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褐飞虱活性论文-杨洪,蒋德春,金道超,周操,杨熙彬

抗褐飞虱活性论文-杨洪,蒋德春,金道超,周操,杨熙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褐飞虱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褐飞虱,白背飞虱,水解酶

抗褐飞虱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洪,蒋德春,金道超,周操,杨熙彬[1](2019)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体内3种水解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水稻感染病毒病后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体内水解酶活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水稻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对两种稻飞虱若虫及成虫体内3种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白背飞虱若虫和成虫取食带毒稻株后,羧酸酯酶(CarE)活性分别在5 d和24 h时显着低于对照组;而酸性磷酸酯酶(ACP)活性仅在成虫取食带毒稻株12 h时显着低于对照组;碱性磷酸酯酶(AKP)活性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着。另外,褐飞虱若虫取食带毒稻株后,CarE活性在24 h和5 d时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但是ACP和AKP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无显着差异。褐飞虱成虫取食带毒稻株后,CarE活性(12 h、24 h和5 d)和ACP活性(24 h)被显着抑制,但AKP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无显着差异。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取食染病稻株后,其成虫及若虫体内CarE和ACP活性被显着抑制,但是AKP活性与对照相比虽有降低,但均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付蒙蒙[2](2018)在《取食感染纹枯病菌水稻对褐飞虱生物学特征及稻株防御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不同抗虫基因水稻—纹枯病菌侵染—褐飞虱为害叁者关系入手,研究了褐飞虱在感染纹枯病菌和未感染纹枯病菌水稻植株上的生物学特性、行为反应的差异,以及感染纹枯病菌和未感染纹枯病菌水稻植株在褐飞虱为害后体内重要防御酶活性的变化,为阐明取食感染纹枯病菌水稻诱导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的生理生态机制,为揭示水稻植株“虱烧”现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单管饲养法研究了取食感染纹枯病菌水稻植株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饲养1-3代,在TN1品种(无抗虫基因)、Utri Rajapan品种(耐虫基因)上褐飞虱若虫是否取食感染纹枯病菌植株对其若虫期没有影响,在IR26、IR36、IR56品种(抗虫基因Bph1、bph2、Bph3)上取食感染纹枯病菌的水稻植株后褐飞虱若虫期明显比取食未感染纹枯病菌的健康植株要长。在TN1、IR26品种上褐飞虱取食病株后其若虫存活率显着下降,在IR36、IR56、Utri Rajapan品种上褐飞虱若虫是否取食感染纹枯病菌稻株对其存活率影响不明显。进一步研究明确了不同抗虫水稻植株在感染纹枯病菌和未感染纹枯病菌下对褐飞虱雌雄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的影响差异显着。(2)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褐飞虱若虫对感染纹枯病菌和未感染纹枯病菌水稻植株的选择行为反应。结果发现,在不同抗虫基因水稻品种上,不同龄期的褐飞虱若虫对是否感染纹枯病菌水稻植株的选择行为差异大,在感虫、耐虫水稻品种上,低龄若虫选择感染纹枯病菌的水稻植株,高龄若虫无明显选择性;在抗虫品种上,高龄若虫选择未感染纹枯病菌的健康植株,低龄若虫选择性不明显。(3)利用酶试剂盒测定了不同抗虫基因水稻在感染纹枯病和褐飞虱为害后稻株体内重要防御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褐飞虱为害24h、48h和72h下,感染纹枯病菌的不同抗虫基因水稻植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等重要防御酶活性变化大,其中SOD、POD活性在含抗虫基因Bph3抗虫品种中上升,在其他品种中下降或变化不明显;CAT活性在不同抗虫品种中基本不变或者下降;PAL活性与CAT活性相反,基本不变或上升;PPO活性在感虫、耐虫品种中变化不明显,在抗虫品种中显着上升。(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陈晨,蒋德春,杨洪,金道超[3](2016)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体内叁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寻植物感染病毒病后对刺吸性害虫体内生化酶活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感染南方水稻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的水稻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成虫及若虫体内叁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染病水稻的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成虫及若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均随取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带毒水稻上取食12 h后,白背飞虱成虫、褐飞虱成虫、若虫体内SOD活性与对照比差异不显着外,其他均显着高于对照;取食24 h后,白背飞虱若虫体内SOD、POD活性和褐飞虱若虫SOD活性虽高于对照但未达显着水平;取食5 d后,白背飞虱若虫、褐飞虱成虫、若虫POD活性未达显着外,其他均显着高于对照。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植物-病毒-寄主叁种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牛洪涛,郭慧芳,李永腾,刘宝生[4](2015)在《蚜虫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找有效防治褐飞虱的病原微生物,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从感病死亡的蔷薇蚜虫体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对褐飞虱具有较高致病性的菌株JSA1;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 DNA序列分析,对菌株JSA1进行了初步鉴定;采用盆栽法和稻苗浸渍法,对其杀虫活性进行了测定。鉴定结果显示菌株JSA1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JSA1对褐飞虱具有杀虫作用,且致死率随菌液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但致死率低于40%;菌株JSA1发酵液的上清液和沉淀破碎液对褐飞虱3龄若虫均具有致病力,72 h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0.72%和82.53%,表明铜绿假单胞菌JSA1在褐飞虱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胡梦红[5](2015)在《Bt蛋白在褐飞虱体内的分布及对体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Bt蛋白胁迫下褐飞虱(Brownriceplanthopper)体内相关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SH)、过氧化氢酶(CAT)、乙酰胆碱酯酶(AchE)、FE酯酶、羧酸酯酶(CES)活性及不同部位酶活变化的研究和探讨,为Bt水稻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利用室内建立以转CrylAb基因水稻(汕优63)饲养褐飞虱,不同时间段取样测定其体内各个部位酶活力及酶总活力,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转CrylAb基因水稻饲养的褐飞虱,利用差速离心法获取褐飞虱的各个细胞结构,运用分光光度计法和酶标仪法对褐飞虱体内及细胞碎片、线粒体及亚细胞器等结构的酶活力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室内种植的转CrylAb基因水稻(汕优63)中,通过CrylAb蛋白检测试剂盒检测,含有CrylAb蛋白12.8385 ng/L2.取食转CrylAb基因水稻后,褐飞虱体内CrylAb蛋白在细胞碎片、线粒体和亚细胞器中内均有分布,不同细胞部位,Bt蛋白的含量:亚细胞器>线粒体>细胞碎片,且1d-15d内褐飞虱体内中3个部位都能检测到CrylAb蛋白。3.在CrylAb蛋白胁迫下,褐飞虱体内,0d-15d中,褐飞虱体内总CAT酶活性先降低,后增加,10d降到最低值,15d又出现快速增加恢复;GST酶活性,也是先降低,后逐渐增加,进食第5d降到最低值,之后一直增大;POD酶活性则是先增加,后降低,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恢复到饲养Bt水稻前的酶活性水平;褐飞虱体内SOD酶活性,则随取食时间的延长,褐飞虱体内的SOD酶活性略有增加;褐飞虱体内酯酶总活性,随取食时间的变化,CES酶活性逐渐降低,AchE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恢复到未饲养Bt蛋白水稻前的酶总活力水平,然而FE酶活性,随取食时间的延长,褐飞虱体内的FE酶活性一直降低。4.综合分析在取食CrylAb蛋白水稻后,褐飞虱体内及不同部位的POD、GST、CAT、 SOD、CES、AchE、FE等酶活性变化,在受到外来蛋白(或活性物质)刺激作用下,会出现一个相应的生化反应的过程,造成不同功能酶的活性变化,甚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变化。但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这种酶活性的变化又逐渐恢复到初始水平。其原因可能是生物自身免疫系统对外来物做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生理反应;也可能是CrylAb蛋白随着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后,对生物活体某些机能有一定的毒性作用,造成生物体做出应激性的生理保护反应,来中和或减缓其对机体的毒害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昱莎,邹啸文,梁立成,Abid,Ali,黄秀枝[6](2015)在《不同类型药剂对水稻褐飞虱的活性及复配增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18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毒力,选活性较好的药剂进行复配,筛选出具有较高活性的混剂,测定不同类型增效剂的增效作用与复合增效作用,并研究混剂与复合增效剂的最佳增效配伍。结果表明,18种药剂对褐飞虱的毒力大小次序为:氟虫腈>噻嗪酮>烯啶虫胺>氟铃脲>噻虫嗪>甲维盐>吡蚜酮>阿维菌素>丁醚脲>毒死蜱>速灭威>啶虫脒>异丙威>联苯菊酯>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叁唑磷>马拉硫磷,其中氟虫腈的活性最高,是吡虫啉的128.38倍。不同药剂复配中,烯啶虫胺与噻嗪酮(30∶70)复配的共毒系数最高,为246.02。6种增效剂与药剂混配增效作用,以氮酮、有机硅最好,增效比在2.69~2.85之间,并且将两者按40∶60配比后,其联合增效作用有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5年02期)

周露[7](2014)在《褐飞虱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6CW1异源表达及其酶学活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Homoptera:Delphacidae, brown planthopper)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以化学防治与抗性水稻品种的推广应用相结合的方法来防治褐飞虱,并取得了一定防治效果。生活中常用的化学杀虫剂可在短期内有效的防治害虫,但易引起环境污染;至于抗性水稻,褐飞虱会产生耐受性而再次猖獗,所以研究褐飞虱与水稻互作的分子机理,可以为寻找有效环保的褐飞虱防治方法提供线索和理论参考。昆虫CYP6家族的细胞色素P450,常被报道在代谢次生物质和适应宿主植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褐飞虱的P450家族的CYP6家族基因的功能,本研究开展了以下工作:1、本研究根据已登录到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克隆了褐飞虱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6CW1和家蝇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NADPH-Cytochrome P450reductase, NCPR)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将测序结果正确的基因片段分别连接到供体质粒MH中,将重组供体质粒MH-CYP6CW1和MH-NCPR分别转化到大肠杆菌DH10p中并作为供体菌;通过MAGIC技术(Mating-assisted genetically integrated cloning)分别将两个目的基因同源重组到受体菌株细胞(Ac-phes菌株)中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上,并筛选出阳性重组子;通过脂质体转介导法转染草地贪夜蛾Sf9(Spodoptera frugiperda)细胞分别获得两种阳性重组子P1代重组杆状病毒上清,反复感染新鲜细胞后得到一定滴度的重组杆状病毒并利用Western Blot杂交检测重组CYP6CW1和NCPR蛋白表达情况。2、将构建好的CYP6CW1、NCPR重组杆状病毒粒子和氯高铁血红素(3mg/mL)共同感染Sf9昆虫细胞实现两个重组基因的共表达,并获得CYP6CW1重组酶。将重组酶的细胞破碎液与药物苯巴比妥孵育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aromatography, HPLC)图谱分析重组酶CYP6CW1的酶学活性,结果显示与正常细胞相比,共表达的CYP6CW1重组酶可以代谢分解苯巴比妥从而证明CYP6CW1重组酶有一定的代谢活性。本研究利用目前运用广泛的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和交配辅助遗传整合克隆(MAGIC),将褐飞虱CYP6CW1和家蝇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成功表达于昆虫Sf9细胞中,并获得具有代谢活性的CYP6CW1重组酶。为揭示褐飞虱与水稻互作的分子机制和寻找新的防治策略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4-05-26)

苏婷,徐红星,韩海亮,杨亚军,王桂跃[8](2014)在《褐飞虱胁迫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褐飞虱取食对不同抗性水稻地下部生态系统的影响,对褐飞虱取食不同天数后,感虫水稻品种(TN1)和抗虫水稻品种(IR26和IR36)根际土壤pH值、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取食1d和5d后,感虫品种TN1的土壤pH值显着降低,而抗虫品种上差异不显着;褐飞虱取食1d后,根际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无明显差异,而在褐飞虱取食9d后,抗虫品种IR36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显着上升,而脲酶活性显着降低;褐飞虱取食1d后IR36根际土壤细菌含量即显着降低,而感虫品种TN1在褐飞虱取食5d后其真菌含量显着降低,褐飞虱取食9d后,抗虫品种IR26和IR36的土壤放线菌含量也显着降低。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品种对土壤pH值和微生物数量无显着影响,而对土壤中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有显着影响;褐飞虱取食和取食时间对土壤pH值、蔗糖酶、脲酶和微生物数量均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张献英,王华,杜尧东,犹昌艳,胡飞[9](2014)在《非寄主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褐飞虱若虫的驱避与触杀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估非寄主植物次生物质对褐飞虱3~4龄若虫的驱避与触杀活性,本文用乙醇浸提了11种在华南地区分布广泛的植物获得其乙醇提取物。分析了这11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褐飞虱3~4龄若虫的驱避作用,采用药膜法测定了其对褐飞虱3~4龄若虫的触杀作用。结果表明,10 mg·mL-1的质量浓度下,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和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提取物对褐飞虱若虫有显着地拒避作用,24 h的拒避率分别为53.3%和43.3%;塞楝(Khaya senegalensis)、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桉树(Eucalyptus exsetrta)和毛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提取物对褐飞虱若虫有显着地引诱作用,24 h着落率分别为75.0%、73.3%、73.3%和71.7%。花椒和小茴香提取物对褐飞虱若虫的拒避作用随着质量浓度的上升而增加,在10~40mg·mL-1的质量浓度下均对褐飞虱3~4龄若虫有显着地拒避活性,40 mg·mL-1时拒避作用最明显,24 h拒避率分别为66.7%和60.0%。塞楝、胜红蓟、桉树和毛麻楝提取物对褐飞虱若虫的引诱作用均随着质量浓度的上升先增加后降低。塞楝和毛麻楝乙醇提取物对褐飞虱若虫的拒避与引诱活性因其质量浓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当质量浓度小时(10 mg·mL1)对褐飞虱若虫有显着地引诱作用;当质量浓度大时(40 mg·mL1)对褐飞虱若虫有显着地拒避作用,24 h后,拒避率分别为50.0%和40.0%。胜红蓟乙醇提取物在5和10 mg·mL-1的质量浓度下对褐飞虱若虫具有显着地引诱作用,24 h后,着落率分别为71.7%和73.3%;桉树乙醇提取物在10和20 mg·mL-1的质量浓度下对褐飞虱若虫具有显着地引诱作用,24 h后,着落率分别为73.3%和71.7%。辣椒(Capsicum annuum)、小茴香、花椒、胜红蓟和鬼针草(Bidens pilosa)乙醇提取物对褐飞虱若虫的触杀活性效果显着,在95.69μg·cm-2的剂量下,24 h校正死亡率达到85%以上,LD50值依次为15.46,25.66,33.61,33.57和37.85μg·cm-2。塞楝和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提取物对褐飞虱若虫也具有较好地触杀活性,在95.69μg·cm-2的剂量下,24 h校正死亡率达到50%以上。研究所选11种不同科属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在一定质量浓度下,对褐飞虱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拒避作用。其中辣椒、小茴香、花椒、胜红蓟和鬼针草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褐飞虱若虫的触杀效果明显。辣椒、小茴香、花椒属于经济作物,本研究表明,这3种作物还具有开发为生物农药的价值。胜红蓟和鬼针草在华南地区分布广泛,易采集,植物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成植物源杀虫剂的巨大潜力。(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梁玉勇,程正新,程森弟,秦厚国,熊焕保[10](2013)在《辣根素对水稻褐飞虱的杀虫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条件下,用微量点滴法和试管药膜法测定了辣根素对水稻褐飞虱3龄若虫的杀虫活性,在处理后72 h的LC50值分别为35.83、43.9 mg/mL。同时在网室条件下用喷雾法测定了20%辣根素乳油对水稻褐飞虱3龄若虫的控制效果,用500 g/L的20%辣根素乳油喷雾试虫72 h后,校正死亡率达到了100%。因此,辣根素可以作为一种植物性杀虫剂用来防治水稻褐飞虱。(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抗褐飞虱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不同抗虫基因水稻—纹枯病菌侵染—褐飞虱为害叁者关系入手,研究了褐飞虱在感染纹枯病菌和未感染纹枯病菌水稻植株上的生物学特性、行为反应的差异,以及感染纹枯病菌和未感染纹枯病菌水稻植株在褐飞虱为害后体内重要防御酶活性的变化,为阐明取食感染纹枯病菌水稻诱导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的生理生态机制,为揭示水稻植株“虱烧”现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单管饲养法研究了取食感染纹枯病菌水稻植株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饲养1-3代,在TN1品种(无抗虫基因)、Utri Rajapan品种(耐虫基因)上褐飞虱若虫是否取食感染纹枯病菌植株对其若虫期没有影响,在IR26、IR36、IR56品种(抗虫基因Bph1、bph2、Bph3)上取食感染纹枯病菌的水稻植株后褐飞虱若虫期明显比取食未感染纹枯病菌的健康植株要长。在TN1、IR26品种上褐飞虱取食病株后其若虫存活率显着下降,在IR36、IR56、Utri Rajapan品种上褐飞虱若虫是否取食感染纹枯病菌稻株对其存活率影响不明显。进一步研究明确了不同抗虫水稻植株在感染纹枯病菌和未感染纹枯病菌下对褐飞虱雌雄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的影响差异显着。(2)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褐飞虱若虫对感染纹枯病菌和未感染纹枯病菌水稻植株的选择行为反应。结果发现,在不同抗虫基因水稻品种上,不同龄期的褐飞虱若虫对是否感染纹枯病菌水稻植株的选择行为差异大,在感虫、耐虫水稻品种上,低龄若虫选择感染纹枯病菌的水稻植株,高龄若虫无明显选择性;在抗虫品种上,高龄若虫选择未感染纹枯病菌的健康植株,低龄若虫选择性不明显。(3)利用酶试剂盒测定了不同抗虫基因水稻在感染纹枯病和褐飞虱为害后稻株体内重要防御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褐飞虱为害24h、48h和72h下,感染纹枯病菌的不同抗虫基因水稻植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等重要防御酶活性变化大,其中SOD、POD活性在含抗虫基因Bph3抗虫品种中上升,在其他品种中下降或变化不明显;CAT活性在不同抗虫品种中基本不变或者下降;PAL活性与CAT活性相反,基本不变或上升;PPO活性在感虫、耐虫品种中变化不明显,在抗虫品种中显着上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褐飞虱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洪,蒋德春,金道超,周操,杨熙彬.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体内3种水解酶活性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9

[2].付蒙蒙.取食感染纹枯病菌水稻对褐飞虱生物学特征及稻株防御酶活性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8

[3].陈晨,蒋德春,杨洪,金道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体内叁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环境昆虫学报.2016

[4].牛洪涛,郭慧芳,李永腾,刘宝生.蚜虫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初探[J].农药学学报.2015

[5].胡梦红.Bt蛋白在褐飞虱体内的分布及对体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5

[6].王昱莎,邹啸文,梁立成,Abid,Ali,黄秀枝.不同类型药剂对水稻褐飞虱的活性及复配增效作用[J].植物保护.2015

[7].周露.褐飞虱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6CW1异源表达及其酶学活性初步研究[D].湖北大学.2014

[8].苏婷,徐红星,韩海亮,杨亚军,王桂跃.褐飞虱胁迫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含量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4

[9].张献英,王华,杜尧东,犹昌艳,胡飞.非寄主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褐飞虱若虫的驱避与触杀活性[J].生态环境学报.2014

[10].梁玉勇,程正新,程森弟,秦厚国,熊焕保.辣根素对水稻褐飞虱的杀虫活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3

标签:;  ;  ;  ;  

抗褐飞虱活性论文-杨洪,蒋德春,金道超,周操,杨熙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