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个问题需要修改

这六个问题需要修改

一、这六道题需要修改(论文文献综述)

付鑫尧[1](2021)在《《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第六册)交际文化内容编排考察及教学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相互沉淀,相互辅助,相互流传。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可以让留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目的语,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想要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学好汉语并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就必须准确地理解汉语中的交际文化;对于教师而言,想要留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有效提升留学生在交际中的理解与表达水平,必须在课堂中加强交际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材作为语言知识与交际文化的载体,其文化内容的编排是否符合留学生的认知规律十分重要。在不同教学阶段,文化教学必须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初级阶段,文化教学以日常对话为主要内容,是培养留学生兴趣的关键时期;中级阶段,文化教学开始出现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一系列内容,是提升留学生对文化内涵理解的重要时期;高级阶段,文化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话题相关联,是留学生对于深层次文化理解和熟练运用的重要时期。面对高级汉语学习者,文化教学在保证留学生就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还需让留学生准确恰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教材中文化内容的编排,可以给对外汉语教师在文化教学内容上的选取提供帮助,还可以给其他教材文化内容的编排提供参考。本文以《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第六册)中的交际文化为研究对象。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文献综述,这一部分梳理并总结了前人对交际文化的研究,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以及方法步骤。第二部分为交际文化的概述,本章首先界定了交际文化,然后根据前人对交际文化的研究确定本文对交际文化的分类标准,为本文对教材内交际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说明了交际文化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对《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第六册)教材中交际文化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了各类交际文化在课程中的占比编排情况。第四部分,对留学生学习《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第六册)教材中的交际文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梳理了留学生在学习交际文化时出现的问题并对留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结合问卷数据对教师使用教材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和设计提出建议。

田素[2](2021)在《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现状调查及干预改进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数学语言转换能力作为数学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数学语言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能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进行不同的语言表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对数学语言转换能力进行现状调查及干预改进实验研究是有必要的。确定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1)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现状如何?(2)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哪些?(3)通过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改进策略的干预,能否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为研究上述三个问题,第一,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数学语言和数学语言转换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从而形成系统的认识,确定研究思路。第二,编制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测试题,结合专家和一线老师意见进行修改,确定研究工具《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前、后测试题》,发放测试卷收集数据。第三,对测试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总结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制定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改进策略。第四,采用实验研究法开展干预实验,实验班进行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改进的干预,控制班不进行干预,通过后测数据来考查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是否有提升,从而验证改进策略的有效性。基于以上研究,得出研究结论:(1)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现状水平方面,整体水平较低,图形语言转换符号语言维度的能力水平最低。(2)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差异性方面,男女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层次学生存在显着性差异。(3)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存在三方面问题:概念性问题,语言性问题和疏忽性问题。(4)存在问题的原因方面,教师角度的原因包括:轻视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影响学生数学语言掌握;欠缺规范数学语言的使用,导致学生语言规范性较差。学生角度的原因包括:忽视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导致疏忽性问题频出;数学语言基础薄弱,导致语言理解出现障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导致语言转换能力不足。(5)干预改进实验的结果方面,干预后实验班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显着提高,中间组学生能力水平提升的程度最高,男女生提升程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为改进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研究提出六点改进策略:(1)改变教师观念,提高重视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意识;(2)注重课堂教学,夯实数学语言知识基础;(3)重视语言表达,奠定数学语言转换基础;(4)增进同事交流,完善数学语言教学方式;(5)把握学生差异,基于数学语言转换水平施教;(6)转变学生态度,提高数学语言转换兴趣。

哈斯图雅[3](2021)在《初中生平等观培育研究 ——以鄂温克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实际研究了初级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平等观教育,充分分析了鄂温克中学的平等观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平等观教育的对策。论文由引言和三个内容组成: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是初中生平等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初中生做平等观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鄂温克中学校平等观培育的调查问卷;提出了鄂温克中学平等观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平等观培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初中老师和学生把平等观践行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对提高公民素质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孙杰[4](2021)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必修课程划分为五大主题,共需144课时,其中函数主题所占课时比例最大;而三角函数作为函数主题中的一个主要分支、高考的重要考点,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教学。另外,随着2019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推行和实施,三角函数部分的知识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动,这就要求教师针对这种变化以及三角函数的特点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学习新理念,更新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经过大量实践后被广泛认可的教学理论模型;利用SOLO分类理论,教师可以关注学生在特定学习任务上的表现,通过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思维结构所处的层次,时刻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所以,SOLO分类理论为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以及规划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框架。因此,本文提出以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来优化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以求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三角函数知识。首先,笔者通过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对SOLO分类理论、三角函数以及它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其次,笔者以学生的思维结构水平为关注点,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三角函数这一章的教学设计进行指导,主要是将其与前期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解析、课堂提问的设计、例习题的编制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相融合,提出具体的教学设计策略和相关的案例分析,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效果;再次,笔者利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三角函数的概念(第1课时)》这一课例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对比与分析,发现在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修改的教学设计更能引导学生的思维结构水平向深层次发展,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验证了以SOLO分类理论建立的教学设计模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适用性;最后,笔者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了本次研究的展望与不足。SOLO分类理论提供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质性”评价方法,以SOLO分类理论来指导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在知识与学生的思维之间建立衔接点,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潘琪[5](2021)在《高中生编程学习的认知负荷测量研究》文中提出认知负荷理论源于认知心理学,从认知负荷视角研究教育与教学,在丰富理论的同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学生的认知负荷产生于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认知资源投入,其中包括实际投入到当前任务中的心智努力,也同样包括因学习者特征和任务特征而引起的心理负荷,而心理负荷的大小以及心智努力的实际投入又决定了个体最终的任务表现或任务绩效。心理负荷、心智努力以及任务绩效作为评估认知负荷的三个方面,能够反映学习者学习时的认知负荷大小,从而为教师有效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本研究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测量了高中生在《编程计算》学习任务中的认知负荷情况,《编程计算》是高中编程学习的入门单元,内容涉及Python语言的基本语法元素和语法结构,该单元包括“计算机解决问题”、“做出判断的分支”、“周而复始的循环”以及“可以复用的代码”四个学习模块。本研究具体测量了学生在每个模块重要知识点学习任务中的认知负荷,分析出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同时探讨了认知负荷三个可测变量的相关性以及编程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一.在编程学习的各个模块,学生认知负荷最高的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其中认知负荷较高的知识点有:计数循环解决问题、range函数的应用、计数循环与range函数、条件循环的运算、计数循环与列表。另外,其他模块中也有认知负荷较高的知识点分布,比如“可以复用的代码”模块中的函数的应用、函数运算、自定义函数与调用函数,“做出判断的分支”模块中的if-elif-else结构、分支语句的运算,以及“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模块的操作数的运算。总之,随着编程学习的深入,程序中的语法要素及语法结构愈多,学生的认知负荷水平愈高;二.学习任务对学习者认知负荷的三个测量指标存在显着的影响,并且三个测量指标存在显着相关性:任务绩效与心理负荷呈负相关,任务绩效与心智努力呈负相关,心理负荷与心智努力呈正相关;三.不同性别学习者在编程学习上存在差异,对于认知负荷较低的项目,女生的任务绩效更好,对于认知负荷较高的项目,男生的任务绩效更出色;

张悦[6](2021)在《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和主导者,是教育方针落实的关键,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儿童心智发展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也决定了小学教育的重要地位,而反思是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经,但是不同教师的反思能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此,有必要对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分析,认为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对已经发生或者是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用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以及全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将其分为教学内部反思能力和教学外部反思能力两个一级维度。在理论框架指导下编制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和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预调查,对收集的数据进行SPSS预研究分析,对题目进行筛选,最后形成了正式调查问卷,其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值为0.959,影响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值为0.917。对230位小学在职教师进行正式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4份,回收率97%,并对10位小学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总体分析和不同群体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比较,发现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存在以下基本特征:(1)总体上说,教学反思能力水平良好,但是教师在一级维度上有明显的能力倾向,且外部反思能力较高,其中小学教师对教学状态及教学能力反思的能力相对薄弱,但是对学情解读和教学理念反思的能力较高;(2)不同性别教师在教学反思能力以及一级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女性教师的教学内部反思能力比男性高;而在教学外部反思能力上,男性教师的教学外部反思能力比女性高,可以看出不同性别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侧重点不同;(3)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教学内部反思能力会提高,在30—40岁时会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内部反思能力降低,呈抛物线形;(4)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反思的能力高于其他各个阶段,教龄在0—3年的教师对教学状态反思的能力高于其他各个阶段,并且教龄越长,对教学状态反思的能力越低,呈负相关性;(5)不同年级教师对教学状态、教学评价反思的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教师任教的年级越高,对教学状态反思的能力越低,呈负相关性;教师任教的年级越高,对教学评价反思的能力越高,呈正相关性。从学生、家庭、学校和教师自身等四个方面对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学生因素(均值4.33)、家庭因素(均值4.23)、学校因素(均值4.16)和教师本身因素(均值4.14);学生因素的影响程度显着高于其它三者因素;(2)教师教学内部反思能力相关程度从高到低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学校因素、学生因素、教师自身因素和家庭因素;教师教学外部反思能力相关程度从高到低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学生因素、家庭因素、教师自身因素和学校因素。最后,结合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群体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基本特征为一线小学教师提升教学反思能力提出可行性建议。

林思佚[7](2021)在《微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固原市S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使得以短小的视频为呈现形式的微课在教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同时,受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影响,微课逐步与融合互联网精神的学习理念相结合,如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成为了技术与教学应用融合的高级阶段。因此,探究微课在具体学科中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它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传统教学模式主导下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微课资源的出现,为小学数学复习课带来了新的生机,运用微课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复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梳理、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结构化的认知,最终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微课应用以及小学数学复习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了解当前固原市S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ADDIE模型为依托,对微课进行设计与开发,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微型学习理论的思想,在经历与数学任课教师探讨、试教、改进教学的过程之后,初步形成了微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模式,为后续的微课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笔者以实习学校为实验地点,以三年级五班和三年级六班为实验对象,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情况开展对照教学,其中实验班运用微课复习,对照班运用传统方式复习,实验时长为一学期,在实验结束之后对两班的后置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课堂观察表和实验班学生问卷了解微课复习的效果,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即微课应用于小学数学复习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尚宇飞[8](2020)在《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文中认为数学问题解决不仅是21世纪的必备技能之一,也是学习数学的目的,更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仅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数学课程发展的目标。九年级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衔接年级,了解该阶段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有: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如何?影响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有哪些?通过综合参照PISA中的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标准、SOLO分类评价法和沃特曼问题解决评分规则,构架了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标准。以兰州市市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的507名九年级学生和5位一线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测试卷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如下:(1)从总体表现水平现状来看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成绩呈正态分布,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总体水平良好,处于水平二,但两极分化情况较为严重,仍有部分学生处于水平三的低分水平,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升;(2)从过程表现水平现状来看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各过程表现水平良好,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理解问题(水平一)、拟定计划(水平二中上水平)、执行计划(水平二中等水平)、回顾与反思(水平二中下水平),与数学问题解决过程阶段一致,表明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各阶段对于学生而言由简入难;(3)从背景差异来看,不同性别的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女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显着高于男生,且女生在理解问题、拟定计划、执行计划三个阶段的水平均高于男生。不同地区的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总水平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各个过程阶段中,市区学校学生执行计划水平显着高于乡镇学校学生。通过对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运用SPSS、AMO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个人因素、课程与教材因素、其他因素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环境因素中的班级环境因素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产生负向影响。(2)通过路径分析发现个人因素对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产生主要影响,课程与教学因素对学生个人因素产生直接影响,父母学历通过影响课程与教学因素、个人因素从而影响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对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进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并结合教师访谈,提出理解问题阶段的培养策略:(1)重视将“数学阅读”与“数学写作”融入数学学习中;(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境的融入。拟定计划阶段的培养策略:(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2)注重学生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执行计划阶段的培养策略:(1)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渐构建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2)加强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3)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回顾与反思阶段培养策略:(1)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衔接与贯通,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及时归类总结;(2)为学生创造引申题目、提出猜想、举一反三的机会;(3)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意识。

杨政瑞[9](2020)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练习设计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巩固和评价也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论文通过统计语文练习设计方面现有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关于练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练习系统整体的研究,针对练习设计的研究较少。因此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比较研究法,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为研究对象,对部编版练习设计的特点与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结合有关的心理学理论提出改进策略,从而促进教师更加高效地使用练习设计并为部编版教科书练习设计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思路。论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简要概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部编版教科书的历史背景和编写理念,说明了部编版教科书总体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贴近当代学生生活。第二章对部编版教科书练习设计进行细致分析,得出了部编版教科书练习设计的特点:凝练度高、知识面广、注重培养核心素养。总结了目前练习设计存在的不足集中在三个方面:题目安排缺少顺序性、题目类型缺少多样性、练习环节缺少整体性等。第三章结合部编版练习设计中的不足,参考其他不同版本教科书练习设计,就部编版教科书练习设计提出改进策略:根据教学环节安排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练习题目顺序安排进行调整;依据课标中课程目标安排以及学生的需求,丰富练习设计内容;针对练习设计本身应具有的功能,增强练习设计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练习环节。

龚妍静[10](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主动的学习新知识,并且运用多种学习策略进行批判理解,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与应用,可以很好地融合新旧知识,反思知识间的联系并加以应用,最终能够做出决策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学深度学习是具有学科特征的深度学习,它能将深度学习落实到具体学科中,使得深度学习能够被切实的实现。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实现深度学习呢?就需要相应的学习评价措施。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SOLO分类理论刚好契合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划分理念。本研究以SOLO分类理论为评价的框架,以初中函数为评价的内容,构建了深度学习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以问卷的形式反复向专家教师征询修改意见,直到专家教师意见趋于一致。然后笔者选择三位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对评价标准进行了试用,利用评价标准对四位样本学生进行评价,最终三位教师对样本学生的深度学习评价结果是一致的,进一步确保了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在评价标准确定后,笔者针对某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使用了该评价标准,得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结果:(1)超过50%的学生对函数的学习处于深度学习;(2)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比较低的学生更有可能处于深度学习,但不代表学业水平高就一定达到深度学习,学业水平低就一定是处于浅层学习。(3)在同一目标水平下的填空题和解答题中,学生在解答题的测试中表现出深度学习的人数比例高于在填空题中表现出深度学习的人数比例。(4)不同性别的学生处于深度学习的人数一致,人数比例相差不大。针对评价结果,笔者提出了以“目标-过程-评价”为主的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策略:(1)改变学习理念,树立深度学习目标;(2)构建深度学习课堂,落实深度学习目标;(3)多元的学习评价,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本研究丰富了深度学习评价的实践研究,为数学教师开展数学学习评价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数学学科深度学习的评价提供一种参考。

二、这六道题需要修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这六道题需要修改(论文提纲范文)

(1)《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第六册)交际文化内容编排考察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综述
        1.3.1 交际文化的相关研究
        1.3.2 对外汉语教材文化因素的编排研究
        1.3.3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第2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交际文化概述
    2.1 交际文化的含义
        2.1.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
        2.1.2 对外汉语交际文化的提出
        2.1.3 对外汉语教学中交际文化的分类
    2.2 交际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第3章 《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第六册)交际文化内容统计与特点分析
    3.1 语言交际文化以成语、惯用语为主
    3.2 非语言交际文化呈现较少
    3.3 深层次的交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3.4 三类交际文化内容编排特点
第4章 《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第六册)交际文化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4.1 交际文化调查设计
        4.1.1 问卷设计原则
        4.1.2 问题设计
        4.1.3 调查对象
    4.2 调查问卷数据结果分析
        4.2.1 语言交际文化词语多限于词语字面意义理解
        4.2.2 非语言交际文化受文化负迁移影响较大
        4.2.3 深层次交际文化习得受生活经验影响
第5章 《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第六册)交际文化教学建议
    5.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5.2 有针对性地开展交际文化教学
    5.3 语言交际文化教学注重实用性
    5.4 深层次交际文化教学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5.5 复习巩固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必要环节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现状调查及干预改进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各国数学课程标准均十分重视数学语言的掌握
        1.1.2 提升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和发展数学思维的需要
        1.1.3 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研究的需要
    1.2 概念界定
        1.2.1 数学语言的概念界定
        1.2.2 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数学语言的研究概述
        2.1.2 关于数学语言转换的研究概述
        2.1.3 已有研究小结评析
    2.2 理论基础
        2.2.1 SOLO分类评价理论
        2.2.2 安德森言语产生三阶段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
        3.4.1 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测试题
        3.4.2 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访谈提纲
    3.5 研究思路
    3.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3.6.1 研究重点
        3.6.2 研究难点
        3.6.3 研究创新点
4 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现状分析
    4.1 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整体分析
    4.2 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各维度现状分析
        4.2.1 初二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转换的能力水平现状
        4.2.2 初二学生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转换的能力水平现状
        4.2.3 初二学生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转换的能力水平现状
5 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的差异分析
    5.1 不同性别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差异分析
        5.1.1 不同性别学生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换能力的差异分析
        5.1.2 不同性别学生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转换能力的差异分析
        5.1.3 不同性别学生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转换能力的差异分析
    5.2 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差异分析
6 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存在的问题
        6.1.1 概念性问题案例分析
        6.1.2 语言性问题案例分析
        6.1.3 疏忽性问题案例分析
    6.2 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问题析因
        6.2.1 教师角度的原因分析
        6.2.2 学生角度的原因分析
7 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干预改进实验研究
    7.1 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干预改进的教学实验
        7.1.1 实验假设
        7.1.2 实验变量
        7.1.3 实验对象
        7.1.4 干预过程
    7.2 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干预改进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7.2.1 干预后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的差异比较分析
        7.2.2 干预前后实验班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的前后测比较
        7.2.3 实验班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提升程度的差异分析
        7.2.4 实验班不同性别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提升程度的差异分析
8 讨论、结论及建议
    8.1 研究讨论
        8.1.1 关于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现状的讨论
        8.1.2 关于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干预改进实验的研究讨论
    8.2 研究结论
        8.2.1 关于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现状的研究结论
        8.2.2 关于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水平差异的研究结论
        8.2.3 关于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研究结论
        8.2.4 关于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干预改进实验的研究结论
    8.3 改进策略
        8.3.1 改变教师观念,提高重视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意识
        8.3.2 注重课堂教学,夯实数学语言知识基础
        8.3.3 重视语言表达,奠定数学语言转换基础
        8.3.4 增进同事交流,完善数学语言教学方式
        8.3.5 把握学生差异,基于数学语言转换水平施教
        8.3.6 转变学生态度,提高数学语言转换兴趣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8.4.1 研究不足
        8.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前、后测试题(试题编制第一稿)
    附录2: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前测试题(正式测试题)
    附录3: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后测试题(正式测试题)
    附录4: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6:访谈记录
致谢

(3)初中生平等观培育研究 ——以鄂温克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初中平等观教育理论基础和必要性
    (一)初中平等观念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初中平等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性
二 鄂温克中学平等观陪育调查分析
    (一) 鄂温克中学教职工调查分析
    (二) 鄂温克中学学生调查分析
三、鄂温克中学平等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鄂温克中学公平观念教育乃至问题分析
四、鄂温克中学平等观念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策略
    (一)鄂温克中学的平等观念教育教学应采取的策略
    (二)、鄂温克中学平等观念教育教职工相应对策
    (三)鄂温克中学平等观念教育社会应采取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三角函数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三角函数部分变化情况
        (三)三角函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SOLO分类理论指导数学教学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案例研究法
    四、研究框架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SOLO分类理论
        (一)SOLO分类理论的来源及内涵
        (二)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现状
    二、三角函数教与学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第三章 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一、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一)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策略
        (二)案例分析
    二、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教学目标设计
        (一)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二)案例分析
    三、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教学重、难点解析
        (一)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教学重、难点解析策略
        (二)案例分析
    四、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课堂提问设计
        (一)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课堂提问设计策略
        (二)案例分析
    五、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例、习题编制
        (一)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例、习题编制策略
        (二)案例分析
    六、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教学评价设计
        (一)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教学评价设计方法
        (二)案例分析
第四章 基于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非SOLO理论的《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设计
        (三)利用SOLO理论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优化
    四、实验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一)测试卷说明
        (二)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实验结果总结与评价
        (四)教师访谈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高中生编程学习的认知负荷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1.1.2 信息技术学科与教学现状
        1.1.3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全面修订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认知负荷研究
        1.2.2 国内认知负荷研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意义
        1.7.1 理论意义
        1.7.2 实践意义
第2章 认知负荷概述
    2.1 认知负荷的含义与特征
        2.1.1 认知负荷的含义
        2.1.2 认知负荷的特征
    2.2 认知负荷的理论基础
        2.2.1 图式理论
        2.2.2 认知资源有限理论
        2.2.3 建构主义理论
        2.2.4 测量学理论
    2.3 认知负荷的测量
        2.3.1 直接的主观测量法
        2.3.2 直接的客观测量法
        2.3.3 间接的主观测量法
        2.3.4 间接的客观测量法
    2.4 认知负荷与学习
        2.4.1 认知负荷与图式获得的关系
        2.4.2 认知负荷与认知技能学习的关系
第3章 高中生《编程计算》学习任务中认知负荷的测量
    3.1 理论模型
    3.2 研究问题
    3.3 测量内容
    3.4 测量对象
    3.5 测量工具
    3.6 测量过程
    3.7 结果与讨论
        3.7.1 学生在编程学习任务中的认知负荷
        3.7.2 心理负荷-心智努力-行为绩效的相关性
        3.7.3 不同性别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差异
第4章 教学建议
    4.1 旧知的复习与迁移
    4.2 梯度化复杂知识
    4.3 平衡挑战与技能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认知负荷的测量问卷
    附录二: “做出判断的分支”认知负荷的测量问卷
    附录三: “周而复始的循环”认知负荷的测量问卷
    附录四: “可以复用的代码”认知负荷的测量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专业发展的逐步深入
        1.1.2 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在推动
        1.1.3 学校发展的需要
        1.1.4 相关研究的缺乏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研究意义
        1.2.2 教师教学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反思
        1.4.2 教学反思
        1.4.3 教学反思能力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反思的内涵及反思过程模型
        2.1.1 反思的内涵
        2.1.2 反思过程模型
    2.2 反思性教学与教学反思
        2.2.1 反思性教学概说
        2.2.2 教学反思
    2.3 教学反思能力
        2.3.1 教学反思能力的内涵
        2.3.2 教学反思能力的结构
        2.3.3 教学反思能力的影响因素
    2.4 对相关研究的思考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分析法
        3.1.2 问卷调查法
        3.1.3 访谈调查法
    3.2 研究工具
        3.2.1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调查初始问卷设计
        3.2.2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调查初始问卷修订
        3.2.3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正式问卷信度检验
        3.2.4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访谈设计
    3.3 研究对象
        3.3.1 问卷调查对象
        3.3.2 访谈调查对象
    3.4 研究过程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及各维度的总体情况
        4.1.1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与一级维度的比较分析
        4.1.2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与二级维度的比较分析
    4.2 不同群体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差异研究
        4.2.1 不同性别教师对教学反思能力的差异研究
        4.2.2 不同年龄教师对教学反思能力的差异研究
        4.2.3 不同教龄教师对教学反思能力的差异研究
        4.2.4 不同职称教师对教学反思能力的差异研究
        4.2.5 不同年级教师对教学反思能力的差异研究
    4.3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影响因素探究
        4.3.1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影响因素的总体情况
        4.3.2 教学反思能力各影响因素差异性和相关性研究
        4.3.3 影响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原因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基本特征
        5.1.2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影响因素
    5.2 提高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建议
        5.2.1 提高教师教学内部反思的能力
        5.2.2 提高教师教学外部反思的能力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问卷调查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问卷调查
附录B:访谈提纲
致谢

(7)微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固原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的推动
        1.1.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诉求
        1.1.3 小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
        1.1.4 小学数学复习课存在的问题有待解决
    1.2 研究意义
        1.2.1 改进复习课教学方式,丰富数学教学资源
        1.2.2 提高复习课教学质量,完善微课建设体系
        1.2.3 践行新课改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微课应用的研究
        1.3.2 关于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研究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5.4 准实验研究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微课
        2.1.2 小学数学复习课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认知负荷理论
        2.2.3 微型学习理论
第三章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现状分析
    3.1 学生问卷分析
        3.1.1 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3.1.2 问卷的编制
        3.1.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 教师访谈分析
        3.2.1 访谈目的和访谈对象
        3.2.2 访谈提纲编制
        3.2.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3 小学数学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3.3.1 复习课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3.2 复习课上师生互动不够
        3.3.3 复习课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 微课设计及其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4.1 复习课中微课的设计原则
        4.1.1 侧重性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趣味性原则
    4.2 复习课中微课的设计流程
        4.2.1 微课选题
        4.2.2 前期分析
        4.2.3 微课资源设计
        4.2.4 微课视频制作
        4.2.5 微课视频处理与发布
    4.3 微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模式
        4.3.1 课前阶段
        4.3.2 课中阶段
        4.3.3 课后阶段
    4.4 微课应用于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实践
        4.4.1 实验对象的选择
        4.4.2 实验实施的步骤
        4.4.3 微课教学实践案例——《复习长度单位》
        4.4.4 微课教学实践案例——《解决“倍”的问题》
    4.5 微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5.1 测试成绩分析
        4.5.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4.5.3 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微课应用于小学数学复习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1.2 微课应用于小学数学复习课可以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
        5.1.3 微课应用于小学数学复习课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学数学复习课学生学习状况调查
附录二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学生前测成绩
附录四 长度单位专题测试卷
附录五 解决“倍”的问题专题测试卷
附录六 学生后测成绩
附录七 微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情况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问题及假设
        1.研究问题
        2.研究假设
二、文献综述
    (一)数学问题及数学问题的分类研究
        1.数学问题的定义
        2.数学问题的分类
    (二)数学问题解决相关研究
        1.数学问题解决的含义
        2.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式
        3.数学问题解决影响因素研究
        4.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
        5.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评研究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2.大型国际测验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研究
        3.国内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研究
    (四)文献综述小结
    (五)核心概念界定
        1.数学问题
        2.数学问题解决与数学解题
        3.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式
        4.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1.测试与问卷发放对象选取
        2.访谈对象选取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评价框架
        1.理论基础
        2.本文评分框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测试卷法
        3.问卷调查法
        4.访谈法
四、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
    (一)总体表现水平现状
    (二)过程表现水平现状
        1.理解问题阶段表现水平
        2.拟定计划阶段表现水平
        3.执行计划阶段表现水平
        4.回顾与反思阶段表现水平
    (三)不同背景下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
        1.不同性别水平现状比较
        2.不同地区水平现状比较
    (四)不同结构数学问题解决现状
        1.九年级学生解决不同结构数学问题的总体情况
        2.九年级学生解决不同结构数学问题的策略使用现状
        3.不同水平的学生解决不同结构数学问题的策略使用差异
五、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二)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1.模型构建
        2.初始模型评价
        3.模型修正
        4.模型解释
    (三)小结
        1.个人因素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
        2.环境因素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
        3.课程与教学因素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
        4.其他因素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
六、基于调查结果的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一)理解问题阶段的培养策略
    (二)拟定计划阶段的培养策略
    (三)执行计划阶段的培养策略
    (四)回顾与反思阶段的培养策略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
        2.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
        3.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卷
    附录二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三 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自评表
    附录四 九年级数学教师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五 九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评分细则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的研究
        (二)对不同版本教科书练习设计进行比较研究
        1.境内外不同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的比较
        2.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比较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部编版教科书的历史背景及编写理念
    一、部编版教科书的历史背景
    二、部编版教科书的编写理念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二)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
        (三)贴近当代学生生活
第二章 部编版教科书练习设计概述
    一、部编版教科书练习设计的构成
        (一)课前预习
        (二)课后练习
        (三)单元练习
    二、部编版教科书练习设计的特点
        (一)练习设计凝练度高
        (二)练习设计知识面广
        (三)练习设计注重培养核心素养
    三、部编版教科书练习设计的不足
        (一)题目安排缺少顺序性
        (二)题目类型缺少多样性
        (三)练习环节缺少整体性
第三章 部编版教科书练习设计的改进策略
    一、调整练习题目顺序以呈现梯度性
    二、丰富练习设计内容以呈现多样性
        (一)增加学生“写”的训练
        (二)增加题目类型与考试接轨
    三、增强练习之间联系,构建完整练习环节
        (一)构建“预习—练习—评价”的练习环节
        (二)形成“课内—课外”的练习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趋势
        1.1.2 深度学习是实现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1.1.3 评价研究是深度学习研究的重要部分
    1.2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
        1.3.1 研究计划
        1.3.2 研究路线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的来源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深度学习理论的提出
        2.2.2 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
        2.2.3 技术促进深度学习的研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
        2.3.2 利用技术促进深度学习的研究
        2.3.3 深度学习的理论研究
    2.4 深度学习评价研究
        2.4.1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
        2.4.2 目标分类理论
        2.4.3 知识深度模型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2.6 小结
第3章 数学深度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3.1 教育目标分类学视域下的深度学习评价
        3.1.1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3.1.2 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理论
        3.1.3 情感态度领域目标分类理论
    3.2 SOLO分类理论与深度学习评价
        3.2.1 SOLO分类理论
        3.2.2 SOLO分类理论评价深度学习的优势
    3.3 数学教育理论
        3.3.1 数学理解性学习
        3.3.2 数学问题解决
    3.4 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的目的
    4.2 研究的方法
        4.2.1 文献研究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访谈法
        4.2.4 定量研究法
    4.3 研究对象的选取
    4.4 研究的工具
        4.4.1 初中函数深度学习评价标准
        4.4.2 专家教师调查问卷
        4.4.3 教师试用访谈提纲的设计
        4.4.4 学生深度学习评价记录表的设计
    4.5 研究的伦理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的构建
    5.1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的构建
        5.1.1 初中函数内容整理
        5.1.2 深度学习水平说明
        5.1.3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
    5.2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的修订
        5.2.1 专家意见的分析
        5.2.2 修订评价标准
        5.2.3 评价标准的试用
    5.3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的确定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的使用
    6.1 用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的说明
        6.1.1 评价的对象
        6.1.2 评价的目的
        6.1.3 评价的材料
        6.1.4 评价说明
    6.2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情况分析
        6.2.1 深度学习的整体情况分析
        6.2.2 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深度学习情况比较
        6.2.3 不同题型深度学习情况比较
        6.2.4 不同知识内容学生深度学习情况比较
        6.2.5 男女生深度学习情况比较
    6.3 深度学习评价结果分析
    6.4 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策略思考
        6.4.1 改变学习理念,树立深度学习目标
        6.4.2 构建深度学习课堂,落实深度学习目标
        6.4.3 多元的学习评价,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6.5 基于深度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1.1 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7.1.2 构建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
        7.1.3 学生深度学习结果
        7.1.4 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
    7.4 研究的展望
    7.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初订)
附录B: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的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C: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标准(修订)
附录D:评价标准进行试用时使用的练习题
附录E: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使用的测试题
附录F:试用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G:学生深度学习评价记录表
附录H:评价标准试用时三位教师的评分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这六道题需要修改(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第六册)交际文化内容编排考察及教学建议[D]. 付鑫尧. 沈阳大学, 2021(09)
  • [2]初二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现状调查及干预改进实验研究[D]. 田素.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3]初中生平等观培育研究 ——以鄂温克中学为例[D]. 哈斯图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研究[D]. 孙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5]高中生编程学习的认知负荷测量研究[D]. 潘琪. 扬州大学, 2021(09)
  • [6]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调查研究[D]. 张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微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固原市S小学为例[D]. 林思佚. 宁夏师范学院, 2021(09)
  • [8]九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D]. 尚宇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研究[D]. 杨政瑞.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10]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评价研究[D]. 龚妍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这六个问题需要修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