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限度论文-吴雷

主体性限度论文-吴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性限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短视频社群,个人主体性,限度,价值规范

主体性限度论文文献综述

吴雷[1](2019)在《网络短视频社群传播:个人主体性的实现与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短视频社群"赋能于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之外,为个体生命创造了一个"私人生活空间",使平等的沟通对话、充分自主的选择权利、自由的情绪表达、发掘潜能的创造、自我价值和意义的生产得以充分实现。但要正视到个人主体性发展的限度,对于个人主体性过分地偏向必然与其本质意涵相悖,从而导致人的异化。在网络短视频社群空间中,既要充分肯定个人主体性、合法性和重要价值,又要充分意识、承认个人主体性限度并努力追求和实现社会生活的统一性,应加强对传播失范现象的治理和规制。(本文来源于《当代电视》期刊2019年08期)

王希栈[2](2018)在《《查令十字街84号》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查令十字街84号》面世十余载,但尚未有人探讨过该汉译本中的翻译问题。以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基础,可系统分析该汉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问题,并以此强调在英译汉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行性,也不可罔顾译者主体性的限度,避免造成"文化失真"。(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12期)

杨悟语[3](2017)在《翻译文学注释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翻译损失是译员们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同时也是翻译实践中时常出现的一普遍现象。而翻译注释作为一种有效且必需的翻译补偿手段,总是能很好的填补在翻译过程中由文化缺失所造成的意义真空。但是,当我们在享受由翻译注释所带给我们的理解便利时,我们却大有可能忽视了注释中所额外出现的文化内容。这些额外添加的新内容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都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结果。然而,在我们现有的翻译研究中,对于翻译注释的研究一直处于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地位。注释不仅能帮助读者们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有时还是全文翻译质量好坏的关键所在。在阅读《叁体》、《叁体II:黑暗森林》和《无名的裘德》这叁部由不同译者所翻译的作品时,笔者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译者在这些作品的翻译注释中增添了大量的附加信息,其中,还包括许多夹带的文化内容。同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向我们表明,译者主体性在其中有着明显的作用。为了弄清楚在之前的研究中是否有学者曾提出过有关于译者注释主体性的研究,对译者注释主体性进行文献综述是必不可少的。在对现有的译者主体性、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译者主体性、译者注释主体性和翻译注释中的文化夹带现象四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研究后,笔者发现鲜有学者对译者注释主体性进行过探讨。既然译者注释主体性如此重要且鲜有学者讨论,对其进行研究就成为本文的任务。本文首先对翻译注释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研究范围涵盖了译者注释的概念、类型和功能。接着,本文尝试从文化翻译理论和译者主体性理论两个理论视角对译者注释主体性的存在,特别是译者注释中的文化夹带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最后,本文揭示,尽管译者在注释中享有充分发挥主体性的空间,但其对主体性的运用也不是绝对的或随心所欲的。当译者在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同时,他也必须认识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自由会受到如意识形态因素、译者道德考量和文本网格等方面的限制,尤其是在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译者更需多加考虑这些限制因素。(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7-04-01)

唐美云,罗云[4](2015)在《突破民主的主体性限度:论国民主体性的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剖析民主内含的人"主体性本质"和外部机制两层含义及二者的关系,强调人的"主体性本质"确立存在的困境,对我国国民主体性状况做了宏观分析。要突破主体性本质所受的限制,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在现有条件下尚需依靠体制的外部建构,并阐述了在具有强大权威的党和政府主导下,实现制度建构下国民主体性确立或提升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罗静[5](2015)在《论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教育惩罚的合理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性是人的特性。主体性的发挥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主体性是历史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主体性的必由途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目的达成的关键,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本质力量是养成学生的完备主体性的有力抓手。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消极的教育手段与积极的主体性培养之间不是直接的逻辑对应关系,却对主体性的培养路径起着一种别样的保障。有效的教育惩罚的实现有赖于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提高教育者的主体修养,实现双方的主体性价值。(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研究(中旬刊)》期刊2015年02期)

徐建国[6](2014)在《外宣翻译译者主体性的限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外宣翻译是国内信息的对外传播行为。在外宣翻译领域,译者主体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从对外传播学来看,外宣译者不能决定翻译选材,也不能主观解读原文。无视外宣翻译的性质,过度强调译者主体性,不利于国家竞争国际话语权。(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4年11期)

胡国强[7](2014)在《文化融合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和可译性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项涉及语言、文化、民族、地域的复杂活动,翻译过程涉及诸多因素,文化可译性限度问题在翻译理论中饱受争论。文化差异确实阻碍着民族、地域间的跨文化交际,但由此产生的不可译并非一成不变,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可译性限度正逐步缩小。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更应在翻译过程中适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再造文化"实现"翻译文化"。文中详细阐述了文化融合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对于文化翻译的重要性,实例论证了可译性限度缩小趋势,以期拓宽和深化研究文化可译性。(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王慧[8](2012)在《从斯埋纳的阐释四步骤看译者的主体性及其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经》作为中国一部伟大的古典哲学着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流传至今。自问世以来,对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其英译本数量仅次于《圣经》。因此,对《道德经》译本的研究工作也应运而生。据本文作者统计,目前对《道德经》译本的研究可以分为叁类:一是从语言、文化和风格角度对《道德经》译文文本进行语言文字、句义方面的评论式的研究,借鉴的是当时流行的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没能从文化对话的深层次对文本翻译和核心概念翻译中的巨大差异进行分析;二是对《道德经》译本进行历时的描述性研究;叁是随着翻译学界对翻译学文化转向的体认加深,开始出现的从文化层面对《道德经》译本进行研究的努力。关注译者主体性、意识形态等个人和社会主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的论述逐渐多了起来。可以看出,在译学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的时代,随着描述翻译学的发展和翻译批评理论的日趋完善,对《道德经》译本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路向。学界开始尝试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道德经》译本。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论证译者主体性的文章着述层出不穷。然而,应该注意到,由于译者与原作以及原作者所处的时空背景不同,语言文化迥异,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体现在翻译文本中。因此,本文作者尝试按照下列思路,从斯坦纳的阐释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出发,通过对《道德经》叁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示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制约其充分发挥自由和权利的因素。首先是开头部分,介绍撰写本文的原因,文献综述,以及论文大纲。接着为第一章,主要对本文的理论基础阐释学及其翻译和译者的关系进行介绍,并着重介绍斯坦纳的阐释四步骤。第二章则主要描述所选《道德经》译本的叁个译者、译本及其在读者接受方面的特点。第叁章和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研究部分,利用斯坦纳阐释的四步骤对叁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主体性、创造性,及其所受的制约进行论述。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指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自主性并非绝对,而是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译者唯有明确认识到其在翻译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方可努力求得客观、公正的译文。希望这一结论,可以为今后的翻译活动提供一点借鉴,以防止过分强调主体性而导致任意翻译。(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期刊2012-04-01)

乐琴[9](2011)在《译者主体性在课堂口译中的体现与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课堂口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作为课堂口译的主体,译者需要主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和意图;创造性地采取合适的口译策略进行语言转换和意义阐释;恰当参与课堂交际,帮助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同时,译者必须考虑课堂口译时其主体性发挥的限制性因素。(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中旬刊)》期刊2011年10期)

曹淼[10](2011)在《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于文学翻译中。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学者们对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翻译理论界都对译者主体性展开了热烈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我们在强调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必须看到译者主体性的限度。(本文来源于《民营科技》期刊2011年09期)

主体性限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查令十字街84号》面世十余载,但尚未有人探讨过该汉译本中的翻译问题。以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基础,可系统分析该汉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问题,并以此强调在英译汉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行性,也不可罔顾译者主体性的限度,避免造成"文化失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性限度论文参考文献

[1].吴雷.网络短视频社群传播:个人主体性的实现与限度[J].当代电视.2019

[2].王希栈.《查令十字街84号》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刍议[J].海外英语.2018

[3].杨悟语.翻译文学注释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研究[D].西华大学.2017

[4].唐美云,罗云.突破民主的主体性限度:论国民主体性的培育[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5

[5].罗静.论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教育惩罚的合理限度[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

[6].徐建国.外宣翻译译者主体性的限度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

[7].胡国强.文化融合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和可译性限度[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

[8].王慧.从斯埋纳的阐释四步骤看译者的主体性及其限度[D].四川外语学院.2012

[9].乐琴.译者主体性在课堂口译中的体现与限度[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

[10].曹淼.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J].民营科技.2011

标签:;  ;  ;  ;  

主体性限度论文-吴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