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材料论文-张哲

声音材料论文-张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声音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幻听音乐,混合类电子音乐

声音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1](2018)在《通过对声音材料的剖析看作品《Riflessioni》与《Beyond》在创作思维上的共性与个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中叶,随着西方音乐对传统音乐体系的突破,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以及音乐家对追求变化的渴望,一种“通过电子设备和电子手段生成或处理加工的音乐”①—即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出现了,它是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是音乐发展进程中的一场重大革命。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具体音乐”(MusiqueConcr6te)时期、“磁带音乐”(Tatpe Music)时期、“电子声学音乐”(Electro-acoustic Music)时期和“计算机音乐”(Computer Music)时期。20世纪70年代,作曲家利用计算机的模拟数字转换功能,对原始采样的声音、电子振荡器生成的声音以及数字手段合成的声音进行更加复杂的处理,还能对各类参数进行严密的调控,整个过程不受乐器或者演奏员的限制。在这种背景下,孕育出了“幻听音乐”(AcousmaticMusic)、“混合类(Mix)电子音乐”、“多媒体电子音乐”叁大类。本文将以幻听音乐作品《Riflessioni》②气映像)与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Beyond》(超越)为例,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对相关概念进行简要阐述;第二章对作品《Riflessioni》与《Beyond》中的声音材料进行罗列并整合,并且对声音材料在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第叁章是基于第二章声音材料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两首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对比,试图探索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电子音乐意识的共性与个性。(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8-04-01)

王海旭[2](2014)在《叁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中的声音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幻听音乐(Acousmatic Music)是电子音乐众多风格种类中的成员之一。从1974年起,“幻听音乐”由诞生、发展至今已有整整四十年的历史了。而其传入中国直至中国第一部“幻听音乐”诞生不过二十余年。在中国落地生根这短短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幻听音乐”已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子音乐家,作曲家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宝贵的创作资源,使中国的“幻听音乐”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出科技的进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碰撞的火花。在“幻听音乐”创作中,其音响听觉是第一要素,声音材料的使用在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于传统音乐与早期电子音乐,“幻听音乐”作为新兴的音乐品种,则更注重于声音材料本身的运用,创作中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直接面对声音,而声音本身在材料的意义上给予了作曲家一个全新的、极为丰富的声音源泉。本文由叁个章节构成:首先,是“幻听音乐”与声音材料等相关概念的阐述;其次,笔者挑选了中国叁代电子音乐作曲家的叁部具有代表性的“幻听音乐”作品,从其作品中所使用的重要且有特点的几种声音材料入手,从声音材料的形态类型特点、符号特点等层面与角度进行剖析;最后,归纳总结出叁部中国“幻听音乐”中声音材料的“语汇”特色及表现作用。本文的研究特点在于:一、本文区别于以往电子音乐研究的角度。重点关注于“幻听音乐”中声音材料的“形态类型”与“声音符号”的创新理念与特点构成。二、通过对叁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中声音材料的实例分析和研究,从“幻听音乐”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声音”入手,意图从声音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中,探索其在“幻听音乐”的作用与价值。叁、通过对叁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中声音材料的实例分析和研究,分析叁位作曲家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幻听音乐”创作中,并且总结出声音材料在“构建”与“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式“声音符号”希望通过对叁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在材料层面的实例分析与多维度研究,论证中国“幻听音乐”中声音材料的构建特色及表现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4-06-01)

朱宁宁[3](2012)在《声音材料的惯性运动在简约音乐中的表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扬、赖利、格拉斯、赖奇为代表的简约音乐作曲家们通过即兴、音源选择、程序设定等方式,在形成声音材料的惯性运动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摆脱创作者的主观控制,即作曲家们无法预料并控制音乐作品在表演环节中呈现的结果,从而使简约音乐以一种相对"自然"的方式生成。(本文来源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石蔚[4](2011)在《论音乐声音材料的特殊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声音材料是音乐构成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它呈现给人的是一种特殊形态。笔者从音乐材料的表情性、表象性和非语义性叁个方面,论述了声音材料的不确定性、独特性以及丰富性。正是音乐构成材料的多姿多彩,才使音乐成为人类表达情感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1年05期)

黄煦[5](2010)在《声音“蒙太奇”》一文中研究指出Lisa X(Live Sampling,以下简称Lisa)是为波形(预置或采样)以及MIDI信号的电子音乐化处理而设计的一个互动型平台。Lisa对波形的非预制型变形编辑方式主要有:现场采样声音、传感器控制、MIDI键盘或者MIDI控制器控制、自定义模式、音序器等。本文主要通过对Lisa软件自身的介绍、与其它几种相关工作站类软件的对比以及对用Lisa平台创作作品的声音材料关系研究,来论述在Lisa平台下创作的一些思路,并对Lisa平台的采样与回放结果进行总结与论证,以此作为今后电子音乐创作上的新型手法探索。而与其他平台一样,Lisa自身也有其不容易做到的方面,所以在运用Lisa进行电子音乐创作过程中,应避重就轻,发挥其长处。(本文来源于《武汉音乐学院》期刊2010-06-01)

潘祖君[6](2008)在《论斯托克豪森作品《天狼星》的声音材料组织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关于斯托克豪森创作的电子音乐《天狼星》的分析研究。该论文从声音材料的组织结构角度对该部作品进行了剖析。论文由引言、正文、注释、参考文献构成,共分为两章。第一章为“斯托克豪森与电子音乐”。该章讨论了关于斯托克豪森的一般情况,以及关于该部作品所涉及的“拼贴”音乐风格,为本文的声音材料组织结构研究做一个铺垫。第二章“《天狼星》的声音组织结构”是论文的主体,该章首先对“天狼星”进行一般性的介绍,随即对构建“天狼星”作品的四条原始旋律素材进行分析,进而考察四条旋律构建作品的运用方式以及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对作品整体结构中的音响材料关系(以CANCER乐章为例),最后对《天狼星》全曲作宏观整体结构中声音组织结构的逻辑关系分析。全文不仅从微观的音响材料方面进行分析,而且重点阐述了电子音乐音响材料与传统声学乐器(人声)之间的关系,并牵系到音乐构成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声音的空间。(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08-05-01)

声音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幻听音乐(Acousmatic Music)是电子音乐众多风格种类中的成员之一。从1974年起,“幻听音乐”由诞生、发展至今已有整整四十年的历史了。而其传入中国直至中国第一部“幻听音乐”诞生不过二十余年。在中国落地生根这短短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幻听音乐”已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子音乐家,作曲家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宝贵的创作资源,使中国的“幻听音乐”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出科技的进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碰撞的火花。在“幻听音乐”创作中,其音响听觉是第一要素,声音材料的使用在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于传统音乐与早期电子音乐,“幻听音乐”作为新兴的音乐品种,则更注重于声音材料本身的运用,创作中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直接面对声音,而声音本身在材料的意义上给予了作曲家一个全新的、极为丰富的声音源泉。本文由叁个章节构成:首先,是“幻听音乐”与声音材料等相关概念的阐述;其次,笔者挑选了中国叁代电子音乐作曲家的叁部具有代表性的“幻听音乐”作品,从其作品中所使用的重要且有特点的几种声音材料入手,从声音材料的形态类型特点、符号特点等层面与角度进行剖析;最后,归纳总结出叁部中国“幻听音乐”中声音材料的“语汇”特色及表现作用。本文的研究特点在于:一、本文区别于以往电子音乐研究的角度。重点关注于“幻听音乐”中声音材料的“形态类型”与“声音符号”的创新理念与特点构成。二、通过对叁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中声音材料的实例分析和研究,从“幻听音乐”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声音”入手,意图从声音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中,探索其在“幻听音乐”的作用与价值。叁、通过对叁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中声音材料的实例分析和研究,分析叁位作曲家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幻听音乐”创作中,并且总结出声音材料在“构建”与“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式“声音符号”希望通过对叁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在材料层面的实例分析与多维度研究,论证中国“幻听音乐”中声音材料的构建特色及表现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声音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张哲.通过对声音材料的剖析看作品《Riflessioni》与《Beyond》在创作思维上的共性与个性[D].中央音乐学院.2018

[2].王海旭.叁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中的声音材料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4

[3].朱宁宁.声音材料的惯性运动在简约音乐中的表现路径[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

[4].石蔚.论音乐声音材料的特殊性[J].齐鲁艺苑.2011

[5].黄煦.声音“蒙太奇”[D].武汉音乐学院.2010

[6].潘祖君.论斯托克豪森作品《天狼星》的声音材料组织结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8

标签:;  ;  

声音材料论文-张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