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散曲论文-冯艳

清代散曲论文-冯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清代散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代西调,散曲,歌谣时调,互动交融

清代散曲论文文献综述

冯艳[1](2014)在《从清代雅化西调看散曲与歌谣时调的互动交融》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西调本来是一种颇受普通市井百姓喜爱的民间歌谣时调,在受到一些下层文人的关注后,原本具有浓厚俚俗气息的西调中分化出一类雅化的西调作品,清代现存可见的西调即以此类作品居多。雅化的西调实质上是民间西调的曲调与文人散曲创作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它们的存在体现了文人散曲与民间歌谣时调的互动交融。雅化西调的产生与清代散曲整体上的案头化、歌唱性的逐渐丧失及传播范围的大大缩小有很大关系。(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10期)

刘深,梁扬[2](2014)在《清代散曲专集叙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研究是以作家作品为主要对象,因此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是文学研究的基石。与诗、词、文等文体相比,学界对于曲家及曲作的研究相对较冷落。尤其是清代散曲,研究成果更是屈指可数。事实上,清代散曲在整体上虽不能与元代相媲美,但亦有不逊色于元明之作。然而,清代散曲却总给人以衰息之印象,考其原因,则很大程度在于清人曲作的编辑、整理的缺失,即清代散曲专集甚少。根据《全清散曲》的着录,清代散曲专集的总数量亦有数十种,其中较着者有叁十八部。因此,为其撰写叙论,考订作者、编者、版式、版本源流、作品数量、存佚等情况,将为散曲研究提供重要文献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4年01期)

邓庆华[3](2012)在《论清代湖湘散曲》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散曲的创作虽没有元散曲那样繁盛,但清代散曲还是有值得注意和探究的地方。清代湖湘散曲是清代散曲的组成部分,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一、综述清代湖湘散曲的研究状况。目前赵义山《湖南历代散曲初论》对清代湖湘散曲作了初步的论述,陈松青《易顺鼎研究》对清代湖湘散曲作家之一易顺鼎这一个体有开创性的、深入的研究。二、概述清代湖湘散曲的创作状况。清代湖湘散曲的创作相对元明两代呈现逐渐衰落的态势,表现在作品总数的下降和作家人数的减少。根据清代社会政治影响下的散曲发展趋势和清代湖湘散曲的发展脉络,本文分清代湖湘散曲的创作状况为清初期、清中叶和清后期叁个时期,并对分期的依据和各个时期的创作状况分别进行探讨。清初期的湖湘散曲作家只有黄周星一人,所作散曲多为写景咏物之作,但却是作者晚年与抗清志士交游之作,体现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清中叶的湖湘散曲多写身边之事,体现出散曲进一步衰落的态势。清后期,湖湘散曲多题咏之作,出现两位成就较高的作家,即杨恩寿和易顺鼎,他们与清初期的黄周星一起,堪称清代湖湘散曲的代表作家。叁、清代湖湘散曲作品数量虽不多,却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叹世归隐的思想内涵在元明两代的散曲中均有表现。清代湖湘散曲作家大多积极仕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博得一官半职,但社会和政治中的种种原因导致某些散曲作家不能仕进,因此在他们的散曲中,存在着叹世归隐思想。只不过这种思想的表现往往是通过一些写景咏物之作来体现,散曲作家们通过对景物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对美好景物和宁静生活的向往。清代后期,政治无能,官场腐败,一些文人对清政府的统治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清代湖湘散曲作家中,就有杨恩寿、袁思古等人对清政府的统治和社会的战乱进行了抨击。当然,这种抨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进行。其原因有二,一是清代特殊的时代和清朝的统治政策,二是散曲的发展导致。四、从创作模式方面对清代湖湘散曲进行研究,主要论述清代湖湘散曲的标题模式、语言模式和题材模式。(一)、标题创作模式是因袭历代以来散曲的标题模式来进行创作,这也表明散曲从元代开始,发展到清代,散曲标题中不管是宫调、曲调还是曲题,都依然基本保持着散曲原有的样式。(二)、语言创作模式,从前人对清代湖湘散曲的评价和清代湖湘散曲作家对散曲之观点以及清代湖湘散曲作品上看,清代湖湘散曲总体上是趋于典雅的。但清代湖湘散曲也有方言、口语词汇的汇入,还使用了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方言。(叁)、清代湖湘散曲,题材多为题咏,但却有自己的特色,选取一些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题材来进行创作,其题咏的对象有着浓郁的湖南地域特色。(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英姝[4](2011)在《秋竹夜鸣窗 西风沁骨凉——清AI写作景散曲二首欣赏》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约从乾隆年间开始,清代诗歌中的诗、词、曲叁体,基本格局是诗言"志",词言"情",曲言"逸"。就散曲而言,自厉鹗以后,在曲中本很热闹的言情题材已成冷门而几乎成了词的专利,而愈演愈烈的文字狱又使一般曲家不敢像以往那样直抒怀抱,这就造成了写景散曲的一枝独秀。在清代曲家笔下,不管何时何地,触目皆成人曲之景。例如石韫玉的【仙吕·不是路】《秋夜作》:秋竹鸣窗,几阵西风沁骨凉。纱厨敞,一灯无焰照空房。夜初长,萧萧庭院芭蕉响,拍拍帘旌蝙蝠忙。闲凝想,平生百事来心上。剩个影儿相傍,影儿相傍。(本文来源于《阅读与写作》期刊2011年12期)

梁扬[5](2011)在《江海弄潮易 人间行路难——清代散曲套数二篇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应约为商务印书馆《元明清散曲鉴赏辞典》撰稿,统稿时瞥见吴锡麒【南中吕·好事近】《八月十八日秋涛宫观潮》有"大江依旧。呼吸神通,过了天长地久。有甚难平"句,与相邻篇章仲振履【双调·新水令】《羊城候补曲》有"那离家的更关心骨肉抛,但听得故里年荒便魂掉了。还有那双亲迈老,怕作蔡中郎哭沟壑爹娘饿莩"句,心中忽有所感,觉得两者之间似有某种可比性,于是得句"江海弄潮易,人间行路难"。现将对这两篇清代散曲套数的鉴赏拙文抄录于下,以就教于读者。(本文来源于《阅读与写作》期刊2011年11期)

梁颖峰[6](2011)在《清代桂西壮族地区汉文化传播的实录——王维新散曲的传播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维新(1785—1848),字景文,号竹一,别号都峤山人,清代广西容县人。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道光六年(1826)以乡贡进士就挑二等出任武宣县教谕,后升平乐府教授,咨调泗城府教授兼理凌云县学事,执掌教职凡二十余年。着有《古近体赋钞》、《菉猗园初草》、《峤音诗》、《丛溪集》、《十省游草》、《宦草》、《海棠(本文来源于《阅读与写作》期刊2011年10期)

梁颖峰[7](2011)在《无主曲花别样红——清代无名氏散曲五首联赏》一文中研究指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卜算子》中咏梅的句子。在清代散曲中,也有一些"无主"而开的"曲花",但因广受人们喜爱传诵而不显"寂寞"。这就是清代无名氏散曲。在散曲的传播过程中,有的作品本身留存下来了,但是没有作者署名;或者虽有署名却仅为别号笔名,无法考证其真名。在《全清散曲》中,这类无名氏散曲,有小令一百七十多首、套曲二十多套。(本文来源于《阅读与写作》期刊2011年07期)

梁扬[8](2008)在《论王维新对清代散曲题材的新变与开拓》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广西容县着名作家王维新的散曲创作,在内容上既全面承用了言情、写景、咏怀等传统题材而能别开生面,变出新意;又能大胆创新,对传统耕织题材进行深度发掘,在村学里塾教育板块做足文章,对清代散曲题材进行了全新的开拓。(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兰拉成[9](2006)在《清代散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对有清一代的散曲进行较系统、全面的梳理。全文包括绪论、正文、附录叁大部分,约二十万字。 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清代散曲研究的现状加以回顾,并申论其研究意义。文中认为,清代散曲研究的现状十分薄弱,亟需加强。研究清代散曲对散曲研究、文学史研究、文体学、清代社会研究等方面都有所裨益。 正文部分共分七章,二十一节。主要从清代散曲的文化环境、散曲观念、作家队伍、发展演变、主要题材、艺术特征、与其它文体的交互影响等不同角度,对清代散曲及其相关问题加以分析,对其内部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进行论述。 第一章系对清代散曲的宏观研究,旨在揭示清代散曲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文章从清代散曲的相关禁令、政令对散曲创作的影响,清代经济发展与散曲的传播,清代学术与文人的散曲创作诸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清代的各种相关禁令,影响了清代散曲创作的走向;经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使都市与乡村、南方与北方的散曲创作出现了明显的反差;清代学术对散曲的题材、风格影响最为显着,两者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第二章以清人的散曲观念为研究对象。第一节的主要意图,是对过去认为清人鄙视散曲文体的成见予以辨正,通过对有关学者及散曲作家的观念的考察,指出还有许多人对散曲评价极高并抱有极大热情。第二节和第叁节则探讨清人对散曲文体的认识。通过清人对散曲、清曲及小曲等一些散曲概念的使用,指出只有散曲被当作文体概念使用;清人对词、曲的文体辨析,特别是刘熙载提出的“面子上疑于放倒,骨子里弥复认真”等观点,表明清人对散曲特质的认识更加明确。 第叁章以清代有名有姓、生平可考的散曲作家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清代散曲作家的时空分布及其知识结构。在时间上,以作家的卒年为准,推断其生活年代。康熙十八年前,有散曲家约50人。十八年后至道光二十年,有散曲家约136人。晚清散曲作家约70人。在空间上,有籍贯可考的作家计216人,江苏一省就有110人,浙江省有50人,南方其它省有35人,南方共195人;北方各省总共只有21人,其中山东省有9人算是最为集中。在知识结构上,清人没有像元人张可久一样专治散曲的作家,他们或治经,或为理学家,或为朴学家,兼工诗、词者更多。因此,清代散曲带有一些“诗气”、“词气”,有些还不脱“着作”的影子,以文为曲为典型的“学者散曲”。其次,列举了沈裔作家群等七个散曲创作群体,对其中一些群体的作家、活动及风格进行了勾勒。 第四章为全文的重点之一,主要以作家创作中的时代特征为线索,勾画清代(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清代散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学研究是以作家作品为主要对象,因此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是文学研究的基石。与诗、词、文等文体相比,学界对于曲家及曲作的研究相对较冷落。尤其是清代散曲,研究成果更是屈指可数。事实上,清代散曲在整体上虽不能与元代相媲美,但亦有不逊色于元明之作。然而,清代散曲却总给人以衰息之印象,考其原因,则很大程度在于清人曲作的编辑、整理的缺失,即清代散曲专集甚少。根据《全清散曲》的着录,清代散曲专集的总数量亦有数十种,其中较着者有叁十八部。因此,为其撰写叙论,考订作者、编者、版式、版本源流、作品数量、存佚等情况,将为散曲研究提供重要文献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代散曲论文参考文献

[1].冯艳.从清代雅化西调看散曲与歌谣时调的互动交融[J].广西社会科学.2014

[2].刘深,梁扬.清代散曲专集叙论[J].中国韵文学刊.2014

[3].邓庆华.论清代湖湘散曲[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英姝.秋竹夜鸣窗西风沁骨凉——清AI写作景散曲二首欣赏[J].阅读与写作.2011

[5].梁扬.江海弄潮易人间行路难——清代散曲套数二篇探析[J].阅读与写作.2011

[6].梁颖峰.清代桂西壮族地区汉文化传播的实录——王维新散曲的传播学解读[J].阅读与写作.2011

[7].梁颖峰.无主曲花别样红——清代无名氏散曲五首联赏[J].阅读与写作.2011

[8].梁扬.论王维新对清代散曲题材的新变与开拓[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9].兰拉成.清代散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清代散曲论文-冯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