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吸能转向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吸能防伤转向机构,碰撞仿真,汽车被动安全
吸能转向机构论文文献综述
陈丰[1](2010)在《汽车吸能防伤转向机构的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国内外吸能转向系统的研究,设计了一套吸能防伤转向机构,主要解决汽车在正面碰撞时转向柱如何更好吸收二次冲击能量的问题.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设计机构进行碰撞仿真,通过对比验证,此机构具有较好的吸能作用,能更好地保护乘员在二次碰撞时的安全。(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期刊2010年10期)
林小哲[2](2008)在《汽车吸能转向机构的设计与碰撞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和车速的提高,汽车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汽车研究的主题之一。而交通事故统计资料表明转向机构是正面碰撞时造成驾驶员伤害的主要部件。本文分析了汽车碰撞安全的相关措施,重点研究了吸能防伤转向机构在汽车碰撞安全中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和结构型式。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世界上着名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进行系统研究,将其应用于吸能防伤转向机构的设计,一方面针对传统的机械式转向机构提出新型的吸能防伤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国内某企业生产的电动助力转向机构(EPS)在吸能防伤方面的存在问题,利用TRIZ理论中的发明原理对其进行改进设计。同时,为了验证改进的EPS转向机构相比于原来设计方案的在吸能防伤方面的优势,本文在非线性有限元理论的基础上,按照GB11557-1998《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的要求,利用着名的显式动力学分析软件ANSYS/LS-DYNA分别对原EPS转向机构和改进的EPS转向机构与人体模块进行碰撞仿真。为保证仿真的可靠性,首先,本文对用于碰撞仿真的人体模块模型进行了验证校核,使其满足GB11557中关于碰撞试验中人体模块的质量、变形刚度等的要求。第二,仔细研究了汽车碰撞仿真中在单元类型、材料模型选取以及网格划分、运算控制等方面的处理原则。第叁,对于原EPS结构与改进结构中相同的结构本文采用一致的模型和网格处理方法,以保证仿真结果的可比较性,同时,两者采用一样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以及相同的分析参数。最后,本文对原EPS转向机构和改进的EPS转向机构的碰撞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碰撞仿真在转向机构设计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5-01)
曾迥立[3](2004)在《浅谈我国研制汽车吸能防伤转向机构的必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要地分析了研制吸能防伤转向机构的必要性 ,并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在开发研制吸能防伤转向机构时应考虑的内容。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看法。(本文来源于《上海汽车》期刊2004年10期)
王登峰,曾迥立[4](2003)在《汽车吸能转向机构与驾驶员碰撞的仿真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可收缩吸能转向机构与驾驶员所组成碰撞系统的仿真模型 ,深入讨论了碰撞仿真模型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材料非线性本构关系的选取、接触对摩擦系数的确定。并按照GB115 5 7规定的要求 ,对人体模块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计算了吸能转向机构与人体模块碰撞时上下套管间的收缩位移和作用在转向柱上的碰撞力 ,并通过相应的碰撞台架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03年01期)
张维刚,钟志华[5](2000)在《汽车吸能转向机构受撞的计算机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转向机构极易对驾驶员造成致命伤害.因此,对转向机构本身的吸能设计很有必要.在简略回顾国外吸能转向机构发展变化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计算机仿真方法研究吸能转向机构的初步思路,并用非线性动态分析软件LS-DYNA3D对转向机构受撞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计算机仿真是进行吸能转向机构参数设计、吸能性评估等研究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第一届国际汽车交通安全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0-11-01)
吸能转向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和车速的提高,汽车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汽车研究的主题之一。而交通事故统计资料表明转向机构是正面碰撞时造成驾驶员伤害的主要部件。本文分析了汽车碰撞安全的相关措施,重点研究了吸能防伤转向机构在汽车碰撞安全中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和结构型式。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世界上着名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进行系统研究,将其应用于吸能防伤转向机构的设计,一方面针对传统的机械式转向机构提出新型的吸能防伤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国内某企业生产的电动助力转向机构(EPS)在吸能防伤方面的存在问题,利用TRIZ理论中的发明原理对其进行改进设计。同时,为了验证改进的EPS转向机构相比于原来设计方案的在吸能防伤方面的优势,本文在非线性有限元理论的基础上,按照GB11557-1998《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的要求,利用着名的显式动力学分析软件ANSYS/LS-DYNA分别对原EPS转向机构和改进的EPS转向机构与人体模块进行碰撞仿真。为保证仿真的可靠性,首先,本文对用于碰撞仿真的人体模块模型进行了验证校核,使其满足GB11557中关于碰撞试验中人体模块的质量、变形刚度等的要求。第二,仔细研究了汽车碰撞仿真中在单元类型、材料模型选取以及网格划分、运算控制等方面的处理原则。第叁,对于原EPS结构与改进结构中相同的结构本文采用一致的模型和网格处理方法,以保证仿真结果的可比较性,同时,两者采用一样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以及相同的分析参数。最后,本文对原EPS转向机构和改进的EPS转向机构的碰撞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碰撞仿真在转向机构设计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能转向机构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丰.汽车吸能防伤转向机构的设计分析[J].机械制造.2010
[2].林小哲.汽车吸能转向机构的设计与碰撞仿真[D].浙江大学.2008
[3].曾迥立.浅谈我国研制汽车吸能防伤转向机构的必要性[J].上海汽车.2004
[4].王登峰,曾迥立.汽车吸能转向机构与驾驶员碰撞的仿真与试验[J].汽车工程.2003
[5].张维刚,钟志华.汽车吸能转向机构受撞的计算机仿真研究[C].第一届国际汽车交通安全研讨会论文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