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角菌论文-何山文,雷琼,马立安

炭角菌论文-何山文,雷琼,马立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炭角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形炭角菌,分离鉴定,培养特性

炭角菌论文文献综述

何山文,雷琼,马立安[1](2019)在《一株多形炭角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株疑似炭角菌属的大型野生真菌为试材,经组织分离获得菌株T-18,提取其基因组DNA,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碳源、氮源、温度、pH及无机盐的培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野生菌株属于多形炭角菌(Xylaria polymorpha),GenBank登录号为KF897015。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0,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膏,添加一定量的MgSO_4和KH_2PO_4有利于菌丝体的生长。研究结果可为多形炭角菌菌种生产在药品领域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9年04期)

闻绍锋,曹瑶,杨林雷,周忠发,李荣春[2](2019)在《药用炭角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药用炭角菌的形态特征、营养需求、生活习性及资源分布;菌种生产和栽培技术研究现状;抗氧化、抗肿瘤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本文来源于《食药用菌》期刊2019年02期)

牟光福,马虎生,刘演[3](2019)在《中国槌座炭角菌属(Rhopalostroma)一个中国新记录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整理了槌座炭角菌属(Rhopalostroma)在我国的文献记录情况,共收录R.Kanyae、R.lekae和R.Luzonense 3种.其中,莱卡槌座炭角菌(新拟)Rhopalostroma lekae A.J.S. Whalley, S. Thienh., M.A. Whalley&P. Sihan.为作者采自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国新记录种,区别于同属其他种类的重要特征为皮层下具黄色至暗黄色颗粒.(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马海霞,屈直,李玉[4](2018)在《3种竹生炭角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炭角菌科(Xylariaceae)小炭墩属(Kretzschmariella)和炭角菌属(Xylaria)中的3个竹生种。其中,小炭墩属为中国新记录属,目前该属只有1个种,即藁杆小炭墩菌K. culmorum;炭角菌属2个种,分别为褐色炭角菌X. badia和竹生炭角菌X. bambusicola。该3种均生长于竹子上,具有高度的寄主专化性。文中根据国内采集的材料对其宏观、显微特征及培养特性等进行了描述及图示。(本文来源于《菌物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朱富春,朱芳云[5](2017)在《鸡腿菇总状炭角菌的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鸡腿菇的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消费者对鸡腿菇认识的不断深入,鸡腿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市主要食用菌栽培品种之一。近年来,由于总状炭角菌的危害,造成鸡腿菇栽培减产甚至绝收,导致广大(本文来源于《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7-12-09)

钟志敏,赖小平,黄松,张桂芳[6](2018)在《石斛内生炭角菌DNA提取方法优化及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石斛内生炭角菌DNA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并基于ITS序列及其ITS2二级结构对其进行分子鉴定。比较试剂盒法及不同浓度(2%、3%、4%)CTAB法的DNA提取效果并对CTAB法进行优化;进行ITS序列的扩增及ITS2二级结构的预测。结果表明:4%的CTAB提取效果最佳,优化的CTAB法大大缩短了DNA提取时间;ITS序列与炭角菌属3个种的相似度均为99%,ITS2二级结构仅与Xylaria arbuscula的二级结构100%相似。本研究所优化的CTAB法能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便利;结合ITS序列及ITS2二级结构能对石斛内生炭角菌进行准确的分子鉴定。(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周慧懿,韩文博,高锦明[7](2017)在《植物内生真菌炭角菌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内生真菌炭角菌属(Xylaria)通常能够产生大量结构新颖和生物活性独特的次生代谢产物,例如细胞松弛素、二萜化合物等。本研究从一株分离自香椿内生炭角菌的大米固体发酵物中分离到12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7个,利用1D-和2D-NMR及X-单晶衍射分析方法鉴定了其结构,并利用先进的TDDFT-ECD方法确定了部分化合物的绝对构型。主要成分为细胞松弛素cytochalasinZ21(1)、cytochalasinZ22(2)、cytochalasinZ23(3)、cytochalasinZ24(4), cytochalasinZ25(5)和cytochalasinE(6),以及新天然产物seco-cytochalasin E (7)。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小麦赤霉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化合物6显示良好除草活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墙报)》期刊2017-09-23)

罗静,杨伟,袁小红,贺新生,黄毅[8](2017)在《纵条纹炭角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纵条纹炭角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合物分离,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纵条纹炭角菌乙醇提取浸膏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8个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1)、亚油酸甘油叁酯(2)、油酸乙酯(3)、亚油酸乙酯(4)、油酸-α-单甘油酯(5)、麦角甾醇(6)、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7)、大戟二烯醇(8)、β-谷甾醇(9)、3,9-二羟基-3-甲基-6,8-二甲氧基-二氢蒽酮(10)、1-羟基-6,8-二甲氧基-3-甲基蒽醌(11)、5,7-二羟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12)、5-羟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13)、7-氨基-4-甲基香豆素(14)、过氧麦角甾醇(15)、9,11-去氢过氧麦角甾醇(16)、脑苷酯B(17)和脑苷酯D(1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7年08期)

罗静,杨伟,伍娇琪,任青媛,黄毅[9](2017)在《纵条纹炭角菌石油醚萃取物的挥发性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炭角菌科药食真菌纵条纹炭角菌(Xylaria striata Pat.1887)子实体石油醚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纵条纹炭角菌乙醇提取石油醚萃取物进行测定,使用NIST谱图库自动检索结合人工比对确定其化学成分,并利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出37个色谱峰,经文献与标准图谱对照分析,鉴定出30个化合物,鉴定成分占流出峰总面积的98.43%。纵条纹炭角菌石油醚萃取物主要包括脂肪酸及其酯类(77.58%),以及甾体类化合物(19.44%)。含量最高的是反式-亚油酸甲酯(38.23%),其次为棕榈酸甲酯(19.12%)、麦角甾醇(17.06%)、9顺,12反-亚油酸甲酯(5.15%)、油酸甲酯(4.43%)以及硬脂酸甲酯(3.3%)等。[结论]研究结果为该食药用真菌在农业和医药等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7期)

雷传文,李国友,杨智芹,贺新生,袁小红[10](2017)在《纵条纹炭角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纵条纹炭角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型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对化合物1~3、7进行体外肿瘤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从纵条纹炭角菌子实体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细胞松弛素D(1)、19,20-环氧细胞松弛素Q(2)、细胞松弛素Q(3)、19,20-环氧细胞松弛素D(4)、19,20-环氧细胞松弛素C(5)、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6)、吲哚-3-甲醛(7)、次黄嘌呤核苷(8)、尿嘧啶(9)、尿嘧啶核苷(10)。体外肿瘤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7(40μmol/L)对HCT116、B16、U937肿瘤细胞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57.12%、53.39%、57.8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具有中等的肿瘤细胞毒活性。(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7年03期)

炭角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述药用炭角菌的形态特征、营养需求、生活习性及资源分布;菌种生产和栽培技术研究现状;抗氧化、抗肿瘤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炭角菌论文参考文献

[1].何山文,雷琼,马立安.一株多形炭角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J].食用菌.2019

[2].闻绍锋,曹瑶,杨林雷,周忠发,李荣春.药用炭角菌的研究进展[J].食药用菌.2019

[3].牟光福,马虎生,刘演.中国槌座炭角菌属(Rhopalostroma)一个中国新记录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马海霞,屈直,李玉.3种竹生炭角菌的研究[J].菌物研究.2018

[5].朱富春,朱芳云.鸡腿菇总状炭角菌的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C].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7

[6].钟志敏,赖小平,黄松,张桂芳.石斛内生炭角菌DNA提取方法优化及分子鉴定[J].菌物学报.2018

[7].周慧懿,韩文博,高锦明.植物内生真菌炭角菌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C].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墙报).2017

[8].罗静,杨伟,袁小红,贺新生,黄毅.纵条纹炭角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7

[9].罗静,杨伟,伍娇琪,任青媛,黄毅.纵条纹炭角菌石油醚萃取物的挥发性成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7

[10].雷传文,李国友,杨智芹,贺新生,袁小红.纵条纹炭角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7

标签:;  ;  ;  

炭角菌论文-何山文,雷琼,马立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