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肿吸收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出血,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血肿吸收率论文文献综述
闫乐卡,刘怀军,李剑颖,冯平勇,曹会志[1](2010)在《脑出血不同治疗方法下血肿吸收率的动态演变及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CT血肿体积测量软件探讨脑出血在不同治疗方法下血肿吸收率的动态演变及对比,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CT血肿体积测量软件对脑出血保守治疗及锥颅引流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肿体积分别进行测量、计算血肿吸收率并对比分析。结果:保守治疗组在脑出血后第1、3、7天复查,出血量大于30ml组血肿平均吸收比率分别为8.12%,15.04%,26.17%;首次出血量分别为<10ml、10~20ml、20~30ml者血肿吸收比率依次减小。引流组于引流术后第1、3、7天复查CT血肿吸收率逐渐增大:30.19%、34.11%、58.38%。引流组与保守治疗组第3、7天复查血肿体积减小比率有显着差异(P<0.0001)。结论:脑出血保守治疗后血肿体积变化特点:初始出血量小吸收快,出血量大则吸收慢;脑出血量大于30ml的病人,在能耐受手术的情况下行锥颅引流术残余血吸收速度加快。(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0年09期)
张春燕,李亚明[2](2000)在《还元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率及抗氧化损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发病48小时内的脑出血患者45例.随机分为甘露醇组和还元组,分别治以甘露醇和还元注射液,并辅以 一般支持疗法与对症处理,共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肿吸收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 (MDA)、谷脘甘肽过氧化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治疗前比较,甘露醇组和还元组的SOD、MDA明显降 低,GSH-PX明显增高(P<0.05、P<0.01);还元组的血肿吸收率明显高于甘露醇组(P<0.01)。(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血肿吸收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择发病48小时内的脑出血患者45例.随机分为甘露醇组和还元组,分别治以甘露醇和还元注射液,并辅以 一般支持疗法与对症处理,共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肿吸收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 (MDA)、谷脘甘肽过氧化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治疗前比较,甘露醇组和还元组的SOD、MDA明显降 低,GSH-PX明显增高(P<0.05、P<0.01);还元组的血肿吸收率明显高于甘露醇组(P<0.0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肿吸收率论文参考文献
[1].闫乐卡,刘怀军,李剑颖,冯平勇,曹会志.脑出血不同治疗方法下血肿吸收率的动态演变及对比[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
[2].张春燕,李亚明.还元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率及抗氧化损伤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