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外加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采暖现状,红外辐射加热技术,碳晶电暖应用
红外加热论文文献综述
孙洪磊[1](2019)在《红外辐射加热技术在供暖领域的应用研究——以“得象云”碳晶电暖系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我国采暖现状及红外辐射加热技术的研究,以"得象云"碳晶电暖系统为例,说明了红外辐射加热技术在办公场所供暖的应用,列出了红外辐射的优点及性能,并就推进我国采暖事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4)
葛世明[2](2019)在《红外加热50年——从低温辐射到高红外》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红外加热诞生在日本。1970年,"读卖新闻"通栏大标题,划时代节能技术——远红外加热。不久公布了红外加热在木器涂装上的应用。红外加热开始风靡全球。美国100项节能技术,红外加热列在第5项。日本节能"月光计划"红外加热列入其中。苏联率先出版红外加热书籍。欧洲成立红外加热专委会。中国尤其积极以国发(42号)文件要求在全国推广远红外加热。(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4)
[3](2019)在《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征文通知(第一轮)》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光学学会红外与光电器件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红外分会、国家红外及工业电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锦州市光学学会、云南省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热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红外技术》编辑部、《工业加热》编辑部等协办的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拟定于2019年10月下旬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余成章,徐志成,陈建新,何力[4](2019)在《InAs基中红外带间级联激光器中的自加热效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并测试了Ⅱ型中红外带间级联激光器,制备的器件在脉冲和连续工作模式下最高工作温度分别为275 K和226 K. 80 K下器件激射波长为3. 8μm左右,阈值电流密度约17 A/cm~2.对器件在连续工作模式下的自加热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器件连续工作时的温度分布图.分析和模拟结果均表明自加热效应是限制器件连续工作温度的重要因素.提高散热性能将是进一步提升器件工作温度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松磊,弋伟国,王彩霞,何建国,康宁波[5](2019)在《红外复合加热型连续式智能串烤机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ndroid平台与ATMEGA328P嵌入式系统开发,结合温控模型及传热分析等多种技术优化研制连续型自动串烤工艺系统及设备。结合中红外与电热管复合加热及同步链输送系统,设计出能适应不同直径的自旋转插拔式串签夹持机构实现物料连续化烤制,建立烤制过程基于热量平衡原理的温度控制模型,结合自适应粒子群算法(PSO)优化神经网络PID算法实现设定参数恒温控制,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不同功率红外烤制肉制品的传热特性、辐射穿透深度、中心截面温度分布进行分析,开发完成了Atmega328P单片机逻辑运算控制系统及Android端触屏控制界面,并对该样机工艺系统肉制品连续烤制效果进行分析。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同步链输送系统与自旋机构结合实现连续化烤制过程,自旋转插拔式串签夹持器可适应直径2~6 mm范围串签,机构夹持力应不低于0.265 N,设备运行速度1 m/min时串签旋转速度5.3 r/min,恒温控制采用PSO优化神经网络PID模型得P=0.218 1,I=0.63,D=-0.151 9,烤制温度设定为160℃时上下偏差分别为2.4与2.7℃,最大波动范围5.1℃;不同功率红外管烤制物料表面温度达到100℃左右时,2 000 W中波红外管烤制效果较好,物料辐射传热穿透层深约2 mm,内部则以热传导为主,内外温差约25℃;ATMEGA328P嵌入式控制系统动作准确,Android触屏控制界面操作响应灵敏;物料烤制时间最短为6 min,生产能力为1 200串/h,为工业连续化串烤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6](2019)在《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征文通知(第一轮)》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光学学会红外与光电器件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红外分会、国家红外及工业电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锦州市光学学会、云南省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热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红外技术》编辑部、《工业加热》编辑部等协办的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徐红霞[7](2019)在《红外加热横管式连续制浆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申请公布号:CN 109653015 A发明人:徐明邢立艳申请人:秾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横管式连续蒸煮器(又称潘迪压式连续蒸煮器)是连续蒸煮器的一种类型。国外早在上世纪40年代开始研制,50年代广泛运用在木材制浆设备中,可用于木片、锯沫蒸煮,亦可适用于竹子、蔗渣、芦苇、麦草等非木材原料,通过通入高温高压蒸汽来预处理和蒸煮制浆。但因为在制浆过程中需要通入高温高压蒸汽,使得设备制造复杂,投入成本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华纸业》期刊2019年12期)
[8](2019)在《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征文通知(第一轮)》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光学学会红外与光电器件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红外分会、国家红外及工业电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锦州市光学学会、云南省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热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红外技术》编辑部、《工业加热》编辑部等协办的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许世佩[9](2019)在《红外快速加热与反应分级调控煤热解制油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制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化石资源现状,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位置。我国煤炭质量品质总体不高,总储量中的一半以上都是低变质煤(低阶煤)。利用热解技术将低阶煤中高附加值的富氢组分转化为我国急需的油气资源,是煤炭清洁高值利用的重要之路。快速升温是确保煤热解过程获得高焦油收率的最佳手段之一。在目前的快速热解研究方法中,克级反应器无法最大限度地抑制挥发分的二次反应,毫克级反应器无法计算产物收率,更不能实际收集热解产物进行分析测试,因此二者均不能完全揭开快速热解产物的真实特性。本论文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红外快速加热反应器,能够处理大批量煤样,同时抑制热解过程中二次反应的发生,研究了低阶煤在红外反应器内在宽升温速率(1-1000 ℃/min)以及宽温度区间(500-1000 ℃)条件下的快速热解反应特性,揭示了快速热解焦油与半焦的品质特性,获得了最大化初始热解产物(焦油)的反应调控方法。针对快速热解难以在实际反应器中实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集成快速热解、选择性吸附和升温深度热解的反应调控方法,通过选择性吸附和重质组分裂解,避免了已生成的轻质组分的再裂解;通过深度热解发生燃料颗粒高温缩聚反应,获得高热解气收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低阶煤热处理与结构变迁研究。在低温长时间温和热处理过程中,研究煤中有机组分逐渐脱离后煤化学组成与物理结构的变化,揭示低温长时间温和热处理导致的低阶煤化学组成与物理结构的缓慢变化以及二者间的关联。煤的芳香度和CH2/CH3比分别与超微孔(d<1nm)和中孔体积(2-50nm)成正比。超微孔由芳香环之间的层间距构成,中孔由脂肪链相互连接的大分子芳香环之间的间隙构成。2.红外快速升温速率对煤热解影响规律。低阶煤的热解过程具有复杂性、差异性和连续性。利用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描述反应整体过程,考察了热解动力学参数随转化率的变化,发现热解反应活化能分布曲线符合高斯分布,主要分布于200~240 kJ/mol区间,且热解f(E)的最大值出现在活化能220 kJ/mol处。频率因子先随活化能的增大而升高,呈现出补偿效应;当活化能超过220 kJ/mol时,频率因子趋于稳定。利用横向红外快速加热反应器在同一温度(700 ℃)下研究升温速率(6-667 ℃/min)对3g原煤热解的影响,发现提高升温速率促进了共价键的集中断裂,在同一时间内生成更多挥发分产物,导致颗粒内外压差增加,提升了传质效率,降低了热解焦油前驱体在颗粒内部和床层内部的停留时间,使热解半焦和热解气的收率下降,焦油收率和总挥发分收率上升。但较高的升温速率促进了大分子网络中共价键的集中断裂,减少了颗粒内部的二次反应,产生了更多的重组分。高升温速率所对应的高焦油收率主要归因于重质焦油含量的上升,重组分含量从19.4 wt.%持续增加到48.5 wt.%。焦油的总收率在升温速率为18℃C/min时超过了格金分析的油收率,在667℃C/min时达到最大值,为格金分析油收率的134%。烷烃和芳香族化合物含量下降,烯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含量上升。实验的最高升温速率产生的焦油可能最大程度地反映了一次焦油的结构和组成,具有沸点高、烷烃/烯烃比低、芳香性低、杂原子组成高等特点。随着升温速率的上升,半焦表面的光滑程度明显下降,孔隙明显增多,制得半焦的氧化反应活性略有降低。3.红外快速加热终温对煤热解作用规律。利用本研究设计的红外加热反应器,对应热解终温500 ℃、600℃、700℃、800℃、900℃和1000 ℃的升温速率分别是 300℃/min、314 ℃/min、667 ℃/min、978℃/min、1335 ℃/min和1723 ℃/min。当热解温度从500 ℃升至1000 ℃,热解气收率上升,热解半焦收率下降,焦油收率先上升后略有下降,在700℃时最高。整个温度区间焦油收率始终高于格金分析,在700℃以上时总挥发分收率高于格金分析总挥发分收率,在800℃以上时热解气收率高于格金分析的热解气收率。在1000℃时,焦油、热解气和总挥发分的收率分别为格金分析相应收率的125%、129%和128%。当热解温度从500 ℃升至1 000℃时,气体总产量从62.67 L/kg升到295.04 L/kg,气体收率与煤中氢元素的提取率正比例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轻质焦油组分含量从39.33 wt.%提高至55.00 wt.%。焦油中的烷烃含量下降,烯烃含量上升,焦油饱和度得以提高;半焦表面孔隙增多,半焦的氧化反应活性明显下降。在半焦氧化活性测试条件下,当热解温度升至900℃及以上时,半焦的最终碳转化率骤降。4.热解反应分级调控产物生成。基于快速热解终温对热解产物的作用规律,提出了分级反应调控方法,包括第一步的煤中低温快速热解和第二步半焦高温深度缩聚,以最少化中低温热解挥发分在高温环境的二次反应,最大化一次焦油收率,并通过半焦二次高温缩聚,明显降低半焦的收率,提高气收率。同时,发现通过对一次挥发分的选择吸附和再升温裂解,不同吸附剂(灰分,半焦和原煤)均将快速热解产物中的重质焦油进行了选择性吸附,进而实现重质焦油再裂解提质,可获得高收率与高品质的焦油。通过吸附再裂解,半焦以及热解气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焦油总收率相对降低(相对于无吸附),气体产量提升幅度与焦油产量降低幅度成正比。不同吸附剂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灰分、半焦和原煤。因此,通过分级反应调控,使第一级快速热解产物中的重质焦油选择性吸附;通过第二步的半焦高温深度裂解与缩聚,实现重质焦油的再裂解提质和热解气收率最大化,最终获得高收率与高品质的热解焦油与热解气。这种快速热解、吸附再裂解、高温深度缩聚的分级操控所揭示的反应调控本质与内构件固定床/移动床蕴含的原理高度相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10](2019)在《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征文通知(第一轮)》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光学学会红外与光电器件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红外分会、国家红外及工业电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锦州市光学学会、云南省光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热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红外技术》编辑部、《工业加热》编辑部等协办的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拟定于2019年10月下旬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红外加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0引言红外加热诞生在日本。1970年,"读卖新闻"通栏大标题,划时代节能技术——远红外加热。不久公布了红外加热在木器涂装上的应用。红外加热开始风靡全球。美国100项节能技术,红外加热列在第5项。日本节能"月光计划"红外加热列入其中。苏联率先出版红外加热书籍。欧洲成立红外加热专委会。中国尤其积极以国发(42号)文件要求在全国推广远红外加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外加热论文参考文献
[1].孙洪磊.红外辐射加热技术在供暖领域的应用研究——以“得象云”碳晶电暖系统为例[C].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2019
[2].葛世明.红外加热50年——从低温辐射到高红外[C].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2019
[3]..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征文通知(第一轮)[J].红外技术.2019
[4].余成章,徐志成,陈建新,何力.InAs基中红外带间级联激光器中的自加热效应(英文)[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9
[5].王松磊,弋伟国,王彩霞,何建国,康宁波.红外复合加热型连续式智能串烤机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9
[6]..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征文通知(第一轮)[J].红外技术.2019
[7].徐红霞.红外加热横管式连续制浆装置[J].中华纸业.2019
[8]..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征文通知(第一轮)[J].红外技术.2019
[9].许世佩.红外快速加热与反应分级调控煤热解制油气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
[10]..全国第十七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征文通知(第一轮)[J].红外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