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电极论文-范兴,张楠楠,杨玉欣,陶长元

织物电极论文-范兴,张楠楠,杨玉欣,陶长元

导读:本文包含了织物电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形结构

织物电极论文文献综述

范兴,张楠楠,杨玉欣,陶长元[1](2019)在《基于仿生分形结构的采储电极及织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可穿戴应用领域,纤维型能量采集和存储设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们前期通过纤维电极的交错编织,开发了系列单层全固态光伏织物、机械能采集织物以及超电容织物,从而在一块单层织物上,实现了光能-机械能联采与能量采储集成。为进一步提高织物器件的能量采储效率,我们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仿生(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23)

宋小红,周小蓉,郑冬明,曾志君,贾高鹏[2](2019)在《叁电极系统对机织物厚度和电阻测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叁电极系统对机织物厚度和电阻测试结果的影响,并与ZC36型高阻计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以4种机织物为试验材料,介绍了体积电阻率、表面电阻率、电阻率偏差率和厚度偏差率的计算方法。测试分析了电极压力对织物厚度、厚度偏差率、织物电阻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叁电极系统能保证在轻压下电极与织物之间的有效接触,显着改善ZC36型高阻计测试织物电阻的不足之处。认为:在轻质极板压力下,该系统测试机织物电阻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董科,张玲,范佳璇,李梦婕,梅琳[3](2019)在《织物电极监测心电信号与穿戴压力作用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穿戴压力对纺织结构心电电极采集心电图(ECG)信号质量的影响,开发了基于镀银锦纶丝束和涤纶的平纹和缎纹交织结构的4种导电织物电极。从皮肤-电极接触阻抗、舒适性以及织物方阻与穿戴压力的关系等方面评价了织物电极的性能,并测试了不同穿戴压力(2、5、10 kPa)下4种不同织物电极采集ECG信号的性能。结果表明:在不同穿戴压力下,不同结构的织物电极表现出不同的ECG信号采集能力和舒适性能;随着穿戴压力增加,所测试的导电织物方阻先呈下降趋势,然后趋于稳定,ECG信号质量不断增高;纯导电缎纹结构织物具有更好的透气透湿性,并且舒适性优于平纹结构织物;然而在舒适的穿戴压力(2、5 kPa)下,平纹结构织物电极表现出更好的ECG信号质量。(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杨红英,叶华标,周金利,张焕焕,陈东义[4](2019)在《可穿戴织物心电电极运动伪迹的产生机制与抑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织物电极具有柔软、舒适、易于集成于服装、便于长期穿戴等优点,因而成为智能可穿戴的一个研究热点。织物电极用于心电信号检测时,不像传统湿电极那样直接黏贴在皮肤上,因此其运动伪迹问题较湿电极更为突出,并成为制约织物电极应用的最重要因素。基于织物电极的简化电路模型和心电电压公式,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剖析织物心电电极运动伪迹产生的具体原因,并尝试从根本上分析相应的抑制方法,为织物心电电极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田佳鑫[5](2019)在《金属有机框架/聚吡咯复合织物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具有便携、可穿戴、易打理等特点的可穿戴智能纺织品发展迅速,可穿戴纺织品分为可穿戴智能服装与可穿戴智能设备,各领域对其需求也日益增加,例如,织物电极可编织于智能服装中用于心电信号的收集,还可组装为超级电容器在可穿戴智能设备中作为柔性能量存储组件,以较小的体积与良好的柔性持续供给能源。棉织物本身具有多孔性,质轻,柔软,可折迭且易加工的特点。聚吡咯(PPy)具有环境稳定性好、理论比电容大、生物相容性好、可拉伸、柔软、易制备等优点。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多孔结构、高比表面积及足够多的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在能量存储界引起广大学者的注意,其中,Zr-MOF(UIO-66)自身具有一定的赝电容,高价态的金属中心Zr(IV)可增强金属-有机交联基团的强度,在水、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等溶液以及酸性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结合以上优点此论文制备了棉织物自支撑轻质柔软的UIO-66/PPy复合电极材料,此电极材料可用于柔性超级电容器及可穿戴的智能纺织品中。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溶剂热法和引入“软模板”原位聚合法分别在棉织物上沉积UIO-66与纳米管状PPy,成功制备了PPy@UIO-66@CT复合织物电极,该复合电极电导率可达14.29S·cm~(-1),室温下在电流密度为1.6mA·cm~(-2)时,比容量高达565F·g~(-1)(1993.44mF·cm~(-2)),更为突出的是经过500个循环后,仅有5%的电容损失,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同等条件下制备的PPy@CT电极所得质量比电容为301F·g~(-1),500次循环后电容仅剩余46%。这是由于PPy纳米管具有良好的一维导电性结构,可作为UIO-66粒子的导电连接器,使之具有更高速的电荷转移能力,且UIO-66不仅提供了自己的赝电容,还起到了机械缓冲作用,在弯曲150次及胶带剥离实验后电容几乎没有改变,本研究证实了MOFs与PPy纳米管结合的复合电极材料在组构的柔性超级电容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应用前景。(2)通过溶剂热法和冷冻界面聚合法在棉织物上分别沉积UIO-66与PPy,成功制备了PPY/UIO-66/Cwf复合织物电极,该电极活性物质负载量达到商业要求且具有高电导率(18.89S·cm~(-1)),在1.6mA·cm~(-2)电流密度下实现了较大的比容量3888mF·cm~(-2)(410.4F·g~(-1)),1000次循环后电容保持率为73%。同等条件下制备的PPy/Cwf织物电极面积比容量为2724mF·cm~(-2),1000次循环后电容所剩无几。这是因为冷冻界面聚合在低温多相的条件下反应得到更加致密的PPy,加之UIO-66的多孔特性为PPy提供了更多的生长活性位点,在聚合时间为18h时具有合适的PPy负载量,这使得织物电极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面对PPy的粉化膨胀适应自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UIO-66的加入提高了电极材料有效的活性,此时较高的面积比容量更为突出,在可穿戴纺织品能量存储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永吉[6](2019)在《基于碳化棉织物的柔性电极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需求逐渐增加,如:植入人体的电子设备,可反复弯折的显示屏等。这也推动了轻质、高性能的柔性能源存储设备的开发与研究。柔性超级电容器,被认为是有潜力的储能器件之一,因为其拥有快速的充放电速率,较高的功率密度值,长的循环周期等。其中,柔性基底的合成和制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碳化棉织物(CCT)由微米级中空碳纤维组成,因为优异的亲水性和导电性等,作为基底有着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在本论文中,通过易于操作且成本低廉的方法,制备了碳化棉织物和聚吡咯的复合材料柔性电极(CCT-0.5PPY_4),碳化棉织物和二氧化锰的复合材料柔性电极(MCCT-5)两种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以及良好的机械力学性能的柔性电极复合材料。采用一种简单的低温冰浴聚合方法,以碳化棉织物为基底,制备了一种CCT-0.5PPY_4柔性电极,该复合材料改善了PPY的循环性能。经实验条件优化制备的电极,表现出良好的导电性,四探针测试的电导率为625.28 S m~(-1);具有较高的力学延展性,拉伸强度为0.56 MPa;极佳的亲水性,以及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以其作为工作电极,在叁电极体系中,1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面积比电容为1245 mF cm~(-2),3000圈的循环性能损失率仅为8.8%。组装成为对称型器件之后,电流为1 mA cm~(-2)时,电容达520.34 mF cm~(-2),电流密度增加至50 mA cm~(-2)时,仍然保持着154.62 mF cm~(-2)的高面积比电容值。此外,该器件功率密度最大值为25.18 mW cm~(-2)(1.573 W cm~(-3)),能量密度最大值为0.074 cm~(-2)(4.625mWh cm~(-3))。采用简单的低温原位水热方法,制备基于CCT的MnO_2复合材料(MCCT)柔性电极。基于二氧化锰的复合材料,电压窗口通常被限制在1.0 V。本文制备的复合材料MCCT,在低电位条件下,电压窗口(OPW)扩展至-0.8 V,整体电压窗口绝对值为1.6 V。更为重要的是,叁电极体系中,MCCT-5在1 mA cm~(-2)下具有526.25 mF cm~(-2)(751.78 F g~(-1))的高比电容,并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在50 mA cm~(-2)下具有237.6 mF cm~(-2)的电容)和优异的循环保持率(10000次循环后损失率为0.3%)。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显示出最大体积能量密度为5.71mWh cm~(-3)(0.057 mWh cm~(-2))和3.97 W cm~(-3)(39.71 mW cm~(-2))的高功率密度。(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莎,蒋铭媛,谢军,胡瑶,刘皓[7](2019)在《织物基表面生物电干电极的性能评价仪器及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评价织物基表面生物电干电极的性能,本课题组在无源测量方案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能够模拟心电信号的有源测量仪器。本文研究共选择5种银/氯化银(Ag/AgCl)织物基表面生物电干电极对仪器进行了测试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峰值时间间隔的偏差率均小于1%,电压幅度衰减率的最大值为7.2%,噪声幅度均低于0.004 mV;峰值时间偏移量的变异系数低于8%,电压幅度的变异系数低于2%,噪声幅度的变异系数低于10%。研究表明,该仪器在测量模拟心电信号时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本文提出的有源测量仪器能够为表面生物电干电极的性能评价和标准制定提供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杨静,刘艳君[8](2019)在《石墨烯-棉针织物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石墨烯与织物更好地结合制备可折迭、电化学性能良好的柔性超级电容器,以乙醇和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溶剂,鳞片石墨为溶质,通过液相剥离法制备石墨烯溶液,再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将石墨烯负载到棉针织物表面。借助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棉针织物及柔性电极的表面形貌、元素含量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织物表面负载的石墨烯层数较少,且团聚现象不明显,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可成功地将石墨烯负载在棉织物上;当电沉积时间为90 min时,石墨烯-棉针织物电极材料的比电容为464.3 F/g,等效串联电阻为10.45Ω,表现出良好的电容性、导电性、循环性能和柔韧性。(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孙红月,甘行,杨旭东,张和乐,胡吉永[9](2019)在《电极尺寸及排列结构对全织物投射式电容触摸垫触摸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镀银导电织物为电极,棉织物为覆盖层和中间介质层,组成全织物投射式电容触摸垫,考察电极宽度、电极间隙及电极宽度/电极间隙比值对全织物投射式电容触摸垫的电容相对变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织物投射式电容触摸垫的电容相对变化率随电极宽度增大逐渐减小,随电极间隙改变基本无变化,且电极宽度/电极间隙比值最佳为3/2,此时电容相对变化率最大。(本文来源于《产业用纺织品》期刊2019年02期)

陈悦,赵永欢,褚朱丹,庄志山,邱琳琳[10](2019)在《基于碳纤维及其织物的柔性锂电池电极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柔性锂电池的需求日益增加,将电化学性能优异的活性电极材料与柔性纳米碳基材料进行复合,是目前制备高性能柔性锂电池电极的热门研究方向。本文主要对碳纤维及其织物在锂离子和锂硫电池柔性电极材料中的研究与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总结了制备柔性复合电极材料的不同方法及其进展,包括静电纺丝技术、水热法、热处理、涂覆、磁控溅射、原子层沉积和热刻蚀等,所获得的电极材料均在某方面表现出优异性能,例如可逆容量高、循环性能优异、力学强度增强等。最后对基于碳纤维及其织物的柔性锂电池电极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织物电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叁电极系统对机织物厚度和电阻测试结果的影响,并与ZC36型高阻计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以4种机织物为试验材料,介绍了体积电阻率、表面电阻率、电阻率偏差率和厚度偏差率的计算方法。测试分析了电极压力对织物厚度、厚度偏差率、织物电阻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叁电极系统能保证在轻压下电极与织物之间的有效接触,显着改善ZC36型高阻计测试织物电阻的不足之处。认为:在轻质极板压力下,该系统测试机织物电阻具有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织物电极论文参考文献

[1].范兴,张楠楠,杨玉欣,陶长元.基于仿生分形结构的采储电极及织物研究[C].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2019

[2].宋小红,周小蓉,郑冬明,曾志君,贾高鹏.叁电极系统对机织物厚度和电阻测试的影响[J].棉纺织技术.2019

[3].董科,张玲,范佳璇,李梦婕,梅琳.织物电极监测心电信号与穿戴压力作用机制分析[J].纺织学报.2019

[4].杨红英,叶华标,周金利,张焕焕,陈东义.可穿戴织物心电电极运动伪迹的产生机制与抑制方法[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19

[5].田佳鑫.金属有机框架/聚吡咯复合织物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9

[6].王永吉.基于碳化棉织物的柔性电极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7].李莎,蒋铭媛,谢军,胡瑶,刘皓.织物基表面生物电干电极的性能评价仪器及方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9

[8].杨静,刘艳君.石墨烯-棉针织物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J].纺织学报.2019

[9].孙红月,甘行,杨旭东,张和乐,胡吉永.电极尺寸及排列结构对全织物投射式电容触摸垫触摸性能的影响[J].产业用纺织品.2019

[10].陈悦,赵永欢,褚朱丹,庄志山,邱琳琳.基于碳纤维及其织物的柔性锂电池电极研究进展[J].纺织学报.2019

标签:;  

织物电极论文-范兴,张楠楠,杨玉欣,陶长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