,CN)、异型增生结节(dysplastic nodule,DN)等一系列过程,最终演变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应用实时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定期跟踪监测,探讨超声造影在CN演变和HC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在2007年3月—2017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9 550例慢性乙肝患者中,选取定期超声随访的392例患者的551枚结节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学检查及影像学诊断为标准,分析不同性质结节在超声造影灌注时相的增强表现特点。结果:肝内551枚结节中确诊微小HCC(≤2 cm)55枚、DN 19枚和CN 477枚。常规超声显示,肝内CN、DN和HCC均以低回声多见,分别占61.6%(294/477)、78.9%(15/19)和67.3%(37/55)。超声造影显示,CN的造影特征以等-等-等的增强方式为主,占89.5%(427/477);DN的造影特征以低-等-等的增强方式最多见,占52.6%(10/19);微小HCC的造影特征则以高-等-等和高-等-低的增强方式最多见,占85.5%(47/55)。超声造影诊断CN、DN和HCC的准确率分别为93.3%、78.9%和85.5%。结论:超声造影灌注时相分析可客观地反映肝内CN、DN及微小HCC的不同灌注模式,应用超声造影定期监测肝硬化的结节,可及时预警和早期诊断微小HCC,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杨健,柏玉涵,时昭红,胡伟,周晓黎[7](2019)在《Gd-EOB-DTPA多模态MRI对常规MRI不典型强化肝硬化结节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扫描对Gd-DTPA增强MRI中表现不典型的肝硬化结节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行Gd-DTPA增强MRI检出的不典型肝硬化结节,均行Gd-EOB-DTPA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和肝胆期扫描。当患者有多枚不典型结节(>3枚)时,取直径排在前3位的病灶纳入研究。观察病灶大小、各序列信号强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特点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纳入35例患者共49个结节。34个结节诊断为肝细胞癌(HCC),15个结节诊断为异型增生结节(DN)。HCC及DN在T2WI、T1WI、动脉期高强化、DWI高信号、肝胆期低信号表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WI高信号诊断HC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4%和80.0%,T1WI低信号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和80.0%,DWI高信号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4%和73.3%,Gd-EOB-DTPA动态增强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7.6%和100.0%,肝胆期低信号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1%和80.0%,动脉期高强化联合肝胆期低信号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7.1%和100.0%。结论 Gd-EOB-DTPA增强检查能提高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结节,特别是常规MRI增强不典型结节的诊断准确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张国彬[8](2019)在《MR和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R和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肝硬化患者,均行MR和CT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 CT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病理诊断显示, 90例肝硬化患者中小肝癌56例(62.22%),肝硬化再生结节34例(37.78%); MR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为92.86%、 97.06%、 94.44%,均高于CT的75.00%、 76.47%、 75.56%(P <0.05)。结论与CT检查相比, MR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更高,可作为临床鉴别两者的常用手段。(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周应平,孔令周[9](2019)在《核磁共振对肝硬化肝内结节的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探讨核磁共振在肝硬化再生结节、肝不典型增生结节以及小肝癌结节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择60例我院所收治的肝硬化肝内结节患者,2018年5月—2019年5月作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总结肝内结节的信号特点以及核磁共振对肝硬化肝内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1)在常规脂肪抑制的作用下,肝硬化结节T1WI多为等信号或者偏高信号,T2WI多为低信号在增强后与正常肝组织强化相似或偏弱的信号。(2)肝硬化再生结节状态下,T1WI的信号一般表现为高信号,T2WI表现为低信号或者等信号。增强之后效果并不明显。(3)肝癌结节下,T1WI表现为稍低以及等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结论:核磁共振可以有效地对大多数肝硬化再生结节、肝不典型增生结节以及小肝癌结节进行诊断和鉴别。具有较强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8期)
邢飞,张学琴,张涛,缪小芬,姜吉锋[10](2019)在《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LR-2类肝硬化相关结节的MRI纵向观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LI-RADS)LR-2类肝硬化相关结节的MRI纵向观察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本院MRI首诊为LR-2类肝硬化相关结节,并进行过至少1次MRI增强随访复查,期间未进行过活检、手术等,共47例(105个病灶)肝硬化患者纳入观察。记录随访时长、影像改变及LI-RADS分类情况。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LR-2类肝硬化相关结节进展至LR≥4的12、24、36个月累积发生率。结果:105个LR-2类肝硬化相关结节,随访时长12.0~56.3个月,平均20.5个月。随访期间,4个上调至LR-5,1个上调至LR-4,3个上调至LR-3,78个保持不变,19个下调至LR-1。LR-2类肝硬化相关结节进展至LR≥4的累积发生率为4.8%,其中12、24、36个月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5.2%、7.7%,演变过程中,均表现为病灶内铁廓清、T2WI信号增高以及动脉期富血供转变。结论:肝硬化背景下约4.8%的LR-2类肝硬化相关结节转归为可能或明确的HCC,铁廓清、T2WI信号增高及动脉期富血供转变为病变多步癌演变过程重要的影像征象。(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肝硬化结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肝硬化再生结节(RN)、肝不典型增生结节(DN)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应用意义。方法: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挑选80例患者为参考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CT检查,研究组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分别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并分析核磁共振检查的影像表现。结果:研究组对肝硬化再生结节、肝不典型增生结节的正确诊断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肝硬化再生结节的T1WI为稍高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肝不典型增生结节的T1WI为较高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较低信号。结论:与常规CT检查相比,在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和肝不典型增生结节时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提升临床鉴别诊断能力,优化诊断水平,值得临床诊断中应用和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硬化结节论文参考文献
[1].樊慧,王进.MR和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9
[2].匡元丰.肝硬化再生结节RN、肝不典型增生结节DN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3].白银波.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临床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4].彭进,何伯圣,徐小虎,李宏,吴鹤林.高场强MRI对肝硬化退变结节与小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9
[5].段彬,罗成静,罗海阳.小肝癌、肝硬化结节的MRI征象特点及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6].虞梅,梅琪,韩莹莹,翟凌云,沙红芳.超声造影灌注时相分析在监控肝硬化结节演变和恶变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癌症杂志.2019
[7].杨健,柏玉涵,时昭红,胡伟,周晓黎.Gd-EOB-DTPA多模态MRI对常规MRI不典型强化肝硬化结节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8].张国彬.MR和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9
[9].周应平,孔令周.核磁共振对肝硬化肝内结节的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10].邢飞,张学琴,张涛,缪小芬,姜吉锋.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LR-2类肝硬化相关结节的MRI纵向观察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