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水污染治理论文-缪星海

跨界水污染治理论文-缪星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跨界水污染治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界水污染,碎片化治理,协作治理,秦淮河流域

跨界水污染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缪星海[1](2019)在《跨界水污染协作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在生态环境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其中以水污染最为典型。由于水的流动性和流域水体的空间布局等原因,很多水污染现象是跨区域的。因此,跨界水污染成为了国家和全社会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对跨界水污染治理进行的相关研究是国内外的共同话题,既有研究从体制机制、经济利益、博弈关系、法规支撑等角度展开。跨界水污染事件的不断发生充分说明了目前我国现行的水污染治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以秦淮河流域为例,选择了其跨区域治理过程中的对策完善为问题构建,以共享资源理论、行为博弈理论等为理论工具,结合秦淮河水污染的现状和现行管理体制,分析秦淮河流域治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试图更深入了解跨界水污染治理中协作治理模式的优缺点,并尝试提出完善性的对策建议。从研究框架上看,本文首先确立了研究问题,即跨界水污染协作治理研究,随后提出体制机制、政策导向、管理模式等叁个分析维度,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秦淮河流域为考察主体,从回溯性视角和前瞻性视角考察其在跨界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情况,进行个案研究。从内容结构看,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在跨界水污染治理方面的现状进行了概述,介绍了论文的主体框架、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视角和方法。第二部分是跨界水污染协作治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主要是结合实际,对本文中涉及到的跨界水污染、协作治理、机制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明确,并梳理了行为博弈、共享资源等基本理论。第叁部分是秦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现状,主要介绍了该流域的污染现状、现行法定管理职责与行政管理体系、水污染整治历程和在协作治理方面的探索。第四部分中对秦淮河水污染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体现在主管部门设置不合理、治理主体缺位或失位、缺乏协作治理意识、外部约束力度不足、缺乏政府间补偿和协调机制、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方面。第五部分是分析借鉴国外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成功案例经验,在机构设置、法规保障、信息交互等方面以政策复制、政策模拟等方式进行政策转移。在前面几个部分的基础上,第六部分主要对完善秦淮河跨界水污染协作治理进行思考探索,提出在秦淮河跨界水污染治理过程中,要坚持效率与公平、惩恶扬善和个性化等原则,科学设置流域管理机构、强化立法保障、搭建信息交换平台、完善动力激励与约束监督机制、构建利益协调与补偿机制、探索市场化和社会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秦淮河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中协作机制。第七部分是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18)

石蒙蒙[2](2019)在《跨界水污染的府际协同治理机制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跨流域水污染问题需要流域内各个地方政府的协作,水污染治理需要各方积极的协作,而不是仅仅依靠某一方治理水污染,这也起不到良好的水污染治理作用,要使各个地方政府协同治理水污染,就必须对阻碍各个地方政府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解决措施,以更好的改善水污染。(本文来源于《绿色环保建材》期刊2019年03期)

谢建英[3](2019)在《中国跨界水污染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全球性问题,在当今国际社会备受瞩目,跨界环境污染问题更是牵涉各国神经。本文主要对跨界环境污染中的跨界水污染问题进行阐述,指出了跨界水污染由于牵涉各方利益而呈现出了复杂性。中国跨界水污染存在法律制度的缺失,水污染问题呈现出政治化倾向。由此观之,法律制度的完善、流域管理的市场机制引进和流域管理机构的设立,或将是中国从跨界水污染治理困境中突围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03期)

姜珂,游达明[4](2019)在《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跨界污染治理微分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水域和大气等为代表的跨界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在地区之间呈现出单向或交叉的外溢性。传统的行政手段已不是解决跨界污染问题的最为有效管理工具,急需建立一个由地方补偿为主,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来弥补跨界治理合作中部分地区的治污损失,实现区域间发展权力的平衡。本文将跨界污染视为典型的区间外溢性公共物品,构建一个由生态补偿方和受偿方在有限时间内存在污染越界传输问题的微分对策模型。考虑补偿方依据受偿方治污投资力度的大小决定其补偿比例;探讨不同决策情形下双方反馈均衡策略、状态变量最优轨迹及其福利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采用讨价还价模型设计出合理的福利分配机制;结合我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建设的应用和数值仿真方法,验证相关策略结果的合理性。研究发现:非合作博弈状态下受偿方的最优均衡策略对补偿方的策略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两种决策情形下治污投资累积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均呈现单调递减特性,而污染物存量的最优轨迹则呈现多样化的变动趋势;博弈参与主体的联合决策有助于促使双方分得的最优福利"帕累托"最优,且该福利净现值的大小与具体的分配协议有关。虽然科斯式的地区自愿协商策略被认为是解决跨界污染传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实践中考虑到政策、信息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地区间相互独立的策略选择比联合决策在实践中更具普适性。因此,当区域间存在污染外溢时,如何有效发挥生态补偿机制作为协调补偿方与受偿方利益平衡的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1期)

周璇,温丽琴,宫贻斌[5](2018)在《东北亚各国大气跨界污染治理的博弈与合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东北亚大气跨界污染事件频发,引起国际社会和相关国家的关注,本文运用雪堆博弈模型解释了环境合作虽是纳什均衡,但无作为的搭便车行为亦是博弈方的理性选择。跨界大气污染治理虽迫在眉睫,但现有的环境合作机制由于缺乏约束性、强制性和惩罚性,可实施性并不强。本文结合中日韩合作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提出我国应在整合当前环境合作机制的基础上,牵头成立东北亚环境合作机构,设立稳定的工作小组和临时应急机制,并选择级别更高、覆盖面更广的NEASPEC来重点推动区域环境合作。(本文来源于《国际经济合作》期刊2018年12期)

何玮,喻凯,曾晓彬[6](2018)在《粤港澳大湾区水污染治理中政府跨界协作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区域性的特征,仅依靠流域内某单一地方政府难以解决此类问题。珠江水系河流纵横交错,流经地域众多,对其水污染的治理必然需要地方政府的区域合作和协同治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体量大、发展迅速,但粤港澳地区赖以生存的珠江水污染问题却十分严重。受限于港澳地区政治的特殊性与湾区在流域水资源协同管理方面经验缺乏,更缺乏对各方存在普遍约束的法律法规制度、合作协商平台不完善等问题。在跨界水污染治理问题上仍难以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导致粤港澳大湾区流域水污染治理收效甚微。而西方发达国家在跨界水污染治理上经验较为丰富,参考西方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合理吸取其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失败教训,同时借鉴水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理机制。根据分析西方水污染治理的模式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实际情况,粤港澳大湾区在跨界水污染治理上应当建立统一的流域协调管理机构、完善区域水污染制度环境、达成多方协作共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污染治理,构建长效机制,提升湾区水污染协同治理水平。(本文来源于《知与行》期刊2018年04期)

谢诗[7](2018)在《跨界核污染治理的法律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切尔诺贝利核泄露所引起的世界恐慌“余震未消”,短短几年,日本福岛竟再次发生核电站事故,虽原因不尽相同,但均对地球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危害到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生存发展。这两次7级核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核污染”这一词真正的含义——毁灭性的全球危害。为了规制跨界核污染,国际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围绕着跨界核污染治理建立了一套机制,就核污染所可能发生的各个环节进行法律防范、展开国际合作以及完善损害赔偿。然而,条约的产生本身就是各国的博弈结果,因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当下的跨界核污染治理机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法律不完善,国际合作水平不高,核事故预防效果不佳,甚至事后根本无法追责等。但为了全人类以及后代的生存利益,必须重视跨界核污染的治理。一方面,从条约规则、国际合作核责任承担等角度完善现有机制的不足和缺陷,另一方面,试图探索跨界核污染治理的新途径,如建立新型军事论坛,完善相关国家责任体系等。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一共分叁章进行论述。引言部分介绍了与跨界核污染相关的基本概念,从核污染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分析跨界核污染的形成原因和来源途径,进而指出跨界核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极大,影响着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第一章主要介绍当下的跨界核污染治理机制。为管控核能,在国际组织的牵头下,各国陆续围绕重点领域进行了涉核条约谈判与签订,涉及跨界核污染治理的绝大方面,包括禁止核武器的试验和使用、规范民用核能的利用、以及核污染责任承担问题等,以保障核能的安全利用。此外,跨界核污染的争端也通过政治和法律两种途径得到了解决。最后强调,跨界核污染的治理并不只是某一国家的专属义务,而是需要国家间的积极合作。第二章是阐述现存治理机制中所面临问题。从跨界核污染实体法律制度存在缺陷、跨界核污染国家责任追究不力、跨界核污染争端解决程序遇到困境和跨界核污染国家合作水平有限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当前核污染治理的缺陷与不足。第叁章是对完善跨界核污染治理机制作出建议。健全现有的法律体系是完善核污染治理机制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及时有效的追究核污染事故的民事和国家责任必不可少,这是预防事故的再次发生的重要举措。紧接着,要完善现有的争端解决程序,方能使上述的两个方面得以转化为现实而非空谈。最后,法律的有效实施更需要加强区域间乃至全球性的国际合作,发挥全球的力量才能达到预防核事故、解决污染问题的目的。最后,笔者通过结语部分对本文论述内容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31)

龙强军[8](2018)在《跨界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在流域水污染治理上,由于受属地管理、利益驱使、治理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在面对工业废水急剧增长、生活污水数量庞大、农业用水居高不下时,流域水污染治理容易陷入单打独斗的困境,难以适应以全流域为特征的生态观念,因此提出跨界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机制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在跨界流域水污染治理上取得了初步成效,协同治理的意愿逐渐增强、河长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涉水法规政策逐步完善、协作治理经验不断积累;但在跨界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上也面临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职责重迭导致权限竞争、信息互联互通建设不足、多元主体治理效果不佳、环境执法与责任追究不严,究其原因主要是条块分割,协同治理联动困难;利益竞争,协同治理动力不足;机制缺失,协同治理手段单一;制度模糊,协同治理运转迟滞。在跨界流域水污染治理上,国外起步早、探索多,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尤其是密西西比河、莱茵河、泰晤士河等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经验值得借鉴,同时国内太湖流域水污染的治理经验具有本土化特点,具体经验总结为创新流域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流域治理法规条例、加强流域治理资源整合、重视科学技术研发应用。根据当前我国跨界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存在的困境和原因,及对国内外典型经验借鉴,从流域利益协调、信息共建共享、多元主体共治、责任追究与奖惩共四个方面提出了跨界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对策,为解决跨界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困境提供建议参考。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由分散治理、权威治理、经验治理向整体性治理、数据决策、能力提升等方向逐渐转变,从流域治理个案经验总结向普遍性、抽象规律转变。二是将协同治理蕴含的整体性、共享性、关联性思维运用到跨界流域水污染治理中去,提高流域各地区的沟通和联系,促进流域各地区的治理行动一致性。叁是在分析困境原因和借鉴经验的基础上,从利益协调、信息共享、多元共治、责任追究四个维度提出了跨界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具体对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5-29)

许荣伟[9](2018)在《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投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全年经济总量超过80万亿元。巨大的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引发地区和社会矛盾的诱因,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已经变成了政府基础民生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本研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先进经验和理论方法,对流域跨界污染投资策略展开探讨和分析。运用微分博弈理论和动态规划的方法研究了叁种不同模式下的四种污染治理投资决策问题。建立经济数学模型,推导和求解出各种模式均衡状态下的最优解。通过算例模拟计算得到独立投资决策模式、生态补偿机制投资模式、异地单独投资决策模式和联合投资决策模式下的最优污染物排放量、污染治理投资水平、收益函数、污染物存量轨迹和利润函数,并对不同情况下的污染治理投资决策状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1.与独立投资决策、生态补偿机制投资决策和异地单独投资决策模式相比,联合投资决策模式下的最优排污率下降2.6%。2.在污染治理投资力度方面,联合投资决策模式下的投资水平远高于其他情况。与独立投资决策相比,联合投资决策下的投资水平提高39.53%;与生态补偿机制投资模式相比,联合投资水平提高97.95%;与异地单独投资模式相比,联合投资水平提高了34.03%。3.在短期内,四种投资模式下的水体污染物存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加,且增加的速率各不相同。在长期中,流域中污染物的存量趋于稳定状态。与其他叁种模式相比,联合投资决策模式能够更快的减少污染物的存量并能够在长期中达到一个较低的存量状态。4.在短期内,独立投资模式、生态补偿机制投资模式和异地单独投资模式下的流域地区产业利润均高于联合投资模式。但在长期中,随着时间的变化,四种投资模式下的流域地区产业利润均趋向于稳定状态,联合投资决策模式下的地区长期利润明显高于其他叁种情况。研究发现,联合投资决策是一种合理有效的减排和污染治理模式。在水污染严重的流域成立联合决策部门或机构,制定联合污染治理投资计划,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排污和污染治理投资策略,实现减排和治污的双重目的。(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8-05-01)

葛丽婷[10](2018)在《协同治理视角下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模式的构建——以引滦入津工程水污染防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跨界水资源因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导致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困难。跨流域调水工程将流域水污染的外部成本更加明确的同时,其水污染防治方式对于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模式的构建更具借鉴性。拟从协同治理视角出发,以海河流域引滦入津工程水污染防治为例,在分析海河流域跨界水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建设现状及效果的基础上,建议从推动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设、打造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平台等方面着手构建普遍适用的流域跨界水污染协同治理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2期)

跨界水污染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跨流域水污染问题需要流域内各个地方政府的协作,水污染治理需要各方积极的协作,而不是仅仅依靠某一方治理水污染,这也起不到良好的水污染治理作用,要使各个地方政府协同治理水污染,就必须对阻碍各个地方政府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解决措施,以更好的改善水污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界水污染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1].缪星海.跨界水污染协作治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石蒙蒙.跨界水污染的府际协同治理机制研究综述[J].绿色环保建材.2019

[3].谢建英.中国跨界水污染治理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博览.2019

[4].姜珂,游达明.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跨界污染治理微分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5].周璇,温丽琴,宫贻斌.东北亚各国大气跨界污染治理的博弈与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18

[6].何玮,喻凯,曾晓彬.粤港澳大湾区水污染治理中政府跨界协作机制研究[J].知与行.2018

[7].谢诗.跨界核污染治理的法律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8

[8].龙强军.跨界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8

[9].许荣伟.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投资策略研究[D].南华大学.2018

[10].葛丽婷.协同治理视角下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模式的构建——以引滦入津工程水污染防治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标签:;  ;  ;  ;  

跨界水污染治理论文-缪星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