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语法学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语法学,语法学史
汉语语法学史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1](2018)在《现状与前瞻: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汉语语法学的建立、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发展,"汉语语法学史"作为汉语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迅速发展起来。文章讨论和分析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现状、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等问题,认为必须在"全球史观"的观照下,以一定的语法学思想为指导,以客观、公正、全面为评价尺度,充分挖掘语法研究史料,深入研究名家名作,全面总结专题研究进展,准确把握理论方法的嬗变,做到史实与评论相结合,回顾与展望相结合,才能编写出一部好的汉语语法学史着作。(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李无未[2](2017)在《从德国甲柏连孜《汉文经纬》(1881)到清末中日《汉文典》——近代东西方汉语语法学史“映射”之镜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康拉迪汉藏语系分类观念(1896)早于李方桂(1937)(1)41年,但其学术思想却来源于德国甲柏连孜《汉文经纬》(1881)。《汉文经纬》等欧洲学者着作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后藤朝太郎《现代支那语学》(1908)中国境内语言与方言分类,尤其是汉语藏语同源关系研究影响不小;对猪狩幸之助《汉文典》(1898)、儿岛献吉郎《汉文典》(1903),以及中国来裕恂《汉文典》(1906)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建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参照作用。日本广池千九郎《应用支那文典》(1909)反思中日两国学者没有跳出甲柏连孜《汉文经纬》等欧洲学者着作学术范式现象,思考汉语文言语法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如何创新的问题,由此成为现代东亚汉语文言语法学理论意识觉醒的开端,为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前后中日学者研究汉语文言语法走出创新之路提供了思考前提。本文认为,尽管甲柏连孜《汉文经纬》等欧洲学者着作对日本和中国东亚汉语文言语法研究发挥了"映射"和"辐射"的作用,但其汉语语法学学术思想之根还是在中国,由此发现,东西方汉语语法学学术意识已经实现了有效的"循环"。(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2017年05期)
周娟[3](2017)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境外汉语语法学史及数据库建设”举行国际研讨会及开题报告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1月,暨南大学文学院以邵敬敏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境外汉语语法学史及数据库建设"(项目号16ZDA209),为此于2017年3月18-19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举办国际研讨会及开题报告会。暨南大学夏泉副书记、文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程国赋和社科处处长潘启亮到会表示祝贺,首席专家、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邵敬敏作了主题报告。参加研讨会的还有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内地等着名高校的众多教授学者35人。(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2017年04期)
王丽艳[4](2016)在《透视东亚汉语语法学史全景之窗——《日本近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12月,厦门大学李无未教授的《日本汉语音韵学史》作为第一本系统的域外汉语音韵学研究着作,在刊布之初即引起中外汉语语言学界的热议,日本权威期刊《日本语研究》《日本中国学会报》等都专门做了推介,称之为域外汉语音韵学史研究中的扛鼎之作。其以编写的系统性、资料的丰富性、论述的科学性赢得同行赞誉,并于2013年获得"王力语言学奖"。然而,许多学者并不了解李无未教授在研究日本汉语音韵学史的同时,也把目光投放到了(本文来源于《古汉语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史有为[5](2013)在《叁十年研究:脉络、风雨、繁星——试评邵敬敏《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之一:概观一部厚厚的《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邵敬敏着,商务印书馆,2011。以下简称《新时期》),放在桌上。将近700页的大书,充满着惊叹号,当然也夹杂着问号。虽则已经老眼昏花、精力日衰,虽则案头堆满索要的文稿,依然吸引着我,不能不细品慢尝,静静思量。(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7期)
冯雪燕[6](2013)在《试论汉语语法学史分期的重新构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法学史是语法学者分析并总结语法规则从而使其成为一门科学的历史,对其分期可从多个角度出发。运用弗洛伊德关于人意识叁层面的分析理论,以语法学者对语法学的意识关系为纲,重新构拟汉语语法学史的分期:潜意识本能流露期、朦胧欲试的初露锋芒期和自我能动表现期。(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廖云平[7](2012)在《试论邵敬敏的汉语语法学史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邵敬敏先生是当代着名语言学家,他在汉语语法学史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汉语语法学史理论和方法论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有不少创造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建设汉语语法学史体系,深化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丰富汉语语法学史内容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2年06期)
孙良明[8](2012)在《谈汉语单复句学说“源”“流”的方枘圆凿关系长期存在——兼说汉语现代语法学史一个“历史性的大误会”及其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单复句学说"源"出自晚清学者严复(1904)着《英文汉诂》。严氏将英文的Simple、Compound、Complex分别译为单简句、合沓句、包孕句,并将后二者合并名繁句。严氏简句、繁句之分是据英文动词变化有定式、不定式之别而产生句法功能迥异的Clause(分句/子句)、Phrase(动词短语)。汉语动词"无变",不存在分句/子句跟动词短语之别。所定分句/子句实是一种短语——主谓短语,跟动词短语句法功能相同,且可互为结构成分。仿严氏书简句、繁句二分引以为"源"导出汉语单句、复句二分之"流",是机械引进、生硬照搬的方枘圆凿。这种"源""流"实践分析的方枘圆凿现象存在从1920年至今有90年,是汉语现代语法学史上"一个历史性的大误会"。"大误会"产生的深层原因是认为单复句是世界上一切语言公有之"大同文法","天之当然"存在于汉语。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种种单复句划界理论是这种"大同文法"观的再反映。种种方法无一种能分清单复句,是理论分析表现出汉语有单复句这一"历史性的大误会"在当今的存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林玉山[9](2011)在《汉语语法学史研究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的分期及各时期的特点、汉语语法学产生缓慢的原因、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及其原因、汉语语法学的发展趋势、对重要语法着作的评价、中国古代有没有语法学等重大学术问题,学界皆有探讨,观点与结论各有异同,但同大于异。给予简要总结评述,有利于今后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邵敬敏[10](2011)在《《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1978—2008)》》一文中研究指出展现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历史画卷总结百位当代语法学家研究成果建立四大板块立体交叉评述模式《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1978—2008)》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评述新时期30年汉语语法学史的专着,包括导论、理论篇、人物篇、本体篇、应用篇五个部分,约50万字。史料翔实,论述宏富,基本囊括了30年汉语语法研究的各种流派、各个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各个重要专题、各位代表人物、各个争议焦点、各类热点和亮(本文来源于《中文信息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汉语语法学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国康拉迪汉藏语系分类观念(1896)早于李方桂(1937)(1)41年,但其学术思想却来源于德国甲柏连孜《汉文经纬》(1881)。《汉文经纬》等欧洲学者着作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后藤朝太郎《现代支那语学》(1908)中国境内语言与方言分类,尤其是汉语藏语同源关系研究影响不小;对猪狩幸之助《汉文典》(1898)、儿岛献吉郎《汉文典》(1903),以及中国来裕恂《汉文典》(1906)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建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参照作用。日本广池千九郎《应用支那文典》(1909)反思中日两国学者没有跳出甲柏连孜《汉文经纬》等欧洲学者着作学术范式现象,思考汉语文言语法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如何创新的问题,由此成为现代东亚汉语文言语法学理论意识觉醒的开端,为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前后中日学者研究汉语文言语法走出创新之路提供了思考前提。本文认为,尽管甲柏连孜《汉文经纬》等欧洲学者着作对日本和中国东亚汉语文言语法研究发挥了"映射"和"辐射"的作用,但其汉语语法学学术思想之根还是在中国,由此发现,东西方汉语语法学学术意识已经实现了有效的"循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语法学史论文参考文献
[1].李琳.现状与前瞻: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李无未.从德国甲柏连孜《汉文经纬》(1881)到清末中日《汉文典》——近代东西方汉语语法学史“映射”之镜像[J].中国语文.2017
[3].周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境外汉语语法学史及数据库建设”举行国际研讨会及开题报告会[J].中国语文.2017
[4].王丽艳.透视东亚汉语语法学史全景之窗——《日本近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评介[J].古汉语研究.2016
[5].史有为.叁十年研究:脉络、风雨、繁星——试评邵敬敏《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6].冯雪燕.试论汉语语法学史分期的重新构拟[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
[7].廖云平.试论邵敬敏的汉语语法学史思想[J].语文学刊.2012
[8].孙良明.谈汉语单复句学说“源”“流”的方枘圆凿关系长期存在——兼说汉语现代语法学史一个“历史性的大误会”及其原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9].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研究述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10].邵敬敏.《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1978—2008)》[J].中文信息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