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社论文-闫若彧

西安鼓乐社论文-闫若彧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安鼓乐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安鼓乐,音乐文化叙事,何家营村,何家营鼓乐社

西安鼓乐社论文文献综述

闫若彧[1](2019)在《西安鼓乐何家营鼓乐社音乐文化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何家营鼓乐社是西安鼓乐现存六大百年乐社之一,俗派乐社的重要代表,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何家营村。何家营鼓乐社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留下来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在当前文化变迁的背景下,何家营鼓乐社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对其进行音乐文化叙述需要以历史纵向的发展为脉络,通过对一个乐社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文化态势,探寻其发展变迁机制,从而管窥西安鼓乐这一乐种的整体生存状况。(本文来源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贾贺丽[2](2019)在《西安何家营鼓乐社与东仓鼓乐社发展现状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鼓乐属于中国传统器乐中的吹打乐,自古以来流行于西安地区,其产生年代,无具体记载。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西安鼓乐目前有六个百年老社,文章将选择其中的两个乐社作为田野考察的对象,即何家营鼓乐社和东仓鼓乐社。由于两个乐社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本文通过对两个乐社的生存背景、音乐本体、乐社成员、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文章分为绪论、何家营鼓乐社与东仓鼓乐社的生成背景、何家营鼓乐社与东仓鼓乐社的音乐分析与比较、何家营鼓乐社与东仓鼓乐社的社员分析与比较、何家营鼓乐社与东仓鼓乐社发展现状分析与比较、结语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西安鼓乐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问题进行解读,以求在宏观上阐述本文的行文思路。正文第一部分介绍两个乐社的地理位置、乐社概况,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两个乐社的音乐本体进行阐述,包括两个乐社的乐器、乐曲、乐调、乐队编制、乐谱。第叁部分对音乐事象的主体——“人”进行介绍,以求更好的了解两个乐社之间的不同。第四部分从乐社的局部中走出来,整体分析两个乐社的发展现状。结语部分通过两个乐社的比较研究对西安鼓乐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做出结论。现阶段对西安鼓乐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对不同乐社间的比较研究至今还未出现。因此,此篇论文就是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两个乐社进行探究和解析,力求对西安鼓乐的保护与发展做出一些贡献,从而能够更好的将这份珍贵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5)

程琦[3](2018)在《西安东仓鼓乐社六十余载变迁与现状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鼓乐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流行于西安地区城乡及沿终南山麓一带,现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西安鼓乐目前仅存六大百年老社,本文考察的东仓鼓乐社则为其中之一。该乐社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官办鼓乐社,由于其建社历史悠久,所以我的选题会顺着乐社的历史变迁脉络去梳理,并以杨荫浏先生等人1954年所编印《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调查报告为依托,将论题分为叁个章节阐述,第一章从乐社生存环境及其乐社背景入手,讲述大背景下乐社的生存状况。第二章则会从音乐本体入手,由于当时东仓鼓乐社是以乐社联盟的状态出现,未有单独记录其音乐形态,故笔者将会对东仓鼓乐社从乐谱、乐器、乐曲、乐调都进行一个全面的整理分析,从共性中分析个性。第叁章将重点阐述该乐社的转型,东仓鼓乐社是西安鼓乐现存老乐社中唯一一个成功进行商业化转型的乐社,所以笔者将会在第叁章主要分析该乐社由民间化转为公司化运营后,在乐社传承,人员结构,运营状态等方面的变化。从民间“自乐班”转型为与企业合作,是民间乐社不多见的情况,本文将从促使东仓鼓乐社进入大唐芙蓉园的历史原因,以及在转型前期乐社的自救行为,同乐社进入大唐芙蓉园后的发展状态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挖掘。力求详实的展现乐社在这六十年间生存发展的变化、乐谱的传承以及人员的更替,也希望此论题能够拓展学术领域对东仓鼓乐社的了解及研究;并且为乔建中先生在2014年开展的《西安鼓乐数字典藏(六十年重访)计划》项目,更多的保留的有关于东仓鼓乐社的真实音乐形态,及乐社发展状况。(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8-05-29)

张新颖[4](2017)在《西安周至集贤镇西村鼓乐社音乐型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型态"乃一个音乐事项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之所在。笔者以十余次实地调查、阅览的近百部研究文献为依托,对新世纪西村鼓乐社的"律、调、谱、器、曲"等音乐型态因素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其日后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探求蹊径。(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张新颖[5](2017)在《风雨飘摇 涅盘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编印了《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调查报告一书。该书是1952年7月至9月与1953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古代音乐研究室的专家两度来西安,与陕西的音乐工作者联合对西安鼓乐进行首次系统的学术考察之后,由杨荫浏先生等整理、编写而成,至今已有60余载。此中“陕西的鼓乐社”便是现今的“西安鼓乐社”。今者,《西安鼓乐数字典藏(60年重访)计划》项目应运而生。本文立足于此项目,以现存六大百年老社、叁大俗派乐社之一的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西村鼓乐社为研究对象来展开相关调查;以《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调查报告一书为参照,结合笔者两年以来对其追踪所进行的16次实地调查,研读的21部53册西安鼓乐专着、285篇西安鼓乐知网研究文献以及阅览的与之直接相关的38部42册着作所获得的资料,试对“西村鼓乐社”60余载的“演化”过程进行解析。此中,笔者主要对“乐社音乐本体”、“乐社人员组织结构”、“乐社大事记”、“乐社活动历程”、“乐社变迁影响因素之分析及其外延思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期望在明晰西村鼓乐社变迁与现状的基础之上,能够引起音乐研究者们对西村鼓乐社乃至西安鼓乐的殷切关注,从而为其更好的保护、传承、乃至发展荐言献策,继而为我国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在新的时代里繁衍生息、茁壮繁茂探求出一条可蹊之径!(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7-05-26)

肖丽雯[6](2016)在《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鼓乐,一个在陕西关中地区流传了千百年的民间吹打乐种,起源于隋唐,经历了宋、元、明、清,直至今日仍然保存有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及演奏形式。西安市都城隍庙鼓乐社是西安鼓乐中现存的6个百年老社中唯一一个道派鼓乐社。20世纪中期,着名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率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简其华、苏秦、孟杰与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李石根先生等人对西安鼓乐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撰写《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调查报告,自此,西安鼓乐这一乐种在学术界备受关注。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整整60年的时间,在这60年的风风雨雨中,西安鼓乐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与发展?本文的焦点放在一个乐社60年的历史变迁上,期望对杨荫浏先生20世纪的调查做一个60年重访,以揭示一个民间音乐组织60年的点点滴滴,经历了怎样的兴盛衰亡,而进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21世纪,百年老社又要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从一个侧面记录社会文化变迁中对都城隍庙鼓乐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6-06-30)

闫若彧[7](2016)在《西安鼓乐传承方式浅析——以西安何家营鼓乐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承是我国传统音乐延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传承方式往往体现出口传心授的基本原则,西安鼓乐的传承与发展遵循着一定的承袭原则,本文以何家营鼓乐社为研究对象,分析西安鼓乐的传承方式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向人们展示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6年01期)

孙茂利[8](2015)在《河北音乐会与西安鼓乐社形成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河北音乐会与西安鼓乐社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两地乐社无论在音乐本体(律调谱器曲)还是文化生态层面上均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形成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拟从国家制度层面对两地乐社的形成进行探究。一、乐社类型定位河北音乐会一般分为"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祭祀音乐"1,西安鼓乐社分为"僧、道、俗"叁派2。从结社的目的、服务民间(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15年03期)

程天健[9](2014)在《歌章与念词——西安鼓乐社与铜器社中的歌唱体裁形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鼓乐社与铜器社中有一种优美、动听的歌曲,在民间社团中被称作为"歌章"或"念词"。歌章是指鼓乐社在击奏乐器的基础上,采用旋律乐器(笙、管、笛)伴奏的一种民俗歌曲,其旋律性较强,有俗字曲谱传谱。念词是指在庙会民俗活动场合,主要由铜器社采用击奏乐器伴奏的一种民俗歌曲,在演唱的开始处带有诵神的开赞辞句。内容上多以赞颂神佛、宣扬修行功果、规劝世人积德行善、咏唱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并有庙神膜拜、多神崇拜等观念留存,是民俗、宗教与音乐结合的"泛神化"的民俗歌曲形式。(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梅,王燕[10](2014)在《西安鼓乐活化石——记西安东仓鼓乐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的文化长廊中,有一个璀璨的名字——西安鼓乐。作为唐代皇室宫廷音乐"宴乐"的延续,它是惟一能代表中国古典音乐的国乐。它曾在鼎盛的大唐王朝演绎传奇,让无数长安百姓如痴如醉。1300年后的今天,作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国家级非遗项目、西安鼓乐历经沧桑,迎来新生。西安东仓鼓乐社的"祖师爷"、95岁的赵庚辰,无疑是长安鼓乐的"活化石",他也是当今惟一系统全面掌握西安鼓乐曲式的老艺人。赵老说,东仓门原来是西安的一条老街,(本文来源于《金秋》期刊2014年16期)

西安鼓乐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安鼓乐属于中国传统器乐中的吹打乐,自古以来流行于西安地区,其产生年代,无具体记载。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西安鼓乐目前有六个百年老社,文章将选择其中的两个乐社作为田野考察的对象,即何家营鼓乐社和东仓鼓乐社。由于两个乐社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本文通过对两个乐社的生存背景、音乐本体、乐社成员、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文章分为绪论、何家营鼓乐社与东仓鼓乐社的生成背景、何家营鼓乐社与东仓鼓乐社的音乐分析与比较、何家营鼓乐社与东仓鼓乐社的社员分析与比较、何家营鼓乐社与东仓鼓乐社发展现状分析与比较、结语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西安鼓乐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问题进行解读,以求在宏观上阐述本文的行文思路。正文第一部分介绍两个乐社的地理位置、乐社概况,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两个乐社的音乐本体进行阐述,包括两个乐社的乐器、乐曲、乐调、乐队编制、乐谱。第叁部分对音乐事象的主体——“人”进行介绍,以求更好的了解两个乐社之间的不同。第四部分从乐社的局部中走出来,整体分析两个乐社的发展现状。结语部分通过两个乐社的比较研究对西安鼓乐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做出结论。现阶段对西安鼓乐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对不同乐社间的比较研究至今还未出现。因此,此篇论文就是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两个乐社进行探究和解析,力求对西安鼓乐的保护与发展做出一些贡献,从而能够更好的将这份珍贵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安鼓乐社论文参考文献

[1].闫若彧.西安鼓乐何家营鼓乐社音乐文化叙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

[2].贾贺丽.西安何家营鼓乐社与东仓鼓乐社发展现状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程琦.西安东仓鼓乐社六十余载变迁与现状考察[D].西安音乐学院.2018

[4].张新颖.西安周至集贤镇西村鼓乐社音乐型态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

[5].张新颖.风雨飘摇涅盘嬗变[D].西安音乐学院.2017

[6].肖丽雯.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6

[7].闫若彧.西安鼓乐传承方式浅析——以西安何家营鼓乐社为例[J].艺术评鉴.2016

[8].孙茂利.河北音乐会与西安鼓乐社形成之探究[J].人民音乐.2015

[9].程天健.歌章与念词——西安鼓乐社与铜器社中的歌唱体裁形式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

[10].李梅,王燕.西安鼓乐活化石——记西安东仓鼓乐社[J].金秋.2014

标签:;  ;  ;  ;  

西安鼓乐社论文-闫若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