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indows98下用Winsock实现网络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王健[1](2011)在《基于IOCP的MMO服务器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网络游戏的程序开发中,游戏服务器端的设计和实现很重要,在游戏服务器端一直存在这样的技术难题,服务器的响应问题:如何使服务器在支持越来越多的人数的情况下提供最高的响应。本论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以网络游戏服务器的网络通信模块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网络socket编程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学习Windows平台下的IOCP技术。实现了一个休闲即时战略游戏《星际坦克》的服务器端,服务器的网络处理使用了IOCP技术。在网络游戏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进行交互的双向I/O模型中分别有以下几种模型:Select模型、事件驱动模型、消息驱动模型、重叠模型、完成端口重叠模型。在这样的几种模型中,完成端口重叠模型(IOCP)是能够通过硬件性能的提高而提高软件性能,并且能够同时处理成千上百个I/O请求的模型。通过对比,IOCP模式的优势很突出,在window平台下,完成端口模型是适合同时处理众多玩家连接的网络游戏服务器端的模型。论文学习了游戏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模型设计、OpenGL编程和网络通讯处理等。论文过程中经过分析和设计,实现了一个网络坦克对战游戏的服务器端,还编写了IOCP实现的连接服务器和一般线程服务器,对两者的处理能力进行了测试对比。
严莉[2](2011)在《木马攻击与防范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十分广泛,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网络在快捷、方便的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问题。其中木马技术由于远程控制性、隐蔽性等特点已成为攻击者攻击其他主机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木马的工作原理、植入手段、启动方式、隐藏技术及木马功能,可以为木马检测提供依据。同时,建立完善的木马防御体系是主动防范木马攻击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主要手段。本论文系统分析了木马的工作原理、植入原理、启动技术、隐藏原理以及木马防范技术现状。在研究木马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一款反格式化的木马系统。论文详细叙述了系统结构设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进程隐藏模块设计、文件隐藏模块设计、通信隐藏模块设计。其中系统功能模块包括动态加密模块、代理配置模块、文件传输模块、键盘记录模块、智能回传模块、U盘感染模块、反格式化模块。每个模块都论述了其工作原理并给出了流程图。木马关键技术主要研究了Winsock2 SPI技术、SSDT Hooking技术及基于主引导记录反格式化技术,包括实现每种技术时运用的基础知识和实现原理。最后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基于Winsock2 SPI技术的通信隐藏模块、基于SSDT Hooking技术的进程隐藏模块和基于主引导记录反格式化模块。论文最后根据在实现木马原型系统时运用的技术以及对木马系统的使用,分别从用户使用互联网习惯、杀毒软件、防火墙等角度提出了防范木马攻击的具体措施。并分析了未来木马防御技术的发展趋势。
张洁琼[3](2011)在《互动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时代,人们对协同设计、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提供互动服务的系统需求不断增大,对它们的易用性和高效性要求不断提高,这类系统称为互动设计系统。本文就互动设计系统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先详细分析了相关网络基础设施的结构与功能,解决了P2P(点对点通讯)过程中NAT(网路地址转换,这里指设备)穿透问题;再提出了一种基于mirror driver(镜像显卡驱动)的屏幕信息截取法,mirror driver原本用于多显示器环境,本文创新用于屏幕差异化截取,实现了截屏的高效性和实时性;然后,以“P2P技术”和“mirror driver差异化截屏技术”为核心技术,结合“数据解压缩技术”、“远程桌面共享与控制技术”、“终端显示技术”等技术,对各模块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互动设计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屏幕信息传输技术的研究思路,对互动设计系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万绪江,班显秀,袁健,刘小东,李帅彬[4](2010)在《雷达网络图像传输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雷达信息发送和接收程序的位置关系模型以及网络数据传输方式和组播通信关键技术。详细分析了IP组播体系的工作原理,提出了通过WinSock实现IP组播的操作步骤、解决拥挤现象和阻塞问题的最佳方案。实现了雷达数据图像远程实时传送和监控技术的拓展应用。
包怀忠[5](2009)在《IP组播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组播技术因为其独特的传输特性而成为当前网络应用的热点;通过介绍IP网络的数据传输方式和组播通信模型,给出了组播通信的优点,详细分析了IP组播体系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实现IP组播所涉及的技术要点,并提出了通过WinSock实现IP组播的基本步骤。
胡浩[6](2008)在《基于IP组播技术的数字化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视频技术的发展,视频监控逐渐步入了全数字化网络阶段。本研究围绕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中的网络视频传输的实时性和QoS两大重要指标,从“解决传输层协议问题”入手,通过对TCP协议、UDP协议以及RTP/RTCP协议的比较,针对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多用户共享视频信息的特点,提出了“基于UDP和RTP/RTCP协议的视频IP组播实时传输”的设计思想,并采用可视化编程技术进行了模拟实现。在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中,考虑了大量视音频数据的实时处理、存储以及服务器和远程客户端的硬盘容量等关键因素。视音频压缩采用了最新的MPEG—4视音频压缩卡进行视音频信息的采集和压缩。在监控软件设计部分,研究了在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下的监控软件的总体结构,引入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进行设计,选用Visual C++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并将多线程技术和模块化设计结合起来,给出了软件的流程图以及各个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法。在附录里给出了自行设计的部分核心源代码。本研究在实时视频网络监控技术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工作,其结果有望在实际中予以应用。
张弦[7](2008)在《多媒体交互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角色扮演这种交互式体验方式可以很好的模拟未来信息化时代的交流方式,达到激发青少年对信息化时代的憧憬及面向未来生活的创造性的目的。多媒体交互控制系统,综合网络通信、多媒体、软件技术等领域的相关技术,通过模拟未来生活中的通信模式和交流场景,构造一种未来信息化生活的创造性场所,将角色扮演引入科普教育和信息化教育,探索和完善了素质教育方式。本文首先介绍了Winsock网络编程,Flash动画和AS语言以及DierctShow编程等相关理论。然后结合多媒体交互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和功能需求,给出了系统的设计方案,着重对系统中主控服务器,信息交互控制以及媒体显示控制这三个模块的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论述了各模块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针对相应的关键技术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实现。本文使用Winsock编程实现服务器和客户端网络通信模型,并将Flash界面的可交互性和VC程序的可控制性相结合,利用VC程序和Flash动画之间的信息交互以及DirectShow编程,实现了VC对Flash界面和视频流媒体的实时控制。多媒体交互系统具备了交互性和控制性,降低了该角色扮演系统的制作成本,在演示类项目等科普教育领域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张丽芳[8](2008)在《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绝缘状态的在线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建立电力变压器绝缘状态的在线监测系统是降低变压器事故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在对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整体结构方案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设计了传感器接口方案,实现了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数据通信的功能,并提出了LabVIEW与远程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直接通信的方法,用来提高监测系统实时通信的性能,最后讨论了基于自适应谐振神经网络(ART-2)聚类的信息融合方法,同时还提出了基于实际运行数据进行故障仿真以获取故障数据的新思路。
王志晓[9](2008)在《内网中网络通信行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安全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传统的安全解决方案都是把目标重点放到边界上,往往忽略了内部网络安全,针对此问题论文作者所参与的项目组集体开发了内网行为监管审计系统,为办公网、内部业务网及涉密网提供信息安全保护。网络通信行为监控子系统作为该审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对网络应用和访问网络的应用程序按照安全策略进行监控。论文详细地描述了网络通信行为监控系统在Windows 2000(/XP)与Linux Kernel 2.4平台下的设计与实现。按照Windows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其网络组件的部署结构,提出了三层网络过滤模型:从用户态到内核模式,分别采用Winsock 2服务提供者接口(SPI)、传输驱动接口(TDI)、NDIS中间驱动(IMD)这三种数据包过滤技术实现。克服了单方面从用户态或核心态过滤数据包的缺点,同时扩大了网络数据的管理范围、加深了过滤深度、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能。鉴于网络通信行为监控技术的发展趋势,本系统提出的独特的设计思想和先进的技术方案兼具研究和实用价值。
牟彧清[10](2007)在《流媒体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利用互联网传输音频与视频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广播电视等媒体联网之后,也产生通过互联网来发布自己的音视频节目的需求。但是,音视频内容在存贮时,存储文件的体积一般都很大。在网络带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一个音视频文件的传输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使通过互联网传输音视频困难的局面得到改善。本文首先分析了流媒体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流媒体技术的影响、流媒体技术具体的应用领域,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流媒体在监控领域的发展状况。其次,由于流媒体技术与网络服务器系统是本课题的技术支撑,因此本文专门对流媒体、服务器系统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再次,本文以较大篇幅给出了流媒体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包括详细设计和具体实现,阐述了各个模块的功能。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Windows98下用Winsock实现网络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dows98下用Winsock实现网络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OCP的MMO服务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服务器编程技术 |
2.1 SOCKET 编程 |
2.2 I/O 模型比较 |
2.2.1 socket 套接字I/O 模型 |
2.2.2 串行模型和并发模型 |
2.2.3 Overlapped I/O 实现方式比较 |
2.3 IOCP 的原理 |
2.4 IOCP 使用方法 |
2.5 线程和线程池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服务器需求分析 |
3.1 服务器功能模块划分 |
3.2 逻辑处理模块分析 |
3.3 网络通信模块需求 |
3.4 消息协议和消息处理分析 |
3.5 数据库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器设计 |
4.1 游戏内容设计 |
4.2 游戏大厅和房间设计 |
4.3 游戏逻辑处理设计 |
4.4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
4.5 游戏消息协议设计 |
4.6 数据库表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服务器实现 |
5.1 开发工具介绍 |
5.2 服务器总体介绍 |
5.3 网络处理实现 |
5.4 消息协议和消息处理 |
5.5 IOCP 和线程 |
5.6 数据库处理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运行和测试 |
6.1 运行环境介绍 |
6.2 游戏功能界面 |
6.3 服务器性能测试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游戏服务器开发技术的发展 |
7.2 本论文研究总结 |
7.3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木马攻击与防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木马的发展历程 |
1.3 木马的分类及功能 |
1.4 木马防范技术现状 |
1.4.1 杀毒软件技术特点 |
1.4.2 防火墙技术特点 |
1.4.3 目前木马防范技术的不足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木马原理分析 |
2.1 木马的工作原理 |
2.2 木马植入原理 |
2.3 木马启动技术 |
2.4 木马文件、进程隐藏原理 |
2.4.1 木马文件隐藏原理 |
2.4.2 木马进程隐藏原理 |
2.5 木马通信隐藏原理 |
2.5.1 端口复用技术 |
2.5.2 潜伏技术 |
2.5.3 Winsock2 SPI 技术 |
2.5.4 TDI 过滤驱动技术 |
2.5.5 NDIS HOOK 技术 |
2.5.6 NDIS 中间层驱动技术 |
第三章 木马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 服务端程序设计 |
3.2.1 进程隐藏模块设计 |
3.2.2 文件隐藏模块设计 |
3.2.3 通信隐藏模块设计 |
3.2.4 文件传输模块设计 |
3.2.5 键盘记录模块设计 |
3.2.6 屏幕快照模块设计 |
3.2.7 智能回传模块设计 |
3.2.8 代理配置模块设计 |
3.2.9 动态加密模块设计 |
3.2.10 U 盘感染模块设计 |
3.2.11 反格式化模块设计 |
3.3 客户端程序设计 |
第四章 木马关键技术研究 |
4.1 Winsock2 SPI 技术研究 |
4.1.1 Winsock2 SPI 基础 |
4.1.2 传输服务提供者 |
4.2 基于 SPI Hook 模块的实现 |
4.3 SSDT Hooking 技术研究 |
4.3.1 Rootkit 简介 |
4.3.2 SSDT Hooking 技术 |
4.4 基于 SSDT Hooking 模块的实现 |
4.5 基于 MBR 反格式化技术研究 |
4.5.1 MBR 的基本概念 |
4.5.2 磁盘读写中断服务 |
4.5.3 磁盘文件系统基础 |
4.6 基于 MBR 反格式化技术实现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木马测试用例1 |
5.3 木马测试用例2 |
5.4 木马测试用例3 |
5.5 测试结果 |
第六章 木马防范技术研究 |
6.1 木马防范措施 |
6.2 木马防范技术发展趋势 |
6.2.1 BIOS Rootkit 检测技术 |
6.2.2 启发式检测技术 |
6.2.3 基于安全信誉服务检测技术 |
第七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3)互动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互动设计 |
1.2.2 点对点通信技术 |
1.2.3 远程控制技术 |
1.2.4 屏幕抓取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网络编程技术概述 |
2.1 Winsock1.1 编程技术 |
2.1.1 Winsock 的基本概念 |
2.1.2 Winsock 的编程特点 |
2.1.3 Winsock 基本的API |
2.1.4 Winsock 的异步模式 |
2.2 Winsock2.0 编程技术 |
2.2.1 Winsock2.0 技术说明 |
2.2.2 Winsock 2.0 新增函数 |
第三章 点对点通信技术的研究 |
3.1 NAT 简介 |
3.2 P2P 穿越概述 |
3.3 UDP 打洞 |
3.3.1 建立点对点会话 |
3.3.2 公共NAT 后面的节点 |
3.3.3 不同NAT 后面的节点 |
3.3.4 多级NAT 后面的节点 |
3.3.5 UDP 空闲超时 |
3.4 TCP 打洞 |
3.4.1 打开点对点的TCP 流 |
3.4.2 同步TCP 打开 |
3.5 点对点通信模块的实现 |
3.5.1 总体设计 |
3.5.2 定义P2P 通信协议 |
3.5.3 客户端设计 |
3.5.4 服务器端设计 |
3.5.5 单元测试 |
第四章 屏幕差异截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4.1 常用屏幕截取技术 |
4.2 mirror driver 差异截屏技术 |
4.3 windows 下驱动程序的开发 |
4.4 屏幕差异截取模块的实现 |
4.5 单元测试 |
第五章 系统其它模块及整体框架 |
5.1 数据压缩模块的实现 |
5.2 终端数据接收与显示模块 |
5.3 整体框架设计与系统功能图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雷达网络图像传输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网络数据传输的基本形式 |
2.1 组播的起源和模型 |
2.2 组播通信特征 |
2.3 IP组播要点 |
2.3.1 地址 |
2.3.2 范围的选择 |
2.3.3 IP组播组的加入和退出 |
2.3.4 运行的环境 |
3 Winsock实现IP组播 |
3.1 Socket编程模型 |
3.2 Winsock实现IP组播的一般步骤 |
3.2.1 初始化Winsock资源 |
3.2.2 创建套接字 |
3.2.3 设置端口并绑定套接字 |
3.2.4 设置组播套接字的模式 |
3.2.5 加入一个组播组 |
3.2.6 等待事件 |
3.2.7 发送数据与接收数据 |
3.2.8 关闭套接字并释放Winsock资源 |
4 结语 |
(5)IP组播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IP组播通信 |
1.1 IP网络数据通信的基本形式 |
1.2 组播通信模型 |
1.3 IP组播要点 |
1.3.1 IP组播地址 |
1.3.2 IP组播范围的选择 |
1.3.3 IP组播组的加入和退出 |
1.3.4 IP组播运行的环境 |
2 用Winsock实现IP组播 |
2.1 socket编程模型 |
2.2 Win Sock实现IP组播的一般步骤 |
2.2.1 初始化Winsock资源 |
2.2.2 创建套接字 |
2.2.3 设置端口并绑定套接字 |
2.2.4 设置组播套接字的模式 |
2.2.5 加入一个组播组 |
2.2.6 等待事件 |
2.2.7 发送数据与接收数据 |
2.2.8 关闭套接字并释放Winsock资源 |
3 结束语 |
(6)基于IP组播技术的数字化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实际意义 |
1.2 视频监控的发展历程 |
1.2.1 模拟视频监控 |
1.2.2 准数字视频监控 |
1.2.3 数字化网络视频监控 |
1.3 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 |
1.4 视频监控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视频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
2.1 视音频的压缩技术 |
2.1.1 视音频压缩的基本原理 |
2.1.2 视音频压缩标准 |
2.1.3 MPEG-4标准 |
2.2 视音频存储技术 |
2.3 网络实时传输技术 |
2.3.1 TCP和UDP协议 |
2.3.2 RTP协议 |
2.3.3 RTCP协议 |
2.3.4 RSVP协议 |
2.3.5 RTSP协议 |
第三章 IP组播技术及其实现 |
引言 |
3.1 IP组播技术概述 |
3.1.1 单播、广播及组播 |
3.1.2 IP组播地址 |
3.1.3 组播数据报的发送和接收 |
3.2 组播传送算法和路由协议 |
3.2.1 组播传送算法 |
3.2.2 组播路由协议 |
3.3 IP组播在Winsock中的实现 |
3.3.1 实现IP组播的前提条件 |
3.3.2 IGMP协议 |
3.3.3 Winsock套接字 |
3.3.4 使用Winsock实现IP组播 |
第四章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引言 |
4.1 系统的硬件方案 |
4.1.1 硬件构成及工作原理 |
4.1.2 系统硬件选型 |
4.2 系统的软件方案 |
4.2.1 开发平台及工具的选择 |
4.2.2 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 |
4.2.3 多线程技术 |
4.2.4 系统软件结构 |
4.2.5 系统软件模块 |
4.3 网络通信方案 |
4.3.1 网络拓扑 |
4.3.2 网络通信模型 |
4.3.3 通信流程图 |
4.3.4 通信协议的选择 |
第五章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软件研发 |
5.1 视音频数据处理模块 |
5.1.1 视音频信号的采集 |
5.1.2 视音频数据的实时播放 |
5.2 视音频录像播放模块 |
5.3 系统参数设置模块 |
5.4 云镜控制模块 |
5.4.1 Windows下的串口通信 |
5.4.2 具体实现 |
5.5 视音频数据发送模块 |
5.5.1 模块概述 |
5.5.2 具体实现 |
5.6 视音频数据接收播放模块 |
5.6.1 模块概述 |
5.6.2 具体实现 |
5.7 软件测试 |
5.8 IP组播性能测试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有待进一步完成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源程序摘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多媒体交互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论文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多媒体交互控制系统相关技术概述 |
2.1 网络编程相关知识概述 |
2.2 Flash 动画与Flash AS 语言 |
2.3 DirectShow 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3 多媒体交互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3.1 系统概述及设计思想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原理图 |
3.4 系统软件结构图 |
3.5 软件模块划分 |
3.6 本章小结 |
4 多媒体交互控制系统实现方案 |
4.1 主控服务器模块 |
4.2 信息交互控制模块 |
4.3 显示控制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5 多媒体交互控制系统测试和应用 |
5.1 多媒体交互控制系统测试 |
5.2 多媒体交互控制系统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发展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绝缘状态的在线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变压器在线监测项目的发展状况 |
1.2 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基本内容 |
第二章 变压器绝缘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的构成 |
2.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1.1 数据采集方案的选择 |
2.1.2 系统的网络结构及通信方案 |
2.2 传感器特性 |
2.2.1 传感器选型及布置方案 |
2.2.2 系统中的软测量 |
2.3 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 |
2.3.1 虚拟仪器的概念 |
2.3.2 LabVIEW 与数据库接口的解决方案 |
2.4 系统的实测结果 |
2.5 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中的信息融合 |
2.5.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层次结构 |
2.5.2 基于信息融合的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构建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集成过程中的接口设计 |
3.1 模拟信号隔离放大与调理电路的设计 |
3.1.1 滤波和放大电路的设计 |
3.1.2 线性光耦隔离电路的设计 |
3.1.3 移相电路的设计 |
3.2 油中气体传感器的接口设计 |
3.2.1 Hydran201Ti 的通信方式 |
3.2.2 Hydran201Ti 的接口方案 |
3.3 局部放电测试仪的接口方案 |
3.4 油中水分传感器的接口设计 |
3.5 开关量的接口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通信方式 |
4.1 利用数据库分布特性的通信方式 |
4.2 计算机远程控制的实现 |
4.2.1 计算机远程控制原理与实现 |
4.2.2 远程控制的网络结构与安全性问题 |
4.3 虚拟仪器与应用程序通信的实现 |
4.3.1 Winsock 技术的基本原理 |
4.3.2 LABVIEW 通信节点的功能 |
4.3.3 通信程序编制方法与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聚类分析的局部融合方法研究 |
5.1 基于聚类分析的融合方法 |
5.2 自适应谐振(ART)神经网络原理 |
5.3 基于实际数据的故障仿真方法 |
5.3.1 故障仿真的方法 |
5.3.2 故障仿真的实例 |
5.4 聚类分析的信息融合方法的实例及分析 |
5.4.1 输入信息空间的建立 |
5.4.2 ART-2 的聚类过程 |
5.4.3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9)内网中网络通信行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内网安全概述 |
1.2 内网行为监管审计系统总体方案 |
1.2.1 系统体系结构及功能描述 |
1.2.2 系统总体目标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Windows系统网络协议架构与驱动程序模型的分析 |
2.1 Windows 网络协议架构 |
2.2 Windows 驱动程序模型 |
2.2.1 WDM 驱动程序层次结构 |
2.2.2 WDM 驱动程序工作原理 |
第三章 Windows系统下网络通信行为监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设计目标 |
3.2 网络数据过滤技术 |
3.2.1 用户模式下的数据包过滤技术 |
3.2.2 核心模式下的数据包过滤技术 |
3.2.3 本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包过滤技术 |
3.3 用户模式下的数据包过滤技--Winsock 2 服务提供者接口(SPI) |
3.3.1 Winsock 2 SPI 技术概述 |
3.3.2 Winsock 2 SPI 实现数据过滤原理 |
3.4 内核模式下的数据包过滤技术--传输驱动程序接口(TDI) |
3.4.1 TDI 概述 |
3.4.2 TDI 过滤驱动程序 |
3.5 内核模式下的数据包过滤技术--NDIS 中间驱动(IMD) |
3.5.1 微端口驱动程序 |
3.5.2 中间驱动程序 |
3.5.3 协议驱动程序 |
第四章 网络通信行为监控系统的具体实现 |
4.1 应用层数据内容过滤 |
4.1.1 数据内容过滤框架 |
4.1.2 应用层数据内容过滤模块的实现 |
4.2 传输层请求访问控制 |
4.2.1 TDI 过滤驱动程序的基本框架 |
4.2.2 传输层请求访问控制模块的实现 |
4.3 网络驱动层数据包过滤 |
4.3.1 数据包过滤框架 |
4.3.2 网络驱动层数据包过滤模块的实现 |
4.4 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 |
4.5 测试及结果 |
第五章 Linux系统下网络通信行为监控系统的分析与实现 |
5.1 Linux 网络协议栈 |
5.1.1 Linux 网络协议栈层次关系 |
5.1.2 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过程 |
5.2 Netfilter 分析 |
5.2.1 Netfilter 的框架结构 |
5.2.2 Netfilter 的实现 |
5.3 IPtables 分析 |
5.3.1 IPtables 对数据包的处理 |
5.3.2 IPtables 建立在Netfilter 之上 |
5.4 测试及结果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10)流媒体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流媒体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 流媒体技术的应用 |
1.3 流媒体技术的影响 |
1.4 流媒体技术在数字监控中的应用 |
1.5 本文的工作 |
2 流媒体技术 |
2.1 流媒体技术原理 |
2.2 音视频采集 |
3 网络传输技术 |
3.1 协议的特征 |
3.1.1 面向消息 |
3.1.2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 |
3.1.3 可靠性和次序性 |
3.2 IP 地址家族和名字解析 |
3.2.1 TCP |
3.2.2 UDP |
3.2.3 定址 |
3.2.4 创建套接字 |
3.2.5 名字解析 |
3.3 套接字 |
3.3.1 套接字模式 |
3.3.2 套接字I/O 模型 |
4. 系统硬件设计 |
4.1 音视频服务器 |
4.2 负载均衡服务器 |
4.3 数据库服务器 |
4.4 媒体服务器 |
4.5 磁盘阵列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音视频采集程序 |
5.1.1 采集模块结构 |
5.1.2 采集模块函数功能 |
5.2 网络通信模块 |
5.2.1 网络通信协议 |
5.2.2 网络通信模块结构 |
5.2.3 网络通信类实现 |
5.3 负载均衡程序 |
5.3.1 负载均衡策略 |
5.3.2 负载均衡模块结构 |
5.3.3 负载均衡类实现 |
6 总结及下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Windows98下用Winsock实现网络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OCP的MMO服务器设计与实现[D]. 王健.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2]木马攻击与防范技术研究[D]. 严莉.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5)
- [3]互动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张洁琼.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1(09)
- [4]雷达网络图像传输技术的研究[J]. 万绪江,班显秀,袁健,刘小东,李帅彬.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0(18)
- [5]IP组播关键技术研究[J]. 包怀忠. 微型电脑应用, 2009(01)
- [6]基于IP组播技术的数字化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D]. 胡浩. 南昌大学, 2008(11)
- [7]多媒体交互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弦.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8]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绝缘状态的在线监测系统研究[D]. 张丽芳.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 [9]内网中网络通信行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志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7)
- [10]流媒体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牟彧清.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