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浪潮导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女导演,瓦尔达
新浪潮导演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被誉为“新浪潮祖母”的法国女导演瓦尔达去世》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法国媒体报道,被誉为"新浪潮祖母"的法国女导演阿涅丝·瓦尔达3月28日午夜前后在家中因病去世,享年90岁。据悉,瓦尔达1928年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是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摄影出身的她从1954年开始投身电影事业,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戛纳电影节荣誉金棕榈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和柏林电影节摄(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期刊2019年08期)
孙大伟[2](2018)在《新浪潮背景下香港新城市电影导演彭浩翔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研究背景方面看,多年来,有关“城市电影”的学术研究经常选取的研究对象有“北京”、“上海”、“香港”、“台北”等城市。彰显东方传奇特征的香港电影作品和极具活力的城市文化令香港具有世界影响力,特别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以来,“香港”这座城市的电影文化再次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香港影人通过城市电影对香港进行时间记录,空间展现,人文表达,成为香港现代化发展步伐和城市文化变迁的缩影。他们通过多种类型元素的融合,结合城市空间进行叙事,使用影像语言进行视觉思维表达,运用极具作者性的创作手法构建城市文化,最终引发电影受众对城市形象、城市生活,还有城市文化进行体悟、思考和想象。彭浩翔作为香港新城市导演中的一员,其电影作品具有浓郁的港味、多变的题材、个性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对香港这座城市本土特色文化与空间的坚守与重塑。因此,本研究选取彭浩翔导演作为研究对象,将香港电影新浪潮作为时间界定和研究背景,以“新城市电影”作为研究视角,以彭浩翔电影文本为基础,结合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使用系统论的理念从整体出发,按照“史”、“论”、“评”的思路,将研究主体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新浪潮到新城市电影,追溯研究彭浩翔导演所处的电影产业时代背景和电影思想理论背景,探讨新城市电影的文化意象呈现出“理想”、“虚幻”和“后现代”的新城市特征,并结合表格对彭浩翔电影成果进行梳理;第二部分彭浩翔电影文化要素与内容呈现,在新城市文化要素的构建下,以“全球化与在地化并存的港式人文主题”、“作者坚守与类型重塑的融合题材”、“从救赎到成长的人物价值”探讨彭浩翔电影的内容呈现;第叁部分彭浩翔电影空间要素与形式呈现,在新城市空间要素的构成下,以“书写我城我景的生活空间”、“物·场景·音乐叙事的视听空间”、“从常规记录到生动隐喻的心理空间”分析彭浩翔电影的形式呈现;第四部分接受主体视野下彭浩翔电影的认同与价值呈现,结合年轻群体的问卷反馈,对彭浩翔新城市电影认同进行评判,并从彭浩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层面对彭浩翔电影的特殊性和价值呈现进行佐证。最后,回应绪论所提出的问题,并阐述研究不足。为新浪潮背景下香港新城市电影导演彭浩翔的进一步理论研究给出客观的思考和启发。(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6-01)
邵逸萍,张明浩[3](2018)在《香港电影的二次新浪潮:学院导演、怀旧文化与未来趋势——论近年来香港电影的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电影在近年来呈现出学院化趋势,本文以香港电影的历史为基础,根据香港电影在新世纪以来的发展趋势。基此,我们分析香港电影的未来走势。(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孔繁星[4](2015)在《新浪潮法国电影导演对当代台湾电影导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想以郑有杰、蔡明亮和侯孝贤的电影作品为例探讨当代台湾电影导演与上世纪50年代的法国电影导演的交融,这些电影不仅继承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性,而且走出了他们自己新的风格,也为当代跨国电影的革新工作作出了贡献。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表现在法国电影中特别明显,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的法国电影,也就是法国电影新浪潮时期。台湾电影导演对这一特征也进行了效仿,通过将法国电影的语言注入他们的电影,台湾导演不只是复苏的法国新浪潮,而且重塑它,以建立自己的电影。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促进了跨国电影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5年07期)
陈怡泉[5](2014)在《浅析台湾电影新浪潮中的本土性——以侯孝贤导演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谈起台湾电影新浪潮,熟悉亚洲电影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场发生在1982-1987年间的电影运动,除了全面提升台湾电影的文化品格,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现代化与国际化。而此前,台湾电影更多沉浸在"政宣"、"武侠"与"言情"中,虽有过新风,却从未真正变革。而这场新浪潮,则将人们的视线重新还原到建立在本土性之上的:现实、社会与人性。本土性的英译为Local Identity/Nativeness,通(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4年13期)
王果[6](2013)在《析新浪潮导演徐克电影艺术创作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受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影响,香港电影开始变革,出现了一批区别于传统的电影创作思想,带领大众进入这个历程的是一群当时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后在香港工作的电影人。徐克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香港电影在80年代终于实现了现代化和国际化。至今他的艺术创作思想还影响着我们。(本文来源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章旭清[7](2013)在《跨界型的全才——解读马来西亚新浪潮导演李添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马来西亚新浪潮电影蜚声国际,李添兴是其中的重要推手之一。李添兴是位跨界型的全才导演,跨界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跨界电影制作各个环节,跨界影视,成绩不俗。李添兴的独立电影艺术成就最高,擅长以简约冷峻的镜语构建现代都市华人男女的心理疏离。在文化表达上,李添兴为我们构建出一个"去国族化的华人想象空间",这与追求鲜明民族身份表达的其他亚洲新浪潮导演迥然有别。(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3年07期)
高艳鸽[8](2012)在《每把椅子都是有回忆的》一文中研究指出这几年,当王翀的各种2.0版话剧相继推出,并形成不错的口碑效应时,这个1982年出生的青年导演,站在经典的肩膀上玩出了自己的花样。他执导的《雷雨2.0》《椅子2.0》等,和原着有关系,却又很不相同,几乎成为另一部话剧。该剧在木马剧场上演12场,这一次,王(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2-10-22)
林天强[9](2011)在《从制片人中心制、电影作者论到完全导演论——对好莱坞、新浪潮和中国电影新生代的一个模型推演》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通过对电影产业史和电影导演史的系统考察以及对电影实务全过程的逻辑梳理,经过对电影存在性的相关学习和深入思考,尝试从导演发起电影的角度理解电影的存在性和经济本质,力图通过理论模型从实证角度揭示导演与投资者关系,并探讨导演处女作融资的规律及电影中权力和权利的来源和运行机制。笔者为了模拟导演与投资人谈判,在对电影作者论和制片人中心制的批判性发展的基础上,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工具,构造了完全导演模型。也就是制片人、导演、编剧和明星的职能统一,在完全导演条件下,导演研究成为电影研究的逻辑起点。完全导演可分解成为导演资本叁要素:电影创意+组织能力+融资基础。从导演资本要素可以推演出电影融资契约的数学模型,并且获得从导演处女作到代表作可持续导演的递归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对于电影本质和电影当事人权利和权力相关性质的理解,并提出了导演资本制的应用原则。世纪之交,中国电影正面临转型,新电影是一种基于视听幻觉的虚拟仿真体验,新电影人将是完全导演在新媒体技术应用和风险投资模式下的升级版创业型电影人,而新电影将是新电影人主导下的电影创意经济。(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1年02期)
姚志峰[10](2007)在《日本新浪潮电影导演的“反战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的结尾,而日本的一部着名反战电影却将其作为开场题记。 近日,(本文来源于《中华新闻报》期刊2007-03-14)
新浪潮导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研究背景方面看,多年来,有关“城市电影”的学术研究经常选取的研究对象有“北京”、“上海”、“香港”、“台北”等城市。彰显东方传奇特征的香港电影作品和极具活力的城市文化令香港具有世界影响力,特别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以来,“香港”这座城市的电影文化再次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香港影人通过城市电影对香港进行时间记录,空间展现,人文表达,成为香港现代化发展步伐和城市文化变迁的缩影。他们通过多种类型元素的融合,结合城市空间进行叙事,使用影像语言进行视觉思维表达,运用极具作者性的创作手法构建城市文化,最终引发电影受众对城市形象、城市生活,还有城市文化进行体悟、思考和想象。彭浩翔作为香港新城市导演中的一员,其电影作品具有浓郁的港味、多变的题材、个性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对香港这座城市本土特色文化与空间的坚守与重塑。因此,本研究选取彭浩翔导演作为研究对象,将香港电影新浪潮作为时间界定和研究背景,以“新城市电影”作为研究视角,以彭浩翔电影文本为基础,结合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使用系统论的理念从整体出发,按照“史”、“论”、“评”的思路,将研究主体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新浪潮到新城市电影,追溯研究彭浩翔导演所处的电影产业时代背景和电影思想理论背景,探讨新城市电影的文化意象呈现出“理想”、“虚幻”和“后现代”的新城市特征,并结合表格对彭浩翔电影成果进行梳理;第二部分彭浩翔电影文化要素与内容呈现,在新城市文化要素的构建下,以“全球化与在地化并存的港式人文主题”、“作者坚守与类型重塑的融合题材”、“从救赎到成长的人物价值”探讨彭浩翔电影的内容呈现;第叁部分彭浩翔电影空间要素与形式呈现,在新城市空间要素的构成下,以“书写我城我景的生活空间”、“物·场景·音乐叙事的视听空间”、“从常规记录到生动隐喻的心理空间”分析彭浩翔电影的形式呈现;第四部分接受主体视野下彭浩翔电影的认同与价值呈现,结合年轻群体的问卷反馈,对彭浩翔新城市电影认同进行评判,并从彭浩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层面对彭浩翔电影的特殊性和价值呈现进行佐证。最后,回应绪论所提出的问题,并阐述研究不足。为新浪潮背景下香港新城市电影导演彭浩翔的进一步理论研究给出客观的思考和启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浪潮导演论文参考文献
[1]..被誉为“新浪潮祖母”的法国女导演瓦尔达去世[J].世界知识.2019
[2].孙大伟.新浪潮背景下香港新城市电影导演彭浩翔电影研究[D].广州大学.2018
[3].邵逸萍,张明浩.香港电影的二次新浪潮:学院导演、怀旧文化与未来趋势——论近年来香港电影的发展趋势[J].传播力研究.2018
[4].孔繁星.新浪潮法国电影导演对当代台湾电影导演的影响[J].视听.2015
[5].陈怡泉.浅析台湾电影新浪潮中的本土性——以侯孝贤导演作品为例[J].电影评介.2014
[6].王果.析新浪潮导演徐克电影艺术创作思想[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
[7].章旭清.跨界型的全才——解读马来西亚新浪潮导演李添兴[J].当代电影.2013
[8].高艳鸽.每把椅子都是有回忆的[N].中国艺术报.2012
[9].林天强.从制片人中心制、电影作者论到完全导演论——对好莱坞、新浪潮和中国电影新生代的一个模型推演[J].当代电影.2011
[10].姚志峰.日本新浪潮电影导演的“反战电影”[N].中华新闻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