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传质论文-袁博

薄膜传质论文-袁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薄膜传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Oldroyd-B流体,幂律流体,边界层流动,传热

薄膜传质论文文献综述

袁博[1](2019)在《非牛顿流体薄膜的流动传热传质解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牛顿流体薄膜的流动传热传质研究能够为优化高聚物薄膜材料工艺设计、改善产品性能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探讨了拉伸平板上粘弹性流体薄膜的流动传热与传质特征及幂律流体薄膜的流动与传热规律。构建了同时具有粘弹性流体与幂律流体特点的新型本构关系来研究韦兰胶水溶液的流变学特征。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了非稳态拉伸平板上上随体Oldroyd-B流体薄膜的流动传热传质特征。将热松弛时间与传质松弛时间引入到传统的傅里叶定律与菲克定律中,基于非稳态的Cattaneo-Christov双扩散模型和上随体Oldroyd-B流体的本构方程,建立了含松弛时间和延迟时间的粘性耗散项和具有松弛特性的化学反应项,构建了上随体Oldroyd-B流体薄膜的流动传热传质控制方程。利用双参数变形展开方法(DPTEM)求得边界层问题的解析解。得出结论:当延迟时间小于松弛时间时,随不稳定参数的增大,薄膜厚度减小;当延迟时间大于松弛时间时,随不稳定参数的增大,薄膜厚度增大。当延迟时间小于松弛时间时,随延迟时间的增大,流体温度上升;当延迟时间大于松弛时间时,随延迟时间的增大,流体温度下降。进一步,当松弛时间与延迟时间具有相反的大小关系时,不稳定参数对流体浓度也具有相反的影响。2)研究了非稳态拉伸平板上的幂律纳米流体薄膜的流动与传热规律。基于幂律速度梯度与幂律温度梯度对导热系数的综合影响,提出了修正的傅里叶导热定律,进一步,修正了对流换热边界条件。基于高聚物流体的壁面滑移特点,提出了幂律速度滑移边界条件。研究变压强梯度与变热源对薄膜流动传热的影响。结合微分变换方法和牛顿迭代法(DTM-NIM)求得相似常微分控制方程的的解析解。结论:相邻两条速度曲线交于一点,交点随滑移参数的增大而从远处向拉伸板靠近。压强对膜厚的影响比对速度的影响更加明显。对于修正的傅里叶导热定律而言,温度梯度对传热的影响比速度梯度更加明显。3)研究了同时具有幂律流体特点及粘弹性特征的韦兰胶水溶液的本构关系。基于流变仪测得的实验数据,构建了新型本构关系:Maxwell-幂律模型来研究韦兰胶水溶液的流变学特点。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和建立的解析研究方法,为非牛顿流体薄膜流动、传热与传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与文献中的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文中所采用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为其他工程领域中的常微分方程问题求解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郭弈,彭新生[2](2019)在《金属有机框架物薄膜中的传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框架物(MOF)是由金属节点和有机配体依靠配位键结合组装而成的晶体材料,具有规则的孔道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自1990年被提出以来, MOF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MOF薄膜的成功制备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使其应用于诸多领域.在MOF薄膜的应用中,跨膜传质过程至关重要.本文首先综述了近年来MOF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接着分别详细讨论了气体分子、液体分子和离子的选择性跨膜传输.在传质过程中, MOF的窗口尺寸、配体上修饰的功能基团以及孔道中的客体分子均会对离子传输产生影响.具有选择性传输特性的MOF薄膜在分离、催化和能量存储和转化领域均有潜在应用.(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01期)

种晓[3](2018)在《抗菌复合蛋白薄膜的静态超高压改性及其传质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个体的一切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蛋白质的种类非常广泛,而蛋白质的性能的可塑性也很高。在人们日渐关注绿色与健康的今天,应用蛋白质为成膜基材,通过添加其他活性物质或通过改性等方式制备优良的食品包装薄膜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在团队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选用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为成膜基材,加入甘油作为增塑剂,加入不同的活性抗菌物质:山梨酸钾、乳铁蛋白、月桂酰精氨酸乙酯来研究活性抗菌复合蛋白膜的包装性能和抑菌性能;利用静态超高压处理蛋白成膜溶液,研究静态超高压处理对复合蛋白抗菌膜改性作用;研究了山梨酸钾的传质迁移过程。主要内容如下:1.以乳清分离蛋白(WPI)、酪蛋白酸钠(NaCas)、甘油(GLY)为成膜基材,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山梨酸钾(PS)、乳铁蛋白(LF)、月桂酰精氨酸乙酯(LAE)来制备活性抗菌复合蛋白膜。添加比例为:1%、2%、5%。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水蒸气透过仪、拉力试验机、色差仪等仪器,测试和分析抗菌活性物质对薄膜的机械性能、颜色、溶液粒度分布、透气性等不同程度的影响。实验证明PS和LF能够与蛋白溶液很好的融合,溶液粒度直径分布较小,且蛋白薄膜颜色较透明。添加了PS和LF的蛋白薄膜,其抗拉强度均有所增加,断裂伸长率有所降低,与空白组相比,添加5%的PS的抗菌薄膜的拉伸性能相对高,其抗张强度达到3.451 MPa,提高了140%,但其水蒸气透过率和氧气透过率均有所降低。而加入LAE的蛋白薄膜,由于其自身难溶于水而使蛋白膜的透湿性、透氧性能提高。抑菌圈实验证明了PS、LF、LA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其中LAE对两种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对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大于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最高达到18.3 mm。2.研究静态超高压处理对复合蛋白抗菌膜的改性作用。设置静态超高压处理压力梯度为:200 MPa、300 MPa、400 MPa;设置超高压保压时间梯度为:5 min、10 min、20 min、30 min。实验证明静态超高压处理对于抗菌复合蛋白薄膜的机械性能、光学性能、透湿透氧性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电子显微镜对处理后的蛋白薄膜的微观分析,发现超高压改性能够使蛋白薄膜断裂面较细腻,无气孔或气孔较小,薄膜的表面光滑均匀,看起来美观。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不同超高压压力和时间处理后的蛋白薄膜的C-H、C≡C、C≡N、C≡C-C≡C基团等产生不同的伸缩震动,说明超高压能够使蛋白质发生不同程度的解离和聚合。经超高压处理的抗菌薄膜的机械性能得以增强,但是透明度却有所减弱。超高压处理可以显着降低薄膜的氧气透过量和水蒸气透过率,透气性能改善最好的一组为B_2(200MPa,10 min)氧气透过量为4433.97 cm~3/m~2·24h·0.1MPa。但是由于蛋白质本身的亲水性能,超高压对蛋白薄膜的水溶性没有较大影响。选取实验中较关注的2个参数:水蒸气透过系数(WVP)和氧气透过量(OP)进行极差分析,其中B_1A_3C_2组(超高压时间为10 min,压力为400 MPa,温度为25℃)为优化的工艺条件,制取的改性复合蛋白膜的水蒸气透过系数WVP=1437.7405 g/m~2?24h,氧气透过量OP=12462.67 cm~3/m~2?24h?0.1MPa。(3)研究山梨酸钾从不同静态超高压处理薄膜向食品模拟液的传质迁移行为。基于Fick扩散定律,通过假设条件,建立山梨酸钾向模拟液的迁移模型。蛋白薄膜中山梨酸钾的添加比例,实验温度是影响山梨酸钾扩散迁移的重要因素。随着山梨酸钾初期添加量的增加和测试温度的升高,山梨酸钾的扩散系数也随着增大,当超高压处理压力为300 MPa,处理时间为10 min,实验环境40℃时,山梨酸钾的扩散系数达到19.420×10~(-13),其扩散速率增加、达到平衡点的时间缩短。与未经过静态超高压处理的蛋白薄膜相比,经过静态超高压处理的薄膜的山梨酸钾的释放速率明显减缓。随着超高压处理压力的增强,山梨酸钾的扩散速率减弱,扩散系数变小。对于实验初期和未经超高压处理的蛋白薄膜,由于扩散指数n值小于0.5,山梨酸钾的迁移扩散可用Fick第一定律来研究。但是经过超高压处理后的蛋白薄膜,由于超高压对蛋白质内部结构的破坏和新双硫键的形成,改变了蛋白质的特性,而这种特性又随超高压处理时间和压力而呈不同改变,所以需要结合Fick定律和实验数据自拟模型来判定超高压处理薄膜对抗菌物质的缓释效果。(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5-30)

张玉亭[4](2016)在《蛋白基控释抗菌薄膜的性能优化及其传质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蛋白为基材制备的可食性包装薄膜具有安全无毒、可完全降解、生物相容性良好等特点,可以部分替代塑料包装,减少环境污染。将抗菌剂添加到蛋白薄膜材料中制成抗菌活性包装,改善了可食性薄膜的性能,且作为抗菌剂良好载体的薄膜对抗菌剂的释放具有缓释作用,可延长包装食品的保质期。根据蛋白基控释抗菌薄膜的特点,其在速溶咖啡、方便面调料包等中低水分活度的食品中具有广阔的市场价值。本论文以乳清分离蛋白(WPI)和酪蛋白酸钠(NaCas)为成膜基材,以甘油(Gly)为增塑剂,以山梨酸钾(PS)为抗菌剂制备蛋白基控释抗菌薄膜,并对抗菌剂的传质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响应面软件中Box-Behnken四因素叁水平设计方法,研究了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甘油和山梨酸钾各组分的含量对蛋白基控释抗菌薄膜的包装性能(抗拉强度、伸长率、透光率、雾度、水溶性和水蒸气透过性能等)的影响作用,构建了各成膜组分含量与各包装性能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定了成膜优化工艺配方。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薄膜抗拉强度、透光率、雾度、水溶性性能参数与成膜组分含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可用二次多项式模型来预测,而水蒸气透过系数、伸长率可分别用交互式模型(2F1)和线性模型来拟合;乳清分离蛋白的加入,明显降低了薄膜的透光率和水溶性;薄膜抗拉强度和伸长率数值随酪蛋白酸钠含量的增加而显着提高;甘油含量增加,会明显降低薄膜的抗拉强度,并提高透光率、水蒸气透过系数和伸长率;各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薄膜性能的影响作用同样显着。经回归方程模拟,预测成膜组分在乳清分离蛋白含量为6.84g/100ml,酪蛋白酸钠含量5.11g/100ml,甘油占干物质比35.00%,山梨酸钾含量为0.50g/200ml时,薄膜各包装性能可得以优化。2.研究了食品模拟体系对蛋白基控释抗菌薄膜中抗菌剂的传质迁移的影响。将0.150%、0.375%、0.750%(w/v)山梨酸钾比例的蛋白成膜溶液制成抗菌包装薄膜,在不同温度(15,25,35℃)、不同pH(3.8,5.2,7.0)模拟体系条件下进行了山梨酸钾在蛋白基薄膜中的扩散性能研究,在菲克扩散行为的理论基础上,根据幂律模型中的扩散特征指数,发现pH 3.8时山梨酸钾的初期释放动力学属于非菲克扩散,而在其它条件下基本遵循菲克第一扩散定律。扩散行为研究表明:山梨酸钾浓度增加,食品模拟体系温度升高或pH降低,扩散系数呈非线性提高;模拟体系pH为3.8时,由于薄膜溶胀性较大,山梨酸钾的扩散系数在35℃条件下高达5.722×10-12m2/s;采用阿伦尼乌斯公式(Arrhenius equation)进行活化能比较,发现山梨酸钾的扩散系数在pH值为3.8的模拟液中极易受温度影响。蛋白基控释抗菌薄膜在不同的环境温度和pH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缓释特征。3.研究了不同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比例(3:4、5:4、7:4)、不同甘油含量(3.15g、4.05g、4.95g/200ml成膜液)、不同山梨酸钾初始含量(0.25g、0.50g、0.75g、1.00g/200ml成膜液)的成膜配方对山梨酸钾抗菌剂从薄膜向食品模拟液中传质迁移的影响作用,建立了相应的迁移模型,确定了山梨酸钾的扩散系数。研究表明:当Mt/M∞<2/3时,采用幂律模型(Mt/M∞=kt n)描述传质迁移初期过程,山梨酸钾在抗菌薄膜-食品模拟液体系中的扩散过程表现为非菲克扩散或超菲克第二扩散,其复杂的扩散过程与薄膜的溶胀性密切相关;而自拟的负指数增长函数模型(Mt/M∞=yo-a?e-b?t)则可描述山梨酸钾迁移扩散全过程,且拟合度较高,在蛋白基控释抗菌薄膜的扩散模拟中比幂律模型更具优势。从整体传质过程来看,成膜配方中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比例越高,甘油含量越低,初始山梨酸钾含量越低,薄膜对抗菌剂山梨酸钾的缓释作用越强,山梨酸钾的扩散速率越低。通过改变成膜配方,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蛋白基抗菌薄膜中抗菌剂的控释。(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6-05-17)

孙鹏展[5](2016)在《氧化石墨烯薄膜的选择性传质机制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洁淡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与污染使近年来薄膜过滤与分离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纳米技术在新材料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开发下一代组成与结构、过滤与分离性能可精确调控的功能薄膜提供了可能。其中以碳纳米管、石墨烯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新型纳米碳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最为迅速。本论文工作采用改进的Hummers方法及液相剥离法合成了单层氧化石墨烯纳米片。通过多种液相成膜技术(例如:滴加溶液法、真空抽滤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薄膜。研究了其选择性传质机制及过滤、分离性能。系统研究了氧化石墨烯薄膜的选择传质特性及机制。结果表明,液态水在氧化石墨烯薄膜的纳米毛细管通道中可超快速传输,扩散率比体相扩散提升约5个数量级,为氧化石墨烯薄膜在液相传质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另外,氧化石墨烯薄膜对水溶液中一系列溶质分子与离子具有选择渗透性。提出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和实验证明了作用机制。氧化石墨烯薄膜的选择传质特性可用于膜分离,在污水处理与再利用及钢铁工业铁基废电解液中的高纯酸提取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将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片均匀插入氧化石墨烯薄膜层间,实现了不同种类纳米片异质超晶格复合薄膜的制备。研究了其离子传输特性,发现不同价态金属阳离子严格据其电荷数被有效分离,不受阴阳离子种类的影响。该复合薄膜的电荷驱动离子分离特性在污水处理与再利用、化工精炼及仿生选择性离子传输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研究了氧化石墨烯薄膜的水脱盐特性。结果表明,在浓度梯度驱动扩散过程中,氧化石墨烯薄膜具有较高的本征水/离子选择度,而在压力驱动过滤过程中,其脱盐率(即水/离子选择度)极低。通过实验和分子动力学计算模拟证实这一矛盾结果源于水/离子选择度与氧化石墨烯薄膜中纳米通道长度及外加压力间的强关联性。该结果为优化氧化石墨烯薄膜在水脱盐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提升氧化石墨烯薄膜的水脱盐性能,将氧化钛纳米片均匀插入其层间,辅以紫外光催化还原,所得还原氧化石墨烯/氧化钛复合薄膜相比于未还原的情况,水通量保持60%,而盐通量降低至5%,在海水淡化领域具有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6-04-01)

蔡茜茜,雷知迪,丁珏,翁培奋[6](2015)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薄膜制备中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水平式Ga As的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MOCVD)数学模型,采用求解压力耦合方程的半隐式(SIMPLE)算法对反应气体流动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并基于边界层动量、热量与扩散传质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薄膜制备过程中化学组分的输运,以及反应前驱物与气相之间的传热过程.计算所得的Ga As生长速率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同时,数值讨论了反应器进气流量、操作压力以及基底温度对Ga As生长速率的影响.薄膜生长的速率峰值随入口气体速度的升高而有所增大,但薄膜生长逐渐趋于不均匀性.因此,选取气流速度为0.104 m/s.薄膜生长速率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当压力为6 k Pa时,Ga As生长速率较压力为2 k Pa时提高了223%,薄膜具有较好的生长速率和均匀性.基底温度对薄膜生长速率影响显着,在1 050 K时薄膜有良好的生长速率和均匀性,Ga As生长速率比温度为950 K时提高了123%.研究结果为优化MOCVD反应条件及其反应器的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雷桥[7](2014)在《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复合薄膜的包装特性调控及其传质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性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WPI-NaCas:Whey protein isolate-Sodium caseinate)复合薄膜是本课题研发制备的一种新型的可食性薄膜包装材料,具有亲水性、可溶性、可生物降解性和抗菌性,在食品活性包装及生物制药领域替代部分塑料,极富潜力。作者旨在从包装工程的角度,研究WPI-NaCas薄膜的包装特性、抗菌性能的调控变性机制及归类方法,并对其等温吸湿动力学特性和抗菌介质的迁移行为进行模拟。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复合薄膜制备工艺的优化、酶致改性及其包装性能的调控采用均匀实验设计法,研究了各成膜因素对WPI-NaCas薄膜包装特性的影响,并构建了相互间的函数关系,找出了各性能参数的主要或显着性影响因素,以实现对薄膜包装特性的定向、定量调控。通过优化工艺配方,筛选出了对部分塑料材料替代性最好的一组WPI-NaCas复合薄膜。研究发现:各组实验样品中,甘油是影响薄膜性能指标的重要参数,随着甘油和酪蛋白酸钠含量的提高,薄膜对气体及水蒸气的阻隔性能下降,乳清分离蛋白的作用则反之。其中,D组样品(5%WPI/2%NaCas/50%glycerol,50℃)的阻气阻湿性能最高,并显示出了适度而良好的机械性能、光学性能和水溶性。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的浓度、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等工艺参数对WPI-NaCas复合蛋白成膜溶液性质、薄膜性能参数及微观结构的协同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谷氨酰胺转氨酶降低了成膜溶液的D50和D90粒度值,并显着地降低了薄膜的水溶性和水蒸气透过率,并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其抗张强度。电镜扫描分析显示,酶法改性薄膜的微观结构更为光滑、致密、有序。但TGase酶作用对成膜溶液的表观黏度、薄膜样品的热重变化等影响不显着。正交实验结果表明酶的反应时间为薄膜抗张强度TS和水蒸气透过率WVP等性能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分别为反应温度、酶的添加量。酶法变性的优化工艺条件为:0.1mg/mL TGase浓度、50℃C反应温度、30min反应时间。WPI-NaCas复合薄膜酶法改性之后,其疏水性、刚性及阻透性得以提高,使其作为替代性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投入实际应用成为可能。2.活性抗菌复合蛋白膜的物理性能、抑菌性能研究及其吸湿行为的分析及模拟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的大蒜精油(GO)、山梨酸钾(PS)、乳酸链球菌素(N)和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的功能活性蛋白薄膜对食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及其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研究发现:适量的抗菌剂与WPI-NaCas薄膜的相容性较好,抗菌剂的添加改变了薄膜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降低了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提高了薄膜的疏水性和耐热性。更为重要的是,WPI-NaCas薄膜是各类抗菌剂的良好载体,添加了Nisin及载入了Nano-TiO2的抗菌复合蛋白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S的添加能有效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但对大肠杆菌无效。添加了GO的复合蛋白膜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当其添加量高于300μl·(200mL)-1时,方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抑制作用。关于对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作为活性抗菌介质载体的抗菌薄膜的吸湿动力学机制研究,发现:采用Peleg经典模型来描述WPI-NaCas抗菌薄膜的吸湿特性及其发展进程,具有较高的置信度及吻合度。无需考虑其物理意义,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准确地模拟出常数k1、k,回归系数a、b、c、d并进一步预测:薄膜在吸湿过程中任意时刻t的水分含量Mt、达到给定吸湿水平R所需的时间tR、任意相对湿度RH条件下的平衡水分含量Me及等温吸湿曲线的变化趋势。WPI-NaCas抗菌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P因其亲水性及高浓度甘油的存在,随着环境中相对湿度RH的提高,呈现出指数函数增长的趋势。固定非线性重回归分析表明,在薄膜的Me值模拟函数关系中,相比于温度影响因子,水分活度值aw起主导贡献作用。活性抗菌WPI-NaCas薄膜无论在包装性能方面,还是在抑菌性能方面均有其独特的优势,在食品的活性包装系统及生物制药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3.抗菌剂在二元体系中的迁移性分析及模拟研究了不同初始含量的山梨酸钾抗菌防腐剂,从两种复合蛋白薄膜向食品模拟体系中的扩散迁移机制,确定了山梨酸钾的扩散系数及迁移类型,并建立了高度非线性的亲水性复合蛋白膜的迁移模型。研究发现:山梨酸钾在抗菌薄膜-食品模拟体系中的扩散过程为非-费克(Non-Fick)型扩散过程或第二类输送(Type-Ⅱ)过程,其溶解扩散过程取决于松弛动力学。自拟的负指数增长回归模型不仅能够精确可靠地模拟溶质山梨酸钾的扩散行为,也能有效地模拟溶剂的吸附溶胀现象,相对于幂律模型,在扩散范围及缓释薄膜扩散模拟方面更具优势。改良的布朗扩散-溶胀松弛线性迭加模型,融合了费克第二定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够可靠地量化亲水性薄膜在扩散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松弛行为。WPI-NaCas、Gelatin-NaCas两种复合蛋白薄膜均为抑菌剂山梨酸钾的良好载体。4.复合蛋白薄膜种类及其包装性能参数的聚类分析对30种不同配方、不同加工工艺制备的WPI-NaCas蛋白薄膜的样品及包装性能指标分别进行了Q型、R型及双向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0个实验组样品,或其7个包装性能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分别进行科学归类。样品(Q型)聚类分析显示,当欧氏距离为40时,可将样品分为5大类,其中,实验组28和30最为相似;而包装性能指标(R型)聚类分析显示,薄膜的透气性和雾度指标最为相似;双向聚类分析归类结果与薄膜制备实验已知条件a、c、b分组完全吻合,并按其相似度条件依次排序。聚类分析方法在可食性、功能性复合蛋白膜的分类、比较、鉴别方面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及比较新型包装材料的性能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4-12-30)

黄晓明,吴江权,刘伟,郁伯铭[8](2013)在《薄膜区传热传质蒸发对毛细蒸发弯月面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蒸发毛细弯液面的稳定性对两相传热装置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弯液面的蒸发50%以上发生在一个微小区域,即延展薄膜区,可以预期不稳定性将最先产生于这一区域。为对蒸发弯月面的稳定特性进行机理性研究,首次提出一种将线性稳定性分析与薄膜区传热传质数值分析巧妙结合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传热传质数值分析获得能够反映弯月面稳定特性的特征膜厚和长度,并将其应用于线性稳定性判据以获得弯月面的临界过热度。分析表明,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有效揭示蒸发弯月面的稳定机制,特别是毛细管半径、弯液面温度和工质的热物性对弯月面稳定性的影响。与相关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比较,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曹思,龚佳,钟澄,李劲,蒋益明[9](2011)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铜薄膜在水汽中的氧化传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H126O/H128O接续氧化并结合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铜薄膜在水汽中氧化的传质机理.将真空热蒸发制备的铜薄膜样品,分别在H126O,H218O中以及H216O/H128O接续进行氧化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氧化产物的形态和结构;并用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研究了同位素18O与16O在氧化膜中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铜在水蒸汽中湿法氧化产物为Cu2O,微观氧化传质机理为短路扩散机理.(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罗宇峰[10](2008)在《纳米尺度金属薄膜氧化传质规律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质特性是材料的基本性质之一,在电子器件的制造、工艺、失效分析与可靠性评估等诸多应用领域中,均涉及到传质问题。近年来由于金属薄膜在微电子器件互连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金属氧化腐蚀失效的传质过程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心的重要科学问题。澄清薄膜中的传质规律对特殊结构膜的制备、可控纳米结构的实现、薄膜结构的稳定性以及薄膜应用与失效分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在互连领域中有广泛应用前景的Cu材料,利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制备成单层薄膜,研究了氧化传质前后薄膜组分、结构和形貌变化;建立了2种新的传质表征方法;着重研究了Cu薄膜氧化传质的实验规律及其理论模型,以期对该类薄膜的制备和应用以及失效机理等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取得成果如下:1.建立了基于方块电阻测量的原位表征Cu薄膜氧化反应动力学规律的方法。利用Cu薄膜方块电阻随氧化时间的变化情况,得到氧化产物厚度与氧化时间的关系,反应动力学表征结果符合抛物线规律。还利用不同的氧化反应温度条件和对应的抛物线常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体系的扩散激活能,并利用激活能推测其微观扩散机制。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表征薄膜氧化反应体系。2.研究了140℃下纳米尺度Cu薄膜的氧化行为。采用真空蒸发法以不同沉积速率制备一系列Cu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其微观形貌,选取形貌良好的Cu薄膜样品。采用方块电阻和透射光谱两种方法为表征手段,测量16~22 nm范围内不同厚度Cu薄膜在140℃下完全氧化所需要的时间,得到了Cu薄膜氧化反应的动力学曲线,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氧化产物的晶相结构和成分。结果表明,纳米尺度下Cu薄膜在140℃下氧化反应的动力学表征结果满足特殊的反对数生长规律,反应产物为Cu_2O。(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4-30)

薄膜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属有机框架物(MOF)是由金属节点和有机配体依靠配位键结合组装而成的晶体材料,具有规则的孔道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自1990年被提出以来, MOF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MOF薄膜的成功制备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使其应用于诸多领域.在MOF薄膜的应用中,跨膜传质过程至关重要.本文首先综述了近年来MOF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接着分别详细讨论了气体分子、液体分子和离子的选择性跨膜传输.在传质过程中, MOF的窗口尺寸、配体上修饰的功能基团以及孔道中的客体分子均会对离子传输产生影响.具有选择性传输特性的MOF薄膜在分离、催化和能量存储和转化领域均有潜在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薄膜传质论文参考文献

[1].袁博.非牛顿流体薄膜的流动传热传质解析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2].郭弈,彭新生.金属有机框架物薄膜中的传质(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3].种晓.抗菌复合蛋白薄膜的静态超高压改性及其传质迁移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

[4].张玉亭.蛋白基控释抗菌薄膜的性能优化及其传质迁移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

[5].孙鹏展.氧化石墨烯薄膜的选择性传质机制及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6

[6].蔡茜茜,雷知迪,丁珏,翁培奋.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薄膜制备中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雷桥.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复合薄膜的包装特性调控及其传质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8].黄晓明,吴江权,刘伟,郁伯铭.薄膜区传热传质蒸发对毛细蒸发弯月面稳定性的影响[J].宇航学报.2013

[9].曹思,龚佳,钟澄,李劲,蒋益明.同位素示踪法研究铜薄膜在水汽中的氧化传质机理[J].物理学报.2011

[10].罗宇峰.纳米尺度金属薄膜氧化传质规律及其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

标签:;  ;  ;  ;  

薄膜传质论文-袁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