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生态廊道,生态网络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肖燃[1](2019)在《山地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与规划管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万州市城市规划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借助ArcGIS平台利用多因子加权迭加分析识别分析万州规划区生态安全格局现状。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分析规划区潜在的生态廊道和战略点,优化万州城区景观生态网络体系,在规划编制和实施层面提出对其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组分的规划管控策略,以达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目标,为有效控制山地城市生态环境和改善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期刊2019-10-19)
王媛,周长威[2](2019)在《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为识别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采用ENVI 5. 3和Arc GIS 10. 2软件解译黔中城市群2017年土地利用类型,以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依据识别黔中城市群生态源地,基于石漠化程度与土地利用类型构建黔中城市群阻力面,确定缓冲区,通过成本距离分析和路径分析生成廊道,识别生态节点,最终构建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低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0 354. 95 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56. 42%;中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5 132. 14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65. 30%;高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9 780. 76 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73. 94%。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主要分布在黔中城市群西部及南部地区。黔中城市群需要加强保护的区域面积占比很大,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加以重视,以免破坏黔中城市群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吕天阳,郭岱[3](2019)在《基于遥感和PSR模型的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使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概念模型构建了以许昌市为主要研究区域的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结合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得到了2013年许昌市城市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分布图。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评价,以达到了解许昌市城市景观生态安全现状,把握生态安全等级分布规律。评价结果表明:许昌市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整体较好,在以后发展过程中应继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保护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对工矿用地生态问题及时治理,以保持生态系统安全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陈昆仑,齐漫,王旭,黄耿志[4](2019)在《1995—2015年武汉城市湖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95、2005、2015年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系统景观格局的演化特征,进而构建湖泊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以揭示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系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规律,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近20年来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系统总面积呈现不断下降趋势,1995—2005年以年均2.4%的速率缩减了28.95 km~2,2005—2015年以年均1.8%的速率缩减了17.47 km~2。(2)研究期湖泊系统的斑块密度、分维数呈现不断降低趋势,这表明武汉中心城区湖泊破碎化程度在不断降低,湖泊形状趋于简化;而连接度呈现不断增加趋势,湖泊分布集聚趋势不断加强,空间结构趋于紧凑集中。(3)武汉城市湖泊系统总体景观生态安全呈现不断恶化趋势,而次级湖泊水系景观生态安全呈现不同的演化特征。城市建成区的迅速扩展、湖泊由农业生产对象转化为可利用发展用地、房地产事业成为支柱产业是湖泊系统遭填占最主要的动力,直接危害了其景观生态安全,而市民环境意识提高引发湖泊保护倡议和实践,对湖泊景观生态安全产生着积极影响。对湖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的研究,可以为武汉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态管理政策和环境治理措施提供重要支撑。(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昊[5](2017)在《基于生态安全保障的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规划与重建——以新加坡加冷河沿岸公园改造及天津海河后五公里景观改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安全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的研究基础,它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被定义:从广义上来看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基本权利、生活保障、必要资源和人类适应环境改变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这种复合型的人工生态安全形式,包括了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态安全叁方面;而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1])。生态安全研究的是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人类生存环境辨识的角度来分析与评价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对生态安全的研究可包括不同的尺度,当前人们最为关切的生态安全问题如洪涝灾害、沙尘暴等大多数属于区域尺度,可按地理区、生态区或行政区进行研究。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分析主要包括:关键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生态系统健康与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主要生态过程的连续性等~([2])。特别应该重视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重要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同时,生态安全的研究还应该充分体现人类活动的能动性,要研究如何建立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类对生态安全方面的主动设计与能动性,本文将生态安全与特定的生态敏感型区域,即城市中的滨水景观区域相联系。试图解释在现今的景观生态规划与重建项目中,如何通过设计的手段为城市提供生态安全的保障。(本文来源于《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期刊2017年14期)
李杨帆,林静玉,孙翔[6](2017)在《城市区域生态风险预警方法及其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调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岸带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人口最稠密、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区域,其生态风险与安全问题是关系人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运用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方法,以厦门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战略转型这一快速、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为大背景,提出基于2006-2015年城市不透水面变化率、风险受体敏感指标和生态红线管控的景观生态风险空间预警模型,与通过景观源—汇理论构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相迭加,揭示厦门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在快速城市化的胁迫下现状与未来潜在风险状态,进而提出调控措施。研究表明:(1)城市区域景观生态风险明显升高,风险预警高值区与ISA分布情况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主要分布在以九溪流域、马銮湾、杏林湾、同安湾等港湾快速城市化区域,该部分地区城市沿河口空间外扩迅速,不透水面增长较快,对沿海湿地的侵占围填也较为严重,未来面临湿地或保护区破坏的生态风险较大。(2)生态风险预警结果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相迭加,识别出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处于风险状态的关键源、缓冲区、廊道、战略点,设计规划未来厦门港湾区域景观生态安全优化格局,提出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措施。将生态风险预警方法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调控设计相结合,能为城市区域环境管理与景观调控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范建红,朱雪梅,谢涤湘[7](2016)在《城市蔓延背景下的乡村景观生态安全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对乡村景观生态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通过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对城市蔓延内涵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从四个层面分析了城市蔓延对乡村景观生态安全的影响研究。提出在我国建设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应从城乡互动的视角分析城市蔓延与乡村景观生态安全问题,加强从微观尺度分析城市蔓延所导致的乡村景观生态安全问题,并因地制宜地研究不同区域不同时空尺度城市蔓延与乡村景观生态安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引导城市在合理区域增长是协调乡村景观生态保护与城市空间增长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6年11期)
薛银刚,许霞,谢显传[8](2016)在《城市景观回用再生水的生态安全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科学评价再生水回用安全风险,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为例,建立成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对污水与再生水的生物急性毒性、胚胎发育毒性、内分泌干扰毒性及遗传毒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深度处理后的景观回用水对斑马鱼没有明显的急性毒性效应,但对斑马鱼胚胎的短期急性毒性等级为微毒;景观回用水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效应,易引起生物DNA的碱基突变与氧化损伤,再生回用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的生态系统及接触到的人群身体健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效应与安全风险;景观回用水的内分泌干扰活性雌二醇当量值为3.4ng/L,对雄性斑马鱼体内卵黄蛋白原(VTGs)有显着诱导效应,表明再生回用水具有一定的环境雌性激素活性,对水生态和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内分泌干扰毒性作用。(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6-10-14)
高原,何青松,张梦珂[9](2016)在《城市扩张与景观生态安全关联规律挖掘——以武汉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产生一系列景观生态安全恶化问题,严重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城市扩张与景观生态安全之间的关联规律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关联规则挖掘模型挖掘1988~2011年时间范围内武汉市城市扩张的速度、强度以及扩张类型与景观生态安全之间的关联知识,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指导。(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6年09期)
李雪冬,杨广斌,周越,李冰,张旭亚[10](2016)在《基于3S技术的岩溶地区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以贵阳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借助多时相遥感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岩溶地区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通过空间迭加分析得到2000年和2013年贵阳市城市生态安全等级分布图,并就其空间分布规律与演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2013年贵阳市城市生态安全指数均较低,2000年处于安全级别以上的值为3.04,2013年处于安全级别以上的值下降到1.78,在空间分布上呈西南向东北递增的趋势;在2000-2013年间,景观生态安全指数除湿地以外其他景观类型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农田恶化较为明显,湿地是唯一改善的景观类型。研究时段内贵阳市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处于恶化趋势,因而建议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优化土地利用格局,以提高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6年03期)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为识别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采用ENVI 5. 3和Arc GIS 10. 2软件解译黔中城市群2017年土地利用类型,以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依据识别黔中城市群生态源地,基于石漠化程度与土地利用类型构建黔中城市群阻力面,确定缓冲区,通过成本距离分析和路径分析生成廊道,识别生态节点,最终构建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低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0 354. 95 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56. 42%;中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5 132. 14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65. 30%;高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9 780. 76 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73. 94%。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主要分布在黔中城市群西部及南部地区。黔中城市群需要加强保护的区域面积占比很大,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加以重视,以免破坏黔中城市群生态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1].肖燃.山地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与规划管控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2019
[2].王媛,周长威.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3].吕天阳,郭岱.基于遥感和PSR模型的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J].绿色科技.2019
[4].陈昆仑,齐漫,王旭,黄耿志.1995—2015年武汉城市湖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化[J].生态学报.2019
[5].吴昊.基于生态安全保障的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规划与重建——以新加坡加冷河沿岸公园改造及天津海河后五公里景观改造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
[6].李杨帆,林静玉,孙翔.城市区域生态风险预警方法及其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调控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2017
[7].范建红,朱雪梅,谢涤湘.城市蔓延背景下的乡村景观生态安全影响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
[8].薛银刚,许霞,谢显传.城市景观回用再生水的生态安全风险评价[C].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6
[9].高原,何青松,张梦珂.城市扩张与景观生态安全关联规律挖掘——以武汉市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
[10].李雪冬,杨广斌,周越,李冰,张旭亚.基于3S技术的岩溶地区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以贵阳市为例[J].中国岩溶.2016