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过洛津论文-青州

行过洛津论文-青州

导读:本文包含了行过洛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梨园戏,王仁杰,曾静萍

行过洛津论文文献综述

青州[1](2019)在《行过洛津——泉州观梨园戏随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今年五一假期,我们几个看梨园戏的老朋友如期再访泉州。除了"睇"戏之外,照例来看望梨园戏剧团的几位先生,期间参加了王仁杰先生和曾静萍女士的梨园戏创作工作室的成立仪式,此外曾女士借助民间力量所做的旨在传播梨园戏文化的伯勒剧场也在这个假期开张。返沪后受《福建艺术》杂志所请,以一个梨园戏外地观众的眼睛来记述这两件文化事件。思想再叁,以"行过洛津"为文章标题。《行过洛津》原是台湾作家施叔青系列小说《台湾叁部曲》之一。很巧的是,施先生的这本小说是以晚清时期闽南梨园戏艺人渡台后的命运起伏为主题,记述了泉漳开台之(本文来源于《福建艺术》期刊2019年05期)

方绍骞[2](2018)在《历史叙事下的边缘书写——试论施叔青的《行过洛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讨论施叔青的封笔之作——《台湾叁部曲》的第一部《行过洛津》。在历史上,与大陆隔海相望的台湾一直以边缘的姿态登场,因而施叔青以"为台湾作传"的宣言,力图通过文字建构起一部讲述兴衰迭变的洛津移民史,从而为台湾正名,也为所有微不足道的庶民正名。本文试以伦理、时代、历史叁个方面论述《行过洛津》于历史叙事之下的边缘书写。(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08期)

程燕婷[3](2016)在《“灾难下的思考”——论《行过洛津》的灾难书写和深层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行过洛津》表面看是在书写近代洛津的迁移史和发展史,实际上书写了洛津的灾难史及其下层阶级灾难,同时揭示宝岛台湾充满自然与人为灾难的历史。论文是从地方灾难书写、下层阶级的苦难书写、深层灾难书写,来揭露施叔青深藏在文本底下对整个台湾岛的深层思考。(本文来源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杜旭静[4](2011)在《身份的漂移和台湾历史的文学建构——施叔青《行过洛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施叔青《行过洛津》通过戏子许情叁过洛津看到的千差万别的景象展现了这个港口小城由繁华到败落的历史,回顾了汉族移民社会在台湾的形成及其存在形态,并一如既往地使小人物或者大人物的苦难得以显影,从而展现了台湾这片土地的特殊存在状态,也显露了作者自身的漂移经验与这部作品密不可分的关系。解读《行过洛津》,发现施叔青创作的动力来源于其自身漂移的经历,正是这种漂移使她将建构自我和建构历史同构,从中获得了恒久的精神动力。从文学背后可以看到文化,文化的不同又会引人深思。施叔青的一部《行过洛津》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西方文明以及台湾独特性相互交杂的产物,对它的分析让我们透过作家复杂的身份了解到其中文化的极大丰富与特殊,解读过程也充满了发现和认知的乐趣。(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杜旭静[5](2009)在《身份的漂移和台湾历史的文学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施叔青是一个笔耕不辍的作家,出生于台湾,后来辗转于纽约和香港。她继“香港叁部曲”之后创作“台湾叁部曲”,被很多批评家寄予厚望。现在前两部《行过洛津》和《风前尘埃》已经出版。但因为《行过洛津》这一文本的丰富和相对独立性,也因其处在施叔青写作转型后的一个高峰,故本文只将着眼点放在第一部。《行过洛津》通过戏子许情叁过洛津看到的千差万别的景象展现了这个港口小城由繁华到败落的历史,回顾了汉族移民社会在台湾的形成及其存在形态,并一如既往地使小人物或者大人物的苦难得以显影,从而展现了台湾这片土地的特殊存在状态,也显露了作者自身的漂移经验与这部作品密不可分的关系。施叔青曾漂移于叁个岛,这种经验给了她别样宽阔的视野和更广阔的关怀,使她敢于挑起写“台湾叁部曲”的重担,为家乡立传。漂移对应小说中的迁移,都既是巨大的变化又是痛苦的体验。施叔青能很好地处理小说人物的感情,这是小说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通过解读《行过洛津》,发现施叔青创作的动力来源于其自身漂移的经历,正是这种漂移使她将建构自我和建构历史同构,从中获得了恒久的精神动力。在建构过程中可以看出施叔青独特的创作观念,本文抽取了几个典型加以论述——鬼神观念、以小搏大中的悲剧意识、偏执中的主体性和寄生小草已深根,这些创作观念体现了施叔青作为一个台湾、纽约、香港叁栖作家的文化身份的特别。最后分析了施叔青建构台湾历史的愿望在《行过洛津》中的具体实践,从反面人物的写法、呼唤读者的创造性阅读、消解宏大叙事和对崇高维度的坚持四个方面细察她的历史意识。从文学背后可以看到文化,文化的不同又会引入深思。施叔青的一部《行过洛津》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西方文明以及台湾独特性相互交杂的产物,对它的分析让我们透过作家复杂的身份了解到其中文化的极大丰富与特殊,解读过程也充满了发现和认知的乐趣。(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期刊2009-05-01)

张羽[6](2008)在《“转眼繁华等水泡":《行过洛津》的历史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讨论施叔青近年来着力的文学工程——一台湾叁部曲之第一部《行过洛津》。作者力求通过庶民百姓视角来建构台湾历史,与那些以帝王将相、大家族变迁的宏大叙事来建构历史的作品大有区别。本文探讨施叔青作品中众多小人物的汇聚描写象征了什么,颠覆了什么,再现了历史发展中常被史书忽略不计的那些躲在历史暗影里的真实是什么。(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集刊》期刊2008年01期)

钱南秀[7](2007)在《在鹿港发现历史——施叔青《行过洛津》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书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制约和破坏。自鸦片战争开始,老大中华帝国在内忧外患的夹攻下迅速衰弱,中国千年文化传统随之分崩离(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07年06期)

张羽[8](2005)在《《行过洛津》——戏曲内外的台湾传奇》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12月26日,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周报》公布了2004年度的中文十大好书评奖结果,施叔青的《行过洛津》、史铁生的《务虚笔记》、陈淑瑶的《地老》、徐明达的《病毒的故事(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05-03-17)

行过洛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讨论施叔青的封笔之作——《台湾叁部曲》的第一部《行过洛津》。在历史上,与大陆隔海相望的台湾一直以边缘的姿态登场,因而施叔青以"为台湾作传"的宣言,力图通过文字建构起一部讲述兴衰迭变的洛津移民史,从而为台湾正名,也为所有微不足道的庶民正名。本文试以伦理、时代、历史叁个方面论述《行过洛津》于历史叙事之下的边缘书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过洛津论文参考文献

[1].青州.行过洛津——泉州观梨园戏随记[J].福建艺术.2019

[2].方绍骞.历史叙事下的边缘书写——试论施叔青的《行过洛津》[J].北方文学.2018

[3].程燕婷.“灾难下的思考”——论《行过洛津》的灾难书写和深层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4].杜旭静.身份的漂移和台湾历史的文学建构——施叔青《行过洛津》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5].杜旭静.身份的漂移和台湾历史的文学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9

[6].张羽.“转眼繁华等水泡":《行过洛津》的历史叙事[J].台湾研究集刊.2008

[7].钱南秀.在鹿港发现历史——施叔青《行过洛津》读后[J].书屋.2007

[8].张羽.《行过洛津》——戏曲内外的台湾传奇[N].文艺报.2005

标签:;  ;  ;  

行过洛津论文-青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