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闲适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林语堂,闲适文学,武术,修身
闲适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陈飞,陈晓丹[1](2019)在《修身:一个久被忽略的武术研究领域——来自林语堂“闲适文学”东冷西热现象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研究方法,以林语堂"闲适文学"之东冷西热现象为借鉴启示,对武术修身在清末民初、民国迄今所遭遇的历史境遇和今天所迎来的时代发展机遇进行论述。旨在呼吁新时期社会条件下,修身将作为武术之一重要价值的彰显,以促进武术未来发展之路更加宽广。主要结论:1)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而非林语堂"闲适文学"的优劣,决定了其"东冷西热"现象的发生,及其独特的历史命运和遭际。2)修身在武术研究中地位的历史演绎,经历了清末民初作为提升武术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的主要抓手,到民国迄今伴随"科学"彰显对武术修身的理论忌讳及掩蔽这样两个历史节点。3)当今社会语境下修身又迎来了适宜的成长土壤;武术研究者应紧扣时代脉搏,关注修身这一武术理论研究新动向;既是武术之理论研究跟随历史演进步伐,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地造福于人类生活,也是武术自身能够在当今社会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邬玉竹[2](2016)在《幽默与闲适:汪曾祺的文学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汪曾祺是中国当代着名的文学家、戏剧家,主要创作时期为文革以后,因独特的语言形式和精神内涵构造了一个属于自我的文学世界。汪曾祺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与父亲都是读书人,父亲更是高邮地方上的名士,这就使得汪曾祺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古典文学知识功底深厚,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师从文学巨擘沈从文,因而,其在文学创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老师的影响,但汪曾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6年17期)
秦桂敏[3](2011)在《随遇而安写人生 优雅闲适绘心态——谈梁实秋《雅舍小品》的文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娓娓道来,平淡中给人巨大的震撼,进而使人静心沉淀自己,给人以现实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慰藉显示出了极明显的闲适性。《雅舍小品》的闲适性不仅表现在内容、形式上,还表现在语言、自嘲上。(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1年04期)
王本朝[4](2009)在《闲适与尚力:中国现代审美价值的裂变——20世纪30年代论语派与左翼文学论争的美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文化和新文学是在不断论争和分化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就与左翼文学发生了论争,它不同于发生在新文学内部的其他论争,而有着丰富的美学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在挣脱传统经学和玄学束缚之后而有了审美的自觉,从逻辑的、理性的理论构想走向了文学的审美创造,在文学与时代、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之间有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尚力与闲适的审美裂变。(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12期)
孔炜灵[5](2008)在《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休闲文化的语境中,林语堂悠闲文化理念和闲适文学创作,不仅对现代人类的生活富有启迪意义,同时也对推动现代休闲文学创作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鉴于此,本文将力图全面、系统地就林语堂的闲适文学观及其闲适文学创作的特点作一梳理。本文将林语堂散文放在整个休闲文化的语境中去考察,在对古今中外休闲文化及相关理论的梳理中,引出本文的论题——林语堂的悠闲观及闲适文学观。本文认为,休闲是人生一种境界,对于丰富人生的意义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同时本文又认为,休闲也是人生的一种审美方式,它引领人们实践自我发展的理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立论,本文认为,林语堂的闲适文学创作对于人生具有一种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探讨林语堂的闲适文学观时,本文认为乃是多种元素的“合力”作用,这种“合力”包括家庭背景、童年经验、成长经历的影响,故乡山水的熏染,儒家道家哲学基础,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等等,其中,又以林语堂的精神气质、以其自由精神作为内在的动因。是以此为内因的合力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以林语堂自由精神为内因,在各种因素合力作用下形成的林氏闲适文学观,其内核可以说就是其“生活艺术论”——倡导一种艺术化人生或说生活的艺术化。这种生活艺术论可以概括为:立足于自然与文化的和谐秩序,以幽默与近情的人生态度,实现艺术与人生合二为一的最高境界,而其外在的表征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有性灵,有骨气,有见解,有闲适气味”。相应地,其闲适文学的艺术特质表现为,闲谈的话语方式与幽默、和谐的美学追求。本文最后指出,历时地考察林语堂的闲适文学观及其创作,它既具有某种超前性,有着文学上和文化上的积极的建构的意义,但又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20世纪3、40年代那样的特定历史语境中尤其显得不合时宜。但是,就现代文学发展而言,林语堂的闲适文学又具有一定合理性,并且引领了现代文学时尚的潮流。林语堂的闲适文学创作,还具有一种超前性,达到了一定思想的高度,因而具有特殊的现代性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11-01)
牛卫东[6](2008)在《论白居易讽谕诗与闲适诗的文学功用与风格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白居易的讽谕诗和闲适诗各自的文学功用和风格特点。(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刘小平[7](2006)在《九十年代文学的闲适话语与道家人性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九十年代文学的闲适话语潜藏着消费主义的人性论基础,如果将它与道家“自然论”的人性论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们在许多内涵上是契合的,都表现出对“自然人性”和“世俗生活”的重视和崇尚,对人的“情感性”和“个人性”的肯定和张扬。另一方面,由于消费主义许诺给人民大众的是欲望的全面满足,而且人性本身在各个时代也在丰富和发展,于是我们也要看到九十年代文学的闲适话语和道家在人性论内涵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如何发掘和阐发道家人性论思想的合理内涵,使之现代化,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刘小平[8](2006)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闲适欲望话语及其精神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对闲适欲望的叙述随着社会思潮的变迁而起落,经历了叁次高潮阶段:一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阶段、叁十年代的论语派阶段和九十年代的闲适文学阶段。叁个阶段共同描绘出闲适欲望话语的百年变迁轨迹,同时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精神特质:鸳鸯蝴蝶派表现为对市民阶层的思想趣味的迎合和认同;论语派表现为对幽默和性灵的热烈追求;九十年代闲适文学则表现为对自然简朴生活的肯定和向往。(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6期)
李国春[9](2006)在《赏玩闲适的贵族雅趣——论现代文学的贵族化审美意识(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追求文学的“纯正”即审美性,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是现代文学贵族化审美意识的重要体现。在重视现代性功利的同时,现代文学仍不乏注重和强调文学自身的审美特征、追求高雅的美学趣味的理论主张,并在创作实绩上取得了突破,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审美的品格。(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何小海[10](2003)在《幽默·性灵·闲适——林语堂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及其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创办《论语》、 《人间世》和《宇宙风》时标举的叁面大旗,也是其散文小品理论的叁大艺术支撑点。本文试着从林语堂的作品出发,联系其创作实践,粗略地阐述他的自由主义文学观;认为造成林氏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共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合围、社会的压迫、乡土情结和地域习俗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来源于《漳州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闲适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着名的文学家、戏剧家,主要创作时期为文革以后,因独特的语言形式和精神内涵构造了一个属于自我的文学世界。汪曾祺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与父亲都是读书人,父亲更是高邮地方上的名士,这就使得汪曾祺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古典文学知识功底深厚,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师从文学巨擘沈从文,因而,其在文学创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老师的影响,但汪曾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闲适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飞,陈晓丹.修身:一个久被忽略的武术研究领域——来自林语堂“闲适文学”东冷西热现象的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
[2].邬玉竹.幽默与闲适:汪曾祺的文学世界[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
[3].秦桂敏.随遇而安写人生优雅闲适绘心态——谈梁实秋《雅舍小品》的文学观[J].大众文艺.2011
[4].王本朝.闲适与尚力:中国现代审美价值的裂变——20世纪30年代论语派与左翼文学论争的美学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9
[5].孔炜灵.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D].浙江大学.2008
[6].牛卫东.论白居易讽谕诗与闲适诗的文学功用与风格特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7].刘小平.九十年代文学的闲适话语与道家人性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
[8].刘小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闲适欲望话语及其精神特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9].李国春.赏玩闲适的贵族雅趣——论现代文学的贵族化审美意识(之一)[J].湘南学院学报.2006
[10].何小海.幽默·性灵·闲适——林语堂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及其探源[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