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体育院系篮球普修课学生裁判技能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莫劲松[1](2021)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教育部于2018年8月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通知中提到:“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对大学生‘增负’,增加学业挑战度、提高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篮球普修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与否。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金课”、课程建设、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笔者阐述了“金课”的宗旨、“金课”对课程建设各个要素的基本要求,金课建设的意义、篮球课程的特征以及篮球课程的地位,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再者,对广西六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调查与研究,找出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对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的建设进行分析。本文研究结论:1,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目标制定不够全面、具体,不能实现“金课”课程目标的“综合性”、“操作性”标准。课程目标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不够明确;课程目标制定不够精细,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导向性不足。2,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内容不够完善,未达到“金课”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思想性”标准。课程内容中篮球前沿知识与德育内容涉及较少。3,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师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不能达到“金课”教学方法的“自主性”、“思辨性”、“互动性”标准。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现代化教学方法使用率较低。4,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评价体系欠规范,未实现“金课”课程评价的“开放性”、“多元性”、“科学性”标准。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课程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评价模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5,现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未达到“金课”师资队伍的“发展性”、“常态性”、“积极性”要求。师资队伍缺乏青年篮球教师,教师职业培训次数较少,科研成果数量偏少且积极性不高。
周琳[2](2020)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体育观念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体育教师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摇篮,肩负着培养体育人才的重任,体操普修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中占据着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专门能力,是每一位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尽管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是相一致的。目前,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虽已涵盖了基本体操教学内容,但在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能较好的满足于时代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需要,因此,其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教学实验法,从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中小学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探寻科学且合理的教学能力培养优化方案,以期为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和体操专项教学技能的提高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方案表现为在教学时数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参考教学大纲要求和中小学教学需求,在原有教学步骤中优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环节,加大教学实践的开展力度,增加教学能力的考核比例,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评定教学效果,理论考核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实践考核为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微课教学与评价。(2)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较低。教学的开展仅关注对学生的动作示范能力和保护与帮助能力的培养,对于动作纠错、课堂组织、动作讲解、动作技术评价、动作创编等能力的重视度不够。考核仅以动作的完成度为标准,缺乏教学实践的考核环节,不能准确的评定学生的教学能力水平。(3)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中小学的教学需要。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体操和竞技体操,而大多数中小学未开设专门的竞技体操课,两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差异。(4)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中小学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需求存在差异的原因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课时少而任务重、缺乏教学实践机会、评价体系不全面。(5)体操普修课程教学除了关注学生动作技术的发展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和体操专项教学技能。按相关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分为口令运用与队伍调动、保护与帮助、动作示范、动作讲解、课堂组织、动作纠错、动作技术评价、教学应变、教案撰写、徒手操创编、赛事组织与裁判。
卫宪波[3](2020)在《广州体育学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对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水篮球裁判人才的“摇篮”,担当着培养高水平裁判人才的重担。广州体育学院(以下简称广州体院)又是被中国篮协授权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8所体育院校之一,它在常规的课堂里面由于种种原因,裁判员的理论培训、技能训练和临场实践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都难以落实到位;在考级培训班中,因为学时短,临场技能培训和临场实践过于简单,很难达到预期培训目标。但是,“粤汇杯”竞赛平台却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裁判员。经统计,从此平台出来的国家级裁判有4人,参加广东省男/女子篮球联赛的有16人,并且每年通过一级裁判考核考试的人占全广州体院通过率的80%以上。可见,“粤汇杯”竞赛平台在篮球裁判人才的管理培养方面有着独特之处。为此,笔者将对“粤汇杯”竞赛平台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并提出广州体院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优化对策。本文将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广州体院在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着重分析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在篮球裁判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的作用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的对策。主要结论为:1、广州体院篮球裁判考级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临场实践环节课时偏少。2、“粤汇杯”竞赛平台在学生裁判员的临场实践方面给予了大量的锻炼机会,弥补了广州体院裁判员培养缺少临场实践锻炼的不足。3、“粤汇杯”竞赛平台中篮球一级裁判员的考级通过率为80%以上,高于没有参加到此平台中的学生一级裁判考级通过率。4、“粤汇杯”竞赛平台积累的经验对学生裁判员毕业后的工作和学习起到的很大的帮助与提升作用,为晋升更高的裁判级别和执裁更高水平的赛事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广州体院现有的篮球裁判人才培养和“粤汇杯”竞赛平台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分别是:1、创建科学合理的篮球专项学生裁判员培养模式,调整篮球技战术与裁判课程比例,注重学生日常篮球裁判理论学习与实践基本功的练习,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2、建议广州体院晋升考国家一级裁判员等级的学生可以先执裁10场以上的“粤汇杯”篮球比赛。3、学校主管部门应为学生裁判员的培训创造有利条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来帮助提高学生裁判的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执裁能力。
彭翔[4](2020)在《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以篮球专项为例》文中认为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高校要深化创新教育改革,强化教学考核,严把考试关,全面提高本科课程教育质量。运动训练专业是体育院校最主要专业之一,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社会紧缺性人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体系存在考核内容单一、比例分配不均等客观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体系调查分析,基于现有考核评价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创新必要性、基本原则等进行阐述,进而构建新型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为广州体育学院乃至全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改革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2017年《篮球专项与技术》教学大纲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篮球技术教学内容基本符合课程培养目标,但存在考核评价方法不能较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成绩比例分配不合理、考核方式单一等不足,缺少篮球技战术实践能力的考核。2.篮球运动是一项以技能为主的同场对抗类项目,专项技术考核评价内容应该增加实战对抗能力考核,通过调研确定了竞赛考核形式,给学生提供技能展示的平台,加深对篮球技战术及规则的理解与运用。3.通过调研,确定篮球专项新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为:第一至第五学期由竞赛成绩(40%)、技能评定(30%)和平时成绩(30%)构成,第六学期由竞赛成绩(40%)、技能评定(20%)、平时成绩(10%)和理论考试(30%)构成。4.每学期末篮球专选课之间开展年级篮球联赛,采用单循环赛制。指导老师和班委评议小组,评议每位学生等级,根据等级换算成相应分值。有A、B、C三个等级,A等级即主力队员,上场率超过60%,评定人数不超过4人;B等级即非主力队员,上场率超过30%,评定人数不超过5人;C等级即参与比赛队员。5.通过学生问卷、专家访谈,师生对新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满意度较高,竞赛考核实施提高了学生篮球综合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但竞赛考核内容、竞赛办法,还需进一步优化。
王旭[5](2020)在《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提升体育事业发展水平,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为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篮球作为武汉体院的重点学科,一直延续至今,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篮球普修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有必要对篮球普修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SWOT分析法,多角度、多视觉对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影响篮球普修教学的相关因素,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普修教学理论,提出了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改革的对策和路径:一、影响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的主要因素有:武汉体育学院历史悠久,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厚实的师资力量,雄厚的物质基础,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这为篮球普修教学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武汉体育学院已从单一的体育院校发展为多学科综合类院校,学生群体也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变化,文化生占比越来越大,呈现“非体育”特征,现行的篮球普修教学目标仍然是以“技术”为主。篮球普修教学课时数相比过去明显减少,但教学内容并没有随之调整。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仍以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没有真正反映学生的整体表现。总体上看,篮球活动开展少、形式比较单调、整体水准比较低,不能很好地满足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篮球活动需求。篮球的功能性没有有效地融入到篮球普修教学之中,对学生体育人文精神、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二、调整教学目标:应以引导学生参与篮球教学活动为主,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为主,使篮球运动成为学生体育锻炼的常态方式;充分发挥篮球普修教学的功能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三、改进教学策略: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篮球普修教学模式,坚持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有机结合;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丰富教学形式,检验教学效果;成立非体育专业院系课外篮球联合部,整合篮球普修教学资源和活动,组织指导非体育专业院系开展篮球活动,提升校园篮球运动水平;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篮球教学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标准,使其优势互补。四、发挥功能性:以篮球普修教学为载体,把篮球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及体育心理素质的锻炼贯穿篮球普修教学全过程。以“学生联赛”为框架,让学生以“社会人”的身份去参与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转变商业赞助理念,提高校园篮球赛事运作水平,提升篮球普修教学的社会效应。
曹晓东[6](2020)在《参与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1世纪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化,新的课程向全体教师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参与式教学法的理念是强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实践中的尊重师生平等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自主学习的习惯、参与活动的能力和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让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宽容民主的教育环境下,积累理论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创新学习方式。参与式教学法充分适应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和核心理念,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法理念相比,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实践中师生之间互动方式的变革。将参与式的教学法应用于高校的乒乓球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可以有效提高乒乓球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都更好的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培养教师和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乐于自主探究、与他人之间和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乒乓球知识和技能,建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理论知识为基石,通过文献搜集、问卷调查、教学实验、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参与式教学法和其他常用教学方法在高校乒乓球课程中的教学质量进行实验对比。比较两组学生在身体素质、专项技能、体育锻炼态度以及体育学习兴趣四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探究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乒乓球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与其它常用教学方法相比无显着性差异;(2)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对提高学生乒乓球专项技能与其他常用教学方法相比出现显着性差异;(3)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4)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本研究证实了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乒乓球专项技能、体育锻炼态度及体育学习兴趣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广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牛成伟[7](2020)在《发现教学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羽毛球普修课动作技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现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能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深入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基于学习动机的方法论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羽毛球普修课动作技能影响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发现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十三周的实验干预,对发现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实施原则、教学操作过程和知识结构等进行深入阐述,通过学生羽毛球动作技能和学习兴趣的差异分析发现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发现教学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羽毛球普修课动作技能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天津体育学院2017级体育教育专业跆拳道班28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n=14)与对照组(n=14)。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选取羽毛球技术中的正手发球、反手发网前球、定位直线高远球教学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教学内容和任务,实验测试结果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组内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实验前后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旨在为高校羽毛球教学提供案例参考,提高高校羽毛球课教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应用发现教学法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学习过程具有启发性、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作为设计原则,有利于加强教学中学生对技术动作理解,教学重难点、探究过程更加深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2、基于发现教学法教学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普修课教学方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增加问题创设情境、教师引导、问题纠错改正环节、在基本技术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动作内涵并提高训练成绩。3、基于发现教学法教学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普修课教学方式的实施,学生羽毛球整体成绩对比未出现显着差异但实验组进步明显,在羽毛球基本技术对比中,学生专项技能成绩和专项技能动作技评提升方面效果显着。4、基于基于发现教学法教学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普修课教学方式的实施;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学生对羽毛球课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发现学习能力、运动参与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
涂晰[8](2020)在《“体验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篮球专项理论与实践》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体育院系本科教育应贯彻《意见》精神,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国家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19年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2050体育强国纲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体育建设成为标志性事业,体育人才必不可少。《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了“体育类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需要专业整合多方资源,课程体系改革也是其中之一,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而实际,才能有“一流的教学”,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篮球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裁判员的临场执裁能力、教练员临场指挥能力、赛事组织能力、记录台工作能力等还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即使有也是少部分同学参加实践活动。鉴此,本文提出“体验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篮球专项理论与实践》课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针对篮球教学实际中的出现的困惑,结合体验式教学规律,以学生技战术运用能力、临场裁判能力(包括记录台工作能力)、临场指挥比赛能力等篮球专选实践能力为切入点,探讨篮球专选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规律及实际效果,这对于篮球课程教学改革与篮球教学的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长江大学2016级篮球专选学生33人和2017级篮球专选学生35人为研究对象。宜春学院2016级篮球专选学生24人和2017级篮球专选学生22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系统设计法、录像反馈法、数理统计法”展开研究。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体主义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的主要思想,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运动教学模式、体育教育学原理、运动训练学原理等相关科学理论,提出了“体育院系篮球专学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体验式培养教学模式”与教学流程。教学实验选择了篮球专选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教学内容,于2018年9月进行了预备性实验,对教学方案、测试指标等进行了修订。分别于2019年4月-6月、2019年9月-12月,在长江大学体育学院、宜春学院开展了两轮的教学实验。结论:(1)通过两轮的教学实验证明“体育院系篮球专业实践能力体验式培养教学模式”在《篮球专选理论与实践》课程中的运用是成功的。学生对体验教学法是完全满意非常愿意接受的,这说明体验教学法更加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2)经过长江大学、宜春学院2016级、2017级篮球专选班学生的实验,两个学校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篮球技战术应用方面、裁判员临场执裁方面、教练员临场指挥方面评价的等级,经检验P﹤0.01有显着性差异;两个学校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进步幅度,经检验P﹤0.01有显着性差异。(3)“篮球专选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验式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场景--有序确定角色--学生自主体验角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提高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性。(4)“篮球专选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系统与学生的学习系统相对应,以教学评价反馈为手段,将学生的自我控制与教师的外部控制相结合,保证了教学行为的方向性、有效性,学生的实践能力确实得到了提升。
曹湾[9](2020)在《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我国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探索与反思》文中指出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提高体育院校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众多课程教学中已经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在田径专项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的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合田径专项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该教学方法引入体育院校的田径专项课程的价值,为动态分层教学法在田径专项课程教学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七所体育院校在田径专项课程实施动态分层法教学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体育院校的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田径教师对动态分层教学法的认可度较高。2.体育院校的教学环境及师资条件,基本可以满足动态分层教学法在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需要。3.动态分层教学法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有,激励教师认真备课、鼓励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及时反馈教学工作、客观对待学生的学习。田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革新教学理念。4.田径教师认为在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将学生分成3个层级、学生每半学年进行一次分层考核评估最为合理,科学的分层考核评估体系的构建是动态分层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体育院校应不断加强动态分层教学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2.体育院校应不断加强田径师资的培养力度。3.田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互联网+田径专项课程”。4.体育院校应进一步完善学生分层考核评估体系的构建。
蒲元新[10](2019)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教学论、体育教育学为理论支撑,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进行研究,以全国10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所调查的10所高校分别为: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目的在于对比分析各院校体操普修课大纲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体操普修课改革提供参考。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课程目标、大纲编写、开课现状、开课学时、教学内容、技能培养、考核与评价以及教材等方面,其研究结论如(1)在调查的10所体育院校中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都为必修课,目标是掌握基本体操和体操理论知识,大纲的编写都参照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学内容分成两模块和三模块:两模块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三模块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教学。(2)10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课时安排差距极大,集中分布在64—180学时,最大课时量约是最小课时量的三倍。在技术课和技能课中,技术课教学内容超过一半的学校难度较大,器械课时大于非器械课时,技术培养大于技能的培养。理论课教学里面体操绪论和体操术语是必选教学内容。在技能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是器械体操的保护与帮助和自编操能力。(3)10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考核方式为技术考核、技能考核、理论考和平时考核,体操教材自成一套,无规定用书,且参考资料都以自己学校出书参考居多。(4)10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大纲编写各有优势和不足,教学实践技能方面,指导不够全面,对学生教案编写能力指导的只有4所。
二、对体育院系篮球普修课学生裁判技能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体育院系篮球普修课学生裁判技能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关于“金课”的研究 |
2.3 关于体育“金课”的研究 |
2.4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的研究 |
2.5 “金课”建设的理论基础 |
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建设的理论探讨 |
3.1 “金课”建设的宗旨 |
3.2 “金课”建设的标准 |
3.2.1 “金课”课程目标的标准 |
3.2.2.1 “金课”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
3.2.1.2 “金课”课程目标的“操作性” |
3.2.2 “金课”课程内容的标准 |
3.2.2.1 “金课”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
3.2.2.2 “金课”课程内容的“思想性” |
3.2.3 “金课”教学方法的标准 |
3.2.3.1 “金课”教学方法的“自主性” |
3.2.3.2 “金课”教学方法的“思辨性” |
3.2.3.3 “金课”教学方法的“互动性” |
3.2.4 “金课”课程评价的标准 |
3.2.4.1 “金课”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
3.2.4.2 “金课”课程评价的“多元性” |
3.2.4.3 “金课”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
3.2.5 “金课”师资队伍的要求 |
3.2.5.1 “金课”师资队伍的“发展性” |
3.2.5.2 “金课”师资队伍的“常态性” |
3.2.5.3 “金课”师资队伍的“积极性” |
3.3 “金课”建设的意义 |
3.4 篮球课程的特点 |
3.5 篮球普修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中的地位 |
4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4.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建设现状 |
4.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
5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的建设 |
5.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目标的建设 |
5.1.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
5.1.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目标的“操作性” |
5.1.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目标的案例分析 |
5.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内容的建设 |
5.2.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
5.2.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内容的“思想性” |
5.2.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内容的案例分析 |
5.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教学方法的建设 |
5.3.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教学方法的“自主性” |
5.3.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教学方法的“思辨性” |
5.3.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教学方法的“互动性” |
5.3.4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教学方法的案例分析 |
5.4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评价的建设 |
5.4.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
5.4.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评价的“多元性” |
5.4.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
5.4.4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课程评价的案例分析 |
5.5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师资队伍的建设 |
5.5.1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师资队伍的“发展性” |
5.5.2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师资队伍的“常态性” |
5.5.3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师资队伍的“积极性” |
5.5.4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师资队伍的案例分析 |
6 “金课”建设的困境 |
6.1“金课”建设理念存在分歧 |
6.2 教师对“金课”建设动力不足 |
6.3 学生对“金课”建设参与意识低 |
6.4 社会对“金课”建设支持力度弱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3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引领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要求 |
1.1.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要求 |
1.1.3 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概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1.3.4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教学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分析 |
3.1.1 培养的过程——育身价值 |
3.1.2 培养的结果——育能价值 |
3.1.3 习惯的养成——育心价值 |
3.2 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
3.2.1 教学内容的设置层面 |
3.2.2 教材教法的应用层面 |
3.2.3 教学技能的培养层面 |
3.2.4 学习成果的评价层面 |
3.3 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3.3.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中小学教学需求的差异 |
3.3.2 教学能力的培养与中小学教学需求的差异 |
3.4 湖南省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教学形式单一 |
3.4.2 教学课时少而任务重 |
3.4.3 缺乏教学实践机会 |
3.4.4 评价体系不全面 |
3.5 湖南省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优化方案的设计 |
3.5.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 |
3.5.2 技术动作的教学与考核 |
3.5.3 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考核 |
3.5.4 平时成绩的追踪与评定 |
3.5.5 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
3.6 湖南省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方案的实证分析 |
3.6.1 实验方案 |
3.6.2 实验结果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4.3.1 不足之处 |
4.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附录九 |
附录十 |
附录十一 |
致谢 |
(3)广州体育学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对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篮球裁判人才 |
2.1.2 人才培养 |
2.1.3 篮球竞赛 |
2.1.4 平台 |
2.2 关于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篮球裁判员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地调查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广州体院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
4.1.1 广州体院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 |
4.1.2 广州体院篮球裁判考级培训班的情况分析 |
4.2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的基本情况 |
4.2.1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的简介 |
4.2.2 广州体院“粤汇杯”篮球联赛的组织管理 |
4.2.3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的功能 |
4.2.4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的定竞赛办法 |
4.2.5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的参赛队伍情况 |
4.2.6 广州体院“粤汇杯”篮球联赛比赛场地情况 |
4.2.7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篮球裁判校本课程开展情况 |
4.3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中裁判员的情况分析 |
4.3.1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学生裁判的组织管理 |
4.3.2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学生裁判基本情况 |
4.3.3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学生裁判的执裁情况 |
4.3.4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学生裁判的日常学习训练情况 |
4.3.5 “粤汇杯”竞赛平台往届学生裁判员的情况分析 |
4.3.6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学生裁判的执裁动机 |
4.4 “粤汇杯”竞赛平台对广州体院篮球裁判培养的作用分析 |
4.4.1 “粤汇杯”竞赛平台对学生裁判员自身执裁能力培养的效果分析 |
4.4.2 “粤汇杯”竞赛平台学生晋升一级裁判考级情况 |
4.4.3 往届学生裁判对“粤汇杯”竞赛平台的评价 |
4.5 提高广州体院篮球裁判培养质量的优化对策 |
4.5.1 稳定“粤汇杯”联赛赛制,保持长效的培养机制 |
4.5.2 为常规裁判员的培养提供充足的临场锻炼 |
4.5.3 创建“三位一体”的篮球裁判人才培养模式 |
4.5.4 加强学校与省市篮协的交流,丰富学生裁判员校外实践经验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以篮球专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运动训练专业 |
2.1.2 考核评价 |
2.1.3 考核评价方法 |
2.1.4 技术与体育技术 |
2.1.5 课程 |
2.2 我国体育专业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体系回顾 |
2.3 关于体育专业技术课程考核评价研究现状 |
2.4 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实践研究 |
2.4.1 球类项目关于考核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 |
2.4.2 田径项目关于考核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 |
2.4.3 艺术类项目关于考核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 |
2.5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现状 |
4.1.1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教学情况 |
4.1.2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认知情况 |
4.1.3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标准 |
4.1.4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内容 |
4.1.5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考核评价成绩比例分配 |
4.1.6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方式 |
4.2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综合分析 |
4.3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创新必要性 |
4.3.1 建设“体育强国”对篮球人才的需求 |
4.3.2 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
4.3.3 现代社会发展对篮球人才的需要 |
4.4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创新原则 |
4.4.1 科学性原则 |
4.4.2 全面性原则 |
4.4.3 以人为本原则 |
4.4.4 可操作性原则 |
4.5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创新目标 |
4.5.1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案,提高篮球技术教学效果 |
4.5.2 激发学生学习与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
4.5.3 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和实战能力 |
4.5.4 加强教师间相互学习,探索更好的教学、训练方法和手段 |
4.6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创新的评价方法 |
4.6.1 考核评价内容创新 |
4.6.2 考核评价成绩比例分配创新 |
4.6.3 创新后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 |
4.7 篮球专项创新后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实证分析 |
4.7.1 篮球专项创新后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运用 |
4.7.2 促进竞赛考核实施的意见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第一轮) |
附录B 专家问卷 |
附录C 学生反馈问卷 |
附录D 专家访谈提纲(第二轮) |
9 个人简历 |
(5)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体育教学的研究 |
2.2 关于体育活动的研究 |
2.3 关于体育人文精神的研究 |
2.4 关于体育心理素质的研究 |
2.5 关于体育社会功能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篮球普修课“学生”定义 |
3.1.2 篮球活动“非体育专业学生”定义 |
3.1.3 篮球普修教学与活动开展联系界定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经验总结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访谈法 |
3.2.5 问卷调查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3.2.7 SWOT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和分析 |
4.1 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历史沿革 |
4.1.1 教学目标 |
4.1.2 教学内容 |
4.1.3 教学优势 |
4.2 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现状 |
4.2.1 篮球普修教学目标现状 |
4.2.2 篮球普修教学内容现状 |
4.2.2.1 理论部分 |
4.2.2.2 实践部分 |
4.2.2.3 评价考核部分 |
4.2.3 篮球普修教学效果现状 |
4.2.4 篮球普修教学活动开展现状 |
4.2.4.1 体育专业篮球活动开展现状 |
4.2.4.2 非体育专业篮球活动开展现状 |
4.2.4.2.1 健康科学学院篮球活动开展现状 |
4.2.4.2.2 经济和管理学院篮球活动开展现状 |
4.2.4.2.3 非体育专业篮球活动开展问题分析 |
4.3 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的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1.1 物质优势 |
4.3.1.2 专业能力优势 |
4.3.2 劣势分析 |
4.3.2.1 篮球普修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
4.3.2.2 篮球普修教学师生认知不清晰 |
4.3.2.3 篮球普修教学活动开展不充足 |
4.3.3 机遇分析 |
4.3.3.1 篮球普修教学发展前景广阔 |
4.3.3.2 多种形式篮球普修教学活动的开展 |
4.3.4 威胁分析 |
4.3.5 运用SWOT分析法对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的启示 |
4.4 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对策 |
4.4.1 篮球普修教学目标设置 |
4.4.2 篮球普修教学策略分析 |
4.4.2.1 教师教学对策 |
4.4.2.2 学生学习对策 |
4.4.2.2.1 改变教学内容,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
4.4.2.2.2 形成性评价,以评价驱动教学 |
4.4.3 篮球普修教学功能分析 |
4.4.3.1 篮球普修教学中篮球人文精神培养对策 |
4.4.3.1.1 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策 |
4.4.3.1.2 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对策 |
4.4.3.1.3 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对策 |
4.4.3.1.4 公平竞争精神培养对策 |
4.4.3.2 篮球普修教学中体育心理素质培养对策 |
4.4.3.3 篮球普修教学中篮球社会功能分析 |
4.4.3.3.1 篮球普修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对策 |
4.4.3.3.2 篮球普修教学的社会效应发展对策 |
4.5 对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改革的建议 |
4.5.1 调整篮球普修教学目标 |
4.5.2 改进篮球普修教学策略 |
4.5.3 发挥篮球普修教学功能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参与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的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参与式教学实施前两组学生基本情况测试结果 |
一 参与式教学实施前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
二 参与式教学实施前学生乒乓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 |
三 参与式教学实施前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测试结果 |
四 参与式教学实施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 |
第二节 参与式教学实施后学生基本情况测试结果 |
一 参与式教学实施后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
二 参与式教学实施后学生乒乓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 |
三 参与式教学实施后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测试结果 |
四 参与式教学实施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一 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二 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乒乓球技术的影响 |
三 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
四 参与式教学法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
二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发现教学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羽毛球普修课动作技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发现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1.4.2 发现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
1.4.3 发现教学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现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实验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指标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2.1 实验前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2.2 实验后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2.3 实验前与实验后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技能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3.1 实验前专项动作技能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3.2 实验后专项动作得分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3.3 实验前后动作技能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3.4 实验前后羽毛球学习兴趣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体验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篮球专项理论与实践》课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选题依据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缘由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4 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篮球专选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体验式培养教学模式”的设计 |
3.2 教学实验 |
3.3 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学生自主体验角色,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提高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性 |
3.5 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学评价反馈,保证了教学行为的方向性、有效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我国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探索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
1.1.2 我国体育院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的需要 |
1.1.3 田径课程创新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普通院校学科教学中的研究 |
2.2.2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普通院校体育术科教学中的研究 |
2.2.3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术科教学中的研究 |
2.2.4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田径课程教学中的研究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2.3.1 教育公平 |
2.3.2 动态 |
2.3.3 分层教学 |
2.3.4 动态分层教学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4.1.1 田径教师任职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4.1.2 田径教师认知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4.1.3 田径专项课程实施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4.1.4 田径教师实施态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
4.1.5 田径专项课程未实施原因的调查结果分析 |
4.1.6 动态分层教学法对教师教学促进作用的调查结果分析 |
4.2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4.2.1 动态分层教学法实施可行性的显性分析 |
4.2.2 动态分层教学法实施可行性的隐性分析 |
4.2.3 动态分层教学法实施可行性的应然分析 |
4.2.4 动态分层教学法实施可行性的实然分析 |
4.3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困境与反思 |
4.3.1 体育院校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法面临的困境 |
4.3.2 体育院校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法现状的反思 |
4.4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前瞻性分析 |
4.4.1 田径课程授课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性思维 |
4.4.2 创新田径课程考核形式—构建学生分层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
4.4.3 田径专项课程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法的预期价值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10)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现状 |
2.1.1 体操教学内容的历史研究 |
2.1.2 对体操普修课教材研究 |
2.1.3 对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研究 |
2.1.4 对体操普修课教学组织研究 |
2.1.5 对体操普修课教学方法研究 |
2.1.6 对体操普修课成绩考核研究 |
2.2 研究现状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的重点 |
3.2.2 研究的难点 |
3.2.3 研究的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
4.1.1 教学大纲编写依据方面 |
4.1.2 课程开设现状方面 |
4.1.3 课程与教学目标方面 |
4.1.4 课时分布方面 |
4.1.5 教学内容设置方面 |
4.1.6 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方面 |
4.1.7 教材的使用及参考资料方面 |
4.2 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中各院校的特点与不足 |
4.3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执行后的反馈 |
4.3.1 教师对体操普修课的反馈 |
4.3.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操普修课的反馈 |
4.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的对策分析 |
4.4.1 加强就业渠道与培养方案的衔接 |
4.4.2 优化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课程模块比例分配 |
4.4.3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教学内容 |
4.4.4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教学方法 |
4.4.5 重视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对体育院系篮球普修课学生裁判技能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金课”建设研究[D]. 莫劲松.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周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广州体育学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对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作用研究[D]. 卫宪波.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以篮球专项为例[D]. 彭翔.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5]武汉体育学院篮球普修教学研究[D]. 王旭.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6]参与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乒乓球普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曹晓东. 郑州大学, 2020(03)
- [7]发现教学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羽毛球普修课动作技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牛成伟.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8]“体验式教学法”在体育院系《篮球专项理论与实践》课中的运用研究[D]. 涂晰. 长江大学, 2020(02)
- [9]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我国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探索与反思[D]. 曹湾.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10]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研究[D]. 蒲元新.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