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控制权成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族控制权,信息透明度,市场化进程,股权融资成本
控制权成本论文文献综述
郭嘉琦,李常洪,焦文婷,王战[1](2019)在《家族控制权、信息透明度与企业股权融资成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社会情感财富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基于我国573家上市家族企业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上市家族企业受市场化进程影响时,家族控制权、信息透明度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1)家族控制权程度越高,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越高;(2)信息透明度会减弱家族控制权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积极影响;(3)家族控股权、信息透明度和市场化进程叁项交互的结果表明,当企业所处地区市场化进程越高,信息透明度对家族控制权与股权融资成本的调节作用更明显。研究结果为我国家族企业提高信息透明度、监管机构构建与我国市场化进程匹配的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9年09期)
尚唯[2](2019)在《实质控制权在“成本法转权益法”中的运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投资方因处置部分权益性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控制的,在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时,处置后的剩余股权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应该按权益法核算,即成本法转为权益法,同时对剩余股权视同自取得时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然而,"控制"概念的模糊,即"控制"与"重大影响"的界限不明晰,使其是否拥有"实质控制权"不容易界定,导致企业在后续计量方法的转换上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也就是说,管理者可利用方法的选择性操纵财务报表数据。本文基于"成本法转权益法"这一转换过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分析说明了"实质控制权"的判断界定,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使得实务操作中,后续计量方法的选择更有理有据。(本文来源于《财会学习》期刊2019年06期)
朱保,张金贵,朱允露[3](2018)在《区分大股东控制性的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与代理成本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10-2015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单一大股东的控制权结构细分为单一控制性大股东、单一非控制性大股东两类,使用双重差分模型(DID)等方法,分析单一控制性大股东、单一非控制性大股东和多个非控制性大股东等叁类控制权结构的代理成本大小及其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单一控制性大股东的代理成本最低;单一非控制性大股东的代理成本居中;多个非控制性大股东的代理成本最高;国有性质对叁类控制权结构影响代理成本效应均有正向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8年30期)
赵国庆[4](2018)在《控制权结构、税收筹划与债务融资成本》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证企业资金链的良好运转,寻求如何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方法已成为企业外部融资的一大命题。资金提供方基于企业信息对企业的违约风险水平进行判断,进而决定债务融资成本的高低,而融资双方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与代理问题会影响资金提供方的判断,因而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定价。因此,研究哪些因素能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增强资金提供方信心从而降低债务人的融资成本,这个问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现实的实践指导价值。我们认为企业的税收筹划行为会向资金提供方传递企业潜在偿债能力的重要信息,税收筹划行为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但在不同的公司控制权结构下,税收筹划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也不同。在控制权集中的公司中,税收筹划往往能在终极控制人有效的把握限度内与企业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方向一致,因此,这种制度环境下的税收筹划行为也传递出了企业潜在的较强偿债能力信息,从而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但是在控制权分散的公司中,税收筹划行为可能会偏离股东价值最大化,从而会产生削弱公司偿债能力的不利后果。因此,公司能否通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从而使税收筹划行为和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方向一致,进而降低债务融资成本,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立足于我国的制度背景,分析不同公司控制权结构下税收筹划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理论分析阶段,本文主要依据委托代理理论、M-M理论、优序融资理论、权衡理论、管理者激励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等经典理论,归纳整理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己有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问题。通过研究控制权结构、税收筹划、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税收筹划和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2)控制权结构对税收筹划与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有重要影响;(3)在控制权分散的公司中,内部治理能够加强税收筹划与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负相关关系;(4)在控制权分散的公司中,外部治理也能够产生加强税收筹划与债务融资成本之间负相关关系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从理论上来说,丰富了目前对债务融资的研究。目前理论界税收筹划和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检验仍存在争议,本文基于将控制权结构与强化公司治理措施相结合,综合检验了税收筹划对债务融资的影响,提供了债务融资成本研究的新思路。从实践来看,我国正在推进税银互动工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获取企业在税务机关的纳税信息评估企业的贷款能力和融资成本。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帮助金融机构正确认识税收筹划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更加准确评估融资客户的潜在偿债能力,从而给予合适的融资成本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当然,由于中国制度背景下对于企业融资成本、税务内部数据获取的局限性,本文在研究的数据和变量的准确衡量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最后也提出了改进意见与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10-01)
洪正,袁齐[5](2018)在《高控制权溢价是否提升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债务融资作为中国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其融资成本关乎企业的发展。利用2000~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以控制权转移为目的的股权转让数据,构建回归模型研究控制权转移过程中高控制权溢价对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控制权溢价提升了企业未来年度的融资成本,同时中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高两权分离度会放大其述影响,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处于良好的外部法律和信息环境中的企业可以缓解高控制权溢价引致的债务融资成本的提升。建议监管当局应当关注具有高两权分离度的上市公司,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积极推动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离法和诉讼制度,降低中小股东维权成本。(本文来源于《金融经济学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朱保[6](2018)在《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配置与代理成本》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不同股权结构下的代理成本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而由于研究视角、方法以及数据的不同,研究结论出现较大的差异。我国普遍存在集中股权下的大股东控制,股权分置改革后,治理环境发生改变,大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成为公司治理的焦点,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问题亟待关注。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采用2010-2015年的A股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使用独立样本均值差异检验分析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代理成本高低,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模型(DID)等实证分析模型分析叁种类型控制权结构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不同产权性质下控制权结构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1)单一控制性大股东的代理成本最低。(2)单一非控制性大股东的代理成本居中。(3)多个非控制性大股东的代理成本最高。(4)产权性质对单一非控制性大股东控制权结构影响代理成本的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单一控制性大股东控制权结构影响代理成本的效应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有:(1)研究视角创新。以往研究大都未区分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性问题,控制性和非控制性的第一大股东产生治理效应可能有巨大的差异,这可能是导致研究结论差异的原因。本文区分第一大股东为控制性大股东和非控制性大股东,对控制权结构展开更深一步的研究,以期拓展该研究的视角。(2)研究方法创新。目前关于控制权结构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大都未能充分缓解内生性问题,控制权结构影响代理成本的大小,而代理成本的提升可能迫使上市公司大股东改善控制权结构,提升股权治理能力。因此,一般的计量方法可能难以支撑研究结论。本文采用DID(双重差分模型),充分缓解计量研究的内生性问题,更精确地反映控制权结构与代理成本的因果关系。(3)控制权结构配置的代理成本计量指标创新。现有关于大股东控制下的控制权配置代理成本的研究较少,关于代理冲突的文献对代理成本的度量主要有两种方向,一是计量企业的效率损失或额外支出,例如管理费用率、营业费用率等,二是基于现金流的视角,计量公司的经营绩效,较高的经营绩效往往反映较低的代理成本,而较低的经营绩效体现公司存在较高的代理成本,此视角下的研究采用成长性、息税前利润等指标。遵循控制权配置—代理成本差异—公司运行效率差异的思路,本文采用第一种计量方法,选用研发效率作为公司运行效率的替代指标,衡量代理成本的大小。(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8-05-10)
涂国前,刘峰[7](2016)在《产权保护、交易成本与经济后果——以控制权提前交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产权保护较弱的环境下,民营化过程中控制权提前交接的经济后果。基于173家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民营化的数据,本文发现,与控制权未提前交接相比,控制权提前交接的公司更可能被民营收购方掏空,民营化绩效更差;并且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民营化前盈利能力较好的公司。本文还发现,随着监管措施加强,2004年后民营化的公司,控制权提前交接的现象不再普遍,收购方也更多地是有创业经验的民营企业家,相应地,掏空行为明显减少,民营化绩效更好。对收购方来说,提前获得控制权,意味着较低的交易成本。本文的证据表明,降低交易成本(即允许提前交接),反而损害了民营化绩效。本文提供了有关民营化交易过程如何影响民营化后果的经验证据,丰富了产权保护与交易成本的文献:对于实行民营化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制度经济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甄红线,张先治,迟国泰[8](2015)在《制度环境、终极控制权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基于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文献对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大多采用了"黑箱"的分析模式,即从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来反向推断治理机制的作用。本文以代理成本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两类代理成本在终极控制权和制度环境与公司绩效之间的不同影响路径,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黑箱"内部的运作机理。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终极控制权集中能够降低两类代理成本,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最终提升公司绩效;第二,现阶段我国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更有利于提高民营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第叁,终极控制权集中度和外部制度环境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制度环境水平低的情况下,终极控制权集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公司绩效。第四,国有终极控制权能够更好地解决第一和第二类代理问题,对公司绩效产生正的中介效应。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当前尚不具备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的环境下,终极控制权集中以及国有终极控制权可能在现阶段发挥了投资者保护的部分替代作用。(本文来源于《金融研究》期刊2015年12期)
杨建英,常换芳,游晨[9](2015)在《单井核算算出好日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单井核算使我们有了当家方知柴米贵的管家体验。大家精打细算过日子,节约创效意识明显增强。”近日,河南石油工程井下作业公司南阳项目部HN-CZ206队队长杨金明领到单井核算奖时,感慨地说。面对石油工程板块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该公司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5-12-17)
冉戎,王丁,谢懿[10](2015)在《控制权悖论、控制权成本补偿与公司R&D投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控制权悖论的理论背景下,以公司控股股东内在利益动机为切入点,对控股股东对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决策的影响和机理进行了重新阐释,并以我国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了实证检验和经济解释。研究发现:(1)控制权私利水平与公司R&D投资支出和强度在整体上成倒U型关系;(2)不同类别控制权私利水平对公司R&D投资显现出效用差异。具体而言,在适度类公司中,其控制权私利水平对R&D投资支出(强度)显现出正边际效用,且呈边际效用递减趋势;在超额类公司中,其控制权私利水平对R&D投资支出的边际效用高于适度组,但对投资强度的效用不明显,表明控股股东目的在于攫取超额控制权私利;在极低类公司样本中,其控制权私利水平对R&D投资支出(强度)显现的边际效用低于适度组,说明极低控制权私利的激励效果不佳;(3)实际控制人性质的未对上述关系显现出影响差异。(本文来源于《科研管理》期刊2015年08期)
控制权成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投资方因处置部分权益性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控制的,在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时,处置后的剩余股权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应该按权益法核算,即成本法转为权益法,同时对剩余股权视同自取得时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然而,"控制"概念的模糊,即"控制"与"重大影响"的界限不明晰,使其是否拥有"实质控制权"不容易界定,导致企业在后续计量方法的转换上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也就是说,管理者可利用方法的选择性操纵财务报表数据。本文基于"成本法转权益法"这一转换过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分析说明了"实质控制权"的判断界定,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使得实务操作中,后续计量方法的选择更有理有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控制权成本论文参考文献
[1].郭嘉琦,李常洪,焦文婷,王战.家族控制权、信息透明度与企业股权融资成本[J].管理评论.2019
[2].尚唯.实质控制权在“成本法转权益法”中的运用研究[J].财会学习.2019
[3].朱保,张金贵,朱允露.区分大股东控制性的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与代理成本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8
[4].赵国庆.控制权结构、税收筹划与债务融资成本[D].南京大学.2018
[5].洪正,袁齐.高控制权溢价是否提升公司债务融资成本[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8
[6].朱保.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配置与代理成本[D].江苏科技大学.2018
[7].涂国前,刘峰.产权保护、交易成本与经济后果——以控制权提前交接为例[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6
[8].甄红线,张先治,迟国泰.制度环境、终极控制权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基于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检验[J].金融研究.2015
[9].杨建英,常换芳,游晨.单井核算算出好日子[N].中国石化报.2015
[10].冉戎,王丁,谢懿.控制权悖论、控制权成本补偿与公司R&D投资[J].科研管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