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阳朔西街旅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安全空间,空间生产,动力机制,空间重构
阳朔西街旅游论文文献综述
何月美[1](2019)在《阳朔西街旅游安全空间的生产与重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旅游目的地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不稳定因素的威胁与挑战,旅游风险不断增加,各类旅游安全问题频发且见诸报端。如何营造和建构一个满足大众游客体验需求的旅游安全空间,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要求。那么,旅游安全空间是什么,由哪些要素构成,旅游安全空间生产主体包括哪些,他们对旅游安全空间的生产起何作用,以及旅游安全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如何进行空间重构。上述研究问题是目的地建构旅游安全空间迫切需要回应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为了更好地深入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本文以“空间生产理论”、“资本叁级循环理论”和“生产要素理论”为基础,以阳朔西街为案例地,运用案例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对阳朔西街旅游安全空间生产的过程和动力机制进行了剖析和阐释,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旅游安全空间是指一种具有稳定物质基础、和谐社会环境以及舒适安全体验的综合载体,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叁大特征,主要包含旅游物理安全空间、旅游社会安全空间和旅游心理安全空间叁大类形态;(2)旅游安全空间生产是多元主体作用的过程,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本地居民、志愿者组织、旅游从业者、媒体和游客等七类生产主体在各类旅游安全空间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3)人力、资本、权力、土地、技术、利益、文化等七类动力要素通过不同的路径作用于各类旅游安全空间的生产过程,形成各类旅游安全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4)随着旅游活动类型的多元化,旅游业态的多样化以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阳朔西街旅游安全空间还存在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营造和提供一个旅游安全空间,本文结合阳朔西街旅游安全空间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动力机制,针对性地提出旅游安全空间的重构路径。本文立足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打破主观与客观旅游安全空间研究二元分离的局面。将主客观视角进行结合,丰富旅游安全空间的研究视角,拓宽旅游安全空间的研究内容。(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1)
杨昀,保继刚[2](2018)在《旅游大发展阶段的治理困境——阳朔西街市场乱象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旅游大发展阶段,实现可持续治理是一个更具挑战的议题。文章以阳朔西街为例,讨论旅游地演化中的市场情境与旅游治理的互动关系,分析了大发展期"西街乱象"的治理困境,研究发现:(1)在大众旅游阶段,市场规模扩张,利益关系复杂化,一旦理性市场的约束机制缺失,外来短期投机主义将破坏本地的社会资本,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良性发展状态不可持续;如果政府继续缺位,旅游地的市场环境必然走向失控混乱的局面。(2)目的地发展越成熟,对政府的治理能力要求越高。从旅游参与期过渡到大发展期,政府有必要提前干预并引导旅游地建立应对秩序,培育"学习型"的响应系统。该研究对全域旅游背景下市场秩序的治理有一定现实启发,同时将旅游治理议题置于目的地演化的情境之下展开讨论,增加了跨学科的理论对话。(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8年11期)
汪艳英[3](2017)在《桂林阳朔西街旅游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西南边陲有一个小县城——桂林阳朔,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曾出现过一段"旅游乌托邦"式的西街现象:漓江山水如诗画,碧莲峰里住人家,百姓安居乐业,游客流连忘返,主客关系融洽,诞生过众多跨国婚姻。街上所有商家都明码标价、诚信经营,随意去到任何一家店铺消费不仅不会碰到宰客事件,还能享受到富有人情味的服务。原住民发展旅游的目的是改善生活质量,游客则在旅行中回归到生活的最本质,衍生出"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旅游理念。(本文来源于《教学考试》期刊2017年27期)
刘春红[4](2016)在《营造“慢生活”的阳朔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的发展,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怎样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建设加大对原有氛围的保护、注重本地文化传承、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街道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本文来源于《市场论坛》期刊2016年09期)
王昕凤[5](2014)在《旅游商业化背景下本地居民角色扮演的变迁研究——以阳朔西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定性研究方法,从纵向维度出发来探讨旅游商业化背景下本地居民角色扮演的变迁的类型和原因,并发现阳朔西街本地居民角色扮演变迁是由旅游商业化引起。合理的商业化规模将有利于本地居民角色扮演的变迁,过度的商业化对本地居民的角色扮演变迁将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4年09期)
吕本勋[6](2014)在《历史古街区旅游商业化现象可持续发展动力协调研究——以阳朔西街酒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化与旅游相伴相生,而古城古镇中的酒吧商业现象更为突出,从阳朔西街旅游中利益相关者关系分析,显示阳朔西街酒吧商业中的动力机制和各方的矛盾诉求,阳朔酒吧的商业现象是地方政府、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四大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分析,需要构建一套涵盖共同利益观、行为约束、利益分配和补偿等因素的协调机制。(本文来源于《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屈波[7](2013)在《论跨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关怀与文化融合——以“阳朔西街现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跨文化旅游是一种行为人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为者,对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对双方不同的话语方式和行为方式,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以及在跨文化旅游活动完成后,必然会引起多种文化的融合。本文以阳朔西街为例,从一个小的视角"文化休克"的概念出发,来分析跨文化旅游中的文化休克与文化关怀问题,揭示出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而经济则是旅游的现实利益。因此,旅游开发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平衡关系,实现经济、文化和旅游的和谐多赢。(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评论》期刊2013年00期)
赵梦妮,钟永德[8](2013)在《旅游特色街区业态比较研究——以张家界溪布街和桂林阳朔西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特色街区是指以城镇景观、历史、文化等特色为吸引物,具有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文化休闲等多方面功能设施的商业街区。通过对旅游特色街区、业态等概念的文献研究,结合张家界溪布街和桂林阳朔西街的业态实地调研,对两地的业态进行了比较,内容包括业态构成、布局、管理等,并试图为张家界溪布街向成功案例阳朔西街学习并借鉴业态经验提供了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杨昀,保继刚[9](2012)在《旅游社区外来经营者地方依恋的特征分析——以阳朔西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经营者对旅游社区的依恋是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现象,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文章基于地方依恋理论,探索性地提出"经济依赖"和"情感认同"两个维度,据此归纳了"生活方式主导型"、"商业联结主导型"、"利益驱动型"和"厌倦地方型"四种分类谱系,并通过对阳朔西街外来经营者的深入调研,运用质性方法剖析了其地方依恋产生的原因、发展变化及影响诸方面的特征表现。研究发现:外来经营者对阳朔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情感性依恋,并非简单的功利关系;地方依恋的变化与西街商业环境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性依赖与情感性认同既可以相互促进,也可能互相抑制;较高的地方依恋对外来经营者的商业行为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提高经营者对旅游地的依恋程度,有利于地方资源的可持续规划管理。(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2年06期)
杨昀,保继刚[10](2012)在《旅游社区外来经营者地方依恋的特征分析——以阳朔西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经营者对旅游社区的依恋是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现象,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文章基于地方依恋理论,探索性地提出"经济依赖"和"情感认同"两个维度,据此归纳了"生活方式主导型"、"商业联结主导型"、"利益驱动型"和"厌倦地方型"四种分类谱系,并通过对阳朔西街外来经营者的深入调研,运用质性方法剖析了其地方依恋产生的原因、发展变化及影响诸方面的特征表现。研究发现:外来经营者对阳朔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情感性依恋,并非简单的功利关系;地方依恋的变化与西街商业环境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性依赖与情感性认同既可以相互促进,也可能互相抑制;较高的地方依恋对外来经营者的商业行为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提高经营者对旅游地的依恋程度,有利于地方资源的可持续规划管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2)
阳朔西街旅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进入旅游大发展阶段,实现可持续治理是一个更具挑战的议题。文章以阳朔西街为例,讨论旅游地演化中的市场情境与旅游治理的互动关系,分析了大发展期"西街乱象"的治理困境,研究发现:(1)在大众旅游阶段,市场规模扩张,利益关系复杂化,一旦理性市场的约束机制缺失,外来短期投机主义将破坏本地的社会资本,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良性发展状态不可持续;如果政府继续缺位,旅游地的市场环境必然走向失控混乱的局面。(2)目的地发展越成熟,对政府的治理能力要求越高。从旅游参与期过渡到大发展期,政府有必要提前干预并引导旅游地建立应对秩序,培育"学习型"的响应系统。该研究对全域旅游背景下市场秩序的治理有一定现实启发,同时将旅游治理议题置于目的地演化的情境之下展开讨论,增加了跨学科的理论对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阳朔西街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何月美.阳朔西街旅游安全空间的生产与重构研究[D].华侨大学.2019
[2].杨昀,保继刚.旅游大发展阶段的治理困境——阳朔西街市场乱象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J].旅游学刊.2018
[3].汪艳英.桂林阳朔西街旅游现象[J].教学考试.2017
[4].刘春红.营造“慢生活”的阳朔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发展[J].市场论坛.2016
[5].王昕凤.旅游商业化背景下本地居民角色扮演的变迁研究——以阳朔西街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
[6].吕本勋.历史古街区旅游商业化现象可持续发展动力协调研究——以阳朔西街酒吧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7].屈波.论跨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关怀与文化融合——以“阳朔西街现象”为例[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3
[8].赵梦妮,钟永德.旅游特色街区业态比较研究——以张家界溪布街和桂林阳朔西街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杨昀,保继刚.旅游社区外来经营者地方依恋的特征分析——以阳朔西街为例[J].人文地理.2012
[10].杨昀,保继刚.旅游社区外来经营者地方依恋的特征分析——以阳朔西街为例[C].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