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时域调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逆合成孔径雷达,余弦调相,时域延时,盲移频干扰
时域调制论文文献综述
黎波涛,董文锋,都元松[1](2019)在《基于时域延时的ISAR二维调制转发干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来说,弹道中段目标的微多普勒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方位向上的余弦调相效应,余弦调相函数能实现频谱搬移,在方位向上产生多假目标。针对工程上无法实现对ISAR信号方位向余弦调相的难题和方位向余弦调相对距离向不起作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域延时的ISAR二维调制转发干扰。该干扰在实现方位向余弦调相的同时,能在距离向上形成一种新型盲移频的条带式干扰。仿真结果表明:合适的延时参数将使目标淹没在距离-方位向上形成的多个假目标带中。(本文来源于《现代雷达》期刊2019年07期)
汤明杰,李战龙,郭锐,刘世军,杨志千[2](2018)在《含冗余模块和时域调制信号的多端MMC直流互联系统稳态闭环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提出可用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主电路关键参数选型、功率运行极限及稳态性能计算分析的多端MMC直流互联系统稳态闭环模型。首先,分析和推导含冗余模块的单个桥臂等效电容表达式;其次,以时域调制信号(包括直流调制信号、基频调制信号的幅值和初相位及二倍频调制信号的幅值和初相位)作为外部输入量,建立含桥臂二倍频环流和任意直流网络拓扑的桥臂电流闭环模型;再次,基于功率平衡原则,等效建立以时域调制信号作为未知量的稳态控制系统模型;最后,将桥臂电流闭环模型与控制系统模型相结合,构建多端MMC系统稳态闭环模型。以一个四端MMC直流互联系统为例,通过电磁暂态模型和该文所提模型进行对比,验证所提稳态闭环模型的精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冗余模块数对MMC主电路关键参数和稳态性能的影响。所提模型通过简单迭代计算,即可快速精确地评估MMC主电路参数选型、功率运行极限及稳态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1期)
王洋,郧铭清,邵羽,林峰,舒强[3](2018)在《基于时域调制反射阵列的波束赋形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反射阵利用相控器件与微带线实现波束赋形。为了降低相控成本与系统复杂度,提出基于时域调制阵列波束赋形技术。时域调制反射阵列是一种基于简单可重构反射单元的反射阵,它利用控制可重构反射单元的开与关,达到控制阵列输出,实现旁瓣抑制、波束赋形等功能。通过理论推导及仿真,结果表明,时域调制反射阵可以在不采用传统阵列中的相控器件及馈电网络的前提下,采用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波束赋形方法与时间调制法,生成理想的方向图,实现波束赋形功能。此特性将有利于推广波束赋形技术在毫米波频段反射阵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缑永胜[4](2017)在《时域调制高时间分辨分幅成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ICF)是人类实现受控核聚变从而进行能源革命的重要技术手段。ICF靶丸聚变点火阶段持续时间短(约200ps)、空间尺度小(约200μm),因此同时具备超高时间分辨和二维空间分辨的分幅成像测量设备成为高能物理研究尤其是ICF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诊断设备,其在靶丸内爆对称性、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和等离子体均匀性测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基于微通道板(MCP)行波选通技术的分幅成像系统,由于时间分辨率受MCP渡越时间弥散限制,难以突破60ps,在靶丸聚变点火阶段只能获得叁幅图像,远远无法满足ICF研究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电子群时域调制技术设计了一种具备数皮秒(3.3ps)时间分辨能力的新型分幅成像系统,有望解决ICF研究中靶丸聚变点火阶段的皮秒时间分辨诊断难题。通过对系统工作机理的研究和核心光电成像器件的制备与测试,本文阐明了其工作机理,研究了变像管结构、高压驱动脉冲、取样相机等对系统时间分辨率的影响,验证了基于电子群时域调制技术实现高时间分辨率分幅成像的可行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光电子在时域调制变像管中的演绎和渡越过程,建立了时域调制分幅成像系统(MAG-XFC)时空特性分析电子光学理论模型,提取出系统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控制方程;确定了制约系统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主要因素。理论计算表明,MAG-XFC时间分辨率远大于其物理时间分辨率(0.85ps)时,系统时间分辨率主要取决于时间分辨率调制因子M;MAG-XFC时间分辨率与其物理时间分辨率(0.85ps)可比拟时,系统时间分辨率主要取决于其物理时间分辨率;2.对影响MAG-XFC时间分辨率的各参数之间的制约关系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演示系统电子漂移距离、调制脉冲斜率、调制脉冲幅度等参数;建立了MAG-XFC电子光学仿真模型并完成其电子光学设计,利用时间调制传递函数和空间调制传递函数对电子光学设计结果进行了性能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对影响系统时空分辨的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MAG-XFC演示系统理论时间分辨率可达1ps。3.基于对MAG-XFC各参数进行分析设计和模型仿真,研制了时域调制变像管(包括系统阴栅组件和聚焦系统)和取样相机;基于雪崩晶体管和渐变传输线技术设计并研制了调制脉冲和选通脉冲,实现了幅度约3.2kV、脉宽约200ps高压驱动脉冲产生和输出;完成了系统结构设计、加工和集成等。4.设计了演示系统静态空间分辨率和动态时间分辨率测试方案。利用空间分辨率测试板结合紫外灯对系统进行了静态空间分辨率测试,根据瑞利判据,系统静态空间分辨率达到5lp/mm;基于8ps紫外激光器结合马赫曾德干涉仪,进行了动态时间分辨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时间分辨率优于3.3ps,证实了基于电子群时域调制技术实现高时间分辨分幅成像的可行性和设计的正确性。本论文的创新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电子群时域调制技术应用到分幅成像技术中,通过在时域调制分幅成像电子光学系统中设计阴栅加速区和漂移区,从而引入了系统时间分辨率调制因子M,放大了光电子初始时序引起的时间差异,提高了分幅成像系统时间分辨率(从数十皮秒提高至0.85 ps);2.建立了时域调制变像管电子光学系统时空特性分析模型,对变像管工作机理、物理和技术理论时间分辨率、综合时间分辨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调制脉冲幅度和斜率及漂移距离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提高MAG-XFC时间分辨率。3.设计了超快(脉宽约200ps)精密同步(抖动约20ps)高压(幅度约3.2kV)脉冲产生电路,提出“恒流导通”方法,通过渐变波导设计实现脉冲产生电路阻抗渐变,从而使雪崩晶体管导通电流一致,有效减小脉冲产生电路动态电感,实现超快沿精密同步高压脉冲输出,为实现时域调制高时间分辨分幅成像提供了可靠保障。4.将长磁聚焦技术应用于MAG-XFC中。通过对磁场分布进行优化设计,克服了光电子发射能量分布和空间电荷效应引起的电子空间弥散,实现电子群空间聚焦,提高了MAG-XFC空间分辨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期刊2017-03-01)
孙长龙,张永杰,马恒,龙红卫[5](2016)在《吉比特时域并行调制解调算法研究及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调制解调器数据处理速度,实现高速数据传输,针对Gbit级无线通信中并行调制解调算法展开研究,提出并行Gardner时钟恢复算法、并行载波恢复算法及并行信道估计与均衡算法,并利用matlab软件对AWGN信道下系统性能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并行调制解调算法,可有效提高系统的数据处理速度,且系统具有较优的差错性能。(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罗源[6](2016)在《光脉冲码调制对布里渊光时域分析传感的影响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布里渊光时域分析(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Analysis,BOTDA)是一种分布式传感技术,可以测量光纤上每一点的温度和应力,因此在桥梁、大坝、油气管道和铁路的健康监测上具有显着优势。为了提高BOTDA在长距离监测中的信噪比,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多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其中的编码技术。通过对受激布里渊放大过程的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编码技术对BOTDA的影响,并通过仿真和实验深入研究了编码对信噪比的改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空间分辨率和系统信噪比,研究了一种新的混合脉宽编码方案,并在理论上和实验上得到了验证。首先介绍了BOTDA的传感原理,研究了受激布里渊散射的发生原理,并在MATLAB中建立BOTDA仿真模型。介绍了一种提高空间分辨率的最常用方法,即差分脉冲对技术(Differential Pulse-width Pair,DPP),并且在理论上进行了推导,最后在仿真和实验中进行了验证。其次,介绍了基于BOTDA的常用叁种编码技术Simplex、Hadamard和Golay,对叁种编码技术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验证,同时对比分析了这叁种编码方式的性能,并通过实验验证了Golay编码效果。接着,为了进一步提高BOTDA系统性能,在采用差分脉冲对(DPP)技术基础上提出与双极性编码结合的混合脉宽编码方法,通过仿真发现其信噪比相比原始方法提高4倍。还搭建BOTDA系统平台对提出的混合脉宽编码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混合脉宽编码方法能有效提升BOTDA系统的信噪比。最后,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对BOTDA实验结果进一步优化,并比较了两种常用的数字图像算法,即高斯算法和非局部平均算法,验证了数字图像算法对信噪比的提升。(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代华[7](2016)在《基于时域混合调制技术的光网络容量扩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运用一种新型的时域混合调制(Time Domain Hybrid Modulation,TDHM)技术以达到光通道在调制效率和光传输距离间的最大灵活度。TDHM技术的高效性在端至端光通道系统中已获得实验验证,然而将其运用至整个网络从而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仍需进一步论证。以该问题为出发点,本文着重研究将TDHM技术应用于光网络,通过优化设计来评估该技术方案在提升网络资源使用效率方面的潜在优势。论文首先将TDHM技术应用于传统的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网络中,分别考虑了无保护和单故障情形下100%保护恢复这两种业务场景,着重解决了基于TDHM技术的路由及波长分配(Routing and Wavelength Assignment,RWA)问题。构建了相应网络场景下的整数线性优化(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ILP)模型,同时还提出了基于波平面思想的一系列启发式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离散化调制格式自适应方案相比,基于TDHM技术的网络优化方案可显着提升网络的有效传输容量。此外,针对在弹性光网络(Elastic Optical Network,EON)中光通道带宽和用户业务带宽间的不匹配相对于传统的WDM光网更为严重这一问题,本文还考虑了基于TDHM技术的IP over EON的网络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IP层流量疏导技术和EON光层路由及频谱分配(Routing and Spectrum Assignment,RSA)问题的优化算法。结果表明,基于TDHM技术的网络优化设计方案在显着提高网络频谱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可极大降低网络所需硬件成本。(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樊宣佑[8](2016)在《基于微波调制移频的布里渊光时域分析仪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布里渊型分布式光纤传感器以光纤作为敏感介质,有着距离长、灵敏度高、空间适应性好的优点,能对连续线性空间的应变、温度信息进行测量,成为了一种拥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传感器。但该光纤传感器在安防、结构监测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仍存在传感精度低和空间分辨率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本文针对如何获得高空间分辨率与高测量精度问题,开展基于微波调制光移频的BOTDA相关技术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阐述了布里渊光纤传感器的使用价值及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根据光纤中不同散射光的原理,研究了各类光纤传感器的关键技术和系统特点,并从空间分辨率、测量精度以及测量范围的角度横向分析各类光纤传感器的优缺点。根据光纤中散射光的基本原理,推导了各类散射光产生的过程,针对布里渊散射光展开了相应研究。随后利用布里渊散射光的产生原理及特点,建立了光纤中布里渊散射信号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光纤中影响布里渊散射光的因素,并对布里渊散射光与温度、应变的关系进行了仿真分析。利用受激布里渊放大原理并依据微波频移调制技术,构建了新型的布里渊光时域分析系统(BOTDA)。详细阐述了该BOTDA系统的运行原理,分析了各类因素对系统中关键指标(如:测量精度、空间分辨率、测量距离等)的影响。依据系统中各类器件与系统指标的关系,确定系统中核心器件的选择、计算出核心器件需要设定的参数。根据建立好的微波外调制BOTDA理论模型,搭建出具体的实验系统,获得布里渊信号及微波移频调制得到的探测光。根据得到的原始信号特点,选择迭加平均算法作为该系统的软件解调方案。最后,搭建BOTDA的实验装置,得到BOTDA系统对温度和应变的测试结果。最后得到该系统的空间分辨率为1m,应变的测量范围为3710.56με(389.46g),能够测量的最高温度为80°C,应变和温度的最高测量精度分别为20με和0.8°C。(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4-18)
徐珩[9](2016)在《高功率掺镱光纤激光器时域调制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凭借其高亮度、高功率、可调谐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医疗、军事、激光工业加工等重要领域。为了满足金属加工以及3D打印等行业对光纤激光器输出光功率和工作速度的实际需求,本文实验研究了高功率掺镱光纤激光器的时域调制特性,实现了500W连续掺镱光纤激光器最大调制频率10kHz,占空比可调的稳定调制激光输出。首先,本文基于激光电源的恒流理论,采用数字化开关电源和基于场效应管的恒流电路,得到了0-36A可调且长期工作稳定性高的直流输出电流,并通过调节激光电源的驱动电压,解决了时域调制过程中出现的电流过冲和振荡问题,实现了频率和占空比均可调的稳定调制电流输出。其次,根据可调制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对泵浦光源的要求,本文采用电流直接调制法对半导体激光器的时域调制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电光延迟时间短,信号响应度高的可调制泵浦光。最后,本文采取调制泵浦光直接泵浦的方式,对500W连续掺镱光纤激光器进行了时域调制,得到了输出光功率、光电延迟时间和调制频率以及调制脉宽之间的关系,并对时域调制过程中的激光调Q现象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激光调Q产生的巨脉冲脉宽和驱动电流的关系。针对巨脉冲输出问题,本文通过增大驱动偏置电流,抑制了输出脉冲,最终实现了连续掺镱光纤激光器最大调制频率10kHz,占空比可调的稳定调制激光输出。(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荣宁[10](2015)在《面向时域混合光信号的偏振解复用与调制格式识别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通信网络向弹性方向发展,为了解决互联网流量的快速增长和新出现的数据中心,下一代接收机需要支持自适应的频谱效率,从而提高传输效率和节省网络带宽,时域混合调制格式被认为很有前途的技术,它可以有效的调节频谱效率或比特率。偏振复用技术利用光在单模光纤中传输的偏振特性,将传输波长的两个独立且相互正交的偏振态作为独立信道分别传输两路信号,成倍提高了系统容量、增加了频谱利用率。由于两个偏振态在光纤链路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双折射的影响,使得偏振态发生变化形成相互之间的串扰,在接收端实现信号的解复用是需要解决的难题。随着可重构发射机的出现可以产生任意的相干光调制格式,接收机也得提前知道相应的调制格式,调制格式识别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而保证信号最佳获得和解调。在斯托克斯空间偏振混合、载波频率偏移和载波相位偏移不会影响信号在邦加莱球上的形状,通过相干接收机进行数字信号处理,把信号表征到斯托克斯空间利用变分贝叶斯期望最大化对高斯混合模型进行聚类,从而识别相识调制格式。斯托克斯空间完美的呈现了信号的偏振态信息,根据其在邦加莱球上的数据找出最佳的拟合平面并找出经过拟合平面原点的法向量,从而得到逆琼斯矩阵进行偏振解复用。仿真了112 Gbit/s的QPSK信号和224 Gbit/s的16QAM利用斯托克斯空间进行偏振解复用,讨论了QPSK信号在不同的OSNR情况下的性能曲线并对比了背靠背情况下解偏振代价。基于斯托克斯空间的偏振解复用与调制格式无关的特性,仿真了时域混合的QPSK&16QAM信号并讨论了不同的功率比和码元比情况下,利用仿真结果对比不同功率比和码元比的时域混合信号的性能,最后在时域混合信号的基础上讨论了基于斯托克斯空间偏振解复用的收敛速度。本文基于变分贝叶斯期望最大化算法进行调制格式识别。在偏振解复用之前,基于斯托克斯空间在叁维空间进行聚类从而判别相应的调制格式,仿真分析了QPSK、8PSK、8QAM和16QAM四种调制格式,计算相应的代价函数并进行对比,可以很好的区别调制格式;在偏振解复用之后,基于平均功率识别正交幅度调制格式,仿真分析了QPSK、16QAM以及32QAM信号,结合调制格式判决流程图进行调制格式识别。(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12-01)
时域调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提出可用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主电路关键参数选型、功率运行极限及稳态性能计算分析的多端MMC直流互联系统稳态闭环模型。首先,分析和推导含冗余模块的单个桥臂等效电容表达式;其次,以时域调制信号(包括直流调制信号、基频调制信号的幅值和初相位及二倍频调制信号的幅值和初相位)作为外部输入量,建立含桥臂二倍频环流和任意直流网络拓扑的桥臂电流闭环模型;再次,基于功率平衡原则,等效建立以时域调制信号作为未知量的稳态控制系统模型;最后,将桥臂电流闭环模型与控制系统模型相结合,构建多端MMC系统稳态闭环模型。以一个四端MMC直流互联系统为例,通过电磁暂态模型和该文所提模型进行对比,验证所提稳态闭环模型的精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冗余模块数对MMC主电路关键参数和稳态性能的影响。所提模型通过简单迭代计算,即可快速精确地评估MMC主电路参数选型、功率运行极限及稳态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域调制论文参考文献
[1].黎波涛,董文锋,都元松.基于时域延时的ISAR二维调制转发干扰[J].现代雷达.2019
[2].汤明杰,李战龙,郭锐,刘世军,杨志千.含冗余模块和时域调制信号的多端MMC直流互联系统稳态闭环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3].王洋,郧铭清,邵羽,林峰,舒强.基于时域调制反射阵列的波束赋形技术[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8
[4].缑永胜.时域调制高时间分辨分幅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7
[5].孙长龙,张永杰,马恒,龙红卫.吉比特时域并行调制解调算法研究及实现[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6
[6].罗源.光脉冲码调制对布里渊光时域分析传感的影响和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
[7].代华.基于时域混合调制技术的光网络容量扩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6
[8].樊宣佑.基于微波调制移频的布里渊光时域分析仪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
[9].徐珩.高功率掺镱光纤激光器时域调制特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10].荣宁.面向时域混合光信号的偏振解复用与调制格式识别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