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变形特征论文-刁志鹏,朱文斌,吴海林

变质变形特征论文-刁志鹏,朱文斌,吴海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质变形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敦煌杂岩,古元古代,构造变形,变质温压

变质变形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刁志鹏,朱文斌,吴海林[1](2019)在《甘肃敦煌东巴兔山地区敦煌杂岩的变质变形特征及时代限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地块位于塔里木克拉通的东南缘,是塔里木克拉通前寒武纪岩石出露的重要地区之一。敦煌地块包括北阿尔金地区和敦煌地区,区域内出露的最古老岩石分别被称为米兰杂岩和敦煌杂岩,文章研究重点是敦煌地区出露的敦煌杂岩。敦煌杂岩由TTG质片麻岩和变质表壳岩组成,代表性岩石组合包括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奥长花岗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石榴石斜长角闪岩、石榴石黑云母片岩以及大理岩。文章对东巴兔山干沟地区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对石榴石黑云母片岩样品进行了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同时对敦煌杂岩开展了构造变形研究,目的是揭示敦煌杂岩的形成时代、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变质温压条件。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样品的结晶年龄为2057±75 Ma,并且记录了~1.88 Ga和~400 Ma两期变质作用,分别与古元古代和古生代的造山事件相关。构造变形研究表明敦煌杂岩记录了两期变形作用,分别为区域上的右形韧性剪切作用(S_1)和南北向褶皱作用(S_2),且右形韧性剪切作用(S_1)和~400 Ma的变质作用是配套同期的。此外,对石榴石黑云母片岩样品的分析表明,~400 Ma这期变质作用变质峰期的矿物组合主要为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且变质温压条件为667~690℃/0.88~0.89 GPa,代表了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邓友国,曹淑云,陈宇,董彦龙,程雪梅[2](2018)在《滇西雪龙山变质杂岩新生代花岗质岩石变形-变质构造、年代学特征及地质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滇西雪龙山变质杂岩体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前缘及哀牢山-红河剪切带的北端延伸。其长约40km,宽约2~8km,整体NW-SE向呈狭长的条带状展布。雪龙山变质杂岩经历了多期变形-变质事件,尤其是遭受了新生代以来的剪切变形和剥露,发育明显的透入性糜棱面理和矿物拉伸线理,而变质杂岩带内广泛分布的花岗质糜棱岩,记录了新生代走滑剪切的剪切强度与运动学方向特征。基于野外地质观测,我们通过详细的显微构造特征分析,并结合利用阴极发光(CL)、电子探针、电子背散射衍(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1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专题13:叁江特提斯域构造: 深部地壳流变与地表地貌响应过程与机制》期刊2018-10-21)

王文华[3](2018)在《藏南扎西康地区变质核杂岩带的组成及变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扎西康地区位于藏南拆离系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扎西康库曲、错那洞、空布岗变质核杂岩发现于2014-2016年期间,它们与以前在研究区西部所发现的变质核杂岩构成一条规模宏大的变质核杂岩带。前人对于变质核杂的形成机制有着不同的成因认识。本文旨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地球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结合遥感解译,重点对新发现的叁个变质核杂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样式、构造特征进行剖析,重塑它们的形成过程,探讨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叁套变质核杂岩具有相似的叁层结构。变质核杂岩由内(下)向外(上)依次由结晶基底(核部)、滑脱系、盖层叁部分构成,叁者之间均为拆离断层接触。其中,结晶基底与滑脱系之间的拆离断层称为基底(下)拆离断层,滑脱系与盖层之间的拆离断层称为主(上)拆离断层。基底(下)拆离断层具有韧性剪切变形特征,主(上)拆离断层具有脆性变形特征。深入剖析了不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合样式的差异性。库曲变质核杂岩出露于主拆离系边部,断裂北倾,发育单一北倾构造线理;构造形态为东西向带状,配套断裂性质为北倾拆离断层,核部岩浆岩时代为25.11Ma。错那洞变质核杂岩发育一系列环状外倾正断层,呈背形特征,具放射状线理。构造形态为环状,产状外倾,配套断裂性质为环状外倾正断层,核部岩浆岩时代为21.19Ma。空布岗变质核杂岩继承了北倾的线理特征,构造形态为南北向展布,产状近水平,配套断裂性质为南北向正断层,核部岩浆岩时代最新为15.20Ma。在喜马拉雅地区发育两种形式的伸展作用,一为南北向伸展作用形成的北倾藏南拆离系(STDS),东西向延伸;另外一套伸展构造为东西向伸展作用形成的南北向裂谷。扎西康地区的变质核杂岩与这两种伸展构造关系密切,它们形成于伸展构造的不同阶段,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早期逆冲推覆构造的部分变形特征。研究表明,库曲变质核杂岩及错那洞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近东西向发育的拆离断层(与藏南拆离系为同期)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其中库曲变质核杂岩出露的构造机制为北倾的拆离断层,核部淡色花岗岩体的出露与拆离作用相关。而错那洞变质核杂岩出露的构造机制除了北倾伸展断裂作用之外还迭加了热-构造底辟作用,岩体侵位时的底辟作用对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核部岩浆岩的形成时代(21.19Ma)基本代表了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代。空布岗变质核杂岩与南北向裂谷伸展作用(晚于藏南拆离系)相关,核部岩浆岩形成最新时代(15.20Ma)略早于南北向伸展作用(启动时间约为14Ma),南北向断裂对核部淡色花岗岩具破坏作用;其出露机制为后期南北向断裂(地垒)的抬升作用形成。(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刁志鹏[4](2018)在《甘肃敦煌杂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变质变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早期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前寒武纪地壳物质的出露集中分布在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和塔里木克拉通,其中塔里木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塔里木克拉通位于中国的西北部面积超过60万平方千米,其北侧以中亚造山带为界,南侧以西昆仑和阿尔金造山带为界。塔里木克拉通前寒武纪岩石主要出露在周缘的四个地区,即东北缘的库尔勒-库鲁克塔格地区、西北缘的阿克苏-乌什地区、西南缘的铁克里克-西昆仑地区、东南缘的北阿尔金-敦煌地区。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敦煌地区的敦煌杂岩。敦煌杂岩主要由TTG质片麻岩和变质表壳岩组成,代表性岩石组合包括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奥长花岗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石榴石斜长角闪岩、石榴石黑云母片岩以及大理岩。本文对敦煌杂岩中的TTG质片麻岩进行了系统性采样,样品特征典型且达到区域上的覆盖,LA-ICP-MS锆石U-Pb测年确定了这些TTG质片麻岩原岩的形成时代和变质作用时限。对敦煌杂岩中的变质表壳岩(主要是石榴石黑云母片岩)进行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在仔细判定石榴石成分环带的成因基础之上,明确了各变质作用阶段,最终计算出变质峰期的温压条件。本文还对敦煌杂岩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剖面实测和显微构造分析,划分出两期构造变形并判定出其运动学机制。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获得了敦煌杂岩中岩石单元的多种年龄组成,丰富了该地区岩浆事件历史的年代学框架。在红柳峡地区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中获得了 2376±68 Ma的岩浆锆石结晶年龄;在干沟地区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中获得了 2057±75 Ma的岩浆锆石结晶年龄;在大水峡和叁危山地区分别获得了 1842±39Ma和1846±100Ma的岩浆锆石结晶年龄;在大水峡、瓜州城南和掉石沟地区获得了~500-400 Ma的岩浆锆石结晶年龄。上述岩浆锆石年龄表明敦煌杂岩中存在原岩形成时代为~2.3 Ga、~2.0 Ga、~1.85 Ga和~500-400 Ma的岩石单元,也均指示了敦煌地区发育相应时期的岩浆事件。2.明确了敦煌杂岩经历的两期变质作用并指明其构造意义,同时获得了最近一期变质事件变质峰期的温压条件。在干沟和红柳峡地区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中分别获得了 1884± 130 Ma和1888±75Ma的变质锆石年龄;在干沟、大水峡和掉石沟地区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中获得了~400 Ma的变质锆石年龄。~1.9-1.8 Ga和~400 Ma这两期的构造-热事件分别和Columbia超大陆的聚合及Pangea超大陆的聚合相关。同时~400 Ma的变质事件在干沟地区记录的变质峰期温压条件为667~690℃/0.88~0.89 GPa,在掉石沟地区记录的变质峰期温压条件为627~667 ℃/1.51~1.59 GPa。3.揭示了敦煌杂岩的构造变形特征、变形时限及运动学机制。通过对干沟、大水峡和瓜州城南3条构造剖面的实测可知,敦煌杂岩经历了两期变形作用,第一期为形成区域面理的右行韧性剪切作用(S1,第二期为区域上近南北向挤压的褶皱作用(S2),且右行韧性剪切作用(S1)发生的时限为~400 Ma。(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30)

王娟[5](2018)在《蚌埠隆起区的变质—变形、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蚌埠隆起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南缘,胶-辽-吉造山带的东南缘,记录了华北南缘最古老的地壳物质、不同时期的地质事件和演化过程。本论文以变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同位素年代学为研究基础,选择五河-明光地质剖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研究蚌埠隆起区变质杂岩的物质组合、变质强度、变形类型、形成环境、年代学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一步认识了华北南缘中、下地壳构造层次的变质-变形特征。五河岩群分为为西堌堆岩层、庄子里岩层、峰山李岩层、小张庄岩层和殷涧岩层5个岩石单元。详实的岩石类型分析揭示,自北向南具铁镁质岩石向硅铝质岩石过渡,原岩类型由基性岩向酸性岩过渡的特征。峰期变质PT条件评价结果分别为T=731℃~801℃、P=0.90~1.10Gpa(西堌堆岩层),T=733℃~968℃、P=0.92~1.23Gpa(庄子里岩层),T=764℃~825℃、P=0.5~0.9Gpa(峰山李岩层),T=567℃~729℃、P=0.3~0.5Gpa(小张庄岩层)和T=555℃~700℃、P=0.3~0.5Gpa(殷家涧岩层)。可见西堌堆岩层与庄子里岩层的温压条件相当,均为麻粒岩相变质;峰山李岩层主体为麻粒岩相变质,但其压力远低于下部岩层;小张庄岩层和殷家涧岩层的温压条件相当,均为角闪岩相变质。对庄子里层石榴辉石岩的P-T轨迹分析揭示蚌埠隆起区至少经历了3期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分别为=691℃±36Ma、=0.93GPa±0.05(阶段-I),=953℃±14Ma、=1.04GPa±0.03(阶段-II)和=649℃±25Ma、=0.86GPa±0.04(阶段-III),表现为一个近等压升温→近等压降温的快速过程。变形强度和应变速率分析揭示蚌埠隆起区整体表现为变形较弱、应变速率较快的特征,西堌堆岩层→庄子里岩层→峰山李岩层变形逐渐减弱,峰山李岩层→小张庄岩层、殷家涧岩层变形增强,且小张庄岩层变形最强烈。各层均存在变形较强的区域,该变形带主要受糜棱岩带、流变带及流体等控制。变质基底年代学分析揭示其具多阶段生长或变质特征,峰值年龄主要有1844Ma、2084Ma、2480Ma、2538Ma和2922Ma。其中,西堌堆层获得了>2800Ma的古陆壳年龄,且西堌堆层→庄子里层→小张庄层的变质基底年龄具由老到新的微弱差异。认为1.8~1.9Ga的主期变质年龄与~1.9Ga的构造热事件/造山事件关联;2.4~2.6Ga的原岩年龄与~2.5Ga的华北克拉通主期生长年代较吻合;>2.8Ga的继承锆石年龄与华北克拉通古陆壳形成时限基本一致。大量岩相学、变质-变形及年代学分析结果揭示,五河岩群5个岩石单元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构造层次:(1)层次-I:由西堌堆层和庄子里层组成,铁镁质岩石为主,整体为变形较弱,局部区域变形增强,均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具下地壳和中-下地壳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特征;(2)层次-II:由峰山李层组成,铁镁质岩石和硅铝质岩石均有出露,变形较弱,经历了麻粒岩相至角闪岩相变质,具中-上地壳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特征;(3)层次-III:由小张庄层和殷涧层组成,出露大量硅铝质岩石,变形强烈(流变带),经历了角闪岩相至绿片岩相变质,具上地壳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特征。此外,蚌埠隆起区金红石微量元素、Nb/Ta和Cr/Nb比值分析揭示其具多期次结晶或变质特征,主要分为3个阶段:(1)阶段-I的Nb/Ta>40,主要受控于Nb;(2)阶段-II的10<Nb/Ta<20,主要受控于Ta;阶段-III的Nb/Ta<10,主要受控于Ta。综合分析,阶段-I与阶段-II具热液结晶特征,阶段-III更倾向于壳源特征,且3个阶段的原岩类型可能为长英质或泥质麻粒岩(Cr/Nb<0.5)。(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韩旭,任升莲,李龙明,李加好,葛粲[6](2018)在《东秦岭卢氏地区奥陶系陶湾群的变质变形特征及形成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陶湾群是一套经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的碳酸盐岩、泥砂质岩及碎屑岩组合的地质体。它沿着洛南—栾川断裂带北侧呈长条状分布,其东西两侧的变形特征及产状完全不同,为了查明其变形特征及产状变化的因素,本文选择陶湾群中段卢氏地区的3条构造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考察陶湾群糜棱岩的宏观变形特征以及对面理、线理的测量和分析,认为陶湾群的塑性变形特征与其南侧洛南—栾川断裂带的特征一致,且具有近断裂带变形强,远离断裂带变形弱的特征;运动学特征表现为由南向北俯冲兼具左行走滑的特征。结合室内显微构造分析,认为陶湾群碳酸质糜棱岩的变形机制是以方解石亚颗粒式至高温边界迁移式动态重结晶为主的塑性变形,变形温度为170~250℃。其所受应力场方向有NE—SW向和NW—SE向两组,其中NE—SW向应力是早期宽坪群对陶湾群下俯冲而产生的挤压应力,NW—SE向应力是在区域上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石英应变椭球体形态显示陶湾群遭受的是挤压变形。洛南—栾川断裂带上(卢氏段)微弱糜棱岩化和未变形岩脉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386 Ma,说明断裂带韧性变形活动结束于此时。由此,陶湾群碳酸质糜棱岩是在强烈的斜向挤压碰撞环境下形成的,是秦岭微陆块向华北板块下斜向俯冲碰撞的结果,其变质变形是洛南—栾川断裂带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构造活动的响应。(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8年02期)

李焕同,李搛倬,李阳,梁辉,李连海[7](2017)在《湘中地区煤系变形及煤变质作用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湘中地区测水组、龙潭组煤在强烈的岩浆热活动的影响下,迭加在区域变质作用背景之上,同时多期次、多层次的构造变形,使煤化作用过程复杂化。采用煤质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手段,对湘中地区测水组、龙潭组煤系的煤化学组分及结构特征、显微构造分析,探讨煤系变形及煤变质作用特征。结果表明:煤变质带总体为北东向展布,在规模较大的含煤向斜周缘呈反向环带,呈反希尔特定律现象;层滑断裂引起的应力集中迭加岩浆热作用使局部地区煤变质程度增高,煤的物理性质、结构改变,形成构造煤;由于新化寒婆坳向斜天龙山岩体的构造-热耦合作用,煤中常见有镶嵌结构,且煤大分子结构趋向有序化,面网间距d002减小,芳香层片堆砌度增大,具有动力变质作用的典型结构特征,高煤级煤逐渐过渡为隐晶质石墨,由细小鳞片组成集合体,粒径在50~250 nm.(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杨胜标,李源,董天赐[8](2017)在《西藏日喀则白马让蛇绿岩体中变辉绿岩、异剥钙榴岩及蛇绿碳酸岩的变形变质特征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位于拉萨地体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之间,被认为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残留(Tapponnier et al.,1981)。其物质组成与经典的蛇绿岩,如阿曼和塞浦路斯等蛇绿岩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超镁铁质岩出露广泛,而镁铁质岩出露较少,缺乏堆晶岩,镁铁质岩不但侵入到橄榄岩中,还侵入到玄武岩中(Nicolas et al.,1981)。自上世纪80年代(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梁琛岳,刘永江,李伟民,杨书艳,温泉波[9](2016)在《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南段韧性变形与流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南段张家堡地区出露两套花岗质岩石: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含有黑云斜长片麻岩包体,以及晚期侵位钾长花岗片麻岩与花岗岩脉。详细宏微观构造分析发现,花岗质岩石遭受了两期变形事件:晚侏罗世高温韧性剪切和早白垩世低温韧性剪切变形。早期韧性变形温度约550~600℃,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此次韧性变形以单剪作用为主,岩石为L=S和LS构造岩,具有右行剪切特征。晚期韧性变形温度约400~450℃,绿片岩相,变形以纯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岩石以L=S构造岩为主,具有左行剪切特征。利用动态重结晶及亚颗粒粒径估算岩石流变学参数,结果表明高温剪切带具有较低差异应力,较高应变速率,低温剪切带恰好相反。早期晚侏罗世韧性伸展变形与伊泽那崎板块和法拉隆板块NNW向俯冲共同作用于欧亚大陆东缘相关,进入早白垩世伊泽纳崎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深部板块后撤(Roll-back),导致华北岩石圈发生大规模减薄,医巫闾山地区发生晚期低温韧性伸展变形。(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罗之鹏[10](2016)在《滇东南瑶山地区瑶山群变质变形特征及岩石组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滇东南瑶山地区瑶山群变质变形特征及岩石组构的分析,重点介绍瑶山群典型的深度的变质变形构造特征,通过对瑶山群岩石的组构分析,简单对瑶山群变质期次、温度、压力等因素有一定的了解。(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6年07期)

变质变形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滇西雪龙山变质杂岩体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前缘及哀牢山-红河剪切带的北端延伸。其长约40km,宽约2~8km,整体NW-SE向呈狭长的条带状展布。雪龙山变质杂岩经历了多期变形-变质事件,尤其是遭受了新生代以来的剪切变形和剥露,发育明显的透入性糜棱面理和矿物拉伸线理,而变质杂岩带内广泛分布的花岗质糜棱岩,记录了新生代走滑剪切的剪切强度与运动学方向特征。基于野外地质观测,我们通过详细的显微构造特征分析,并结合利用阴极发光(CL)、电子探针、电子背散射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质变形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刁志鹏,朱文斌,吴海林.甘肃敦煌东巴兔山地区敦煌杂岩的变质变形特征及时代限定[J].高校地质学报.2019

[2].邓友国,曹淑云,陈宇,董彦龙,程雪梅.滇西雪龙山变质杂岩新生代花岗质岩石变形-变质构造、年代学特征及地质内涵[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1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专题13:叁江特提斯域构造:深部地壳流变与地表地貌响应过程与机制.2018

[3].王文华.藏南扎西康地区变质核杂岩带的组成及变形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4].刁志鹏.甘肃敦煌杂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变质变形特征[D].南京大学.2018

[5].王娟.蚌埠隆起区的变质—变形、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18

[6].韩旭,任升莲,李龙明,李加好,葛粲.东秦岭卢氏地区奥陶系陶湾群的变质变形特征及形成环境分析[J].地质论评.2018

[7].李焕同,李搛倬,李阳,梁辉,李连海.湘中地区煤系变形及煤变质作用特征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7

[8].杨胜标,李源,董天赐.西藏日喀则白马让蛇绿岩体中变辉绿岩、异剥钙榴岩及蛇绿碳酸岩的变形变质特征及构造意义[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9].梁琛岳,刘永江,李伟民,杨书艳,温泉波.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南段韧性变形与流变特征[J].岩石学报.2016

[10].罗之鹏.滇东南瑶山地区瑶山群变质变形特征及岩石组构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6

标签:;  ;  ;  ;  

变质变形特征论文-刁志鹏,朱文斌,吴海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