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灭绝真会来临吗?(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1](2019)在《后市场进入寒冬期,企业出路在何方?》文中研究表明放弃对春天的幻想,这是一次长周期的调整,或者称为"新常态"。这意味着过去产业的盈利模式和成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动摇,会产生一次产业的大洗牌。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企业的演变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称为"寻租"阶段。在"寻租"阶段,企业追求的是"好买卖",就是抓住市场某个空缺,获取一次性的暴利。
王妍[2](2018)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文中提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词语教学应该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也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在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淡化词语教学,学生词汇量贫乏、词语乱用错用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提倡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问题,改进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本论题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选题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为后文展开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第二部分,首先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第三部分,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来分析了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教师对词语教学的内容、目标认识不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淡化词语教学;词语教学方式僵化,未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相结合;词语教学缺乏必要的训练。学生方面:学生对词语学习不感兴趣;学生“词汇贫乏症”普遍存在;词语错读、错写、错用现象严重;词语学习过分依赖网络资源。第四部分,重点研究了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第一,初中词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理论指导;第二,词语教学应该坚持四大原则:注重‘双基’目标;关照学情;遵循现代汉语词语的特点;联系音形义,沟通句段篇;第三,提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联通汉语、文言与方言进行词语教学;以核心词语为抓手进行词语教学;从语用视角进行词语教学;从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第五部分,笔者尝试提出构建初中语文词语库,希望本词库能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提供参考。
王丽倩[3](2017)在《论弗诺·文奇科幻作品的创作特色》文中研究说明弗诺·文奇是赛博朋克流派的代表作家,凭借《天渊》《深渊上的火》等作品先后共五次获得雨果奖。其作品中带有鲜明的赛博朋克印记,而“超人剧变”理论又深深的根植于他的每部作品,让他在赛博朋克流派中独树一帜。本文试图结合弗诺·文奇的科学主张和创作实践,深入分析其作品的创作特色,展示其在科幻文学中的独特价值。论文正文部分共分为三个章节。结合弗诺·文奇的“超人剧变”理论科学主张和创作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弗诺·文奇科幻作品的独特性:第一,面对科技的加速度发展,每个科幻小说作家在写作时必须要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前景这个问题。对科技发展前景的预测,科幻作家们或大胆却不切实际,或畏缩在安全范围内老生常谈。弗诺·文奇作为计算机专家,在专业领域内提出“超人剧变”理论,为人类的未来提出新的可能,并脚踏实地的进行实践创作,把“超人剧变”理论落实到作品中,为科幻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第二,作为赛博朋克流派的重要作家,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赛博朋克流派的风格基调,在赛博朋克“反乌托邦”式的未来中,弗诺·文奇的未来世界因为“超人剧变”理论的支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即使一同致力于政府的倒台,在描绘无政府主义状态时也独树一帜。弗诺·文奇身体力行的通过自己的小说、论文和讲演使“超人剧变”理论得以广泛传播,并影响一大批赛博朋克流派的作家,他们纷纷以“超人剧变”理论为支撑,构建“超人剧变”后的未来世界。第三,弗诺·文奇的作品中洋溢着对科学技术的热爱,这源于他的童年梦想和成长时代,而计算机博士又为他对科学技术的乐观主义态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弗诺·文奇对科技的痴迷延续到作品中,科技发展的不可逆性使人类无法阻止超人剧变的来临,但我们可以通过科技的发展,让事情朝着较为有利的方向发展。弗诺·文奇对科学的不可逆性有着清晰的认知,并脚踏实地描绘着人类通过发展科技,到达自己想要的未来,展示其作品在科幻文学中的独特价值。
张兆花[4](2017)在《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科普文本的翻译》文中提出英国着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着作《语言与翻译面面观》更被视作里程碑式的文献,对翻译实践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早春:一位生态学家和她的孩子们对全球变暖的觉醒》(Early Spring:An Ecologist and Her Children Wake to a Warming World)中的《森林》、《水》和《鸟类》三章内容为翻译实践素材,运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及其翻译过程四步骤理论做为指导,从分析文本的词汇特征、句法特征和艺术特征开始,探讨了每个步骤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并探究了如何将兼具表情型和呼吁型功能的信息型文本——科普散文翻译成准确而地道的中文。最后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中的收获与不足。
梅云慧[5](2016)在《从生态批评理论视角看李娟的散文创作》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从生态的角度切入对李娟散文的探究。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新疆绝大多数的散文作家在作品中均流露出对自然的深切关注,李娟也不例外。从整体上看,李娟的散文贯穿着一种“游牧精神”。“非虚构”的写作方式,本真地复原了一个真实的阿勒泰物质世界与人文景观。阿勒泰的山川草木、风俗民情在她的文字中闪现出动人的光辉,构筑了特有的阿勒泰意象。论文通过参照同时期新疆散文作家的作品,来考察李娟散文中以自然为中心的写作源起。同时,针对李娟笔下所描绘的诗意明朗的原始风景及纯朴自然的风俗民情做全景式概述。鉴于自身复杂的文化身份及特殊的生活经历,李娟对生态的认识是比较警醒的。作为一名生活在游牧地区的汉族姑娘,李娟的身份是“尴尬”的。一方面,由于长期接受现代文化的滋养,李娟对游牧地区的生存经验始终保持一种“远观”姿态;另一方面,多年的草原生活经验,也使得李娟对现代文明保有一种警醒的认知。身份上的特殊,迫使李娟时常游离在现代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边缘,成为两类文化上的“边缘人”。虽然,她的作品并没有明确打上“生态文学”的标签。但是,作品中无意间流露出的生态关怀却是发人深省的。游牧的生活经历,让她对哈萨克民族的生存状态有着感同身受的了解。李娟耐心详尽地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试图还原游牧生活的真实生存境遇。这一努力,使得她的作品不仅有效地解构了神秘的草原文化,更是打破了人们对于草原乌托邦的幻想。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李娟对自然怀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她的作品透过女性敏锐的感官,积极主动地与自然万物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友好关系。以生态的角度来关照李娟的散文,不难看出,李娟的散文世界里交错着独特的女性意识和鲜明的生态意识。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来审视生活,勾勒出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文化氛围。同时,在与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明确的生态意识。细察李娟的散文,她的自然书写中处处流露出万物有灵、生息与共的审美观照。散文中饱含着对自然生灵、草木山川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深受伊斯兰文化滋养的哈萨克民族的生命理念感到由衷的敬畏。鉴于李娟多重“他者”的文化身份,她在作品中也不自觉地带入了对现代性的反思。有感于现代文明对游牧文明的“蚕食”,李娟的目光是警醒的。她以带有寓言性质的书写方式披露事实,将矛头直接指向人类生存的终极话题,无形中引发了人们的生态忧思。
汤姆·科恩,李丽华[6](2015)在《电影、气候变化与乌托邦的困境:从《2014:电影》——一部并不存在的电影谈起》文中认为试图从美国好莱坞灾难片入手,揭示当下社会不同群体对气候变化、生态灭绝等人类困境的思考。文章从上世纪50年代灾难片《群鸟》开始,历数《2012》、《末日危途》、《忧郁症》等不同时代灾难片如何逐步从根深蒂固的乌托邦思想和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中挣脱出来,正视人类文化焦虑,打破自身情感投射,直面被逐出大自然的困境,甚至万劫不复的来世。
高峰[7](2015)在《假如气候继续变暖》文中指出假如地球表面温度再上升4℃,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科学家警告称,其严重后果是许多土地都将不适合居住。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使许多海滨城市淹没在2米深的海水下。如果格陵兰岛冰盖和南极洲部分冰盖也发生融化,那么海平面将会升得更高。
范敏[8](2013)在《克沃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在我们惊叹我们正处于一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的同时,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却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得以存在或毁灭。克沃尔在《自然的敌人》一书中,提到的最多的词就是灾难。他从身边的生态变化转向对美国甚至是世界的生态环境变化的关注。他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顺应了时代的呼唤,与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当下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目前,国外关于克沃尔生态学思想的研究比国内多,但囿于语言和地域的限制,很难为我们借鉴。国内对克沃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比较零碎,待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本文将依据克沃尔的《自然的敌人》一书,从五个方面对克沃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阐释,依次为克沃尔的哲学观、科学技术观、经济观、政治观、社会观及其当代意义。第一部分对克沃尔的哲学观进行论述并把他的哲学观分为自然观和价值观两个部分。在自然观部分中,克沃尔指出了当下生活中的人们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虽然他无法列举出所有的生态问题,但是他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创造性的使用自然,不应该与自然割裂开来。在生态价值观部分中,克沃尔走得是深绿色路线。他认为人类无法通过科学技术的革新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人类在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时,应该涵盖产品的生态价值。第二部分分析了克沃尔的科学技术观。他既不属于技术乐观主义者也不属于技术悲观主义者。他既不否认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也不认为科学技术是万恶之源。克沃尔把科学技术、经济增长和生态危机三者联系在一起考察,他认为科学技术不应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运用,应该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理性地发挥其作用。第三部分分析了克沃尔的经济观。增长或死亡是资本的本性,资本癌症般的扩张,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与资本主义制度彻底地决裂,消除资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克沃尔认为应该以使用价值代替交换价值,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生产与分配制度,确定产品的生态价格,才能有效控制资本扩张的本性。这一点上,克沃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相悖的地方,它突出了使用价值的作用,提出了产品生态价格的观点。第四部分阐述了克沃尔的乌托邦特征的政治观。他明确地提出了建立一个生态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及具体实现的纲领和步骤。克沃尔指出要建立生态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政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克沃尔根据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详细地建构了生态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及在过渡时期的建设步骤。第五部分论述了克沃尔的社会观。他十分重视男女平等、主张消除阶级差别、提倡民主自由和快乐劳动及生活等几个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阶级差别、人民民主名存实亡和人们生活压抑、异化等问题,本文阐发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重要性,使人们从剥削、歧视、苦闷中解放出来,恢复劳动和生活中的尊严感和愉悦感。最后一个部分分析了克沃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当代意义。首先分析的是克沃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其次分析的是克沃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意义和启示。本文把克沃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前的社会现状相结合作为本文切入点,对马克思、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克沃尔的相关着作进行了详细阅读,通过与马克思及其他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的比较研究,从总体上把握克沃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试图为生态危机的消解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种理论指导和可能性方案。
斯蒂芬·克拉克,杨桃[9](2013)在《想象中的未来及道德可能性:在曙光中盛放》文中指出本文受到18世纪政治家休·亨利·布雷肯里奇的一首诗的启发,主要审视对我们遥远未来(假设我们能够幸免于毁灭)的想象所产生的道德影响。笔者根据主流哲学和科幻小说,针对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之间的冲突、语言能力在其他生物中广泛传播的可能性,以及物种差异不再具有意义(通常被认为是达尔文时代终结的结果,但最好看作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辩护)等问题进行了思考。通过讨论,最终得出两种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我们无限遥远的后代或后来者将会构建宇宙早期历险的虚拟现实(即我们表面上的现在);因而,我们很可能正身处这样一种虚拟现实,并且会从中醒来,意识到我们是末日的居民。
刘贵清[10](2010)在《循环经济的多维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工业化已进行200多年的今天,循环经济之所以蓬勃而起,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历史缘由。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稀缺、生态破坏、粮食匮乏、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降低等深层生态经济问题日趋严重。显然,传统工业化已难以为继,支撑其经济增长的化石能源、矿产和森林资源等,已被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开发耗费过半。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达成共识:欲实现人口、经济与环境多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循环经济替代非循环经济是可行模式之一。占世界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欲生存、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与时俱进,尽早转变高碳、非循环型经济发展方式。论文主要采用界面分析法。在界定生态维、经济维、工业维与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维的界面整合理论中,辅以规范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并融汇整体论、组织理论以及系统生态方法,突出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主体,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循环经济进行多维度的广角论证。尽管发达国家已先后于20世纪初和50年代以来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中国也从80年代始,注重生态经济研究,但总的来看循环经济理论仍鲜为人知。本文着力于开掘循环经济的多维、复合生态经济理论。全文主要论述了如下观点:第一,自然生态循环是人类各社会经济阶段发展方式的基础。循环经济融合于自然生态循环之中,并替代其它非循环型经济模式,有其科学理论的多维时空序演化的历史必然性。第二,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替时序包括了采集与狩猎、农业经济、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及后工业化的知识与信息经济时期。这些经济形态与自然生态循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即:多维复合进化。第三,传统工业化使人类社会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其高速废物排放和能源低效率利用,远远超过了生态分解速度及自然承载力,阻断了物质循环通道,破坏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地球生物圈。第四,循环经济是构建良性循环产业链网体系的可行模式。其主要内容有:改变现有单向、线式、非循环工艺流程,实施废物资源化和源头无害化治理工程,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和生物质能利用体系,把循环经济作为实施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构建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产业网络。第五,引进、吸收国外循环经济成功案例,建立完善人口、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循环经济机制与制度,形成中国式循环经济形态。构建循环经济保障体系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包括建立政府层面的生态伦理与道德教育体系,夯实法制、法规基础,做好循环经济产业全国发展纲要和区域规划以及改革财政与金融支持机制。
二、大灭绝真会来临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灭绝真会来临吗?(论文提纲范文)
(1)后市场进入寒冬期,企业出路在何方?(论文提纲范文)
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根本性的变化? |
资本支持下的企业总共打下来不到1% |
“物种大灭绝”气候下的新物种生存指南 |
(2)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
第一节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词语教学是识字写字教学的拓展延伸 |
二、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石 |
三、词语教学是教育评价机制的内在要求 |
第二节 词语教学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
一、词语教学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
二、词语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语言材料 |
三、词语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
一、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 |
二、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 |
第二节 造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对词语教学缺乏科学的认识 |
二、教师自身字词教学能力不足 |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以“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为词语教学的理论指导 |
第二节 坚持词语教学的四项原则 |
一、注重“双基”目标 |
二、关照学情差异 |
三、遵循现代汉语词语的特点 |
三、联系音、形、义,沟通句、段、篇 |
第三节 初中词语教学方法 |
一、联通汉语与文言、方言进行词语教学 |
二、以核心词语为抓手进行词语教学 |
三、从语用视角进行词语教学 |
四、从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 |
第四章 关于建立初中语文词语库的构想 |
第一节 建立初中语文词语库的意义 |
一、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提供参考 |
二、为初中语文教材、教辅及字词典的编撰提供材料 |
三、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依据 |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词语库 |
一、关于词语库的编排说明 |
二、初中语文词语库(见附录)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初中语文词语库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论弗诺·文奇科幻作品的创作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弗诺·文奇生平及其科幻小说创作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弗诺·文奇“超人剧变”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
第一节 “超人剧变”理论形成的背景 |
一、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 |
二、科幻家们对未来的预测 |
三、超人剧变的提出 |
第二节 “超人剧变”理论的内容 |
一、“超人剧变”理论 |
二、超级智能 |
三、“超人剧变”后的世界 |
第三节 “超人剧变”理论的实践 |
一、超级智能出现的方式 |
二、太空场景的设置方式 |
三、外星人与人类的共存方式 |
第二章 弗诺·文奇对赛博朋克风格的继承与突破 |
第一节 赛博朋克流派 |
一、赛博朋克流派产生的背景 |
二、赛博朋克流派的特点 |
第二节 弗诺·文奇的继承与突破 |
一、反乌托邦中的曙光 |
二、无政府主义——有序状态 |
第三节 特点形成原因及对其他作家的影响 |
一、超人剧变理论的影响 |
二、对自由经济的推崇 |
三、对其他赛博朋克作家的影响 |
第三章 弗诺·文奇对科学技术的迷恋与笃信 |
第一节 坚定的科学追随者 |
一、独特的成长历程 |
二、冷战时期留下的阴影 |
第二节 弗诺·文奇作品中的科学技术 |
一、作品中的科学形象 |
二、科技发展的不可逆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科普文本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任务描述 |
翻译评述侧重点 |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翻译文本简介 |
1.1 材料来源及内容简介 |
1.2 文本类型 |
1.3 文本的写作特征及对应的翻译难点 |
1.3.1 词汇特征 |
1.3.2 句法特征 |
1.3.3 艺术特征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 |
2.1.1 阐释学的发展历程 |
2.1.2 乔治·斯坦纳翻译过程四步骤 |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
3.1 信赖 |
3.2 侵入 |
3.3 吸收 |
3.4 补偿 |
3.4.1 浅度补偿 |
3.4.2 中度补偿 |
3.4.3 深度补偿 |
3.5 小结 |
结论 |
收获与发现 |
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文原文 |
附录二 中文译文 |
致谢 |
(5)从生态批评理论视角看李娟的散文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
(二)李娟散文的研究现状 |
(三)论文写作宗旨与观点 |
一、李娟散文的“原生态”写作策略 |
(一)以自然为中心的写作源起 |
1.“自然”概念的界定 |
2.新疆当代散文作家的整体生态写作 |
3.李娟散文的“非虚构性”生态写作 |
(二)诗意明朗的原始风景 |
1.风景如画的自然描摹 |
2.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
(三)纯朴自然的风俗民情 |
1.热情率真的待客之道 |
2.淳朴善良的未泯天性 |
二、李娟散文的生态文化观 |
(一)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微观互动 |
1.文化边缘群落的现实处境 |
2.多重“他者”的文化身份 |
(1)边疆——内地 |
(2)哈萨克族——汉族 |
(3)人——自然 |
(二)女性与土地相互依存的伦理观 |
(三)生态乌托邦家园的坍塌 |
三、李娟散文的生态女性叙事 |
(一)女性与自然的天然联系 |
1.女性主义与生态批评的合流 |
2.女性对自然的本能体悟 |
(二)女性文化勾勒 |
(三)生态意识关照 |
四、李娟散文的生态美学价值 |
(一)万物共生的审美观照 |
(二)豁达超然的生命理念 |
(三)对生态物化的反思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李娟作品及获奖情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6)电影、气候变化与乌托邦的困境:从《2014:电影》——一部并不存在的电影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2014”: 电影? |
2. 刻板的类型片与“无产阶级化”的记忆 |
3. 创伤型影片, 影片破坏与生态灭绝思想 |
4. 结语 |
(8)克沃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克沃尔的哲学观 |
第一节 克沃尔的自然观 |
第二节 克沃尔的生态价值观 |
第二章 克沃尔的科学技术观 |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 |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理性运用 |
第三章 克沃尔的经济观 |
第一节 使用价值替代交换价值 |
第二节 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生产与分配制度 |
第三节 确定产品的生态价格 |
第四章 克沃尔的政治观 |
第一节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
第二节 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政党 |
第三节 爆发生态社会主义革命 |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内部民主建设 |
第五章 克沃尔的社会观 |
第一节 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 |
第二节 消除阶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平等 |
第三节 人民参政议政,实现民主自由 |
第四节 消除劳动剥削,实现快乐原则 |
第六章 克沃尔的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一节 克沃尔的生态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二节 克沃尔的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循环经济的多维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目标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目标 |
1.2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难点与拟创新点 |
1.4.1 主要难点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1.5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1.6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6.1 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和发展 |
1.6.2 国外主要学者的循环经济思想及评述 |
1.6.3 国内学者的循环经济研究 |
第2章 循环经济形态及其多维理论概述 |
2.1 循环经济形态的界定 |
2.1.1 循环经济形态内涵与外延 |
2.1.2 循环经济形态的特征 |
2.1.3 循环经济形态的模式转变 |
2.2 循环经济形态多维复合理论概述 |
2.2.1 循环经济多维复合理论的内容 |
2.2.2 自然生态循环理论 |
2.2.3 自然经济循环理论 |
2.2.4 全经济循环理论 |
2.2.5 多维循环理论 |
2.3 人类经济形态演变的历史轨迹 |
2.3.1 采集渔猎活动融入自然生态循环 |
2.3.2 人类走向农业经济循环 |
2.3.3 传统工业化经济形态的生态非循环 |
2.4 循环经济形态内在规律 |
2.4.1 人类社会进化时序不可逆 |
2.4.2 自然生态循环进化时序不可逆 |
2.4.3 生态自我修复的能量转化不可逆 |
2.4.4 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 |
2.5 小结:解铃还需系铃人 |
第3章 生态维:循环经济的自然时空序 |
3.1 自然生态循环的时间序 |
3.1.1 采集狩猎时期的自然生态循环时序 |
3.1.2 农业阶段的自然生态循环时序 |
3.1.3 传统工业循环阻滞了自然生态循环 |
3.2 自然生态循环的空间序 |
3.2.1 自然生态循环的微观空间序 |
3.2.2 自然生态循环的宏观空间序 |
3.3 生物圈自然生态循环的总时空序 |
3.3.1 能量转化 |
3.3.2 矿物循环 |
3.3.3 水循环 |
3.3.4 信息传导 |
3.3.5 总动力源 |
3.4 小结:不可替代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
第4章 经济维:经济形态演替的人类社会时序 |
4.1 自然经济时期 |
4.1.1 自然经济的界定 |
4.1.2 采集狩猎时期的"天然"经济 |
4.1.3 人工种养的自然经济期 |
4.2 农业经济时期的自然经济 |
4.2.1 气候环境变迁促进农业自然经济发展 |
4.2.2 农业与手工业自然经济 |
4.2.3 自然经济是物能均衡的生态循环 |
4.3 传统工业经济时期 |
4.3.1 矿物能量开发是基础 |
4.3.2 获取超额经济财富是动力 |
4.3.3 科学技术进步是媒介 |
4.3.4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是表象 |
4.3.5 危害人类生存是本质 |
4.4 小结:克服逻辑差异是发展的动力 |
第5章 工业维:循环的时序差导致生态循环网络破裂 |
5.1 循环时序差异的表象 |
5.2 生态失衡致使自我循环功能消失 |
5.3 食物链断裂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
5.4 温室效应引发全球大气环流灾变 |
5.5 淡水与能源匮乏衍生诸多逆向效应 |
5.6 工业社会的自我反省 |
5.6.1 深层生态经济问题 |
5.6.2 深层生态经济问题的根源 |
5.6.3 工业社会的反思 |
5.7 小结:经济社会的能动性不能超越自然生态循环的阈限 |
第6章 复合维:协调生态与经济时序差重建生态良性循环 |
6.1 循环经济形态的良性生态循环特征 |
6.2 循环经济形态的良性生态结构的构建 |
6.2.1 复合生态系统的要素组成 |
6.2.2 循环经济形态的良性生态系统的结构 |
6.3 循环经济形态的良性循环生态功能 |
6.3.1 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
6.3.2 复合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反馈机制 |
6.4 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系统的重建与评价 |
6.4.1 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6.4.2 复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6.4.3 复合生态系统的信息流特征 |
6.4.4 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评价 |
6.5 评价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指标体系 |
6.6 小结:协调"时差"是循环经济的核心 |
第7章 循环经济:构建良性循环经济形态的产业链网体系 |
7.1 循环经济的良性循环模式 |
7.1.1 废物多次资源化模式 |
7.1.2 源头无害化治理模式 |
7.1.3 雨水直接利用型模式 |
7.1.4 生物能源利用型模式 |
7.2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外延 |
7.2.1 低碳经济的内涵 |
7.2.2 低碳经济产业体系 |
7.2.3 低碳经济的途径 |
7.3 循环经济产业综观网络分析 |
7.3.1 两极输入与网结缺损 |
7.3.2 综观网络模型分析 |
7.3.3 生物产业生产力分析 |
7.3.4 环境产业生产力分析 |
7.4 小结:构建循环经济形态的三项重要工作 |
第8章 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经验、效果及启示 |
8.1 欧盟的循环经济发展 |
8.1.1 丹麦的循环经济 |
8.1.2 英国的循环经济 |
8.1.3 德国的循环经济 |
8.1.4 瑞典的循环经济 |
8.2 北美的循环经济 |
8.2.1 美国的循环经济 |
8.2.2 加拿大的循环经济 |
8.3 日本的循环经济 |
8.3.1 形成日本式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 |
8.3.2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 |
8.3.3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及其政策法规体系 |
8.4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
8.4.1 莱芜钢铁集团 |
8.4.2 鲁北国家级生态工业园 |
8.4.3 柴达木资源开发中的循环经济 |
8.5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
8.5.1 共性的经验启示 |
8.5.2 个性国家经验分析 |
8.5.3 健全的法律、政策系统 |
8.5.4 全社会共同参与 |
8.6 小结:构建循环经济形态须树立预防在先的良性循环理念 |
第9章 构建中国循环经济形态的支撑保障体系 |
9.1 普及生态伦理与环境道德 |
9.2 加快法制法规建设 |
9.3 做好循环经济产业区域规划 |
9.4 建立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
9.4.1 价格激励 |
9.4.2 利益激励 |
9.4.3 产权激励 |
9.5 改革财政与金融支持政策 |
9.5.1 购买性支出政策 |
9.5.2 财政补贴政策 |
9.5.3 财政税收政策 |
9.5.4 财政信贷政策 |
9.5.5 价格政策 |
9.6 小结:是全社会支撑了循环经济发展 |
第10章 结语:研究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大灭绝真会来临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后市场进入寒冬期,企业出路在何方?[J]. 张杰. 汽车与配件, 2019(20)
- [2]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D]. 王妍. 重庆三峡学院, 2018(03)
- [3]论弗诺·文奇科幻作品的创作特色[D]. 王丽倩. 湖南大学, 2017(07)
- [4]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科普文本的翻译[D]. 张兆花. 兰州大学, 2017(02)
- [5]从生态批评理论视角看李娟的散文创作[D]. 梅云慧. 新疆大学, 2016(02)
- [6]电影、气候变化与乌托邦的困境:从《2014:电影》——一部并不存在的电影谈起[J]. 汤姆·科恩,李丽华. 英语研究, 2015(01)
- [7]假如气候继续变暖[J]. 高峰. 初中生必读, 2015(Z1)
- [8]克沃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启示[D]. 范敏. 安徽大学, 2013(11)
- [9]想象中的未来及道德可能性:在曙光中盛放[J]. 斯蒂芬·克拉克,杨桃.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13(01)
- [10]循环经济的多维理论研究[D]. 刘贵清. 青岛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