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结构论文-陈鹏

涡结构论文-陈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涡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翼型,近失速,单频噪声,涡结构

涡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陈鹏[1](2019)在《翼型近失速状态的尾涡结构与噪声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翼型近失速状态是旋转机械经常遇到的一种工作状态,如当轴流通风机流量减少时。当风机桨叶进入近失速或失速状态时,不仅产生高强度气动噪声,同时非定常激振力使桨叶振动加剧。本项研究首先对翼型的气动噪声开展了实验测量,测量表明当翼型冲角增加到一定值时,翼型产生强单频噪声。其次,为理解单频噪声的产生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获得了翼型时间域的绕流场,翼型尾流中周期性涡对结构的产生与脱落是翼型近失速状态的主要特征。最后,通过对翼型翼面的压力幅值及相位的分析,揭示了尾流中涡结构是翼面压力非定常变化的根源,而翼面压力非定常变化则直接导致噪声的产生。(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1)

Peng,WANG,Chi-bing,SHEN[2](2019)在《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扰动在超声速流场中不同位置的截面特性以及涡结构演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燃料和氧化剂的快速掺混是发展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本文使用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对超声速混合层进行增强混合,采用实验的方法获得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扰动后超声速混合层的精细结构,并研究在超声速混合层中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增强混合的特性。创新点:1.使用纳米平面激光散射技术(NPLS)获取在超声速混合层中由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诱导的大尺度涡结构;2.分析由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诱导的大尺度涡结构的演化过程。方法:1.使用信号源发生器实现纳米平面激光散射/粒子图像测速(NPLS/PIV)和脉冲电源的时序控制,从而实现NPLS对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诱导的大尺度涡结构的捕捉,以及得到PIV获取流场的速度分布;2.获得不同位置截面和不同延时时刻的流场精细结构,并分析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增强混合的特性;3.对NPLS结果提取湍流边界,计算湍流的混合层的厚度和分形维数。结论:1.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可以对超声速混合层产生较大的扰动,展向方向扰动范围超过8D;2.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可以增加混合层的厚度;3.等离子体合成射流的扰动无法进一步提高充分发展的超声速混合层的分形维数。(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9期)

田冉冉,毛军逵,范俊,魏嵩,王龙飞[3](2019)在《反旋进气混合式减涡结构流动特性数值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将反旋进气孔与减涡管相结合的混合式减涡器,数值研究了其减阻引气效果,分析了旋转雷诺数、无量纲入口质量流量对内部流场结构和压力损失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混合式减涡器引气结构中,静压沿径向平缓降低,在周向分布均匀;随着无量纲入口质量流量或旋转雷诺数的增加,引气结构总压降呈现单调上升的趋势,其中在高旋转雷诺数、低无量纲质量流量工况下具有突出的减阻性能,其对应的湍流参数为0.106 4~0.324 5。相比于简单盘腔,反旋进气孔式及管式减涡器的压力损失分别降低62.5%、60.5%,混合式减涡器可降低80.4%,体现出良好的减阻引气效果。(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耿子海,蔡晋生,姜裕标[4](2019)在《流动分离与涡结构显示的激光诱导荧光水洞实验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激光诱导荧光水洞实验技术研究的目的是为流动分离与涡结构显示提供实用、直观、有效的观测手段。本项工作在1 m×1 m水洞配置的连续片光设备基础上,针对532 nm波长激光光源特性,依据光学参数匹配原则选择了罗丹明B作为染色剂与荧光剂,围绕染色剂与荧光剂的配置方法,连续激光器的激光强度、试验段流速、染色线出孔压力之间的匹配关系,照相、摄像视场与流动结构对比度匹配关系等问题,建立了激光诱导荧光实验系统,对圆柱绕流及尾流结构、运输机全机模型的机翼绕流与尾流结构、运输机尾舱门周围流场旋涡结构开展了实验研究。典型的流动分离与涡结构显示结果表明: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具备从边界层结构到空间分离以及尾流特性等全覆盖的流场结构显示能力,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叶志烜,薛秀茹,刘建峰,张绍华,程红晖[5](2019)在《蝶阀流场的数值模拟及涡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双偏心蝶阀不同开度下的流场进行叁维稳态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不同开度下阀后压力场和速度场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由于射流卷吸作用,在蝶板背面出现一个负压区,且开度越小,负压区的真空度越大。同时,根据模拟计算的结果,应用Q判据对蝶板下游流场涡旋结构进行识别及分析,证实了流体经过蝶阀后,在蝶阀下游形成一对柱状类似迪恩涡的二次流涡旋。涡旋以螺旋状向下游运动,由于边界层涡量的补充,涡旋经历了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最终由于流体的粘性耗散而逐渐衰减直至破裂。(本文来源于《管道技术与设备》期刊2019年03期)

韩玉霞,汪建文,李鑫,孙博,刘珍[6](2019)在《湍流强度对风力机尾迹涡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湍流强度对风力机尾迹涡结构的影响规律,利用TR-PIV(time resolved-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对水平轴风力机模型在有、无格栅4.5D(D为风轮直径)范围内的尾流信息进行采集。通过定性及定量分析对比有、无格栅时尾迹流场瞬时涡量、平均涡量及湍动能的变化规律,再现了不同入流条件下尾迹涡形成、发展和湮灭的过程及尾迹涡系间能量传递特性。分析发现:自由流4.5D范围内均可见明显叶尖涡拟序结构,其衰减速度较慢。格栅入流时随湍流强度增加流层间的强剪切及径向掺混作用增强,使叶尖涡拟序结构失稳,2.5D时拟序结构消失;涡量集中区域较自由流明显扩张,叶尖涡诱导效应影响范围增加;尾迹涡系的湍动能较自由流明显增加,随着尾迹向下游发展叶尖涡、中心涡湍动能很快衰减,附着涡区湍动能却明显增强;附着涡区不再是隔离带,而是叶尖涡和中心涡的能量输送带,从而促进尾迹恢复。(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志涯,詹杰民,龚也君,胡文清[7](2019)在《气膜孔的位置对涡结构和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燃气轮机中,气膜冷却技术能有效地从高温燃气中保护涡轮叶片,如何提高气膜冷却效率是气膜冷却研究的热点问题。使用大涡模拟(LES)模型分析了平板气膜孔在吹风比为0.5工况时气膜孔下游的速度分布,并与实验进行对比验证。在相同吹风比下,通过模拟叶片上不同气膜孔的位置相应的入口速度分布,研究其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以及对气膜冷却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涡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随着气膜孔的位置靠后,湍流边界层随之增厚,滚子涡和肾型涡对生成加快,涡强增大,涡核脱离壁面,从而影响气膜冷却效率。湍流边界层的变化对流向和展向的气膜冷却效率和冷却覆盖范围有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汽轮机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陈贵川,谌芸,王晓芳,朱岩,李强[8](2018)在《一次冷性停滞型西南低涡结构的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卫星以及区域站资料等对2015年8月16日08:00(北京时,下同)至18日20:00四川盆地持续性大暴雨过程作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阻塞形势下,高原涡东侧和西太副高西北侧的正涡度平流共同为西南低涡提供动力条件,前侧温度槽迭加在中低层暖性浅薄天气系统上加强了对流不稳定,冷空气缓慢侵入造成冷性停滞型西南低涡持续发展;西南低涡中的降水通过凝结潜热释放作用与西南低涡相伴增强;西南低涡成熟阶段,高低层正涡度柱几乎垂直耦合,水平流场形态上表现为近圆形,700 hPa温度、水汽及能量场均表现为"S"形非对称形态,有利于中低层维持向东北部的暖湿输送机制,这是纬向降水强于经向的重要因素;盆地地形条件下,纬向降水主要是中心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两次稳定发展的结果,降水集中在西南低涡暖切变线南侧,地面静止锋附近,而经向降水主要是两次冷锋MCSs降水,位于西南低涡低槽前部;西南低涡中MCSs活动分为八个阶段,在动力机制维持情况下,西南低涡南侧MCSs通过影响水汽输送对中心MCSs发展形成制约机制,西南低涡东北部和东南部降水呈现此消彼长的"跷跷板"发展特征。(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6期)

蔡小舒,郭延昂,闫盼盼,刘超群[9](2018)在《平板湍流边界层涡结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湍流边界层涡结构的产生、发展和破碎等机理十分复杂,目前主要采用DNS等数值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针对平板湍流边界层的实验研究的需要,提出了具有拉格朗日性质的运动单帧长曝光图像法(MSFLE),对平板湍流边界层涡结构进行实验测量,并初步进行了分析。实验中相机运动速度与涡迁移速度基本一致,并采用单帧长曝光方式记录边界层中示踪粒子运动轨迹。实验中首先测量了边界层内速度分布,得到的速度分布符合Spalding law。实验分别沿展向、前向斜切面、后向斜切面和与平板平行水平面进行了测量,清晰地观测到边界层中流体的上喷、下扫现象以及发卡涡随时空的发展演变过程等。实验没有观察到Kolmogorov提出的大涡破碎成小涡的现象和Richardson的涡"级串现象"。实验结果与DNS的研究结果吻合的很好。(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丁姗姗,石俊强,陆浩源,钟锦强[10](2018)在《旋转对流中涡结构的水平随机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旋转瑞利-贝纳对流实验系统中,选取5×10~6 <Ra <4×10~7,1.7×10~(-5)<Ek <2.7×10~(-4),1.2×10~(-3)<Fr <2.7×10~(-1),Pr=4.38,D/H=4.0的参数范围,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方法观测到大量的两种不同旋向的涡结构。在转动参考系下两类涡均呈现出水平随机运动行为。随着转速增加(Ek数减小,Fr数增大),涡的水平运动由无定向的随机运动转变为由离心力支配的径向随机运动,其中正(反)气旋涡分别沿径向向内(外)作随机运动。在弱转动条件下(Fr<0.05),离心力效应可忽略,我们用布朗运动模型描述涡结构的随机运动x-X/τ+ξ(t)/m=0;在强转动下(Fr>0.05),涡的水平运动由带有抛物线势垒(反气旋涡)或抛物线势阱(气旋涡)的郎之万方程(x|¨)-x/τ±ζx+ξ(t)/m=0描述。其中我们假设噪声源都为高斯白噪声((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涡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燃料和氧化剂的快速掺混是发展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本文使用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对超声速混合层进行增强混合,采用实验的方法获得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扰动后超声速混合层的精细结构,并研究在超声速混合层中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增强混合的特性。创新点:1.使用纳米平面激光散射技术(NPLS)获取在超声速混合层中由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诱导的大尺度涡结构;2.分析由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诱导的大尺度涡结构的演化过程。方法:1.使用信号源发生器实现纳米平面激光散射/粒子图像测速(NPLS/PIV)和脉冲电源的时序控制,从而实现NPLS对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诱导的大尺度涡结构的捕捉,以及得到PIV获取流场的速度分布;2.获得不同位置截面和不同延时时刻的流场精细结构,并分析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增强混合的特性;3.对NPLS结果提取湍流边界,计算湍流的混合层的厚度和分形维数。结论:1.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可以对超声速混合层产生较大的扰动,展向方向扰动范围超过8D;2.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可以增加混合层的厚度;3.等离子体合成射流的扰动无法进一步提高充分发展的超声速混合层的分形维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涡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陈鹏.翼型近失速状态的尾涡结构与噪声产生[C].2019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2019

[2].Peng,WANG,Chi-bing,SHEN.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扰动在超声速流场中不同位置的截面特性以及涡结构演化(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2019

[3].田冉冉,毛军逵,范俊,魏嵩,王龙飞.反旋进气混合式减涡结构流动特性数值计算[J].航空动力学报.2019

[4].耿子海,蔡晋生,姜裕标.流动分离与涡结构显示的激光诱导荧光水洞实验技术[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5].叶志烜,薛秀茹,刘建峰,张绍华,程红晖.蝶阀流场的数值模拟及涡结构分析[J].管道技术与设备.2019

[6].韩玉霞,汪建文,李鑫,孙博,刘珍.湍流强度对风力机尾迹涡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9

[7].陈志涯,詹杰民,龚也君,胡文清.气膜孔的位置对涡结构和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J].汽轮机技术.2019

[8].陈贵川,谌芸,王晓芳,朱岩,李强.一次冷性停滞型西南低涡结构的演变特征[J].高原气象.2018

[9].蔡小舒,郭延昂,闫盼盼,刘超群.平板湍流边界层涡结构实验研究[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10].丁姗姗,石俊强,陆浩源,钟锦强.旋转对流中涡结构的水平随机运动[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标签:;  ;  ;  ;  

涡结构论文-陈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