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堤剖面论文-常凤琴,张虎才,雷国良,蒲阳,陈光杰

贝壳堤剖面论文-常凤琴,张虎才,雷国良,蒲阳,陈光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贝壳堤剖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87)Sr,~(86)Sr值,元素比值,盐度,化学风化

贝壳堤剖面论文文献综述

常凤琴,张虎才,雷国良,蒲阳,陈光杰[1](2010)在《湖相沉积物锶同位素和相关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的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分离其酸溶组分(AS)和残留组分(AI)并分别测试~(87)Sr/~(86)Sr值和元素含量,在区分了酸溶组分和残留组分~(87)Sr/~(86)Sr与相关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筛选的环境指标进行分析,通过降维提取环境因子,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解释湖泊沉积物中酸溶组分中的多维数据,其目的主要是更好地理解湖泊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所选指标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过程和特征。结果表明,贝壳堤剖面中酸溶组分和残留组分~(87)Sr/~(86)Sr组成及Sr元素含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物质来源和影响因素;酸溶组分的各项指标更好地表征了沉积区气候环境和湖泊水化学性质的特征和变化,其中Sr同位素和Rb/Sr值与ST的活动性有很大关系,与Sr/Ca和Sr/Ba比值一起可以作为湖水盐度指标,但不呈线性响应关系;Rb/Sr值与Fe/Mn值很高的相关性证明Rb/Sr值不仅与盐度相关,也可在水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下与Fe/Mn值一起作为湖水深度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0年05期)

张虎才,张文翔,常凤琴,杨伦庆,雷国良[2](2009)在《稀土元素在湖相沉积中的地球化学分异——以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中酸溶与残留(或酸不溶)组分稀土元素及其相关指标、分布模式和(La/Yb)n-REE物源差异的分析,讨论了古湖相沉积中稀土元素的分异及其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剖面典型湖相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在酸溶与残留组分中总丰度平均分别为20.9和95.4μg·g-1(不包括Y),即酸溶组分中稀土总量仅为残留组分中稀土总量的21.9%,存在明显分异;两种组分的稀土分布模式均为轻稀土适度富集缓右倾斜型、Eu呈负异常模式,但不同之处在于残留组分表现为更加富集轻稀土成分;两种组分中不同稀土元素及其相关参数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这些均反映了湖相沉积不同的物质来源和地球化学行为;此外,稀土元素与沉积物细粒组分、Rb/Sr及Mn元素含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酸溶组分与残留组分中稀土元素元素对环境响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酸溶组分中稀土元素对湖区古气候变化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δCe和(La/Yb)n可以很好的指示湖泊及流域的风化强度、氧化-还原状态和气候变化情况,据此重建了距今43.5~22.4ka高湖面期间古气候与环境演变历史.(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9年08期)

张文翔,张虎才,雷国良,杨伦庆,牛洁[3](2008)在《柴达木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与环境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沉积物中酸溶与残留(酸不溶)组分中常、微量元素及其元素对的分析,并结合酸溶与残留组分中常、微量元素相关性对比,讨论了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和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出酸溶组分中的常量、微量元素及其元素对可以作为湖泊和古气候演化良好的代用指标;残留组分中的元素及元素对与原岩及其风化程度紧密相关,因此,酸溶组分与残留组分中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在对于环境响应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应该将二者分开研究以避免对元素所携带环境信号解译的偏差。根据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43.5~22.4cal.kaB.P.(39.7~17.5kaB.P.14C年代)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高湖面期间古气候与环境演变过程:43.5~31.7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总体较低,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且湿润度值((Fe2O3+Al2O3)/(MgO+CaO),或H)处于高值段,而Ca/Mg,Fe/Mn和Rb/Sr则处于低值段,指示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古湖泊水体增加;其中37.8~31.7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多出现最低值,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富集,H值较高,而Ca/Mg,Fe/Mn和Rb/Sr此段均值最小,表明此时为环境的最适宜期,此期间降雨充沛,湖泊处于高湖面;在31.7~22.4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普遍较高,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相对富集,且Ca/Mg,Fe/Mn和Rb/Sr处于高值段波动,H值处在低值段,指示气候环境恶化,降水逐渐减少,古湖泊水体萎缩;在约22.4kaB.P.气候快速恶化,形成石盐结晶,高湖面历史结束。柴达木盆地该期高湖面及其演化过程可与腾格里沙漠和额济纳盆地-巴丹吉林沙漠高湖面记录进行对比,揭示了大范围气候变化的历史。(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8年05期)

常凤琴,张虎才,陈玥,杨明生,牛洁[4](2008)在《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沉积地球化学与环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有机质碳同位素及碳酸盐含量、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并结合粒度数据,将研究剖面所记录的古湖泊环境演化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其中254(连续古湖泊沉积开始与第八层底部)~210cm(距今39.7~35.8kaBP之间)为湖泊发育期.210~185cm(距今35.8~33.6kaBP之间),185~112cm(距今33.6~27.2kaBP之间):TOC、CaCO3含量较高、δ18O值偏正,δ13Corg偏负,Mz值较低,反映了当时温度较高,湖水水位较高;而112~55cm(距今27.2~22.3kaBP之间)和55~0cm(距今22.3~17.5kaBP之间):TOC、CaCO3含量较低、δ18O值偏负,δ13Corg偏正,Mz值较高,表明了温度相对较低(但气候仍较温暖),湖水水位较低,湖泊处于退缩时期.其间分别在距今32.2~32.4kaBP、30.4~29.8kaBP和28.4~27.2kaBP出现了3次较大的退缩过程,约22kaBP出现了一次气候突变.贝壳堤剖面揭示在39.7~18.514CkaBP之间柴达木盆地气候较温暖湿润,形成高湖面.从18.2kaBP开始,湖泊进入退缩阶段.到17.5kaBP快速形成盐壳,高湖面持续历史结束.(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张虎才,王强,彭金兰,陈光杰[5](2008)在《柴达木察尔汗盐湖贝壳堤剖面介形类组合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贝壳堤剖面记录了约39.7~17.514CkaB.P.期间古湖泊高湖面扩张、收缩的演化历史。剖面中丰富的介形类,皆为我国东部山间盆地~平原区系与西部高原区系常见种。依据青海地区现代介形类分布调查,可知研究剖面高湖面发育期为淡水湖,其中高分异度介形类组合代表近静水的浅湖环境,单种或近单种土星介大量出现层位指示缓流水环境,大量原生双壳类共生可能指示静水、较深水环境。据地层中介形类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为7个组合-沉积环境带,分别为:①少量湖沼种出现(积水洼地形成带)——湖泊前期,②单种缓流水种连续出现(湖泊初始形成带)——高湖面初始形成期,③高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富集(浅水大湖带)——高湖面水深加大期,④中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少量出现(深湖带)——高湖面最盛期,⑤中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少量出现、双壳类连续富集(湖泊变浅带)——高湖面略下降期,⑥缓流水介形类繁盛、双壳类多少不等(湖泊水位下降带)——古湖泊退缩期和⑦介形类稀少带——古湖泊快速消亡期。贝壳堤剖面所见双壳类在现代介形类调查区域没有发现,它们在地层中的出现,进一步指示大体相当MIS3阶段时期柴达木盆地比现代更温暖的气候背景,降水条件好于现代。(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8年01期)

张虎才,雷国良,常凤琴,樊红芳,杨明生[6](2007)在《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贝壳堤剖面年代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14C、加速器(AMS)和230Th等测年方法,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化石贝壳、湖泊沉积(包括现代沉积)样品有机质(包括碱性残留和胡敏酸组分)、碳酸盐(CaCO3)和剖面顶部石盐(NaCl)晶体在不同实验室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样品测年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并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的对比,对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记录的察尔汗古湖高湖面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得出察尔汗古湖高湖面形成于约39·7~17·514CkaB·P.;研究证明柴达木盆地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很低,且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等低等藻类和微生物,受老碳和溶解物质影响强烈,因此必须经过多种方法综合测年才能比较可靠地确定所测样品的形成年代;测年结果的不确定性不仅来源于样品自身元素(同位素)的特性和沉积过程中再沉积作用的影响,也可能源自于放射性14C产生过程的不稳定性;对比发现贝壳化石老于同层位有机质14C年龄15~18ka,这可能与柴达木盆地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古湖泊面积及水体有关;同时,不平衡铀系测年在确定开放体系矿物晶体年代应用中的可靠性尚须进一步深入分析,其机理也还需要探讨和实验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常凤琴,张虎才,陈玥,牛洁,杨明生[7](2007)在《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碳酸盐和瓣鳃化石碳氧稳定同位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生物壳体碳酸盐同位素及沉积物碳酸盐含量等多项指标的分析,探讨了贝壳堤剖面记录39.6~17.1kaB.P.(未校正14C测年,下同)期间碳酸盐和贝壳化石碳氧稳定同位素的特征和相关关系,指出壳体化石及沉积物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是湖泊水体温度和盐度的反映,其中δ18O对温度的指示意义更敏感,是湖泊和古气候演化很好的代用指标。根据这些指标重建的古气候与环境变化显示,在39.6~35.5kaB.P.期间,柴达木盆地处于温暖湿润期,周围山地降水增加,盆地内湖泊发育;自35.5kaB.P.开始,气候较前期更加湿润,是湖泊发育的最佳期;22.1kaB.P.以后,气候逐步转入较温暖的干燥期,湖泊开始萎缩、退化;末期17.1kaB.P.气候环境急剧恶化,形成石盐结晶,湖泊高湖面演化史结束。(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牛洁[8](2007)在《柴达木察尔汗贝壳堤剖面Rb/Sr、Sr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处于亚洲中部干旱区—世界上最大的非地带性温带干旱区的中心,是控制和影响我国气候系统的西风、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的交汇处,是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地带。因此对柴达木盆地古环境、古气候变化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亚洲中部干旱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的理解。深入的研究中国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干旱、干寒区的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贝壳堤是到目前为止在柴达木盆地发现的惟一大型贝壳堤,完整的地质记录为研究的可信度提供了良好的保证。通过对贝壳堤剖面酸不溶组分和酸溶组分的提取及其~(87)Sr/~(86)Sr的测定,结合沉积物中Rb/Sr的变化对化学风化的指示意义,依据~(14)C年代的精确测定,综合分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指标,探讨了研究区晚更新世39.7 ka BP~17.5 ka BP~(14)C湖泊高湖面的演化历史。本论文的主要结论与认识如下:1综合分析指出: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酸不溶组分的~(87)Sr/~(86)Sr值要高于酸溶组分,Sr同位素的差异反映其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的不同。贝壳堤剖面的Rb/Sr值很好的记录了流域内化学风化的历史。酸不溶组分~(87)Sr/~(86)Sr值与Rb/Sr值表现了较高的正相关性而与酸溶组分Rb/Sr值表现为负相关。酸不溶组分的~(87)Sr/~(86)Sr代表的沉积物硅酸盐组分从物源区经搬运区到最终沉积区经历的由于化学风化作用而残留在矿物中的~(87)Sr/~(86)Sr,异于源岩的Sr同位素值,且硅酸盐组分的~(87)Sr/~(86)Sr对降水量温度等环境指标敏感,酸溶组分的~(87)Sr/~(86)Sr代表了沉积物自生碳酸盐的~(87)Sr/~(86)Sr,其~(87)Sr/~(86)Sr即与自生碳酸盐的沉积量有关,也与碳酸盐中元素Sr的含量密切相关酸溶组分和酸不溶组分的~(87)Sr/~(86)Sr和Rb/Sr值作为湖泊沉积物古环境、古气候的替代指标,可有效指示古湖源区化学风化和沉积区古环境变化,与地球物理指标和其他地球化学指标对比分析有较好的相关性,综合分析Sr同位素和其他古环境代用指标可以更全面,更完整的重建湖相沉积物记录的古气候演变等信息。2贝壳堤剖面沉积物所揭示晚更新世39.7 ka BP~17.5 ka BP期间的古湖泊演化历史:39.7 ka BP~35.2 ka BP为较早时期形成的湖泊,有可能属于早期湖泊沉积的近源搬运沉积物或侵蚀残余,约39.2 ka BP左右湖水达到剖面处,此后为湖泊的发育时期;35.2-33.2 ka BP,湖泊水位维持稳定并稍有增长,区域降水和河流补给总量与蒸发总量平衡,属较适宜期;33.2-26.9 ka BP,湖泊水位虽有波动,但相对较高,此时间为区内水热配置最佳的时期,最高湖面也出现在此期;26.9-18.1 ka BP,气候温暖,湖泊开始退缩,自18.1 ka BP开始,湖泊快速的盐化,退出剖面点所在的位置,之后再也没有扩张至剖面所代表的范围。(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7-05-01)

陈玥[9](2007)在《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稳定同位素与沉积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位于亚洲中部干旱区的中心,而亚洲中部干旱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地带性温带干旱区,处于控制和影响我国气候系统(例如西风带、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的交汇处。这里生态环境脆弱、气候环境变化剧烈,对于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响应敏感。就全球变化而言,末次冰期间冰段是晚更新世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中国范围内末次冰期以来的(特别是MIS3阶段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其它地区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全球气候快速变化的背景上了解这种区域性的特色,本身即是过去全球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且,位于中纬度的我国西北干旱区将是受全球温室效应影响最明显的地区之一,未来该区域气候环境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不仅是科学界,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深入研究中国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干旱、干寒区的气候变化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有机碳同位素及碳酸盐含量、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并结合粒度数据,结合年代学分析(该剖面最底部形成于距今39.7ka BP,对应于末次冰期间冰段或氧同位素3阶段中晚期),来讨论柴达木盆地距今39.7~17.5ka BP(未经校正的AMS~(14)C年代)期间的湖泊及古气候演变历史。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所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其中260~210cm(距今39.7~35.5ka BP之间),为湖泊发育期。210~185cm(距今35.5~33.3 ka BP之间),185~112 cm(距今33.3~27.1 ka BP之间):TOC、CaCO_3含量较高、δ~(18)O值偏正,δ~(13)C_(org)偏负,Mz值较低,反映了当时温度较高,湖水水位较高;而112~55cm(距今27.1~22.2ka BP之间)和55~0cm(距今22.2~17.5 ka BP之间):TOC、CaCO_3含量较低、δ~(18)O值偏负,δ~(13)C_(org)偏正,Mz值较高,表明了温度相对较低(但气候仍较温暖),湖水水位较低,湖泊处于退缩时期。其间分别在距今28.3~27.1 ka BP、30.3~29.7 ka BP和32.3~32.1ka BP出现了叁次较大的退缩过程,约距今22 ka BP出现了一次气候突变。贝壳堤剖面揭示了在距今39.7~18.1ka BP之间柴达木盆地处于较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高湖面。从距今18.1 ka BP开始,湖泊进入退缩阶段。到距今17.5ka BP形成盐壳,高湖面持续历史结束。总体上本剖面表现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当时的温度和湿度均高于现代。通过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贝壳堤剖面和腾格里沙漠区相应时段古湖泊演化记录的对比分析表明,两个剖面所记录的湖泊演化十分类似。距今40~37ka BP期间,湖泊规模有所扩大,形成较大的分布范围。距今35~21ka BP期间,气候温和,形成高湖面期,湖水以淡水-半咸水为特征。孢粉分析结果指示一种总体较温湿的气候环境。其中最高湖面出现在距今约35~27ka BP期间,与察尔汗贝壳堤剖面一致。距今21~20ka BP这段时期,腾格里沙漠研究区孢粉植物群显示气候进一步恶化,但此时研究区仍然保持为湖相浅滩环境,微体化石丰富,种类较多。距今18.8ka BP以后,湖面再次下降,至距今18ka BP前后,湖泊退出研究区。从独立年代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古湖泊的消亡与察尔汗湖贝壳堤剖面完全可以对比,反映了大区域古湖泊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同步性,再次证明该时段湖泊发育的广泛性,指示气候条件、特别是水文循环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与变化。同时说明MIS3阶段晚期我国青藏高原与西北地区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7-05-01)

雷国良,张虎才,张文翔,常凤琴,樊红芳[10](2007)在《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柴达木察尔汗盐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粒度、碳酸盐和磁化率的对比,结合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与多种粒度参数分析,详细讨论了研究剖面形成过程中物质搬运和沉积作用以及所反映的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特征指示了湖泊水位的相对变化。在距今约38.2kaBP(14-C年代,未校正。下同)左右,沉积记录指示古湖泊的范围和水位已达到剖面位置,之后湖泊继续扩张、水位波动上升;在距今约35.5kaBP,粒径有一突然变细又变粗的过程,可能为一次较快速的湖面波动;在距今约35.5~33.3kaBP之间,沉积物颗粒较粗,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值低,揭示湖泊水位较低。距今约33.3~27.1kaBP之间,沉积物颗粒较细,碳酸盐含量较前一阶段高,表明此阶段湖泊水位相对较深,但粒度、碳酸盐和磁化率等指标也记录了叁次较明显的湖泊快速但短暂的退缩过程;在距今约29.7~28.3kaBP,沉积物颗粒最细,指示了此时期可能为湖泊水位最高期。从距今约27.1kaBP开始,沉积积物颗粒明显变粗,揭示湖泊进入到退缩期,距今约18.1kaBP,粒度指标的变化和上层的盐壳指示湖泊进入快速盐化阶段,之后湖泊退出剖面所在的位置,此后研究区湖泊水位再也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贝壳堤剖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中酸溶与残留(或酸不溶)组分稀土元素及其相关指标、分布模式和(La/Yb)n-REE物源差异的分析,讨论了古湖相沉积中稀土元素的分异及其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剖面典型湖相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在酸溶与残留组分中总丰度平均分别为20.9和95.4μg·g-1(不包括Y),即酸溶组分中稀土总量仅为残留组分中稀土总量的21.9%,存在明显分异;两种组分的稀土分布模式均为轻稀土适度富集缓右倾斜型、Eu呈负异常模式,但不同之处在于残留组分表现为更加富集轻稀土成分;两种组分中不同稀土元素及其相关参数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这些均反映了湖相沉积不同的物质来源和地球化学行为;此外,稀土元素与沉积物细粒组分、Rb/Sr及Mn元素含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酸溶组分与残留组分中稀土元素元素对环境响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酸溶组分中稀土元素对湖区古气候变化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δCe和(La/Yb)n可以很好的指示湖泊及流域的风化强度、氧化-还原状态和气候变化情况,据此重建了距今43.5~22.4ka高湖面期间古气候与环境演变历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贝壳堤剖面论文参考文献

[1].常凤琴,张虎才,雷国良,蒲阳,陈光杰.湖相沉积物锶同位素和相关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为例[J].第四纪研究.2010

[2].张虎才,张文翔,常凤琴,杨伦庆,雷国良.稀土元素在湖相沉积中的地球化学分异——以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为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

[3].张文翔,张虎才,雷国良,杨伦庆,牛洁.柴达木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与环境演变[J].第四纪研究.2008

[4].常凤琴,张虎才,陈玥,杨明生,牛洁.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沉积地球化学与环境变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

[5].张虎才,王强,彭金兰,陈光杰.柴达木察尔汗盐湖贝壳堤剖面介形类组合及其环境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8

[6].张虎才,雷国良,常凤琴,樊红芳,杨明生.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贝壳堤剖面年代学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7

[7].常凤琴,张虎才,陈玥,牛洁,杨明生.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碳酸盐和瓣鳃化石碳氧稳定同位素[J].第四纪研究.2007

[8].牛洁.柴达木察尔汗贝壳堤剖面Rb/Sr、Sr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07

[9].陈玥.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稳定同位素与沉积环境[D].兰州大学.2007

[10].雷国良,张虎才,张文翔,常凤琴,樊红芳.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J].沉积学报.2007

标签:;  ;  ;  ;  ;  

贝壳堤剖面论文-常凤琴,张虎才,雷国良,蒲阳,陈光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